讀《方 舟 子 自 選 集》心得

分享、討論新知
BUTTON_POST_REPLY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讀《方 舟 子 自 選 集》心得

帖子 maltz » 2015-12-27, 05:28

承蒙朋友贈書《方 舟 子 自 選 集》,把一些心得分享在這裡。
簡體字是方的原文 (轉貼網路上現成的),自己的心得是後面 spoiler 裡面的繁體字。

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方 舟 子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结束语写下了一句著名的格言,后来被用做他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就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但是个人的思索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即使是智者圣人也不例外。在康德的时代,这样的探求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困惑,最终会被归结到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试图用它来一劳永逸地结束思索。牛顿因为无法解决星体运行的第一推动力问题,在那里给上帝留了个位置,而康德虽然不让上帝去推动星体的运行,却又认为道德法则的存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把上帝做为至善的化身。

这些论证当然已经过时。现代科学正在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在那里并无上帝的位置。科学固然还不能回答许多问题,而限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也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科学毕竟是人类所能掌握的最可靠的探索方法,如果科学回答不了的,没有理由相信通过其他途径能得到可靠的答案。把未知、无解的事物交给神仙、上帝,不过是偷懒的做法。而道义就昭示在血写的历史之中,它是无数仁人志士长期奋斗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幸福与进步的需要,无需上帝的假设。如果真的有万能至善的上帝,人间就不该有那么多的邪恶。也正因为有那么多邪恶的存在,道义才显得如此宝贵。

在星空之下,人体是渺小的,但科学让我们能够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在历史之中,人生是短暂的,但道义可以让我们的精神融入历史的进程而获得永生。只要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渺小、短暂的一生便不会迷失,不会虚度。道义是天际的星光,科学是指路的灯火。道义让我们有理想,有激情;科学让我们有理性,重实证。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曾经引起了无数没有读过这句名言的上下文的人的误解,以为爱因斯坦在支持传统的宗教,而其实爱因斯坦在这里所说的“宗教”,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宗教,而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激情和信念。我们不妨把这句名言修改成:没有道义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道义是盲目的。如果既无科学也无道义,则是行尸走肉。

正是出于这样的信念,从中学时代起,我就同时保留着对科学和文史的浓厚兴趣,这从当时沿用至今的这个笔名就可以看出来。两船相并古称“方舟”,“方舟子”就是脚踏两只船的人。“方舟并骛,俯仰极乐”(班固《西都赋》),我的梦想,便是同时乘坐科学与人文之舟,品味从古今中外的智者与仁者那里得来的极乐。当我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业余的兴趣在于文史,写作也以文史方面为主。而在我离开科学研究之后,写作的内容反而逐渐改为以科学方面的为主了。近十年来我因为揭露学术腐败而浪得虚名,以致有不少人误以为我除了写写打假文章,就干不了或不该干别的事情。其实所谓打假不过是属于路见不平的冲动,并非我真正的兴趣所在。而这种不平,正在于在我看来违背了科学与道义。在必要的时候,我愿意捍卫我的信念,即使必须为此付出血的代价;但是在平常的日子里,我更乐于传递我的信念,希望能够更为深入、持久地传播科学与道义。

没有人能够充当科学与道义的化身,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与道义的捍卫者和传播者,只要你愿意,有能力和勇气。

我亲爱的读者,在黑暗的日子里,让我们仰望道义的星光,点起科学的灯火,携手同行,矢志不移。
注:
:on_vaderthink: 對於康德的話,如果不照搬教條,那麼人心中的道德法則的確是隨著自己的知識、經驗累積,不斷增長翻新的。而星空可以代表廣大的未知世界吧。人知道的越多,對不知道的東西也知道得越多,因此說是不斷"增長"的未知也可以。而學習的本身是值得喜悅的,對廣大未知抱持崇敬、謙卑的態度也是好事。

說 "神是真理",算一種個人的定義,談不上思考 。說 "神是善" ,再說 "神是全知全能的",想想就有些不合理了,這些網路上已經說過一萬次,就不重覆了。即使是哲人、天才,也很難擺脫他們所屬時代的認知框架。在全民信教的年代,什麼都要歸因給神;這就像中國古代哲人往往崇尚 "三代之治" 愚鈍的善良,都是當代的文化特色。我們這一個時代難以超越的 "迷信",除了宗教時代的尾巴 (事實上,隨著地球人口增加多半落在開發中國家,全球信教的人數還會上升),還有民主、自由這些普世政治價值,還有偽科學,以及一些介於非實證科學與實證科學之間的 "半偽半真的科學" 。

個體的能力,相較群體累積的文明,的確是極其低落。如果有能力,我希望在 "絕對有把握的科學理論" 全白與 "完全不懂而丟給神魔" 的全黑之間,再插入兩百五十四層可信度高低不同的 "假說觀念"。這些 "假說觀念" 都是我們在文明的累積中無條件接受灌輸而相信,或是因自己拍腦袋猜想而迷信,但事實上不見得是正確的觀念。理論上,越接近實證科學,觀念的正確率、精確度應該越高,但即使是 "定律" 也可能被後來的知識擴充、推翻。而今日我們的生活不可能只根據幾百年科學累積的定律,比如網友們在網路上分享文字,就是假設我們的作品能帶給讀者一點收獲。但實際怎麼樣我們只能一廂情願地相信。不可否認,任何已經發現的定律都是寶貴的、大有用處的,也應該用來取代其它已經存在、正確率較低的 "假說觀念"。

"道义就昭示在血写的历史之中,它是无数仁人志士长期奋斗的结晶",誠然。而我認為,無論在教裡或教外,只要把眼光鎖定在仁人志士的奮鬥上,而不在幾段殺戮仇恨的文句上,都能促進道義。對於各種原教旨主義者,我只能要求他們對舊約聖經這些洪荒、部落戰爭年代寫成的宗教經文,對 "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 這樣的金句不求甚解,視而不見,知而不行,選擇性健忘。人類只要不被逼到底層絕境,應該挺容易不知不覺做到以上吧。

看來"道義"是方舟子寫此文時的信仰,他的宗教是這種精神的永生。很多中國古代知識份子也是這麼想的,他們相信自己傳承著正氣、道統,而如今,火炬已經交到我們手上。而我似乎沒有方舟子這種信心,相信精神永生。我認為道義也是暫時的。如果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真的,總有一刻,宇宙不再有任何的變動,一切的文明都已毀滅,我們一切的努力與懶惰、快樂與痛苦、道義與邪惡都將失去意義。也許我們的後代又將從另一個大爆發的宇宙中接盤道義文明,那他們應該有資格成為新一代生命心中的上帝了。也許各星球的生命又要從單細胞再來一次,更可能以上都不對,因為我所知的太少。無論如何,不在乎天常地久,只在乎曾經存有,自認沒浪費一生,已是足夠樂觀的態度。

方舟子是當代的奇人。有時候我覺得他把對手打入絕境,只是徒增社會內耗。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感謝他的努力,促進了社會的腦力激盪與求真精神,並各用自己的方式傳承道義、正氣、道統。但願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少走些冤枉路,即使偶爾樹立一些不必要的敵人而被他們誤會、找麻煩,也不灰心放棄。但願他人有足夠的包容,當我們掃射躺在路邊乘涼的路人甲,當我們把小缺陷與人類共同的、正常普遍的 "原罪" 上綱上線成永生的罪孽,當我們把志士仁人高深的覺悟與寧為玉碎的執著誤解為低級的錯誤,他們能包容、原諒我們的幼稚與狂妄,或者選擇性健忘。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科学是美丽的

帖子 maltz » 2015-12-27, 12:49

科学是美丽的
方 舟 子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小至夸克、大至宇宙的现象和规律;揭示了我们是谁,从哪里,到哪里去;指导我们如何过健康的生活;警戒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会有谁觉得这些是无聊无趣的吗?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科学告诉我们的,正是关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之大道,比任何一种哲学或任何其他的学问所能告诉我们的要丰富得多,也可靠得多。人类千百年来无数智者哲人苦苦思索的众多难题,只有科学才给出了确切的答案。

如果你对科学望而生畏,是因为害怕数学公式、厌烦记忆化学分子式、理解不了刁钻的物理难题……我可以理解,但是科学要比课堂上为了应付考试而灌输的内容宽广、深入、有趣得多。你完全可以在课外、业余去轻松地欣赏它。有一些从事科普工作的人甚至自己也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所以要借助“文艺加工”给科学增添趣味色彩,插科打诨、恶谑搞笑、耸人听闻、神秘玄乎……喧宾夺主,掺入了太多的水分,冲淡了科学的原味。科学的世界里本来到处都埋藏着吸引人的真金,有能力的挖掘者都会满载而归,向世人展示科学原本的魅力,而不必涂抹上虚假的颜色。优秀的科普著作、期刊和影视节目从来就不怕以科学的本来面目示人。

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复杂的奥妙,从复杂的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从杂乱无章、形形色色的事物中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历史或现实的关系。科学之美在细节之中,在宏大之中,在严密的逻辑和确凿的证据之中,在广袤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之中。有什么童话会比生物的发育更美妙,有什么神话会比生物的进化更神奇,有什么史诗会比宇宙的演化更宏伟呢?再多的“先知”、诗人、艺术家、哲学家也想像、描绘不出如此绚丽辉煌的图景: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开始,历经一百多亿年诞生了800亿个星系、500万亿亿颗恒星;从简单的化学分子开始,历经几十亿年的进化诞生了今天地球上的千万个独特的物种。只有科学才能谱写这首最为壮丽的、永远写不完的史诗。

科学也打破了人类自古以来就抱有的许多美妙、神奇的幻想:点石成金、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天神拯救……但是科学也赋予了人类更多美妙、神奇的东西。它让我们合成了无数比金子更宝贵的材料,让我们发现了生命的奥秘,让我们走向了浩瀚的太空……好梦虽然被科学搅坏,美妙和神奇却并不会因此就不存在。现实虽然残酷,却也有美好的一面,有时甚至比美梦更美妙、神奇。但是科学的美妙、神奇与虚妄的美妙、神奇不同,是可以分析、验证和实现的。科学的美是深刻而真实的。宗教、迷信、伪科学有时候也看上去很美,却是一种经不起分析、验证的肤浅、虚妄之“美”。人们常常被这些虚假的美所迷惑,而科学的一个任务就是澄清假象。在假象背后的真相,并非就是丑陋的。真理是赤裸裸的,但是是美丽的裸体。

与科学真理一样美丽的是科学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然后设计新的观察或实验对假说加以严格的检验。抱着怀疑的态度,在实证的基础上,以逻辑为工具,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一个个谜团,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而且是人类所有知识中最为可靠的、客观的知识。科学不怕怀疑,欢迎检验,而结论又是牢靠的,可以被独立地、反复地证实。科学告诉我们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雷有回声,为什么梦是假的,为什么死无报应……你可以不相信,但是科学的事实不会由于主观的意愿而改变。不要抱怨科学束缚了你的想像,科学能够提供的想像空间要比任何人能够拥有的都宽广得多。

科学之美丰富多彩、无穷无尽,永远不必担心出现审美疲劳。对科学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发现、越容易欣赏科学的美丽。但是科学就像一个冷艳的美人,只有主动去亲近她,才能感受到她的美丽。你需要掌握她的方法,需要拥有必备的知识,但是最根本的是,你是否愿意放弃对科学的偏见,准备全身心地爱她,热情地拥抱她?

2007.9.23.
注:
:on_vaderthink: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呢?如果這是一行簡答題,我就說:是不能也,非不為也。今日的世界, "知識" 仍然是稀缺的奢侈品,多少人只要能維持生活,在貧富、尊嚴差距大的社會裡邁向小康、小資、爭口氣,也就謝天謝地了。而從大腦構造看,標配是接近核心的情緒,外圈前面那一小區獨立、批判、抽象、邏輯思考,都不是標配,要升很多次級的。如果能供孩子接受好教育走近科學,孩子願意又有能力,就是福氣;不能走近科學是命,才是正常人。正常人不能分辨真、偽科學,只好相信他們認定的權威,看起來似乎很可靠的,說話比較激動大聲、外型賞心悅目的那些權威。

但前兩天與國內一位中學教師聊了幾句,我了解到至少在國內,科學教育從根部就出現營養不良。有圖有真相,以下是網友傳給我的初一生物教科書當中的一頁:

图片

滿頁的陌生抽象概念,密集的冷知識灌食,這叫學生怎麼提得起興趣呢?除了教科書沉悶枯燥,整體教學資源、模式也有很多創新的空間,老師們任重道遠。這些相信都會隨著時間與志士仁人的努力好轉。

怎麼做科普好?方舟子已經說得很漂亮、很明白,我來個斷章取義加重組:科學是美麗的……裸體!是的!科普,就是把科學包裝成正常人能懂的東西。正常人有各種正常的願望,科普就是要讓正常人知道,科學原來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願望。人都有情緒,都對自己與自己身邊的世界有些基本的認識,科普就是要讓他們知道,科學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運用情緒,提升情商,走向成功,可以讓他們解讀周圍世界的種種,處處留心皆學問、皆喜悅。

詭異的是,僅管現下的科學普及度仍恨不足,今日的科學教育又已經 "成功" 到造就了過剩的科學人才。客觀的經費、學生數量不足以支持學術界的持續發展,而相關企業的就業機會也往往不夠 (這也是大環境經濟、人口、科技結構的問題,不只是科學界在面對)。很多科學博士如果不轉行,只能做一輩子的低薪助理研究員,只好安慰自己 "自由有價",就是拿錢買研究自由吧。當然,即使做一些與本行不太相關的,還是有很多機會運用科學方法與思維,絕不會浪費。而一生持續學習科學知識,促進自己智慧增長,也能傳給同儕與下一代。於是,求知不再為了其他正常的願望,就是為了追求與分享知識,而這就是快樂的主要來源。能做到這一步的,在今天都 tm 不是正常人。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告诉我为什么

帖子 maltz » 2015-12-28, 08:14

告诉我为什么
方 舟 子

幼儿开始会说话后,最爱问的是“这是什么”。等到再大一点,他们就会不停地改问“为什么”了。儿童虽然很有探索精神,喜欢刨根问底,但是也很轻信,不管多么刁钻古怪的问题,大人用一两句话随便给一个答案,他们也就满足了。

等儿童再长大一些,有了怀疑的态度,学会了思考,就不容易打发了。于是解答“为什么”的科普读物应运而生。我们这代人,基本上小时候都受过《十万个为什么》的熏陶。那是知识读物极度缺乏的时代,难得有套科普书能稍稍满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套富有时代色彩的书籍的内容和写法都乏善可陈,没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倒是那个学自苏联、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书名成了名牌,衍生出众多模仿、跟风之作,国内各家出版社出版以“十万个为什么”为名的图书,据说至少有100多种。

这些图书其实是以问答方式编写的百科知识入门读本,问题大多很抽象,解答也像考题标准答案一样的呆板、枯燥。它们被归为少儿读物,似乎人一旦长大,就没有了探究“为什么”的兴趣。只有少数成年人还继续保持童心,享受探索的乐趣。在古代他们是思想家,在现代他们是科学家。科学研究的目的,简单地说也是为了回答儿童喜欢问的那两个问题:“是什么”(对事实的描述)和“为什么”(事实背后的机理或因素)。

在科学出现之前,人们对“为什么”的解答都是出于臆想。中国学者的解答依据是神话传说和阴阳五行之类的玄学。西方学者则多了一个神学解答,而且人们从小就被灌输。有一首传统英语儿歌《告诉我为什么》如此唱道:

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
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
告诉我为什么天空如此蔚蓝,
那么我将告诉你为什么我爱你。

如果你以为这是在激励儿童去做科学探索,那就错了。这首歌的第二段马上就给出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回答,要对儿童作所谓“终极关怀”:

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
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
因为上帝创造天空如此蔚蓝,
因为上帝创造了你,那就是为什么我爱你。

把想不明白的问题,都归为上帝(或神仙、外星人),从此不去做进一步的探索,是一种非常煽情然而也非常懒惰的做法。何况这些问题都已有了并不复杂的科学解答,并不需要抬出“上帝”来吓人。恒星会发光是由于它们有巨大的质量,在引力作用下恒星内部有很高的温度,引起核聚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常春藤缠绕而上是为了获得阳光进行的向性运动(植物的叶子有朝着阳光生长的向光性,而茎有朝与重力相反方向生长的负向重力性)。晴朗的天空之所以呈蔚蓝色是由于空气分子对阳光的散射引起的,阳光中的蓝光波长短,散射比较强。这种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的,称为瑞利散射。至于男女之爱,则离不开激素的影响。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经据此给上面的儿歌改了歌词:

核聚变让星辰闪耀,
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
瑞利散射让天空如此蔚蓝,
我之所以爱你是由于睾丸激素。

对这些解答当然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比如,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我们可以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向性运动的机理(和植物生长素或生长抑制物质的不均匀分布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机理?我们可以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解释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步一步地追问下去,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某种自然现象,对它有更透彻的了解。现在回答不了的,也可以留待以后的研究结果。但是这种追问不可能无限地继续下去,总有必须叫停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个问题没有科学意义,是个伪问题。比如,如果有人继续问,为什么会有自然选择?我们只能告诉他,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必然会出现的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去追究为什么会出现自然规律,没有科学意义。

有些人可能会兴奋地说,原来科学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回答的啊,科学回答不了的,就交给我们哲学家、神学家来进行“终极关怀”。对上面的问题,有人会说,自然规律是上帝创造的。但是这既无法让人信服,也不增加任何知识量,纯属多余。否则,我们也可以学着继续追问:为什么上帝要创造自然规律?为什么会有上帝……如果你要说上帝是“第一因”,到了上帝这里就不能再追问了,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自然规律作为“第一因”,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子虚乌有的“上帝”。科学回答不了的,哲学、神学的回答也只是自作聪明。

2010.01.11
注:
:on_vaderthink: 當一些父母憤怒地阻止孩子再問,我想這顯露的首先是大多數父母都很忙,有很多憂慮,孩子的需要是他們的負擔,問題越多越煩。其次,可能是他們對自己知識有限、或化繁為簡的功力不足而產生挫折感,也許再加上當年科學教育的痛苦回憶 (如死背枯燥的教科書) 湧上心頭吧。

維基百科 "Biological basis of love"說,愛情不只是睪丸激素的功勞,還有雌激素(estrogen)、催產激素(oxytocin)、後葉加壓激素(vasopressin)、性信息激素(pheromones),以及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dopamine)、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羥色胺(serotonin)、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也許今後還會發現更多。"我之所以爱你是由於睾丸激素",是冰山的一角。也許這是作家故意找一個最噁心的名詞搞笑,但也容易留下 "科學教徒自作聰明,是不懂愛情的白痴" 的印象。

相比灌輸了一切標準答案的教條,坦然面對未知自然,會帶來空虛、焦慮、恐懼,好在一般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越多,"知道自己知道的" 也越多,由知識產生充實、自信與鎮定。也就取代了宗教的功能。因此,我認為科普工作把重心放在傳播知識、潛移默化宗教是有效的,以邏輯批判宗教卻是無功的,因為那不能解決追求宗教、依附真理背後的需求。客觀的事實,是現在人類還不能證明或否證神魔存在,這樣說就夠了。說上帝"子虛無有" 雖然挺爽,也許能增加點擊與轉發,卻不符合科學精神。我認為神魔是人類的想像,但我知道我可能有錯,不會把這當成絕對真理。

常聽見一種說法:宗教 (或一神教) 是世界上動亂的來源,因為他們只知道自己是對的,其他人都該下地獄。就我所知,真的這麼信教的一神教徒比例並不高,即使經文白紙黑字這麼說,他們不見得就真的搬到日常生活裡實踐。無論是否信教,滿腦子恐懼、憤怒、仇恨的人,更容易認為別人該死。經文的偉大正確固然給他們壯膽,充當了反應(攻擊行為)的觸媒,但沒有宗教他們也會可能加入黑幫。我認為引發那些負面情緒的原因才是動亂更重要的來源。

看黑道火拼電影、看軍閥混戰紀錄片,回顧中國歷代的亂世,都沒有偉大正確的信仰。科學人應該明白基因演化過程緩慢,今日人類的基因與農耕文明開始之前差不多,一樣適合叢林法則,一樣捨遠求近,一樣放任情緒壓過理性。科學人也應該知道客觀事實,今日的人類知識水平還有很多提升空間,但弱勢者又沒條件持續學習。所以即使真有什麼神奇的辦法讓全人類忽然不信教,很大一部份的人們還更可能來偷你、搶你、騙你、害你。原教旨主義者的眼神不好,無法想像人可以有自己的道德觀,常把無神論者看成暴徒。但科學人應該有足夠的視野,知道原教旨主義者只是一小部份的教徒,也知道宗教以神之名命惡人為善,宗教確實壓制了許多原本會發生的罪惡。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赛先生从西方来

帖子 maltz » 2015-12-28, 09:17

赛先生从西方来
方 舟 子

“五四”前辈们提出要欢迎“德先生”和“赛先生”,那意思就是说中国本来是没有这两位先生的,所以要从外国请进来。这么说让一些国人觉得很没面子。说中国以前没有德先生,没啥可争的,谁让咱自古以来就是皇帝在当家作主呢?于是有些觉得没面子的人干脆就说德先生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咱们不要它也可以过得好好的。不过如果也要说赛先生不好,就没有市场了,我们现在从小就要学它,每天的生活也都离不开它了。有些人就说了,这个好东西我们其实是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有过什么科学发现,提出什么科学理论,还有一批中国古代科学家让我们敬仰……

这些人说的古代科学,和我们今天学习、研究的科学并不是一回事。我们现在说的科学,是指用一种特别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知识体系。这种方法特别在哪里呢?那就是“观察-假说-验证”的方法:根据观察的结果,提出可以进行验证的假说,然后用新的观察或实验加以证明,证明不了就要放弃或改进这个假说。用这一套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也没有哪个国家有科学。

比如说,一提起中国古代科技,大家马上就会想起四大发明,但是那只是技术应用,并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还有人会想到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一些辉煌成就,但是数学是科学的工具,本身并不是科学。还有人会想到中医,但是中医的理论是气、阴阳、五行等等非常模糊、抽象的哲学概念,并非客观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中医的医疗实践是主观臆测和经验积累结合在一起的,强调的是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测量性,而科学方法特别强调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测量性。

有一个叫李约瑟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原先是研究生物化学的,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有三名中国留学生到他的实验室学习。李约瑟迷上了其中一名女学生,又因此迷上了中国古代文化,开始学习中文,后来就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出版多卷本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文通常译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到他去世时也还没有出完。

李约瑟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是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个问题通常被简化成“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李约瑟首先提出来的,在他之前中国和外国都有人提出过,只不过李约瑟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就把它叫做“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提出了问题,他自己也想给出个答案。他把原因归结到中国的“官僚体制”。全中国有文化的聪明人都被选拔、集中起来当官了,这样才能对全国做井井有条的管理。好处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研发一开始会比较受重视,有利于早期的科技进步。坏处是不利于新观念的传播,不鼓励技术竞争,还瞧不起商业经济,最终又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种体制呢?李约瑟认为这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比如黄河经常泛滥,必须集中全国资源一起来治理水患,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所以说来说去,要怪中国人生错了地方。按李约瑟的说法,如果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欧洲一样,像哈维、伽利略、牛顿这样的科学伟人就会诞生在中国,中文就会变成科技语言。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李约瑟的看法,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想要取而代之。一直到最近几年,这在国内学术界也还是个热点问题。就像人文学界的很多问题,见仁见智,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早在1953年,有人拿这个问题去问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给回了一封短信。国内翻译出版《爱因斯坦文集》时,因为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所以把这封信的意思给搞反了。后来有人想去纠正它,也没纠正对。其实这封信是用很浅显的英文写的,翻译过来就是: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

爱因斯坦不仅不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而且还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他看来,科学的起源是个很不平常的事件,因此不必对古代中国没有出现科学而惊讶,值得惊讶的是西方居然会发展出科学。按照爱因斯坦的意思,探讨科学为何没有在古代中国产生,跟探讨科学为何没有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产生一样没有意义,值得探讨的是为何科学竟然会在欧洲产生。

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那是人类文明的奇迹,的确值得惊讶。今天各个科学学科的起源大都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有时能对自然现象做出相当准确的解释,这有很大的碰运气的成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思考方式和一些被我们现在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假定。比如,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首先提出,对自然现象要完全用自然因素来解释,跟神灵没有关系。这种思想叫自然主义。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引起的,试图根据少数几个基本观念来解释整个世界。这种思想叫还原主义。亚里斯多德创建了形式逻辑体系。自然主义、还原主义、逻辑体系,正是科学思想的基本成分,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让我们知道,要用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且这样的解释要符合逻辑。但是,对某一种自然现象往往可以提出好几种不同的解释,而且都符合逻辑,能够自圆其说,我们怎么知道哪一种解释、哪一套体系是正确的呢?大家只是在理论上互相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才发明了一个解决争端的办法,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假说。一旦实证方法确立起来,自然哲学就变成科学了。

西方世界并不是天然就适合产生科学的。在古希腊之后,科学萌芽被扼杀了,西方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是黑暗的中世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著作和思想反而是在阿拉伯世界被继承了下来,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西方学者重新发现。科学虽然是在西方诞生的,但是是属于全人类的。科学是没有国界、没有文化属性的,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能掌握,都能做出贡献的。赛先生来自西方,但是并不姓西,我们也可以学习它,发展它,没有必要为此感到自卑。

2009.3.5.
注:
:on_vaderthink: 中國古代的確有些科學式的求知精神。比如孔子告訴子路:"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列子在 "杞人憂天" 的故事後面總結:"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 結果 "不語怪力亂神" 變成了天人感應,"杞人憂天" 變成了嘲罵一種極端的工具。古人辯論也很有邏輯,也有道家的自然主義、印象中列子也抱持粒子觀,中醫也算是在實證當中累積的經驗 (只不過觀察流於主觀)。到底為什麼中國沒出現科學,真不好斷言。但中國人還是可以為孔子、列子與許多曇花一現的進步思想出現而自豪。

另外我覺得做科普要懂得不拉仇恨,專挑交集說。明明不喜歡儒教,但還是要捧一下儒家;明明不喜歡中醫理論,但還是捧一下中醫重實證經驗。這樣子比較容易接受。

BUTTON_POST_REPLY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2 和 0 位游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