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學堂】三國末年研究

三國末年歷史寓言小說《炎興》by maltz
BUTTON_TOPIC_LOCKED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季漢學堂】三國末年研究

帖子 maltz » 2015-02-07, 21:23

图片

為了研究故事背景,2010 年左右寫了幾篇博文,編選之後轉在這裡。更早期的、陸續新寫的三國末年研究文章也都貼在這個討論串裡。
原出處:http://maltz.blogspot.ca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季漢學堂 - 目錄

帖子 maltz » 2015-02-07, 21:30

目錄

一.蜀漢官吏系列

:point_white: (1) 皇帝、太子與女人
:point_white: (1a) 劉備的四妻三妾
:point_white: (2) 爵位一覽
:point_white: (3) 秩等一覽
:point_white: (3a) 俸祿計算
:point_white: (4) 丞相、三公、大將軍與其府吏
:point_white: (4a) 兼職術語--領、行、錄、平、守
:point_white: (5) 軍階、將軍名號
:point_white: (5a) 軍職、假節
:point_white: (6) 九卿
:point_white: (7) 尚書台
:point_white: (7a) 秘書台
:point_white: (8) 宮中近臣
:point_white: (9) 州、郡、縣
:point_white: (10) 官員任用:察舉、徵辟等

二.蜀漢兵器系列

:point_white: (1) 鍛冶
:point_white: (2) 近戰短柄兵器:刀、劍等
:point_white: (3) 近戰長柄兵器:矛、戟等
:point_white: (4) 遠程兵器:弩、弓等
:point_white: (5) 防具:鎧甲、冑
:point_white: (6) 防具:盾、靴、帶
:point_white: (7) 車騎裝備
:point_white: (8) 旌旗鼓吹
:point_white: (9) 攻城兵器
:point_white: (10) 守城兵器、設施

三.蜀漢思想系列

:point_white: (1) 博愛:墨、朱之間的灰色執中
:point_white: (2) 平等(上):階級與貧富差距
:point_white: (3) 平等(下):制度與仕進機會
:point_white: (4) 自由(上):生存需求與生存壓力
:point_white: (5) 自由(下):庸俗管理下的反作用力
:point_white: (6) 信仰(上):宗教的三個階段
:point_white: (7) 信仰(中):天命與讖緯
:point_white: (8) 信仰(下):三代的愚民大治
:point_white: (9) 君子、小人與朝代興亡規律
:point_white: (10) 文學:經國的風骨
:point_white: (10a) 今文、古文經

四.蜀漢生活系列

:point_white: (1) 王褒《僮約》
:point_white: (2) 食 (a) 主食穀類(b) 醬、菜蔬、水果(c) 肉、酒、茶(d) 食具、容器
:point_white: (3) 衣 (a) 布料:麻、絲(b) 長衣、襦、褌、袴、裙(c) 髻、帽、巾幘、冠
:point_white: (4) 住 (a) 樓閣結構(b) 特色建築(c) 家具
:point_white: (5) 行 (a) 車(b) 船、地圖、道路(c) 貨幣
:point_white: (6) 育 (a) 文具(b) 文字書法(c) 當代學術特色
:point_white: (7) 樂 (a) 樂府、音律(b) 弦樂器(c) 管樂、打擊樂(d) 繪畫(e) 博奕競賽

五.嵇康研究

:point_white: (1) 生平
:point_white: (2) 出世與入世的衝突 (a) 贈兄秀才入軍詩(b) 與山巨源絕交書(c) 卜疑(d) 家誡(e) 幽憤詩
:point_white: (3) 越明教而任真誠 (a) 釋私論(b) 管蔡論(c) 太師箴
:point_white: (4) 宣和情志的音樂 (a) 聲無哀樂論 上(b) 琴賦
:point_white: (5) 清虛靜泰的修身 (a) 養生論(b) 向秀難養生論(c) 答難養生論
:point_white: (6) 古今的魏晉風骨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帖子 maltz » 2015-02-07, 21:53

前言

大約 2010 年想寫一篇《雍茂之死》(但是一直沒寫),於是從《三國志》與裴松之注、《後漢書》、《資治通鑑》、《華陽國志》裡面查到許多蜀漢史料,好在 2014-15 年寫《炎興》也用得上。

蜀漢官制大體承襲東漢,可以分為中央,地方兩個系統。中央系統又可再分為「政」與「軍」兩個體系,政有丞相、九卿等,軍則是因戰爭需要而設的將軍職。地方由上而下是州、郡、縣。中央官多有特定的屬吏,開府的權臣有自己的府吏,各級地方官手下自然也有地方吏。此外,還有幾個橫跨中央、地方的重要概念:爵位、秩等、軍職等。下圖是幾年前的研究計畫,現在起挑選一些與《炎興》密切相關的主題補完這一系列。

图片

請注意,雖然在這一系列文章使用「蜀漢」這個稱呼,他們國家正式的國號還是「漢」,而內部有時自稱「季漢」,但絕對不稱「蜀漢」。「蜀」是敵國給他們取的矮化小名。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1)皇帝、太子與女人

帖子 maltz » 2015-02-07, 22:41

蜀漢官吏研究 (1)皇帝、太子與女人

大家都知道皇帝和太子,卻有兩件事不一定知道:

(1)皇帝死的時候一定上諡號。劉邦諡高皇帝,劉秀諡光武皇帝,劉協(獻帝)還沒死,劉備政權一見他給篡位了,就當他死了,也送上一個諡號「孝愍皇帝」。現在我們之所以叫劉協作「獻帝」,是因為魏國在他真正歸天後送上的諡號是「孝獻皇帝」。劉備諡昭烈皇帝。劉禪死的時候已經不是皇帝,所以沒有上諡。

(2)皇帝死後,有時有廟號,有時沒有。廟號是後來的皇帝進太廟祭祀祖宗的時候用的頭銜。劉邦廟號太祖,劉秀廟號世祖,但劉禪不曾給劉備上廟號。

「先主」、「後主」是晉臣陳壽寫《三國志》時,不方便叫非魏晉政權的領導人「皇帝」所用的矮化外號。而就在蜀漢滅亡後四十一年,劉禪死後三十三年,陳壽死後七年,一個改姓劉的匈奴人(劉淵)稱帝,定國號為「漢」,給劉備上了廟號「烈祖」,又幫劉禪上了諡號「孝懷皇帝」。所以後世有時候也用「漢烈祖」、「漢懷帝」來稱呼劉備和劉禪。

劉備還有另外一個稱號叫「大行皇帝」。大概是贊揚劉備從一個織草蓆的一輩子屢敗屢戰、奮鬥不懈,終於從東北跑到西南到做皇帝,成就了一項創舉。

表 01.01 蜀漢時代皇帝與太子一覽。
姓名 朝代 年號 年份 太子 冊立年 諡號 廟號
劉協 東漢 建安 196-220 孝愍皇帝
劉備 蜀漢 章武 221-223 劉禪 221 昭烈皇帝 烈祖(漢趙)
劉禪 蜀漢 建興 223-237 221
延熙 238-257 劉璿 238
景耀 258-263
炎興 263 孝懷皇帝(漢趙)
下面列出一些蜀漢時代名見經傳的女人。有劉備妻三名、妾一名,劉禪妻兩名、妾一名、公主兩名等等。最有趣的是張飛的妻子夏侯氏是夏侯淵的族女,而他們生下的女兒又是劉禪的皇后。所以世仇魏蜀兩國其實是親戚。張皇后的堂舅、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一到蜀漢就封大官,死了還上諡號。

表 01.02 蜀漢時代名女人。
姓名(家世) 配偶 婚配起始年 頭銜 子女(生年)
甘氏 劉備(妾) 約199 (諡)皇思夫人(222-223),(諡)昭烈皇后(223起) 劉禪(207)
麋竺之妹 劉備 約196
孫權之妹 劉備 209
吳懿之妹 劉備 214以後 皇后(221-223),皇太后、長樂宮(223-245)、(諡)穆皇后
張飛長女 劉禪 221 太子妃 (221-223),皇后(223-237),(諡)敬哀皇后
張飛次女 劉禪 237 貴人(237-238),皇后(238-263)
王氏 劉禪 約223 皇后侍人、貴人 劉璿(224)
費禕長女 劉璿 約223 太子妃 (238 起)
馬超之女 劉理(安平王) 244以前 王妃
劉禪之女 諸葛瞻 243 公主 諸葛尚、諸葛京
劉禪之女 費恭(費禕之子) 243 公主
夏侯淵族女 張飛 200以前 劉禪張皇后
黃承彥之女 諸葛亮 207以前 諸葛果、諸葛瞻(227)
《三國志》稱吳懿之妹為「穆皇后」,張飛長女為「敬哀皇后」。應是二人的諡號。

雖然上面提到劉備的妻妾四位,經研究劉備的妻妾至少有七個。(見下一篇)

除此之外,史上還約略提到了三個孤獨的女人:

(1)關羽的女兒,就是關公不屑嫁給孫權的兒子的那位。不知所終。
(2)趙範的守寡嫂子樊氏,有國色。趙範本想巴結趙雲,搓合他和樊氏,但是被趙子龍以「你我同族,你嫂子就是我嫂子」的理由拒絕了。
(3)龐統的弟弟龐林之妻習氏。荊州大亂時習氏留落到魏國,當了十幾年單親媽媽。彝陵之戰(222)後龐林隨黃權降魏,夫妻團聚,睡在曹丕御賜的床帳上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1a) 劉備的四妻三妾

帖子 maltz » 2015-02-08, 07:22

蜀漢官吏研究 (1a) 劉備的四妻三妾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裡有句劉備的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安可續」,聽得萬人敵關羽、張飛感動得掉眼淚。雖然小說時常加油添醋,歷史上劉備的妻室也果真像衣服一樣穿脫自如,破了又補,再破再補,前後換過好幾個。劉備一生的妻妾,除了史上有記載的妻三名(麋、孫、吳)、妾(甘)一名,至少還有三個。現在依時間先後順序討論:

妻子第一次被抓(196年)

劉備在徐州期間一共與妻子失散兩次。第一次在196年,攻打袁術的時候。《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閒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這正是《三國演義》裡劉備說出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時候。史書上「妻子」多有「妻妾加兒女」的意思,所以這裡也暗示了劉備可能已經有後代。史料上從未提過劉備在劉禪之前有兒子,所以這裡的「子」大概只是女兒。劉備的確是有女兒的,在後面提。

續娶麋夫人為妻(196年)

劉備失徐州之後,《三國志.麋竺傳》中說「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于時困匱,賴此復振。」劉備當時的困匱可見裴注引用的《英雄記》。《英雄記》的作者是「建安七子」之首王粲,書中大力吹捧曹魏,醜化劉備。王粲寫道:「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都餓到人吃人了。

《三國志.麋竺傳》說東海人麋竺「祖世貨殖,僮客萬人」。這位巨富一家就養活一萬口人。就在劉備困窘的時候,麋竺慷慨解囊,雪中送炭,一出手就是兩千奴客,讓劉備東山再起,又把妹妹嫁給劉備當夫人。而劉備也很講義氣,沒有忘記麋竺的再造大恩,近二十年後劉備入主益州,麋竺封安漢將軍,「賞賜優寵,無與為比」,檔次比軍師將軍諸葛亮還高。

前面提過,劉備在娶麋夫人之前應是有妻子的,就是被呂布抓走的那一位,姓氏不詳。劉備娶麋夫人時已經 36 歲,已經有妻室也是挺正常的。

第一次團聚

劉備得了麋竺的資助,但還是沒地方安身,於是厚著臉皮,請和於呂布。《英雄記》說呂布答應,「發遣備妻子部曲家屬於泗水上」,把劉備的妻子和他手下將士的家屬都放出來了。但是這時劉備已經娶了麋夫人,這位無名氏原配處境也許比較尷尬,後來也不知所終。

第二次被抓(198年)

劉備與呂布合好,不到兩年又大打出手。《三國志.先主傳》中說:「先主還小沛,復合兵得萬餘人。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所敗,復虜先主妻子送布。」劉備輸了,只好依附曹操,而他的妻小再次被呂布的部將高順抓去,送給呂布。(同時請注意,198年 起劉備的頭銜多了「豫州牧」。後面會用到。)

同一件事在《英雄記》裡也有記載:「建安三年(198年)春,布使人齎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備兵所鈔。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九月,遂破沛城,備單身走,獲其妻息。」根據英雄記,呂布攻劉備的近因是劉備搶了呂布的馬。最後劉備被高順、張遼打敗,狼狽地單身逃走,家小都給呂布抓了。「妻息」和「妻子」的意思一樣,都是「妻室和子女」。因為劉備單身一個人跑掉,這一次劉備被抓的妻妾至少包括了麋夫人。

第二次團聚(198年)

劉備失了小沛,這時曹操親自東征呂布,便和劉備一起打呂布,最後獲得全勝,「生禽布。先主復得妻子」。這還是 198 年的事。接著劉備隨曹操回到許都,非常受到曹操的重視,被曹操表奏為左將軍。曹操還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而此時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經很明顯了,漢獻帝寫了衣帶密詔要殺國賊曹操,關羽也曾勸劉備趁機殺了曹操。

第三次被抓(200年)

西元 199 年,劉備與曹操絕裂,佔據徐州。200 年,曹操決定在與大敵袁紹決戰之前,先解決劉備。劉備不是對手,又敗。《三國志.先主傳》上說「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并禽關羽以歸。」這一次劉備敗得更慘,不僅妻子衣服又破了,還多丟了一隻手足關羽。從此劉備沒也再回過徐州。有關麋夫人的記載也到此為止了。

納甘夫人為妾(199-200年)

劉備在徐州小沛期間,納了一個沛人為妾。《三國志.甘皇后傳》中說「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為妄」,又說「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劉備數喪正妻,於是甘夫人於是便常以妾的身份暫行妻事。上面「納以為妄」的「妄」字不通,應該是看起來相似的「妾」字誤抄。東漢蔡邕記錄過「卿大夫(最多)一妻二妾」的規矩,劉備領了州牧,秩等在卿大夫那一段,所以如果要依禮法納妾,也沒什麼特別的。

劉備 198 年成為豫州牧,隨即回到許都。再到小沛已經是 199 年的事。而劉備 200 年就(又)丟了徐州,所以納甘夫人為妾應該是 199-200年之間的事。在這之前,劉備已經被呂布抓過兩次妻室了。200 年第三次劉備妻子被抓是去了曹操那裡。如果甘夫人也被抓,她就沒有「常攝內事」的機會了。

《三國演義》寫的是麋夫人、甘夫人都被抓了,關羽帶著甘、麋兩位嫂子過五關斬六將,讓劉備一家三人團聚,但史料裡沒說女人,只有關羽一個人回來而已。如果關羽要護送劉備的妻子回來,推敲最有可能的時機是 200 年時,《三國志.先主傳》上說「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劉備帶兵在許都附近搶劫,關羽這時已經斬了顏良立功,便離開曹操,回到劉備帳下。

而甘夫人 207 年生劉禪,所以即使她在 200 年被抓了,之後也被放回來了。但麋夫人如果放回來,她就不能攝內事了。所以比較可能的情形是只有麋夫人被抓。也可能甘、麋二位夫人一起給抓走,又一起給關羽帶回來,而麋夫人不久就死了,於是甘夫人攝內事。

第四次,妻死,妾與子無恙(208年)

史料下一次提到劉備的妻,是在 208 年。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備率百姓逃難,在當陽縣的長阪給曹操騎兵追上。《三國志.先主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如果麋夫人已經回來了,這位妻可能正是麋夫人;如果麋夫人沒回來,或者回來了又死了,這位妻便另有其人。

《三國志.趙雲傳》中說:「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所以趙雲抱著當時才一歲的阿斗,保護了甘夫人--但沒說劉備的正妻去了哪裡。一年後劉備就續娶了孫夫人,所以這位妻很可能在兵亂中死了。《三國演義》裡面寫麋夫人在長阪亂軍中見到趙子龍,慷慨投井,趙子龍隨後把井推倒,不失為英雌的死法。

網路上廣泛地流傳「麋夫人在劉備下荊州前就死掉了」的說法,但是史料上並沒有這樣的記載。如果曹操當年沒有歸還麋夫人,那麼麋夫人的確是可以當成死掉了。

劉備的女兒們也在長阪出場。《三國志.曹仁傳》中提到曹仁的弟弟曹純「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劉備的兩個女兒被曹純抓了,後來不知所終,也沒有提她們是誰生的。

劉備丟了四次妻子,又丟了兩個女兒,厄運在長阪達到巔峰。從此否極泰來,同年冬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劉備此後行了十幾年大運,定荊南,收益州,奪漢中,建國稱帝。

早先劉備依附公孫瓚的時候,趙雲曾短暫在劉備手下。但趙雲正式加入劉備陣營,是在劉備依附袁紹的時候。劉備前三次丟妻子,趙雲都不在劉備身邊。當劉備第四次失去妻子,卻硬是給趙雲救了甘夫人、阿斗母子出來。而三年後,趙雲又再從即將回到江東的孫夫人手中把阿斗奪了回來。所以說,劉備沒又再丟妻子,原因就是趙雲!趙子龍正是劉備妻小命中的貴人!難怪劉禪之後讓趙雲之子趙統當虎賁中郎將,保護宮室。

娶孫夫人為妻(209年)

無論如何,麋夫人不在了。劉備的下一任妻子是吳郡孫夫人。《三國志.吳主權傳》記載:「(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三國志.先主傳》上說:「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所以孫權把妹妹嫁給劉備是 209 年的事。《三國志.法正傳》說孫夫人「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孫夫人身邊站了一百多個帶刀女侍,劉備只怕睡覺時眼睛都不敢閉了。

孫夫人的名字已經不可考。網路上常見到一種說法,說《漢晉春秋》記載她名仁獻。但自己查了《漢晉春秋》,卻見不到這一句。

與孫夫人分居(211年)

劉備提心吊膽地和孫夫人在一起,兩年後就分居了。211 年,劉備應劉璋的邀請領兵入蜀。《三國志.趙雲傳》裴注引《雲別傳》記載:「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這就是《三國演義》裡的「趙子龍截江奪阿斗」。

孫權與劉備結為同盟,把妹妹許配給了劉備,現在卻又招她回娘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其實孫權對劉備取西川是很氣憤的--那正是孫權自己想做的事。《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早在前一年(210 年),「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髮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孫權對劉備取西川的偽善態度非常痛恨。再想起他的妹妹還嫁給這個人呢,可能一氣之下就把妹妹給招回來了。而孫夫人想抱阿斗回江東,也暗示出孫權或許想以阿斗為人質,日後威脅劉備。

孫夫人回江東以後就再也沒見過劉備了,後不知所終。

甘夫人卒(209-214 年)

甘夫人在長阪兵亂中大難不死,卻沒多少後福。《三國志.甘皇后傳》緊接著說她「后卒,葬于南郡」。南郡在荊州的中心,郡治江陵是周瑜 209 年從曹仁手上打下來的。周瑜領南郡太守,把南郡在長江以南的地分給劉備,於是劉備在南郡油江口建立了本營公安,成為了他荊州牧的治所。所以甘夫人必定活到了 209 年以後。

可以肯定的是,甘夫人卒於 214 年之前。因為劉備在 214 年平定益州,如果甘夫人還活著,一定會去成都團圓,之後死了就會葬在成都,而不會在南郡。

娶吳夫人為妻(214 年)

劉備 214 年平益州時,孫夫人已經回娘家三年了。五十四歲的劉備再度成為黃金單身漢。這時群臣幫劉備找的對象是陳留人吳懿的妹妹。吳懿的妹妹有富貴之相,早在194年以前,她就給劉璋的父親劉焉看中,讓她嫁給自己的兒子、劉璋的哥哥劉瑁。劉瑁在 208 年還活著,但很快就「狂疾物故」,暴病而死。所以劉備平蜀時吳氏已經守寡幾年了。《三國志.穆皇后傳》說「群下勸先主聘后」,大家都勸劉備迎娶這個吳氏寡婦。

為什麼大家都勸劉備娶一個已經嫁過人十幾年的寡婦呢?《三國志》裡沒有吳懿的傳。但是從《三國志.楊戲傳》的<季漢輔臣贊>裡,吳懿得到了「車騎高勁,惟其泛愛,以弱制彊,不陷危墜」的贊辭。「車騎」是吳懿的將軍銜,說他這個人官能做這麼高,是因為他很博愛,對每個人都很好,以柔剋剛,所以一直沒有惹禍上身。再說這個「有富貴相」的寡婦的前夫好歹是劉璋的哥哥,地位也配得上劉備。

劉備曾經遲疑過是不是該娶吳夫人,倒應不因為她是寡婦(漢末人口驟減,鰥夫寡婦激增,娶寡婦是很普遍的事),而是因為她前夫劉瑁正好和劉備一樣,都是漢景帝的後裔。劉備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而劉瑁是漢景帝的另一個兒子、魯恭王劉餘的後人。在當時娶同族人的寡婦是很忌諱的,或許有點亂倫的聯想。從前趙範想把守寡的嫂子推薦給趙雲,也被趙雲用這個理由拒絕。但劉備的疑慮被法正一個比喻就擺平了。

法正說:「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晉文是晉文公重耳,子圉單名一個「圉(Yu3)」,是晉惠公的太子、後來的晉懷公。重耳是子圉的伯父。當子圉還在秦國當人質的時候,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她(她姓嬴,又嫁給晉懷公,所以後世叫她懷嬴。)晉惠公病重,子圉想逃回晉國即位,懷嬴不願意跟去,留在秦國。後來重耳流浪到秦國,秦穆公一口氣把五個秦國女子嫁給已經六十歲的重耳,其中包括了懷嬴。重耳知道懷嬴是自己的姪兒、現在晉惠公的前妻,又沒身份拒絕,只好答應。第二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趕走了晉懷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所以法正的意思是:「連叔伯都可以娶姪兒的老婆了,劉備和劉瑁這種上溯祖宗十八代的遠親就不必計較了。」

吳夫人是劉備的最後一任妻室。她的富貴相應驗,劉備死後又當了二十二年的皇太后。

劉備還有兩個妾

劉禪(207年生)有兩個弟弟:劉永、劉理。《三國演義》裡說劉永、劉理都是吳夫人生的,但《三國志》說劉理是「後主庶弟也,與永異母」,又說劉永是後主庶弟。因為吳夫人是正妻,如果劉永或劉理是吳夫人生的,就不是後主「庶」弟了。麋夫人死得比較早,生出劉禪弟弟的機會很小,而孫夫人回吳國去,如果有親生的孩子應該會抱走。所以劉永、劉理應該是劉備與另外兩個不同的妾生的。

綜合以上,劉備一生的女人有:

:point_white: 妻(姓名不祥):196 年被呂布抓去,沒能團聚。
:point_white: 麋竺之妹:196 年娶,198 年被呂布抓去、200 年被曹操抓去,後不詳。
:point_white: 甘夫人:約 199 年納為妾,207 年生劉禪,卒於 214 年以前。
:point_white: 孫權之妹:209 年娶,211 年自回娘家。
:point_white: 吳懿之妹:214 年後娶,221 年為皇后,223 年後為皇太后,245 年卒。
:point_white: 妾(姓名不祥):生劉永。
:point_white: 妾(姓名不祥):生劉理。

劉備一生顛沛流離,換了四任妻子衣服,好歹生了三個兒子、至少兩個女兒。而劉禪安穩地做了四十年皇帝,還抱怨十一個二奶不夠,(事見《三國志.董允傳》:「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四十年也生了六個兒子、至少兩個女兒(一配諸葛瞻、一配費恭)。這樣看來,大行皇帝劉備的一生不只帝業有成(productive),在生殖業(reproductive)方面也還不算太差。

網路上很流行唱反調,比如三國演義把劉備說成「妻子如衣服」的無情男,那把劉備寫成深情男(而且又合理的)就能火了。如果站在小說寫手的立場,上面已經有足夠資料把劉備寫成一個深情男,用愛情的角度演譯劉備一生,女頻肯定火啊!

(1) 每次喪妻之後都立刻再娶一個,代表這個人沒有愛情活不下去。
(2) 沒有任何婚外情、搶人老婆的紀錄,代表這個人不好色,對配偶忠誠。
(3) 從來沒有主動休過妻,只有被妻拋棄過。代表他對女人並不壞。
(4) 一次次情場失戀、戰場失敗,都不能阻止他頑強地奮鬥下去,終於當上皇帝。多麼勵志的故事!
:on_tears: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2) 爵位一覽

帖子 maltz » 2015-02-08, 09:31

蜀漢官吏研究 (2) 爵位一覽

天下碌碌,為名為利。封爵自然是大大出名。

劉禪投降時全國有官吏四萬人,從五十年前劉備入川時起算,差不多換血過兩代了;而史書上找得到名字的約有三百人,封爵的只有五十來個。

爵位的特色如下:

:point_white: 爵位均為世襲,嫡系子孫襲爵時,爵名不變。武鄉侯諸葛亮死後,兒子諸葛瞻仍是武鄉侯。若沒有嫡系子孫,就從庶系當中選一個襲爵。

:point_white: 蜀漢的爵位從未提到食邑戶數(長期飯票的面額大小),而大多數的封地在敵國境內,因此一般認為蜀漢的爵位都是沒有食邑的,要把榮譽當飯吃。

:point_white: 爵位等級從高到低為:(某)王>(某)公>(某)縣侯>(某)鄉侯>都鄉侯>(某)亭侯>都亭侯>關內侯。蜀漢無公。

這邊必須介紹一個容易與爵位混淆的頭銜-諡(Shi4)號。

諡號

重要的人死後,通常會上諡號,評價其一生。蜀漢前後五十多人封爵,上諡號的才十五個。這些人生前大多有爵位,但也有例外。如法正無封侯,諡翼侯;陳祗(Zhi1)無封侯,諡忠侯。蜀漢人物有諡號的一共有兩個皇帝、兩個皇后、三個王、十二個侯。

以下列出所有蜀漢封爵者,當作資料庫使用。

2a. 王爵

劉備自封漢中王,而蜀漢成立後共封出八個王,兩個給劉備的兒子,六個給劉禪的兒子,沒有異姓王。後來吳蜀同盟,約定平分天下,而劉備的兩個兒子劉永、劉理的封地已許給吳國,所以又在 229 年改封。劉理、劉胤、劉承父子三世早夭,因此都得到了不幸的諡號--悼、哀、殤。劉永則活到了蜀漢滅亡。

表 02.01 蜀漢王爵。括號中是諡號。
爵名 姓名 朝代 時間 封爵原因
漢中王 劉備 東漢 219-221 群臣推舉下自封
魯王→甘陵王 劉永 蜀漢 221-229-263 劉備庶子
梁王→安平(悼)王 劉理 蜀漢 221-229-244 劉備庶子
安平(哀)王 劉胤 蜀漢244-256 劉理之子,嗣理爵
安平(殤)王 劉承 蜀漢 256-257 劉胤之子,嗣胤爵
安平王 劉輯 蜀漢 261-263 劉理庶子,嗣理爵
安定王 劉瑤 蜀漢 238-263 劉禪之子
西河王 劉琮 蜀漢 252-263 劉禪之子
新平王 劉瓚 蜀漢 256-263 劉禪之子
北地王 劉諶 蜀漢 259-263 劉禪之子
新興王 劉恂 蜀漢 259-263 劉禪之子
上黨王 劉虔/璩 蜀漢 259-263 劉禪之子
註:劉禪的子孫中劉諶在投降時自殺於祖廟,其餘東遷洛陽,在永嘉大亂中滅絕了。但劉永的孫子劉玄活了下來。

2b. 侯爵--蜀漢建國(221年)以前

蜀漢建國之前,劉備陣營中共有四人受封東漢侯爵,劉備、關羽和馬超的亭侯都是漢獻帝封的,上庸太守申耽投降時已經是員鄉侯。劉備稱漢中王(219 年)時退還了宜城亭侯印綬,因為爵位只能有一個。劉備自己也封部下:張飛封新亭侯、黃忠封關內侯、龐統死後追封關內侯。追封的不算正式封侯,後代不能嗣爵。另外(220 年)還有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二人勸劉備稱帝,史書沒有他們的事績記載,不知道他們的爵位是哪裡來的。

表 02.02 蜀漢侯爵,劉備稱帝(221年)之前。
爵名 姓名 朝代 時間 原因追贈/諡(年)
宜城亭侯 劉備 東漢 196-219 (曹操指使)攻袁術
漢壽亭侯 關羽 東漢 200-219 (身在曹營)白馬之戰,斬顏良壯繆侯(260)
漢壽亭侯 關興 東漢 219-? 關羽之子,襲羽爵
漢壽亭侯 關統 蜀漢 ?-? 關興之子,襲興爵
漢壽亭侯 關彝 蜀漢 ?-263 關興庶子,襲統爵
都亭侯 馬超 東漢 約208-221 (曹操招)馬騰至鄴,超領騰軍威侯(260)
新亭侯 張飛 東漢 209-221 劉備領荊州牧桓侯(260)
關內侯 龐統 東漢 戰死雒城關內侯(214)/靖侯(260)
關內侯 黃忠 東漢 219-220 定軍山之戰,斬夏侯淵剛侯(260)
陽泉(縣)侯 劉豹 東漢 220 前後
青衣(縣)侯 向舉 東漢 220 前後
員鄉侯 申耽 東漢 219-約220 降劉備,續原爵
註:關羽漢壽亭侯的「漢壽」是地名。比如益州梓潼郡有漢壽縣。蜀漢建國後許多人的爵位還有調升,下面再介紹。

2c. 侯爵--蜀漢建國(221年)至劉禪登基(223年)

蜀漢在建國後有四十六人封侯。加上建國前陣營的人物,則有五十三人(但不包括襲爵的子孫),下面切成三段介紹。

劉備 221 年稱帝時只加封了兩人爵位--馬超封斄(Li2)鄉侯,張飛封西鄉侯。當時有斄鄉、西鄉二縣,所以這兩個侯也可能是縣侯。劉禪繼位時又多封了九人,如諸葛亮為武鄉侯等等。當時也有武鄉縣,所以諸葛亮的武鄉侯可能也是縣侯。

表 02.03 蜀漢侯爵,劉備稱帝(221年)至劉禪繼位(223年)
爵名 姓名 時間 原因追諡(年)
斄鄉(縣)侯 馬超 221-222 劉備稱帝威侯(260)
斄鄉(縣)侯 馬承 222-? 馬超之子,襲超爵
西鄉(縣)侯 張飛 221 劉備稱帝桓侯(260)
西鄉(縣)侯 張紹 221-263 張飛次子,襲飛爵
法正 建國功臣翼侯(222)
關內侯 法邈 222-? 法正之子,因正賜爵
武鄉(縣)侯 諸葛亮 223-234 劉禪即位,托孤重臣忠武侯(234)
武鄉(縣)侯 諸葛瞻 234-263 諸葛亮之子,襲亮爵
都鄉侯 李嚴 223-231 劉禪即位,托孤重臣
都鄉侯 劉琰 223-234 劉禪即位,宗親舊臣
永昌亭侯 趙雲 223-229 劉禪即位,有功舊臣順平侯(261)
永昌亭侯 趙統 229-263 趙雲之子,襲雲爵
平陽亭侯 王連 223-約225 劉禪即位,治鹽府
都亭侯 魏延 223-230 劉禪即位,督漢中
都亭侯 向寵 223-240 劉禪即位,征吳軍功
都亭侯 費觀 223-? 劉禪即位,江州都督
關內侯 楊洪 223-228 平黃元叛亂
註:《三國演義》常寫諸葛亮派遣張飛之子張苞,但因為張飛的爵位直接傳給張紹,張苞很可能死在張飛之前。

2d 侯爵--諸葛亮主政時期 (224-234年)

諸葛亮善用刑賞,南征、北伐也創造了大量的軍功,在這十年之間封爵的人很多。如李恢、呂凱、王伉三人平蠻,南征後蠻夷復叛,造就了馬忠等的封爵。北伐立功的有姜維、王平、魏延、吳懿、高翔、吳班、胡濟等。諸葛亮死後眾人升官,填補權力真空,也造成一波封爵潮。比如姜維 228 年歸降,被諸葛亮大力栽培,諸葛亮死時他已經是中監軍、征西將軍了,這下又加封平襄縣侯,平襄縣在天水郡(漢制)/廣魏郡(魏制)。另有陳震出使東吳,賀孫權稱帝,兩國約定並分天下,完成了一次極成功的外交而封爵。

表 02.04 蜀漢侯爵,諸葛亮主政年間(224-234年)
爵名 姓名 時間 原因
漢興亭侯 李恢 225-231 南征
漢興亭侯 李遺 231-? 李恢之子,襲恢爵
陽遷亭侯 呂凱 225-? 南中叛亂時堅守永昌
陽遷亭侯 呂祥 呂凱之子,襲凱爵
(某)亭侯 王伉 225-263 南中叛亂時堅守永昌
(某)亭侯 陳到 建興初年-? 永安都督,征西將軍
關內侯 王謀 建興初年-? 九卿少府
當陽亭侯 姜維 228-234 降漢
平襄侯 姜維 234-263 諸葛亮卒,續受重用
(某)亭侯 王平 228-237 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戰止敗
城陽亭侯 陳震 229-235 出使東吳,約定二分天下
南鄭侯 魏延 230-234 陽谿之戰,大破費瑤、郭淮
(某)亭侯 吳懿 230-231 陽谿之戰,大破費瑤、郭淮
高陽鄉侯 吳懿 231-234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濟陽侯 吳懿 234-237 諸葛亮卒,督關中
玄鄉侯 高翔 約231-? 第四次北伐,大破張郃
安樂亭侯 吳班 約231-? 第四次北伐,大破張郃
都亭侯 袁綝 231以前-? 北伐
漢成亭侯 許允 231以前-? 北伐
博陽亭侯 馬忠 233-延熙初 平劉冑叛亂
關內侯 張翼 234-延熙中 平劉冑叛亂
中鄉侯 輔匡 建興年間-? 鎮南將軍,右將軍
平陽亭侯 李福 建興年間-? 江州都督,尚書僕射
關內侯 劉邕 建興年間-? 北伐
關內侯 劉式 劉邕之子,襲邕爵
陽武亭侯 鄧芝 234-251 諸葛亮卒,續受重用
陽武亭侯 鄧良 251-263 鄧芝之子,襲芝爵
成陽亭侯 胡濟 234-? 諸葛亮卒,續受重用
顯明亭侯 向朗 234-247 諸葛亮卒,追論前功
顯明亭侯 向條 247-263 向朗之子,襲朗爵
2e. 侯爵--蔣琬、費禕、陳祗、諸葛瞻主政至蜀漢滅亡 (235-263年)

除了先後掌政者蔣琬、費禕、董厥皆封爵外,功勳的主要來源仍然是北方的戰事,如王平、句扶、馬岱、廖化、張翼、宗預;還有平定南中叛亂,如馬忠、張嶷。費禕死後,蜀漢國政被陳祗、黃皓把持,國事江河日下。但後主劉禪很喜歡陳祗,他死了還上諡號。陳祗死後,政權才回到諸葛瞻等手上,但黃皓黨羽勢力依然龐大。

表 02.05 蜀漢侯爵,蔣琬、費禕、陳祗、諸葛瞻主政至蜀漢滅亡(235-263年)
爵名 姓名 時間 原因追諡(年)
安陽亭侯 蔣琬 235-246 大將軍、錄尚書事恭侯(246)
安陽亭侯 蔣斌 246-263 蔣琬之子,襲琬爵
安漢侯 王平 237-248 代吳懿督漢中、軍功
綿竹侯 吳班 234以後-? 驃騎將軍
宕渠侯 句扶 237以後-? 軍功
陳倉侯 馬岱
彭鄉亭侯 馬忠 延熙初-249 平南中叛亂
彭鄉亭侯 馬脩 249-263 馬忠之子,襲忠爵
關內侯 張嶷 延熙初-255 平南中叛亂
關內侯 張護雄 255-263 張嶷次子,襲嶷爵
西鄉(縣)侯 張瑛 255-263 張嶷長子,因嶷功賜爵
成鄉(縣)侯 費禕 244-253 興勢之戰大敗魏軍敬侯(253)
成鄉(縣)侯 費承 253-263 費禕之子,襲禕爵
雲亭侯 劉敏 244-? 興勢之戰大敗魏軍
都亭侯 張翼 延熙中-263 升征西大將軍,假節
關內侯 宗預 約255-263 升征西大將軍
武邑侯 劉輯 ?-261 安平悼王劉理庶子,後嗣王爵
夏侯霸 降漢、軍功不詳(約258)
陳祗 權臣、受後主喜愛忠侯(258)
關內侯 陳粲 258-263 陳祗子、賜爵
中鄉(縣)侯 廖化 259-263 升右車騎將軍
南鄉(縣)侯 董厥 261-263 升輔國大將軍
註:西鄉、成鄉、中鄉、南鄉都是當時縣名,因此也可能是縣侯。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3) 秩等一覽

帖子 maltz » 2015-02-09, 00:10

蜀漢官吏研究 (3) 秩等一覽

公務員的頭銜繁多,但有個統一的等級系統,如部長級、局長級、司長級、處長級、科長級等等,規定公務員的階級與薪水。漢代到蜀漢也有這樣的統一官階系統。

今日我們多用「官品」來判定古代官位的高低,一品官位極人臣,九品芝麻官隨便在街上扔個石頭都砸得到。但是蜀漢的公務員們還沒有「品級」的概念,而是沿用兩漢的「祿秩」來區分官階高下。「祿秩」就是俸祿、薪水。秩等以重量單位「石」表示。有千石、百石等等。要注意的是,秩等裡的石數和實際的薪俸並不相符,也不成正比。二千石的郡太守與百石的曹屬小吏的薪水差別只有七倍半。

要注意的是蜀漢並沒有「官品」的概念。最早的官品來自是魏國發明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到下下」的九階人品,官品則處於兼用數字與秩等的階段。到了唐朝完全使用「正一品大學士、從二品巡撫」這樣的數字官品。

根據《後漢書.百官志》,東漢的官職分屬十七個秩等,而明列出薪俸的共有十六個秩等。現在介紹如下:

第一秩等:三公、大將軍奉,舊作「萬石」。

:point_white: 丞相、相國。總攬軍政,漢代不常設。東漢初無丞相,漢末曹操、蜀漢初諸葛亮均為丞相。「相國」和「丞相」實質一樣,但地位又更高。漢末的董卓、魏末的司馬昭都是相國。東吳則施行丞相制,前後有許多位。

:point_white: 三公。如果沒有手握大權的丞相,大權就分割給三公,也叫「三司」。在漢末三公通常是榮譽頭銜,授給德高望眾的資深公務員,而真正的行政權力在尚書臺手中。三公在各朝各代的名號都不同。在三國時代,三公的頭銜計有大司馬、太尉、太傅、司徒、和司空,不見得剛好三個。以後會專篇研究三公、丞相和他們開府的府吏。蜀漢陣營的三公有劉備(稱帝前為大司馬)、許靖(太傅、司徒)、蔣琬(大司馬)。

:point_white: 大將軍。大將軍、乃至所有較低的將軍銜都不常設,但在蜀漢因為祖國尚未統一,將軍尚須努力,眾將軍銜也等同常設。以後希望專篇研究將軍銜和旗下軍官的編制。蜀漢的大將軍先後有蔣琬、費禕和姜維。末期還有一個「右大將軍」閻宇,但這應該是大一點的右將軍,而不是左、右大將軍中的一位。

第二秩等:中二千石。如果官職、軍職裡面有「中」這個字,通常是同一等級裡最高的。譬如「中監軍」、「中護軍」就比其他監軍、護軍更大。在秩等上,「中二千石」也要高上「二千石」一級。蜀漢陣營曾任第二秩等的公務員有二十餘人。

:point_white: 九卿(太常、光祿勳、衛尉、大鴻臚、大司農、少府等)。以後希望專篇詳細研究九卿和他們統轄的官員。

:point_white: 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師。比「國家的老師」三公級的「太傅」低。太子太傅下面還有太子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太子洗馬、太子舍人等。以後會專篇研究太子身邊的公務員。蜀漢無太子太傅,卻有較低的太子傅等。

:point_white: 執金吾。皇宮外的警備隊隊長。相對於九卿中的衛尉,執金吾負責巡邏皇宮外面,衛尉巡邏皇宮裡面。

:point_white: 尚書令。蜀漢官吏一見到「」就會聯想到「首長」。尚書臺在東漢初年只是九卿少府下面的官屬,但到了漢末,尚書臺已經成為實際掌握國家行政權的機構。經研究,在蜀漢末年,尚書令的地位應該已經從原本「千石」提升到「中二千石」(第二秩等)左右的層次了。而在後世,尚書令的官階也正是「中二千石」(正二品)的等級。以後希望專文討論尚書臺。

:point_white: 高級武官,如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某某「大」將軍,經研究應也在這第二秩等(以後專篇討論)。

第三秩等,二千石,也叫「真二千石」。因為上有「中二千石」,下有「比二千石」,故特別澄清,是貨真價實的二千石。另外,漢代選拔人才靠察舉,幾乎所有前三等秩等的官員都有每年察舉廉吏(孝廉)或茂才的義務。

:point_white: 州牧。州是規模僅次於國家的行政區,相當於現日的省,全國十二州(歷代多有增減),每州人口少說百萬。州牧原本只是監察性質的官員,並不是一州之長,但漢末大亂,州牧掌握民政、軍政,自行擴充武備,割據的群雄即使還不是州牧,也大多自領州牧,獨立於中央。如果是中央派來的州監察官員,通常是秩等較低的州刺史。蜀漢僅有益州,先後由劉備、諸葛亮領(兼任)益州牧,回歸到監察官的角色。

:point_white: 郡太守。州下有郡,人口從數萬到數十萬不等,首長是太守。郡常和「國」相提並論。「國」是王或侯的封地,雖然和郡在同一個等級,「國」通常比郡小,行政長官「(國)相」也低了幾等。值得注意的是州雖然包括了郡,州牧與郡太守的秩等卻在同一級,因為州牧理論上只是監察官,郡太守卻是真正的長官。

:point_white: 雜號將軍。依各人特色量身訂作、隨時發明加封的將軍銜,非常設,如輔漢將軍、牙門將軍、禆(bi4 ,增助)將軍。今後另有專篇研究。

:point_white: 大長秋。奉宣皇后的命令,也是皇后的發言人、皇后賓客的接待人。皇后身邊的中宮官員以大長秋為首,大長秋之外,中宮都是宦官,官職都有「中宮」二字在前。宦官或士人都可以當大長秋。

第四秩等,比二千石。「比」有「靠近」的意思。雖然靠近,還是差了一等,是山寨版。

:point_white: 光祿大夫。在蜀漢,所有的「大夫」都是國政顧問,光祿大夫是這裡面最大的。

:point_white: 侍中。侍中是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負責評論勸導眾事,解答應對問題。皇帝身邊的近臣以侍中最大。因為接近皇帝,侍中實際的影響力很大。

:point_white: 中常侍。唯一可以同侍中抗衡的是「另類」的侍中--中常侍。中常侍也是皇帝身邊的顧問,但他們可以一路跟著皇帝回到他和他的妻妾們、小孩們的住的內宮裡。一般的男人是不能進內宮的,否則皇帝會有戴綠帽子的危險,因此中常侍都是宦官。漢朝宦官做到最大就是中常侍,以下還有黃門侍郎、黃門令等。東漢末年亂政的「十常侍」都是中常侍。蜀漢末年亂政的黃皓也是中常侍。蜀漢僅得天下十二州之一,因此東漢天下要十個中常侍才能摧毀,蜀漢只要黃皓一個就夠了。

:point_white: 尚書僕射、尚書。尚書令的副手叫尚書「僕射」。尚書則是尚書台裡諸「曹」(相當於現今國務院、行政院各「部」)的負責人。尚書下有尚書「(侍)郎」、尚書「令史」,秩等也比一般的侍郎和令史的高。

:point_white: 諸中郎將。中郎將的名目不少,一般掌管宮殿中各種兵隊的宿衛。最大的是五官中郎將,專管世襲職業精兵的是「虎賁中郎將」。但也有領兵在外的中郎將。蜀漢的「羽林中郎將」掌管羽林軍,兵源是良家與陣亡將士的子弟。

:point_white: 諸校尉。校尉的名目很多,都是掌管國家常備兵的。不同校尉負責不一樣的兵種--步兵、弓弩兵、胡騎兵等等。校尉的頭銜像雜號將軍一樣,常常顧名思義。領兵在外的校尉一般地位略低於中郎將。

:point_white: 司隸校尉。司隸校尉是一個特別的校尉。他負責察舉百官,維持京城附近區域的秩序,接近權力中央,雖然秩等不高,卻是很大的官,擔任的都是重臣。曹操、張飛、諸葛亮都曾是(或兼任過)司隸校尉,劉備也遙領了司隸校尉一陣子。

:point_white: 部校尉。主帥領數萬大軍,大軍勢分為許多「部」,每一部幾千人,由部校尉指揮。古制大將軍營五部,便有五個部校尉。部下面還有「曲」。所以「部曲」就是將軍手下軍隊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軍職不只有將軍、校尉這麼簡單,還有監軍、護軍等等特殊軍職。以後希望專文介紹軍職。

:point_white: 諸都尉。都尉也有許多種,中央有都尉,郡國也有都尉,邊防縣也有關都尉,功能多樣。不帶兵的都尉秩等則低許多。一般來說,將軍>中郎將>校尉>都尉。所以後三者雖然秩等一樣,還是有高低之分。

第五秩等,千石。(請注意,「千石」上沒有「中千石」。)

:point_white: 御史中丞。蜀漢官吏一見到「」就會聯想到「副手」。御史中丞是原本西漢三公級(第一秩等)御史大夫的副手。東漢不設御史大夫,但其機構御史台仍然存在,以御史中丞為首。御史中丞類似今日的大法官,任何法律有疑問,就要請御史中丞作判斷。

:point_white: 三公級(第一秩等)的長史。蜀漢的公務員一見到「長史」也會聯想到「副手」。「丞」是公家機關的副手,「長史」是私人機關丞相府、大司馬府、大將軍府的副手,或者領兵在外將軍的文職副手。後代政府副首長通常只低首長一個等級,但是漢制中副首長通常要低首長四個等級(有少數例外)。

「長」史發音 zhang3 而不是 chang2,文意是「最大」的「史」。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說:「史者,使也。執筆左右,使之記也。」所以「史」就是站在左右聽命辦事、拿筆記錄的人。許多官吏的職稱最後一字都是「史」,如州裡的「從事史」、「佐史」等等,但經常略去不提。

:point_white: 軍隊的「司馬」。蜀漢的公務員一見到「司馬」就會聯想到「副手」。「長史」是將軍的文職副手,「司馬」是武職副手。前面說副手通常低首長四個等級,但在武官方面則常有例外。比如校尉的司馬只比校尉低一等。而領軍的「部校尉」的司馬則是「比千石」,比部校尉低兩級。照這樣看來,第三秩等(二千石)雜號將軍的司馬可能高至第四秩等(比二千石),相當於校尉。

:point_white: 縣令。大縣的人口通常過萬,首長稱縣令。(中、小縣的首長稱縣「長」,分別秩四百、三百石。)

:point_white: 國相。前面說過封給王侯的「國」與郡的等級一般,但是比郡小,小到和縣差不多。劉備曾任平原(國)相。國不論大小,首長均稱「相」,但是秩等卻和縣一樣有不同。只有大國相秩千石,中、小國相的秩等比照中、小縣長。

第六秩等,比千石。《後漢書》裡雖然記載了「比千石」的官職,卻沒有提到比千石的實際俸祿,而上面「千石」和下面「六百石」的俸祿非常接近,不知是否已經把「比千石」的俸祿比照「千石」或「六百石」辦理。

:point_white: 中二千石級(第二秩等)的副手-丞、長史、司馬(軍職除外)。(又比首長低四等。)

:point_white: 部校尉的司馬,只比上司低二等。

第七秩等,六百石。西漢曾有「八百石」的秩等,在東漢已經取消。

:point_white: 二千石(第三秩等)的副手-丞、長史(又比首長低四等)。在某些例外下則是比二千石(第四秩等)的副手。

:point_white: 將軍的從事中郎,是將軍的參謀。要注意將軍的從事中郎和州牧自行聘請的從事(秩百石)不同。此處從事中郎的參謀職權和「主簿」相似,故將軍旗下的負責參謀的主簿秩等可能也是六百石。

:point_white: 武庫令。負責兵器庫。

第八秩等,比六百石

:point_white: 比二千石(第四秩等)的副手-丞、長史、司馬(軍職除外)。(還是比首長低四等。)

:point_white: 諸多中郎將(第四秩等)下面的「中郎」。中郎比中郎將少了一個字,也差了四個秩等。中郎下又有侍郎(比四百石,再低二等),郎中(比三百石,更低二等)。

:point_white: 曲軍侯。前面說過古制大將軍領五「部」,每部的負責人是校尉。而部下又有「曲」,曲的負責人是軍侯。曲軍侯比部校尉也低了四等。一曲大約是兩百人。

第九秩等,四百石

:point_white: 千石(第五秩等)的副手-丞、尉。請注意這邊少了長史、司馬,卻多了一個新名詞「尉」。這個「尉」和州府中的「司馬」一樣,都是武官副手,如三公裡的大「司馬」和太「尉」都是榮譽的武官之首。文官副手是「丞」。

:point_white: 中等人口縣的縣長、中等人口國的國相

第十秩等,比四百石

:point_white: 公府中的東西「曹掾」。公府就是三公府,或者其他重臣開府而「儀同三司」。各曹掾是府中不同曹的首長,但掌握機要的東、西曹掾的秩等是比四百石。其他各曹只有比三百石。史料常常把「曹」省去而只稱「掾」。

:point_white: 大部份的「侍郎」。簡稱「郎」,如尚書郎、秘書郎。

第十一秩等,三百石

:point_white: 六百石(第七秩等)的副手-丞、尉

:point_white: 小縣的縣長、小國的國相

第十二秩等,比三百石

:point_white: 三公級府中東、西曹以外的「曹掾」

:point_white: 大多數的「郎中」。中郎、侍郎、郎中常常出現在同一機構。中郎>侍郎>郎中。

第十三秩等,二百石

:point_white: 四百石(第九秩等)的副手-丞、尉

:point_white: 屯長。軍隊部下有曲,曲下有屯。屯的指揮官就是屯長。一屯五十人。

第十四秩等,比二百石

:point_white: 三公級府中的「曹屬」,是曹掾的屬下。史料常常把「曹」省去而只稱「屬」。

第十五秩等,百石。百石雖然聽起來官小,但已經是「相當大」的吏了。《後漢書》記載許多數十人的機構,其中秩百石的不過二、三人。

:point_white: 三百石(第十一等)的副手-丞、尉

:point_white: 公府、將軍府自行聘請的私人顧問「從事」等

:point_white: 鄉的首長「有秩」。州下有郡,郡下有縣,縣下有鄉。大鄉長就是「有秩」。而鄉下又有亭,一亭有十里,一里有五鄰,一鄰有四戶。當時每一戶大概有五人。由此推知,一鄰二十人,一里一百人,一亭一千人。

第十六秩等,斗食。和「石」是重量單位不同,「斗」是體積單位,十斗為一斛。一石重量的穀物體積差不多是一斛,或十斗。所以「石」和「斛」有時候通用。一石的重量是十斗的體積,所以比「石」小的秩等便是「斗」了。因為俸祿少,連度量衡也少了一級。「天下才共一石,曹植獨得八斗(80%)」就是這樣一個重量單位與體積單位混用的例子。

第十七秩等,佐史。這是《後漢書》記載最低的秩等。「斗」的下一級是「升」,一斗是十升,所以這一等或許可以起個小名叫「升食」。但這個官實在太小了,所以連體積單位都免除,直呼官名。前面有提過「史」的本意是拿筆記錄,所以「佐史」就是「助理記錄員」。因為眾小吏都是「史」,這個階級也只稱「佐」。

斗食和佐史這些低等小吏有哪些官職呢?《後漢書》有以下注解。

《漢官》曰:「河南尹員吏九百二十七人,十二人百石。諸縣有秩三十五人…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文學守助掾六十人,書佐五十人,脩行二百三十人,幹小史二百三十一人。」

《漢官》曰:「雒陽令秩千石…員吏七百九十六人,十三人四百石。鄉有秩、獄史五十六人,佐史、鄉佐七十七人,斗食、令史、嗇夫、假(佐)五十人,官掾史、幹小史二百五十人,書佐九十人,脩行二百六十人。」

第一則記載講河南尹,是「郡」等級的行政區。九百二十七個吏員當中,「十二人百石,諸縣有秩三十五人」,而後面「有秩」(鄉長)、百石卒吏都是百石,超過了十二人。或許是誤記,但總歸書佐、修行、幹小史加起來超過編制的一半 (53%)。第二則講雒陽令,雒陽就是洛陽,國都大縣,七百九十六個吏員當中,斗食、佐史加起來佔了九成 (91%)。所以行政層級低了,小吏的比例上升。此外,從上面的統計看來,書佐、令史、嗇夫、假佐人數較少,也許地位較高,與斗食並列,應是「斗食」秩等;而脩行、官掾史、幹小史、官掾史人數最多,似乎是最低秩等的「佐史」吏。但縣的佐史、鄉佐排名在前,又可能是斗食秩等。

「幹小史」這個名字取得真妙,一唸就知道是「幹小事」的,或許是通報賓客、扛老爺轎子、倒垃圾一類。但這個官名裡面還是有「史」,所以他們應該也要負責記錄,今日接待賓客四十九人,初八辰時掃了地這樣的事。而「脩行」這個名字也很實在,一聽就知道這個人還在「修行中」,道行還不夠。脩行八成還在學堂裡唸書,或是在農閒時來打打零工的,連正式雇員都不是。表現不好第二天就不必來了。

但也別小看了這些小吏,他們佔了全國公務員的九成,是真正的辦事主力。

大略介紹完了十七個秩等,總結一下考試重點:

(1)大將軍>高級將軍>雜號將軍>校尉>中郎將>都尉
(2)叫「」的都是機關首長。如:尚書「令」。
(3)大多文官副手的秩等比首長低等,征戰在外的武官副手則降等較少。
(4)叫「」的是文官副首長。如:郡「丞」。
(5)叫「長史」的通常是某大人物的文官副首長。如:丞相「長史」。
(6)叫「司馬」的是中高級的武官副首長。如:鎮西將軍「司馬」。
(7)叫「」的是中低級武官,通常是地方官的副首長。如:縣「尉」。
(8)書佐、令史、幹小史、脩行是最低等、人數最多的公務員,超過官吏總人數的九成。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3a) 俸祿估算

帖子 maltz » 2015-02-09, 03:31

蜀漢官吏研究 (3a) 俸祿估算

先上結論。

表03.01 蜀漢秩等與俸祿估算
秩等編序秩等名東漢初月俸(斛)今日月薪估計(美金$)職例
1三公、大將軍奉3507100丞相、三公、大將軍
2中二千石1803600九卿、車騎將軍、衛將軍、某大將軍
3二千石1202400郡太守、雜號將軍
4比二千石1002000中郎將、(部)校尉、都尉、光祿大夫、侍中、中常侍
5千石801600三公級長史、大縣縣令
6比千石中二千石級丞、長史、司馬
7六百石701400二千石級丞、長史、司馬、將軍從事中郎
8比六百石501000比二千石級丞、長史、司馬、曲軍侯
9四百石45910千石級丞、尉、中縣縣長
10比四百石40810公府東西曹掾、多數侍郎
11三百石40810六百石級丞、尉、小縣縣長
12比三百石37750公府曹掾、多數郎中
13二百石30610百石級丞、尉、屯長
14比二百石27550公府曹屬
15百石16320三百石級丞、尉,公府與州郡從事
16斗食11220文學守助掾、書佐
17佐史8160幹小史、脩行
漢代一石是現在的 13.5 公斤,但這並不表示秩等千石的人一次要扛回家 13500 公斤的穀物。實際的俸祿另有條文規定。《後漢書》記載,公元 50 年,(真)二千石的官員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一半用穀物發,一半用錢發。漢制一斛是現代的二十公升,大概就是一石(13.5公斤)左右的重量,所以太守級的大員一個月可領 1620 公斤的糧食。

若以今日超級商店的米價算, 1 公斤米大約是 $1.5 美金。如果東漢初年的二千石太守穿越來現代,他的月薪約是 $2400 美金。最低的佐史工資月俸八斛,只有 $160 美金。看來郡守也用不起太多私人顧問。

到了 108 年,二千石的官員月俸是三十六斛,錢六千五百。穀物三十六斛,已經從東漢初年「半穀半錢」往錢的方向傾斜了。發錢的好處是不必找來一堆家丁扛米回家,壞處是當時米價的波動是很大的。收成好的時候 30 錢一斛,收成差的時候幾萬錢才一斛,所以歷史上動不動出現「大饑,人相食」的記載。今日實在很幸福。

假設 50 年到 108 年的薪資沒有變動,那麼 84 斛等於錢 6500,由此得知當時的米價平均是 77 錢一斛。已知一斛大約 $20 美金。所以 108 年的一錢大概是今天的 $0.26 美金。但蜀漢的一錢究竟有多值錢又不清楚。

假設劉備平益州的時候一錢 = $0.26 美金,賜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各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光是「錢五千萬」就是美金一千三百萬!當時劉備治下人口一百多萬,能有多少財力,給這麼多錢也未免太誇張了。劉備發的大概是劉巴搞出來的值百錢,一個抵一百來用?而五千萬的賞賜還不是最多的,孫權賞過呂蒙錢一億!所以三國時代的一錢似乎遠不值 $0.26 美金了。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4) 丞相、三公、大將軍與其府吏

帖子 maltz » 2015-02-09, 04:48

蜀漢官吏研究 (4) 丞相、三公、大將軍與其府吏

丞相、三公、和大將軍在研究(3)裡提到,是位極人臣的第一秩等。而在這第一秩等之上,又有一個「開府」的殊榮,自行聘用府吏,總掌國政。這一篇就討論蜀漢開府的案例。

蜀漢大司馬外的三公只是榮譽頭銜。前後只有一位丞相諸葛亮,大司馬出現的頻率高一點,大將軍又更常見一點。蜀漢的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必定掌握軍權,也可能把政權交給尚書台,也可能兼管尚書台政權。後者的情況叫「錄尚書(台)事」。因為丞相、大司馬、大將軍都是第一秩等,比尚書台的長官「尚書令」第二秩等高,他們兼管尚書台時叫作「錄」(詳見 4a)。而到了蜀漢末期,諸葛瞻、董厥還沒升到大將軍(大將軍是姜維),在兼管尚書事的時候要用「平」,因為兼管的事務與本份是平行的。

图片
圖 04.01. 蜀漢第一秩等的丞相、三公、大將軍的軍、政權劃分

大司馬、大將軍

蜀漢不設太尉,而設有意義相近的「大司馬」,地位比「大將軍」稍高。如蔣琬接班諸葛亮,先升大將軍,再拜大司馬。費禕接班蔣琬,也是先升大將軍,但沒來得及拜大司馬就被魏國降將刺死了。接下來的大將軍姜維也未曾升過大司馬。蜀漢建國前還有一位大司馬-劉備自己。劉備在 219 年自封漢中王,又同時自拜大司馬。而早在 211 年劉備領軍入蜀的時候,已經給劉璋推舉「行大司馬事」(雖然官還沒這麼大,但暫行其事)。接下去就稱帝了。

太傅與司徒許靖

蜀漢大司馬之外的三公只有建國初期的名士許靖一人。劉備自封漢中王時拜許靖為「太傅」,稱帝後又被拜他為「司徒」。「太傅」就是「大老師」,而「司徒」就是「掌管門人、弟子」,都是老師的角色。《三國志.許靖傳》收錄了劉備稱帝時封許靖為司徒的公文:「朕獲奉洪業,君臨萬國,夙宵惶惶,懼不能綏。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寬。君其勖哉!秉德無怠,稱朕意焉。」許靖是個有德的人,所以封作這樣的榮譽三公職。

值得一提的是,蜀漢許靖卻是從太傅「升」到司徒,但在魏晉太傅的階級又比司徒更高。原因可能是蜀漢必須承襲東漢制度,而東漢的三公為「大司馬(太尉)、司徒、司空」,並沒有太傅,所以劉備必須把許靖改拜為司徒。

開府

第一秩等雖然已經位極人臣,權傾天下的大臣還可能得到進一步的殊榮--「開府」。「府」是私人的行政團隊,因為個人權力極大,必須找一群人來共同負擔。丞相開的府是丞相府,三公開的府是公府,大將軍開的府是大將軍府。府中的府吏就是「嫡系人馬」,秩等不高,但是接近權力中心,前途不可限量。諸葛亮《出師表》中有:「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相府可和皇宮相提並論了。

蜀漢前後只有四人開府。第一個開府的人是劉備本人。當劉備在 214 年入主成都,名義上還只是左將軍的時候,史料便記載了他的左將軍府吏。或許是因為當時的劉備名義上「行大司馬事」,所以可以比照三公開府。但當劉備在 219 年正式(自)拜大司馬、封漢中王的時候,他原本的府吏又紛紛出任中央官職。《三國志》只記載了一位劉備在 219 年之後的府吏--大司馬屬殷純,可見劉備的確開了大司馬府。三國演義裡誤植殷純為「大司馬」,差一個「屬」字,從百石小吏一口氣升了十四級,成為三公級大員!另外劉備在約 220 年時還有一個主簿雍茂勸他不要稱帝。但不確定雍茂是大司馬府的主簿,還是益州州府的主簿。

第二開府的是丞相諸葛亮,第三是大將軍(後為大司馬)蔣琬,第四是大將軍費禕。姜維雖然是大將軍,卻致力軍事,不曾開府管政事。這也給了評價極差的陳祗與黃皓竄起掌政的機會。許靖的三公是榮譽職,沒開府。而後期輔政的衛將軍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等的秩等在中二千石,更沒有地位開府。

表 04.01 蜀漢丞相、三公、大將軍,以及他們開府的時間。
姓名官職時間(年)開府(年)
劉備大司馬211-219(行)219-221
許靖太傅219-221
司徒221-222
諸葛亮丞相221-228、228-229(行)、229-234223-234
蔣琬大將軍235-238238-246
大司馬239-246
費禕大將軍243-253252-253
姜維大將軍256、256-258 (行)、258-263
還要注意的是,大將軍府與大將軍統領的軍隊裡面的編制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集團,以後會專文介紹軍隊的編制。

現以功能最完備的諸葛亮丞相府為例,將府吏介紹如下:

图片
圖 04.02. 蜀漢諸葛亮丞相府的編制

府吏可分為以下五個大類:

(1)代理

署府事。開府人領軍出征、請長假的時候,會找指定一個或多個代理人「署府事」。署府事的人可能本就是府吏,也可能是借用國家其他粗壯的棟樑,秩等可高可低。左將軍劉備也曾以軍師將軍(二千石)諸葛亮和掌軍中郎將(比二千石)董和共署府事。而曾經替諸葛亮代理、署府事的人員前後計有張裔、楊儀、蔣琬、李嚴。前三人都是府中參軍(約六百石),而李嚴是驃騎將軍(中二千石)。蔣琬任大司馬的時候曾以不識字但性格沉穩的安漢將軍(二千石)王平署府事。

(2)副手

府吏的副手有文、武兩名。文的副手叫「長史」,武的副手叫「司馬」。(順帶一提:「司馬」姓始自周朝。同司徒、司空、司寇一樣屬於六卿,位在三公之下。)

丞相府長史秩千石(比長官低四個秩等),統府中諸事。劉備大司馬開府時先後聘用許靖(在拜為太傅之前)、孟達(在反叛降魏之前)為長史。諸葛亮先後聘用王連、向朗、楊儀為長史。長史有時叫「留府長史」,在諸葛亮的北伐後期,蔣琬便是丞相府留府長史,功能和上面「署府事」相同。

丞相府司馬秩千石,掌軍事。劉備平蜀後聘請劉璋的姻親、蜀中勢力龐大的龐羲為司馬。諸葛亮北伐時曾以魏延、費禕為司馬。蔣琬曾用姜維為司馬。蜀漢最有名的一對府吏副手莫過於丞相府長史楊儀和司馬魏延。這兩個人二人水火不容,諸葛亮一死他們就鬧翻了。

(3)高級參謀

府吏中還有高級參謀「參軍」或「從事中郎」,以及相當於今日秘書的「主簿」。

參軍按文意是隨軍打仗的軍事參謀,但時常因為「留府署府事」而參不了軍。大將軍府的參謀不稱參軍,而改稱「從事中郎」,秩六百石。所以參軍的秩等應該也在六百石上下。之所以改名「從事中郎」或許是因為軍隊中本已有「參軍」這個軍職。(「從事中郎」在以後介紹地方官吏時還會出現,高級私人顧問。)

主簿相當於今日的秘書,參與機密。主簿也叫「黃閣主簿」,因為漢代公府中的廳門是黃色的。(宮中也有「黃門」侍郎,因為宮門也是黃色。)秩「比二千石」的司隸校尉主簿的秩等是「六百石」,所以丞相、三公、大將軍府的主簿可能也是六百石或更高一級。宗預曾先任主簿,再遷參軍,所以參軍的地位應該比主簿再高一點。諸葛亮曾稱讚另一位主簿胡濟對自己「數有諫止」,和崔州平、徐庶、董和並列為諸葛亮直言的良友、同事。

主簿這個職位不只在府中,公家機關的首長身邊都有一位。就像今日的總統、總理有秘書,各部部長有秘書,各省省長也有秘書。在蜀漢,公府外的主簿還有州府主簿、郡府主簿。秩等大概比長官低上三至五級。

(4)諸曹掾、曹屬

《後漢書.百官志》記載的太尉府諸曹有倉曹(倉庫)、奏曹(奏議)、金曹(貨幣、鹽鐵)、決曹(判定罪法)、辭曹(公文)、法曹(不是法律,而是傳遞公文的郵驛站)、尉曹(轉運軍士)、賊曹(打擊犯罪)、兵曹(兵事)等。差不多是國家的部委了。

值得注意的是尚書台中也有諸曹,與公府裡的諸曹功能有許多重疊。因此在蜀漢的丞相、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時候,府中與尚書台也許是相通的。但《三國志》中記載的公府曹只有東曹、西曹、兵曹、倉曹四種,看來也不是把尚書台的工作包下來。

諸曹的長官叫「掾」(Yuan4)。掾是「憑藉(緣)於手」,就是「助手」。曹掾管理自己的曹屬。以前在研究(3)時提過,許多公務員的職稱都省略了「史」(記錄)這個字。所以有時「曹掾」的全名是「曹掾史」,但也能簡稱「掾」;「曹屬」的全名是「曹屬史」,但也能簡稱「屬」。而「掾屬」就是中高級府吏的總稱。

諸曹中以管人事遷徙的東、西曹為最重要。以前這叫「功曹」。東曹管外,負責國家秩二千石高級官員(太守、中高級軍官等)大員的任免。較低等的官員則交給國家的尚書吏部管理。諸葛亮曾特別稱贊主簿楊顒 (Yong2) 擅長推舉人才,因此將他調任為東曹掾。西曹管內,負責府吏的升降。東、西曹掾秩「比四百石」,比起上面副手級的長史、司馬又降了四級。

其他諸曹掾,如倉曹(倉庫)與兵曹(兵事),秩等三百石。無論在哪一曹,曹屬都是秩等「百石」的吏。百石以下,開府者可以自行任免,不須上報。(也許是上報給天子。)

(5)諸令史、御屬

各部辦公的曹掾與曹屬外,公府中還有一群常見的人叫「令史」與「御屬」。上述的每一曹都(只)有一個令史,負責管理該曹的文書。令史的秩等在百石左右。除了剛才講到諸曹下的令史,還有幾個有特別功能的令史:門令史(管府門)、閣下令史(管府中威儀)、記室令史(私人上表的書記)。在諸葛亮時代還有一個「門下督」馬忠,或許和門令史、閣下令史的功能差不多。但身為「督」,應是府中威儀的總管。令史下面還有「御屬」,秩等大約就是最低的「斗食」、「佐史」級,是基層的員工。

府吏總數

公府的規模通常在數十人。《後漢書.百官志》記載太尉有長史一人,掾史屬二十四人,御屬二十三人,總數不到五十人。這個太尉既沒有掌軍事的司馬,也沒有軍事參謀性質的參軍。所以這個太尉應該是不必打仗的。《後漢書.百官志》又記載大將軍有長史、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外加官騎三十人及吹鼓手,總共接近一百人。因為大將軍是軍職,所以設了司馬和等同參軍的從事中郎,另外還有私人的交通管制專用車隊與喇叭手。

以下是蜀漢所有曾任府吏的人物列表:

表 04.02 史上記載的蜀漢府吏一覽
開府人府名職稱姓名時間(年)職稱姓名時間(年)
劉備左將軍/大司馬署府事諸葛亮214-221署府事董和214-?
長史許靖214-219長史孟達219
司馬龐羲214-?
主簿雍茂?-220
西曹掾劉巴214-219曹屬馬勳214-?
兵曹掾楊儀214-219曹屬殷純220 前後
曹掾馬良214-219
諸葛亮丞相署府事張裔223-?署府事楊儀225-227
署府事蔣琬227-230署府事李嚴230-231
長史王連223-225留府長史張裔227-230
長史向朗225-228留府長史蔣琬230-234
長史楊儀230-234
司馬魏延227-230司馬費禕?-234
參軍張裔223-227留府參軍楊儀225
參軍馬謖223-228留府參軍馬謖225
參軍廖化223-?留府參軍蔣琬227-230
參軍楊儀225-230留府參軍馬忠230-233
參軍費禕227-?
參軍王平228-?
參軍李邈228-234
參軍宗預約230-234
參軍姚伷?-234
參軍馬齊?-234
主簿胡濟223-?主簿楊顒
主簿宗預約227主簿董厥約230
西曹掾李邵223-225曹屬董恢224-?
東曹掾蔣琬223-227
東曹掾楊顒
曹掾姚伷227-?
倉曹掾姜維228-231
曹掾馬齊約230-?
令史董厥223-?西曹令史賴厷227-?
記室令史霍弋227-?
門下督馬忠223-225
蔣琬大將軍、大司馬署府事王平238-?
司馬杜祺約237司馬李福238
司馬姜維239-242
東曹掾楊戲238-?
史料上沒有記載大將軍費禕的府吏,唯一可能的是李密曾任大將軍主簿。李密生於 224 年,而大將軍費禕卒於 253 年,雖說不到三十歲的人做主簿也有可能,但李密是大將軍姜維主簿的可能性較大(不必開府也能有主簿)。

蜀漢末期有四萬官吏,諸葛亮時代或許沒這麼多,但能在諸葛亮丞相府服務的也只有一百人不到。因此能接到丞相簽名的聘書,哪怕只是百石的開門令史,也該是很光榮的事。諸葛亮身後的蜀漢棟樑們:蔣琬、費禕、姜維、廖化、宗預、胡濟、董厥,一個個都曾經是諸葛亮的府吏。當然,這些「丞相幫」的成員或許也會有意無意地彼比提攜,前後接班。而這「丞相幫」中從小到大資歷最完整的要算是董厥。當劉禪剛即位,諸葛亮剛開府,董厥只是丞相府百石令史,後來一步步升到了丞相府主簿,宦海浮沉四十年,在蜀漢亡國前兩年熬到真二千石等級的輔國大將軍,與諸葛瞻、樊建同掌國政(但掌政了兩年,蜀漢就亡國了)。

相對於諸葛亮府中明星點點,蔣琬、費禕府中留名青史的人少得多。或許是因為蔣琬、費禕開的府小、時期短(費禕的大將軍府只開了一年);或許是諸葛亮把好的人才都提拔光了,而蜀中後繼人才不足;也可能是這些第二、第三代府吏還來不及做什麼大事,值得給青史留名,蜀漢就亡國了。

李嚴被廢之後,蜀漢掌權者唯一不屬於「丞相幫」的人只有互為表裡的侍中、尚書令陳祗(zhi1)和中常侍宦官黃皓。陳祗是費禕(瞎了眼)提拔的人,從他起蜀漢走向滅亡。也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四相」過世之後,王佐人才一時接應不上。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4a)兼職術語--領、行、錄、平、守

帖子 maltz » 2015-02-09, 08:50

蜀漢官吏研究(4a)兼職術語--領、行、錄、平、守

現代人履歷表上常有身兼數職的情形,尤其是政客--掛名某某董事、某某委員、某某理事長的情況很多,一個個看來經驗豐富,吃苦耐勞。

蜀漢也有不少身兼數職的官員。大概是益州疲蔽,危急存亡之秋,只好把幾個強人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當時一個官員上任叫「為」(如「為」某郡太守、「為」牙門將),而兼職的動詞則有五種之多:「領」、「行」、「錄」、「平」、「守」。

先上結論。

图片
圖 04.03 蜀漢兼職--領、行、錄、平、守圖解

(1)領

「領」是統率、受取,在這裡就是「領取」另外一份官職。史書上很常見的情況是有軍銜在身的武官(如某雜號將軍)兼「領」一個地方首長的官職。《三國志.蜀書》加上裴松之注一共有六十七處「領某州牧」、「領某州刺史」、「領某郡太守」。此外還有五次「領司隸校尉」(地方的刺史就叫刺史,首都地區的刺史就是司隸校尉。)如 219 年劉備自封漢中王時用的頭銜是「左將軍劉備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一口氣領了四個地方。

值得玩味的是,這個「領」常常是「遙領」。上面的例子裡劉備的豫州早就給曹操拿去了,但劉備還是領豫州牧過個乾癮。蜀漢封王、封侯大多封在敵國境內,就是這個「遙領」的阿 Q 精神的發揚光大,宣示一下主權,說明北伐的必要。自己在台灣上學時,本國地理課本不僅學大陸,還學外蒙古。這就是中華民國「遙領」大陸與外蒙古。

(2)行

「行」是「動、實施」的意思。諸葛亮上表提到先帝劉備,叫他「大行皇帝」,說劉備一生從東北賣草鞋到西南做皇帝,追著打人又給人追著打,一直在行動。而在兼職術語中,「行」有兩個用法。第一個用法在諸葛亮奏免李嚴的上書中大量出現:

:point_white: 督左部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
:point_white: 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
:point_white: 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
:point_white: 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
:point_white: 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
:point_white: 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
:point_white: 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
:point_white: 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
:point_white: 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
:point_white: 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
:point_white: 參軍偏將軍臣爨習
:point_white: 參軍裨將軍臣杜義
:point_white: 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
:point_white: 參軍綏戎都尉盛勃

監軍、護軍、典軍、參軍都是軍職,好比今天的師長、團長。很明顯,所有的「行」都冠在軍職上面。要注意的是軍職有別於雜號將軍銜揚武將軍、征南將軍、偏將軍等。將軍銜是跟著一個人走的,好比今日的軍階「中將」、「少將」等;而軍職是因為戰爭而臨時授與的。因此,以一個固定的將軍銜來擔任一個臨時的軍職,動身出征,行軍在外,叫「行」。比如近代隆美爾元帥「行」非州軍團軍團長。

「行」還有第二個用法,不一定和軍職、出征有關。諸葛亮自貶為右將軍後「行丞相事」。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劉備入蜀時,劉璋和劉備感情好,彼此推舉升官。劉璋表奏左將軍劉備「行」大司馬,劉備表奏振威將軍劉璋「行」鎮西大將軍。很明顯這裡的「行」是指由低位者「暫行」高位者的職權。在今天,如果某部長因為貪汙被抓了,由某司長暫代空缺的部長,就可以說是某司長「行部長(事)」。

(3)錄

接下來要介紹的三個名詞「錄」、「平」、「守」有密切的關係。「錄」是採納、採取,而且往往由眾多選擇之間挑出來比較好的,如考生希望給考官「錄取」;畢業了以後希望給面試官「錄用」;混出頭了、出名了,言論還能編進「語錄」。

在《三國志.蜀書》和裴注裡「錄」有一個固定、特殊的用法:

:point_white: 丞相諸葛亮尚書事
:point_white: 大將軍蔣琬尚書事
:point_white: 大將軍費禕尚書事

「尚書事」就是國家行政的事,在「尚書臺」辦理。尚書臺原本只是九卿裡「少府」手下的機構,到了漢末已經發展成國家的行政中樞,相當於現今的行政院、國務院。尚書令是尚書臺的長官,但比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集大權於一身的丞相、大將軍還是差了一截。所以由丞相、大將軍自上而下兼管尚書臺的政務就稱「錄」。

(4)平

「平」是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知道了「錄」是由上往下的兼管,我們可以先大膽假設,「平」應該是對等職位的兼職。的確,在《三國志.蜀書》和裴注中,「平」也有一個固定而且特殊的用法,那就是讓秩等次於丞相與大將軍的高級將軍們「平」尚書(臺)事:

-衛將軍諸葛瞻(中兩千石)、輔國大將軍董厥並「平」尚書事
-鎮南大將軍馬忠「平」尚書事

鎮南大將軍、輔國大將軍是蜀漢末期新發明的頭銜,秩等不可考,但行之有年的衛將軍可以。《後漢書》注中記載衛將軍的等級略低於九卿。九卿的秩等是「中二千石」,所以衛將軍若不是「中二千石」排在最後,就是低一級的「二千石」。前面提過,尚書臺的首長尚書令秩等只有「千石」,後來尚書地位升高,尚書令大約就和衛將軍、某某大將軍差不多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姜維在 247 年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一起主政管尚書事。衛將軍姜維兼管尚書事要用「平」,大將軍費禕兼管尚書事要用「錄」。最後陳壽寫下「(姜維)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姜維沾了費大將軍的光,共「錄」尚書事。

(5)守

「守」有「防衛、保持」的意思。如郡「太守」要負責保衛一郡的領土。在《三國志.蜀書》和裴注裡,「守」也可以當作兼職的術語,並且有兩個特殊的用法。

第一個用法是「侍中」守「尚書令」。

:point_white: 侍中董厥尚書令
:point_white: 侍中董允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
:point_white: 尚書令呂乂卒,侍中陳祗尚書令
:point_white: 侍中樊建中(尚)書令

侍中是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負責評論勸導眾事,解答應對問題,是皇帝近臣中的高官,秩「比兩千石」。「尚書臺」後世改名「中書臺」,樊建在他處記載為尚書令,所以這裡的「守中書令」應是「守尚書令」的筆誤。

第二個「守」的用法是把一個府吏派出去充當一個地方首長。

:point_white: 奮武將軍公孫瓚表劉備為別部司馬…試平原令
:point_white: 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以荊州從事耒陽令

劉備身為奮武將軍的幕僚,龐統身為荊州牧的幕僚,都可以外派當一大縣之令。(大縣的首長叫「縣令」,中縣、小縣的首長叫「縣長」。)所以「守」在這裡有「幕僚外派作地方首長,守衛疆土」的意思。

網路上常讀到一種假設:因為秩等「比二千石」的侍中可以「守」秩等「千石」的尚書令,所以「守」的意思是「大官兼任小官」,類似「錄」。但這個說法大有問題。第一,公孫瓚雜號將軍的秩等約是「二千石」,根據《後漢書》,手下最大的司馬只能「六百石」;劉備州牧的秩等也是「二千石」,手下最大的幕僚從事也只能「六百石」。把秩等「六百石」的親近拿去守「千石」秩等的縣令,以低守高,與假設明顯矛盾。第二,尚書令的地位頗高,連衛將軍這種和九卿差不多的大臣也只能「平」尚書事;而侍中秩比兩千石,兼任尚書令其實是小官兼任大官。

所以「守」不是大官兼任小官,正好相反。再回到《三國志》,重讀費禕、姜維、諸葛瞻、董厥、董允、陳祗傳等,發現了一個「守」尚書令的原則。蜀漢後期的尚書臺負責人歸納如下:

:point_white: 244-246年:大將軍費禕錄尚書事,鎮南大將軍(人在成都)馬忠平尚書事,侍中董允尚書令。董允 246 年卒。
:point_white: 246-251年:費禕(錄尚書)姜維(平尚書)常年遠駐漢中,呂乂(Yi4)為尚書令。呂乂 251 年卒。
:point_white: 251-253年:費禕(錄尚書)回成都,侍中陳祗尚書令。費禕 253 年卒。
:point_white: 253-258年:陳祇在這段時間的稱呼都是「尚書令」,已不見侍中。陳祗 258 年卒。
:point_white: 258-261年:董厥為尚書令。
:point_white: 261-263年:衛將軍諸葛瞻平,輔國大將軍董厥平,侍中樊建尚書令。
:point_white: 263 年底:諸葛瞻、董厥出征。樊建在劉禪的投降時的頭銜是「尚書令」,不見侍中。

讀者可以發現「侍中守尚書令」恰巧都出現在「錄」、「平」尚書事的重臣剛好在成都的時候。因為錄尚書、平尚書的大臣地位高過、或等於尚書令,所以不需要另外任命一個正式尚書令,只要找一個信得過的近臣當候補。相對的,當「錄」、「平」尚書事的重臣死掉了、或常年在外打仗,那就任命正式的尚書令呂乂、陳祗、董厥、樊建等人全權處理。

這樣看來,「守尚書令」可以解釋成「以一個皇帝身邊的內臣看守著尚書令的這個職位,當錄事或平事的長官們不在,看守的人就正式掛牌營業」。這個「內臣守外職」的情況和前面親近幕僚劉備、龐統外出「守」縣令的概念也十分類似。最後劉備、龐統也真的當了縣令。劉備表現好,「領」平原相(平原國首長)。龐統諸事不理,被免官,多虧魯肅、諸葛亮大力推薦,才受到重用。

因此嚴格說起來,「守」不能算是兼職,而是候補一個(未來很有可能會空缺的)職位。替補後原本的職位就喪失了。如蔡質《漢儀》記載:「尚書郎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稱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在職位正式任命之前才叫「守」。這樣看「守」的意思就十分明顯了。

「平」、「守」這個兩個兼職術語在諸葛亮和蔣琬時期並沒有出現。諸葛亮錄尚書事時期蜀漢先後有劉巴、李嚴、陳震為正牌尚書令。即使諸葛亮有短暫的時間在成都,這些人都不曾「守尚書令」,大概是因為他們都不是侍中,沒有內臣守外職的名份。(諸葛亮時代中的侍中有廖立、馬良、關興、郭攸之、費禕、董允。)而蔣琬時代則沒有尚書令,大概是蔣琬喜歡自己來,倒是有個李福當副手(尚書僕射)。

綜合以上的兼職研究,現在列出四條結論:

(1)兼職必是以中央兼地方,地方首長是兼職的熱門選擇()。
(2)重臣、近臣可以兼管尚書台政務。「」是由上而下;「」是對等;「」是自下而上的試用。
(3)戰爭發生時,將軍授以軍職()。
(4)下級可以暫行上級職權()。

BUTTON_TOPIC_LOCKED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11 和 0 位游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