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學堂】三國末年研究

三國末年歷史寓言小說《炎興》by maltz
BUTTON_TOPIC_LOCKED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5) 軍階、將軍名號

帖子 maltz » 2015-02-09, 12:55

蜀漢官吏研究 (5) 軍階、將軍名號

蜀漢人走在路上遇見高級軍官的車隊,除了一邊不情願地迴避到小巷子裡,還會一邊會注意到開道車隊打的大官旗號,「左將軍劉備」、「鎮軍大將軍宗預」、「大將軍姜維」等。換成今日的話說,大約就是 「中將」劉備、「上將」宗預、「五星上將」姜維。這些頭銜就是將軍的軍階。現代的將軍軍階完全表示了將軍等級的高低。正如大家熟知,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軍階分為將、校、尉三大等,而每一大等又再細分為上、中、下三小等,軍官們依軍功與資歷一等一等往上升。

三國時代軍階的高低就沒這麼有系統,但還是大略從字面猜得出高下。如:

:point_white: 有「大」較高級。如:鎮軍大將軍 > 鎮軍將軍。武將資歷夠了就能冠上「大」字。具體大多少則不明。
:point_white: 名號一分為二 (左、右) 時,左排名在前。如:左車騎將軍 > 右車騎將軍。但社會上依然貴右賤左。
:point_white: 左、右、前、後將軍同級,排名:左 > 右,前 > 後。(其他順序則不定。)

蜀漢的高級武將可分為四大類:

(1) 可比「三公奉」的大將軍
(2) 可比「中兩千石」的車騎將軍、衛將軍
(3) 可比「(真)兩千石」的雜號將軍
(4) 可比「比兩千石」的非正式將軍:校尉、中郎將、都尉

而隸屬於以上四類高級軍官的中、低級軍官,約是現代的校官、尉官。前面在介紹秩等時提過,副手的秩等通常要比上司低四等,但在武職也常有例外。

軍階和軍職的區分

軍階、將軍名號都是同一件事,卻和「軍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軍職是「監軍」、「護軍」、「監軍」、「領軍」這一類戰爭時候臨時授與的職務。有點像是今日的「軍團長」、「師長」。軍職是依戰爭而暫時任命的,軍階則是在戰爭結束以後都跟著軍人的。如果在太平時期的成都城裡遇見一個將軍的車隊,他很可能只有軍階而沒有軍職;但如果在前線漢中,興師北伐的將軍在旗號上可能同時有軍階和軍職。這一篇先介紹大家比較熟知的軍階,軍職則留到下一篇再研究。

考證軍階高低

《三國志》及同期史料缺乏職官志,後世的我們只能從幾篇上奏表章中,諸將軍姓名出現的先後順序來研究軍階的大小。而蜀漢多延用東漢的制度,所以也可以參考《後漢書》。東漢的將軍名號在<後漢書.百官志>和注解中記載得十分有限,只有三條。收錄如下:

:point_white: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
:point_white: 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左、右、前、後,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四夷屯警。」
:point_white: 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及前、後、左、右雜號將軍眾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

頭兩個記載有一點小矛盾,前面說車騎、衛將軍是「略不如三公」的,但後面說這兩個略不如秩「中兩千石」的九卿。無論如何,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是確定的。而這四個之後又有左、右、前、後、(或前、後、左、右)將軍。再後面又有雜號將軍。

图片
圖 05.01 蜀漢武將的秩等與班次對應

根據《三國志.蜀書》裡的將軍兼職情形、升降記錄,以及轉任地位相當文官的記載,現在就把所有的蜀漢將軍階從高而低一一介紹如下。

(1)大將軍
以前在研究(4)介紹過。雖然漢代的大將軍有時位在三公之上,蜀漢的大將軍的地位要比三公差了一點點。理由是蔣琬先任大將軍,再拜大司馬,而費禕、姜維只作到大將軍,沒有更上一層樓,拜大司馬。要注意「大將軍」的前面不加其他名號,乃是正牌,唯一的大將軍。其他的某某大將軍都是雜號將軍的升級版,本質上還是那個雜號將軍。另外蜀漢末年和宦官黃皓關係搞得好的閻宇曾任「右大將軍」。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特例。如果他是雙胞「大將軍」裡比較高的那位,史書裡沒提過有個左大將軍。所以閻宇比較可能是「右將軍」的升級版。這也是前後左右將軍升級的唯一個案。考慮到蜀漢末年已經亂成一團,而閻宇又是黃皓的黨羽,後主信口開河、亂封高級武官也是有可能的。

(2)驃騎將軍
網路上流行一種誤導說法:「驃騎將軍的秩祿同大將軍」。但「驃騎將軍」即使進一步升級成「驃騎大將軍」,還是比大將軍低,所以驃騎將軍肯定是低於大將軍的。低多少就不知道。在蜀漢,驃騎將軍先後有四位:馬超、李嚴,吳班,胡濟(右驃騎)。考慮到這些人的作為與職權,驃騎將軍的秩等更像是「中二千石」,而不是「三公,大將軍」。原因有三:

:point_white: 馬超和張飛在排位的時候,一向是排在一起的。劉備任漢中王的時候,馬超是左將軍,張飛是右將軍; 劉備稱帝的時候馬超是驃騎將軍,張飛是車騎將軍。
:point_white: 劉備吳皇后的哥哥,劉禪的國舅吳懿官至車騎將軍,他的堂弟吳班官位「」常與懿相亞「」,最後也是個驃騎將軍。雖然說吳懿可能死得早一點,死後吳班能繼續升官,但吳班在<三國志>裡無傳,有記載的功績用一隻手的手指也數得完。這樣的吳班也封了驃騎將軍,和大將軍蔣琬、費禕、姜維比不了。。
:point_white: 胡濟曾任右驃騎將軍。於是驃騎將軍和比九卿級低一點的車騎將軍一樣,都經常有兩人同任,可以分左右。

(3)車騎將軍
蜀漢前後有七位車騎將軍:張飛、劉琰、吳懿、鄧芝、夏侯霸、張翼(左)、廖化(右)。

(4)衛將軍
衛將軍的任務很明確,就是保護京城。蜀漢前後有兩位衛將軍:姜維、諸葛瞻。

(5)左、右、前、後將軍
蜀漢有很多人擔任過左、右、前、後、將軍,以後列表時再舉出。如關羽曾任前將軍,馬超曾任左將軍,諸葛亮北伐不利,曾自貶為右將軍,姜維北伐不克,也曾自貶為後將軍。因為姜維是諸葛亮培養的,從此處看來,蜀漢的右將軍似乎在後將軍之上。

(6)四鎮、四征、平北、安南將軍
雜號將軍的雜號是授與人自行決定的,名稱包羅萬象,通常與授封者的功績,特徵相符。比較常設的雜號將軍是四鎮、四征、四安、四平將軍,每一種都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選擇。方位沒有大小的區別,而是依該將軍守衛的地點決定。在蜀漢,如果參加北伐,就是西、北;如果守衛永安,就是東;如果守衛南中,就是南。蜀漢和東吳同盟,約定共分天下後,取消了「征東」將軍這種居心不良的將軍稱號。而鎮、征、安、平卻有大小的區別。現在依資料討論如下:

四鎮>四征
趙雲在建興元年(223)年為征南將軍,後來升遷為鎮東將軍。但曹魏體系的征西將軍鄧艾又略高於鎮西將軍鍾會。

四鎮>雜號
趙雲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228年)時出兵抵抗曹真大軍失利,由鎮東將軍貶為鎮軍將軍。

四征=雜號
在曹魏與後世,四鎮與四征的地位已經提升到到「中二千石」等級了,但是在蜀漢,四鎮與四征還是二千石。但四鎮大將軍、四征大將軍應已是中二千石。黃忠 219 年封征西將軍時,班次在征虜將軍,一個雜號將軍張飛之後,但又在不少其他雜號將軍之前。

四平<左右前後
蜀漢幾十年裡的四平將軍只有兩個:馬超剛依附劉備時是平西將軍,而他的堂弟馬岱官至平北將軍。似乎是專為西涼設置的將軍位。而馬超由平西將軍升為左將軍,所以四平將軍的地位在前左右後將軍之下。

四安
蜀漢只設過一個安南將軍,先後由馬忠、霍弋擔任。大概是因為唯一需要「安撫」的是南方的外族。

(7)偏將軍、裨將軍、牙門將

在諸多雜號將軍之中,有三種比較常見的:偏將軍、裨(bi4)將軍、牙門將(軍)。偏將軍大於裨(助手)將軍,這兩種是最低級將軍。古時行軍紮營,立牙旗以為軍門,所以「牙門將」就是「軍營大門」將。史料中出現過一次「牙門將軍」魏延。魏延出身劉備部曲,也許是劉備的軍營大門進出了很多次,就得到這個雜號。

(8)其他的雜號將軍

除去上述,蜀漢還有三十多種其他的雜號將軍。大概可以分成五個類型:

:point_white: 安內壤外型:討虜、討逆、討虜、討寇、蕩寇、征虜、撫戎、鎮遠、安遠。
:point_white: 安邦定國型:輔國、輔漢、安漢、興業。
:point_white: 兵家良伴型:軍師、鎮軍、輔軍、撫軍、副軍、綏軍、護軍、翊軍。
:point_white: 耀武揚威型:翊武、綏武、揚武、揚威、振威、奮威。
:point_white: 忠德信義型:忠節、秉忠、奉義、建義、建信、執慎、昭德、昭文。

以下是秩等比兩千石的武官。

(9)校尉
蜀漢一共有十種校尉。有的是領兵的,有的很明顯不是:司隸、射聲、步兵、屯騎、長水、越騎、軍議、昭信、典學、司鹽/鹽府。行軍隊裡面的部校尉沒有名號。

(10)中郎將
蜀漢一共出現過十六種中郎將:左、右、五官、虎賁、羽林、軍師、掌軍、副軍、軍議、奉車、綏南、武略、昭武、宣信、篤信、司金。

(11)都尉
蜀漢有六種有名號的都尉:騎、奉車、駙馬、鹽府典曹、綏戎、北部。

表 05.01 史料上蜀漢炎興元年(263)的武官
秩等估計武將銜姓名備註
三公大將軍姜維督中外軍事
中二千石左車騎將軍張翼遙領冀州刺史
右車騎將軍廖化假節、遙領并州刺史
衛將軍諸葛瞻行都護
右大將軍閻宇黃皓黨羽,欲以代姜維
輔國大將軍董厥平尚書事
鎮軍大將軍宗預遙領兗州刺史
二千石安南將軍霍弋監軍、統南中軍事
綏武將軍蔣斌漢城護軍
牙門將趙廣姜維手下牙門將
比二千石步兵校尉習隆
駙馬都尉鄧良
奉車都尉黃皓中常侍
虎賁中郎將趙統
其他傅僉關中都督、守陽安關城
武興督蔣舒陽安關城守將
黃金督柳隱
羽林右部督李球
王含監軍、樂城守將
注:《後出師表》有:「自臣到漢中,中間朞年耳,然喪趙雲……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之前考證過曲軍侯領曲,屯長領屯,也許蜀漢有不同的稱呼?但可以肯定的是部下有曲,曲下有屯。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5a) 軍職、假節

帖子 maltz » 2015-02-09, 22:22

蜀漢官吏研究 (5a) 軍職、假節

上面介紹了軍銜,現在來看軍職。諸葛亮時代常見監軍、護軍、典軍、參軍四種軍職,從眾將與諸葛亮聯名上表奏免李嚴的排序中能看出兩個原則:

:point_white: 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
:point_white: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
:point_white: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
:point_white: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
:point_white: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
:point_white: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
:point_white: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
:point_white: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
:point_white: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
:point_white: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
:point_white:參軍偏將軍臣爨習
:point_white:參軍裨將軍臣杜義
:point_white: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
:point_white:參軍綏戎都尉盛勃

(1) 監軍>護軍>典軍>參軍
(2) 中>前>左>右(應該還有一種 「後」 不知排序為何)。

值得注意的是軍職放在軍銜之前,在軍隊裡面軍職的高低更重要。除了以上這四個,還有「軍師」,有「前」、「中」、「後」三種。如征西大將軍魏延曾任「前軍師」,綏軍將軍楊儀曾任「中軍師」。費禕在擔任過「中護軍」之後又轉任「後軍師」,看來軍師比護軍高,但不知道與監軍比起來如何。另外還有一種比較不常見的「領軍」,也至少有「前」、「中」兩種。如向寵曾任「中領軍」,統率宿衛兵。而虎賁中郎將趙統督「行領軍」。似乎領軍是主持宮中護衛的軍職,與外出征戰的監軍、軍師、護軍、典軍、參軍屬於不同系統。

督、都督

「督」可以指揮軍隊裡的「部」。如魏延督前部、鄧芝督左部、吳班督後部、李球督羽林右部。前面介紹過大將軍有五部,以「部校尉」掌管,蜀漢這個「督」又有軍銜的用法,大概因為這些「督」本身並不是部校尉,而是更高的將軍。

還有一種類似軍團長的軍職用法,常叫「都督」。「都」讀作 du1。

:point_white: 督中外軍事:管全國軍事
:point_white: 關中/漢中都督:關中指長安一帶,這裡應指陽安關口守衛的漢中,負責抵抗曹魏。
:point_white: 庲降都督:負責南中軍事。副手叫 「副貳」庲降都督。
:point_white: 江州都督:負責江州(巴郡一帶)軍事。
:point_white: 永安都督:負責對吳國前線。

督的範圍也可以只有一縣。

:point_white: 督秭歸、夷道、巫、彝陵四縣
:point_white: 督廣武
:point_white: 督建威
:point_white: 督武興
:point_white: 督江油

還有一種督農業的「督農」。

假節

假節就是「借天子符節」,代天子調兵遣將,前線的都督經常「假節」,因為將在外,君命來不及受,自行決定便了。「節」有時也叫「節鉞(yue4)」。鉞是斧頭,代天子掌生殺大權。蜀漢陣營一共有十五人曾經「假節」:關羽、張飛、馬超、魏延、諸葛亮、李嚴、蔣琬、費禕、鄧芝、吳懿、吳班、姜維、廖化、張翼、胡濟。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6) 九卿

帖子 maltz » 2015-02-11, 12:19

蜀漢官吏研究 (6) 九卿

這一篇研究蜀漢的中央文官--九卿,秩等中兩千石。九卿是秦漢中央政府的主要官職,分別是:太常、光祿勛、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大鴻臚、大司農、少府。但到了蜀漢的年代,不少官職似乎只是名譽職,沒有實權,大多由學士出任。從這裡可以知道蜀漢最有名望的學者是哪些人。

(1) 太常

祖先神祇必須尊敬,禮又是國人的行為根本,所以負責宗廟禮儀的太常是九卿之首、朝廷的門面。劉禪投降之後內遷洛陽,便是由魏國太常宣讀天子詔書,封他作安樂公。

史料上記錄了蜀漢五個太常。第一任是零陵人賴恭,他在鎮遠將軍任內,曾勸劉備自封漢中王,之後劉備拜賴恭為太常。曹丕篡漢後,賴恭又勸劉備稱帝。劉備死後,劉禪生母甘夫人(劉備的妾) 的靈柩從南郡遷來益州,諸葛亮與賴恭等商議,替甘夫人上諡「昭烈皇后」,與劉備合葬。第二任太常是漢嘉(在蜀郡西南)人王謀、字元泰,品行佳,修己謹慎。

第三位太常是蜀郡人杜瓊,字伯瑜。杜瓊出身劉璋州府的從事,劉備入益州,聘他為議曹從事。諸葛亮死時,杜瓊任左中郎將,傳達朝廷詔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此後杜瓊升遷至九卿,最終就任太常。杜瓊性格靜默少言,閉門在家治學、夜觀星象天文,不問世事。讖緯陰陽、天人感應是漢代儒學盛行的副產品,受眾廣泛,但蜀漢的學士思想相對開放,如秦宓、郤正等,專攻讖緯預言的「學者」並不多,幾乎一脈師承。杜瓊夜觀天機,流傳了一些讖緯言論,而常向杜瓊請教的譙周日後就頗好此道,成功「預言」了蜀漢亡國、司馬昭死亡時間等,被譙周的學生陳壽寫進史書裡了。杜瓊也有老師與師祖,下面會提。

杜瓊之後的太常是廣漢人鐔承,最後一位太常是張峻,劉禪投降鄧艾時派他出城受鄧艾指使。二人生平不詳。

考核經學博士、博士弟子也是太常的職責。蜀漢只知有三個經學博士--許慈、許勛父子、尹默之子尹宗。因為傳統漢代經學示微,也許專門研究一種儒經的學者已經不多。「博士」這個頭銜自古至今都不太精確,更該叫「深士」。

(2) 光祿勳

光聽名字很難猜出職責--掌管皇宮的宿衛中郎將、侍從大夫。史料上蜀漢一共有四位光祿勳:

第一個光祿勳是南陽人黃柱。與賴恭一樣,在劉備自封漢中王後名列九卿,之後也上表勸劉備稱帝,其餘生平事蹟不詳。第二個是劉備的二號託孤重臣--南陽人李嚴(一號是諸葛亮)。李嚴起初留鎮永安,在劉禪繼位時他兼任光祿勳,但一直假節在外都督軍事,八年後又轉任驃騎將軍。

第三位光祿勳是襄陽人向朗。向朗本是諸葛亮的丞相長史,隨諸葛亮北伐。向朗與馬謖相善,街亭之戰馬謖敗逃,向朗知情不報,被免官送回成都。數年後再舉用,便直升光祿勳。諸葛亮死後向朗又轉任左將軍。向朗在被免官之後潛心研究典籍學問,校書刊誤,誘納後進,不干時政,一直持續到八十歲之後,受時人敬重。向朗之後還有一位光祿勳河東人裴雋,生平不詳。

光祿勳手下有五個中郎將: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五官、左、右中郎加起來掌管宿衛殿門,以五官最大。虎賁是世襲的親兵,而羽林在蜀漢則是陣亡將士、良家子弟編成的部隊。

蜀漢君主身邊的顧問「大夫」有四種。地位較低的是諫議大夫、中散大夫。嵇康曾拜曹魏的中散大夫,是閒職,照樣隱居打鐵。而梓潼人尹默從諫議大夫升到太中大夫,巴西人譙周曾從中散大夫升為光祿大夫,所以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地位較高。蜀漢在譙周之前還有一個光祿大夫義陽人來敏。《三國志》說來敏語言不節,舉動違常,但他最後官拜「執慎將軍」,比光祿大夫的秩等又高一級,要他因官重而自加警戒。而來敏活了九十七歲,是《三國志》記載最長壽的蜀漢官員。尹默、譙周、來敏從未升任九卿。

蜀漢擔任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的的有四人。請留心他們升遷的路線:

:point_white: 犍為人五粱,以儒學節操稱。任議郎、諫議大夫、五官中郎將 。
:point_white: 蜀郡人杜瓊,就是上一節提到的讖緯預言學者。先拜諫議大夫,再遷左中郎將 (最終任太常)。
:point_white: 梓潼人李譔,博學多才。先任中散大夫(《三國志》作「中散中大夫」,應是誤抄),再遷右中郎將。

以上三位都是學者,從地位比較低的大夫升遷到五官、左、右中郎將。另一個曾任左中郎將的秦宓也是學士。所以這三樣中郎將可能不必真正掌握兵權,只是名譽職。另外許多人拜大夫之前都先擔任議郎。官吏資歷比較淺的就叫「郎」。

真正掌握宿衛兵權的最可能是虎賁中郎。虎賁中郎將由蜀漢核心人物的後人,如關統(關羽之孫)、趙統(趙雲之子)、麋威(麋竺之子),以及重臣如董允(蜀漢四相最後一位)擔任,唯一的例外是學者來敏 (後來轉任光祿大夫)。諸葛瞻掌政前曾任羽林中郎將,之後就升任行都護衛將軍,接管成都兵權。而羽林右部督李球參與綿竹關之戰戰死,所以羽林中郎應也是有兵權的。

再上溯回光祿勳,黃柱、裴雋資料過少,但至少李嚴、向朗的光祿勳是名譽職。

(3) 衛尉

衛尉與光祿勳性質相似,掌管宮門警衛。

第一個衛尉是魯人劉琰、字威碩。劉琰是劉備的宗親,早在劉備任豫州牧時就是從事,風流善談論,在劉備時代出任郡太守。劉禪繼位之後,劉琰兼任衛尉、中軍師、後將軍,領兵千餘,跟隨諸葛亮北伐,但他並不是武將,只跟著諸葛亮諷議。後來轉任車騎將軍,但因與魏延不合而自請諸葛亮調回成都。劉琰作風相當,有數十個侍婢唱歌奏樂,又背頌東漢人王延壽描寫漢代建築、壁畫的《魯靈光殿賦》。聽起來是古代女子藝術樂團的先驅。

但劉琰出名不是因為她的女子藝術樂團。234 年正月,劉琰的妻子胡氏入宮賀太后(吳懿的妹妹),過了一個月才出宮。因為胡氏生得漂亮,劉琰懷疑她與後主劉禪私通,打臉五百,鞋子都用上了,又要休妻。胡氏舉報劉琰,劉琰竟然被判死刑棄市。自此之後,每逢喜慶,蜀漢大臣的妻母都不敢入朝了。

第二個衛尉是南陽人陳震。陳震是劉備荊州牧時期的從事,同樣在劉備時代出任郡太守。229 年孫權稱帝時劉琰已經轉任車騎將軍了,便以陳震為衛尉,出使吳國,與孫權結盟,二分天下。

蜀漢前後的兩名衛尉一個隨軍北伐,一個是外交使者,都與宮門警衛無關,因此可能也是名譽職,實際宮門警衛的任務可能已經併入光祿勳手下的虎賁中郎將。

(4) 宗正

宗正負責管理皇族事務。但蜀漢史料上沒有擔任宗正的人名。

(5) 太僕

太僕掌管皇帝的車馬。蜀漢只有一位留名的太僕--蔣琬之子蔣顯。劉禪投降時派他找到姜維,命令姜維投降,軍中將士恨得拔刀砍石頭。蜀漢滅亡後鍾會謀反,蔣顯與兄長蔣斌都死在成都之亂中。《三國志.蔣琬傳》中卻說蔣顯是太子僕。尹默、李譔、譙周三人擔任過太子僕,職位在太子舍人、太子(中)庶子之上。

(6) 廷尉

廷尉掌管司法。但蜀漢史料上沒有廷尉的記載。

另外值得一提的官職是類似廉政公署的「御史中丞」,蜀漢只有一位留名:向朗的兒子向條在景耀年(258-263)年中出任。另外華陽國志記載「御史中丞孟獲」,不知是不是被諸葛亮降伏的南蠻豪帥孟獲。

(7) 大鴻臚

大鴻臚本是負責對異族外交的官員。史料記載蜀漢有三個大鴻臚:

頭兩個都是蜀郡人--何宗、字彥英,杜瓊、字伯瑜。杜瓊前面介紹過兩次了,他從左中郎將升遷至大鴻臚,再升到太常。何宗、杜瓊是同學,師從廣漢人任安。何宗的名氣還高過杜瓊,在劉璋時代就是郡太守。劉備入益州之後征辟為從事祭酒。後來何宗援引河圖、讖緯勸劉備稱帝,於是何宗拜為大鴻臚。何宗在建興年 (223-237) 中過世,繼任的大鴻臚正是杜瓊。

前面提過譙周的讖緯、天人感應學說受杜瓊影響很大,而同樣是任安學生的何宗也熱衷此道。任安的老師是廣漢人楊厚(72-153)。楊厚是東漢有名的圖說讖緯學者,官至侍中,門徒三千多人。天下每有災異,他便進言消救之法。

第三個大鴻臚是隨姜維一起投降諸葛亮的天水郡功曹梁緒。生平事蹟不詳。

因為蜀漢前兩個大鴻臚都是讖緯學者,這個官職似乎已經不具有對異族外交的功能,或許又是名譽職。

(8) 大司農

大司農的職務是九卿裡面最好猜的--國家倉廩、勸課農桑,由此衍伸出主管全國財政經濟。蜀漢紀載有兩位大司農:

第一個是廣漢人秦宓,字子敕。秦宓不喜歡做官,而他出手寫文章、開口辯論都引經據典,辭藻文采豐盛,又頗有「魏晉風骨」,不顧世俗禮法。劉備入主益州之後,以秦宓為從事祭酒。劉備準備征吳,秦宓以「天時不利」勸阻而獲罪下獄。劉禪即位後,諸葛亮兼任益州牧,聘秦宓為益州別駕,就是州牧的高級顧問。之後又升為左中郎將、前面提過,與長水校尉。長水校尉本是掌管胡騎的武官,但蜀漢沒有胡騎,所以這應該也是名譽職。224 年吳國派張溫出使蜀漢,促進兩國友好,發生了《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的故事,此事在《三國志》也有記載。兩年後,秦宓在大司農任內去世。

第二個大司農是河南洛陽人孟光,字孝裕。孟光博物識古,無書不覽,尤其熟讀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長於漢家舊典,喜歡公羊春秋而譏諷左氏傳。劉備入主益州之後,拜孟光為議郎,與許慈等掌制度,官至大司農。孟光性格直言不諱,比前面提到的「執慎將軍」來敏還不慎。246 年秋,孟光當眾指責大將軍費禕隨意大赦,費禕困窘拜謝。《三國志》說孟光資格老,但因為常得罪人而升官較慢,即使升上九卿,最後還是被免官了,與來敏一樣活了九十多歲。

(9) 少府

少府掌管宮中衣食寶貨,其中一個分支負責管理檔案、奏章文書,叫「尚書」。自東漢起,君主權力集中,機密大事都交給宮中的尚書台,於是尚書台的地位一飛衝天,成為皇帝直屬的政事機構。到了三國時代,尚書台已經自少府分離出,成為全國中央行政機關。因為尚書台太重要,下一篇專文介紹尚書台。

蜀漢前後有兩個少府,都是前面介紹過的:漢嘉人王謀、廣漢人鐔承,他們之後都升上太常。前面介紹到直言不諱的洛陽人孟光曾任「長樂少府」。蜀漢只有另外一個地方使用「長樂」這個詞--劉禪時代的吳太后叫長樂宮。也許孟光負責掌管皇太后的衣食。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7) 尚書台

帖子 maltz » 2015-02-14, 00:12

蜀漢官吏研究 (7) 尚書台

前一段說到尚書台本屬於少府,在宮中處理奏章、檔案,但自東漢起成為皇帝直屬的行政單位。蜀漢的尚書台就是國家的行政機關。請注意還有另外一個管理文書的機構叫「秘書台」,相當於圖書館,下一篇再研究。

史料記載蜀漢的尚書台至少有三個分支:吏部左選部右選部,三部都掌管官吏的任免、升降、調動、考核,大約是後世的「吏部尚書」。至於後世的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大約對應蜀漢的:

戶部尚書:大司農 (九卿)
禮部尚書:太常 (九卿)
兵部尚書:丞相、大司馬、大將軍。
刑部尚書:廷尉 (九卿)
工部尚書:似乎沒有專職單位。如司鹽/鹽府校尉掌管鹽、鐵。

尚書令」是尚書台之首,副手是「尚書僕射」。其下依次有「尚書」、「尚書郎」、「尚書令史」,令史下應該還有大量的佐史小吏。

以下介紹蜀漢歷任的尚書令。研究了蜀漢的尚書令,就能知道蜀漢核心人物的世代交棒。

219 年劉備自立漢中王,以右扶風人法正為尚書令,兼任護軍將軍。法正字孝直,擅長奇畫策算,是劉備身邊的謀主,<三國志.法正傳>說諸葛亮時常驚嘆法正的智術。法正本在劉璋陣營,但劉璋沒有作為,又不能重用法正,因此他與另一名劉璋謀士張松策畫了劉備入蜀,取代劉璋。劉璋投降後,法正又力主劉備北上,與曹操爭奪漢中並獲勝,所以法正是奠定劉備基業的重臣。接下來法正與諸葛亮、劉巴(下一段介紹)、李嚴(下兩段介紹)、伊籍共同制定蜀漢的法律《蜀科》。《三國志》說法正受劉備重用後開始清算舊仇人,器量不能算大。法正只做了一年尚書令,第二年四十五歲便死了,劉備連哭了幾天。

220 年零陵人劉巴自尚書調升,代替法正為尚書令。劉巴字子初,以討厭劉備出名。他為了躲劉備曾經先後投靠曹操、交州刺史士燮(xie4)、劉璋,又勸劉璋不要迎劉備入蜀。劉璋投降後劉巴終於加入劉備陣營,解決了軍需不足的問題;而蜀漢初期的文誥、策命大多是劉巴手筆。《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記載劉備這麼評價劉巴:「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諸葛亮也說自己遠不如劉巴擅長運籌帷幄。劉巴清尚修身,但性格高傲,看不起來訪的張飛而故意一夜不與他說話。諸葛亮問此事,劉巴回答:「大丈夫處世,應當結交四海英雄,和兵子說話做什麼?」劉巴也只做了兩年尚書令就死掉了。

221 年蜀漢建國,諸葛亮拜丞相,錄尚書事。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諸葛亮謹慎認真,自校簿書,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222 年劉巴已死,劉備伐吳而兵敗彝陵,退至永安白帝城,便招來南陽人輔漢將軍李嚴,拜為尚書令。李嚴字正方,本是荊州郡縣官員,很有才幹,因為躲避曹操南下而投奔劉璋,任成都令。劉備入川,與劉璋絕裂,李嚴擔任劉璋護軍,但在綿竹關率軍投降劉備,拜將軍,之後任郡太守,劉備出兵漢中時,李嚴在後方平亂有功。223 年劉備臨死前托孤給諸葛亮與李嚴,李嚴兼任中都護(保護成都),名義上統內外軍事,但留鎮永安。劉禪繼位時諸葛亮開丞相府,繼續錄尚書事;而李嚴加封九卿的光祿勳,假節,繼續駐守江州、永安,於 226 年轉任前將軍。

網路上流傳諸葛亮排擠李嚴的說法,但史料上記載得很清楚:231 年李嚴因為延誤諸葛亮北伐糧草供應,又在皇帝劉禪前故作姿態,推卸責任,被諸葛亮等一群重臣聯名上表,廢為庶人。其實先前李嚴就有不良紀錄,除了勸諸葛亮加九錫、進爵稱王外,還要諸葛亮割出五郡為巴州,讓他做巴州刺史,都被諸葛亮拒絕;李嚴又說曹魏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自己。李嚴還被蜀漢的下一位尚書令打過小報告,在下一段提。

226 年李嚴已經卸下尚書令,繼任者是南陽人陳震。陳震字孝起,本是劉備荊州牧時期的從事,入蜀後任太守,225 年任尚書,再升尚書令。而 229 年陳震升任九卿的衛尉,出使東吳,與孫權約定兩國平分天下。所以陳震的尚書令應在 226-229 年之間。陳震出使孫權,途經李嚴管轄的江州、永安,告訴諸葛亮「正方(李嚴的字)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可見李嚴野心很大,鄉人都不想接近他,怕惹禍上身。諸葛亮以為李嚴只要不冒犯他就沒事,又升李嚴為驃騎將軍。李嚴出事不能說是諸葛亮的陰謀,主要是他自己「作死」。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消息傳來,李嚴料到後人不能重新起用自己,同年激憤而死。

陳震卸任尚書令後,直到 234 年諸葛亮病卒,史料上沒有記載下一個尚書令。諸葛亮北伐,留在成都統管相府事務的先後是「留府長史」張裔 (230 年卒)、蔣琬。也可說尚書台的工作本來就落在他們頭上。而 234 年升上來的尚書令正是蔣琬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日湘潭)人,是劉備荊州牧時期的書佐(小吏)。劉備入蜀後蔣琬升至廣都長 (廣都縣在成都南方約十公里)。一次劉備出游到廣都,發現蔣琬眾事不理,時常沉醉,劉備大怒,要殺他。但諸葛亮求情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所以只是免官。大概蔣琬已經把事辦完了,也不屑在劉備面前刻意裝認真,也許他本就不在乎。但緊接著蔣琬還是被當成百里之才使用,做了什邡(fang1)(縣)令,可能朝廷認為他的閱歷、磨練還不夠。

劉備自封漢中王後,蔣琬進入尚書台,任尚書郎。諸葛亮開府後,蔣琬被徵召為東曹掾,做吏部尚書的事。接下來蔣琬短暫擔任參軍,或許是隨諸葛亮南征。227 年起蔣琬留駐相府管事,230 年接替死去的張裔為留府長史 (楊儀是隨軍出征的正牌長史)。

若只論資歷與才能,諸葛亮手下最有可能接班的應該是楊儀,但楊儀狷急褊狹,所以諸葛亮指定了「方整有威重 」的蔣琬做接班人。諸葛亮死後,而楊儀轉拜中軍師,無實權。於是楊儀怨恨形於聲色,對前來慰問的費禕說:「當丞相過世時,若我舉軍投魏,怎會落魄至此!」費禕(yi1)舉報楊儀,於是楊儀被廢為庶民,又上書誹謗,言辭激切,朝廷要抓楊儀入獄,楊儀自殺。楊儀與劉巴同樣自恃才高,但劉巴謹慎修身,而楊儀的修為比起劉巴還差得遠了。而費禕一個「寬濟博愛」的人選擇舉報楊儀,固然可能是討厭他;也是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不報自己反而有過。

235 年蔣琬轉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而下一任的尚書令費禕正在這一年上任。也許是受到楊儀事件的影響,蔣琬下一任的接班人是誰非常明顯。238 年改元延熙,朝廷詔書要蔣琬統帥諸軍,屯於漢中,等待吳國舉動,合力進攻曹魏。但此時蔣琬是蜀漢的實際負責人,也許是他自己想去漢中,準備伐魏。同年蔣琬開府。

239 年蔣琬升為大司馬。他不想走諸葛亮北伐的老路,計畫自漢中東征,順漢水而下,攻打魏興、上庸,但因為舊疾與眾人反對(逆水退軍不易)而不能實現,蔣琬在表奏中說自己「規方無成,夙夜憂慘」。約 243 年朝廷讓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到漢中找蔣琬,應是勸他打消東進的念頭。此時蔣琬上表,希望讓姜維繼續諸葛亮的北伐事業,自己則引軍退回涪城,擔任隨後接應。蔣琬於 246 年病卒於涪城。

蔣琬開府時,署府事的是將軍王平,沒有留府長史的記載,府中又有前後杜棋、李福、姜維三位司馬。所以蔣琬的大司馬府應該以(準備中的)武事為主。但《三國志》又記載蔣琬、費禕時代,「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所以這兩人雖然領軍在外,還是親自決定大事的。

費禕字文偉,江夏人。與蔣琬出自郡縣系統不同,費禕是蜀漢近侍系統出身 (今後專篇介紹近侍)。但諸葛亮讓費禕做參軍,常派他出使東吳,這又與蔣琬大多數留府的資歷不同。《三國志》說費禕性格「寬濟博愛」,也與蔣琬「方整威重」不同。243 年蔣琬自漢中回到涪城,同時費禕自尚書令升大將軍,錄尚書事。244 年,侍中董允守(代)尚書令,平靜完成接班。

蔣琬剛從漢中撤回主力,第二年 (244) 魏軍就入侵。魏軍的主帥是當時掌握大權的大將軍曹爽、副將是征西將軍夏侯玄、前鋒是雍州刺史郭淮,共六、七萬人自儻駱道進軍。蜀漢留駐漢中不足三萬兵力,主將是鎮北大將軍王平。王平利用漢中以北的秦嶺天險,在興勢山建立陣營,阻隔魏軍,等待費禕援兵。魏軍受阻,補給不繼,將士飢渴,費禕來時又阻斷魏軍退路,曹爽不能即時退兵,軍民損失非常慘重 (史料沒有詳細數字)。

費禕自成都發兵之前,光祿大夫來敏 (九卿研究介紹這位大夫「語言不節,舉動違常」,之後拜「執慎將軍」) 到費禕家送行。當時軍情紛紛送到,大軍出發在即,但來敏這位怪人竟拉著費禕下圍棋。一見費禕神色自若下棋。來敏滿意地說:「我剛剛是在觀察試探你,你能擔當大任,一定能戰勝。」

244 年興勢之戰後曹魏關中空虛,姜維計畫開始北伐大業,但《三國志.姜維傳》說費禕主張保國守衛,只給姜維不超過一萬人。即使如此,248 年費禕領軍屯於漢中,251 年才回到成都,所以費禕或許也有北伐的意向,只是不想讓姜維率領大軍冒險。

費禕回成都不久,「望氣者」就說成都沒有宰相之氣,於是他又北上屯於漢壽 (在劍閣東北)。看來費禕挺迷信。252 年費禕開大將軍府,253 年春節宴會時費禕喝醉,竟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死。費禕死後,蜀漢再也沒有開府掌政的大將軍 (姜維只是大將軍,致力於武事),蜀漢官吏的人事權完全回歸尚書台。

再說回真正的尚書令。 244 年董允以侍中守尚書令,過兩年就死掉了;246 換上呂乂,呂乂過五年也死了;251 換上蜀漢衰亡的關鍵人物陳祗,陳祗做了六年尚書令又死了。大概尚書令事務繁重,折損率很高。順帶一提,244 年費禕北上漢中抵抗魏軍進攻,曾招鎮南大將軍馬忠到成都,平尚書事。費禕搬師回朝,馬忠再回到南方。而 247 年姜維升衛將軍,與費禕同錄尚書事。

董允字休昭,是蜀漢初期重臣董和之子,南郡人,祖籍巴郡江州。他是繼諸葛亮、蔣琬、費禕之後,蜀漢四相、四英的最後一人 (姜維只負責軍事,不能算「相」)。董允與費禕一樣是近侍系統出身,身為侍中,一手管束後主劉禪,一手排斥黃皓,又兼任虎賁中郎將,統率宿衛親兵。從尚書令的安排看,董允本應接班費禕,很可惜他比費禕還早死七年。董允死後,再也沒有人阻止後主劉禪寵愛黃皓。

《三國志》只記載一個蜀漢官員喜歡鼓琴,就是下一任的尚書令呂乂 (yi4)。劉備入蜀時,設置鹽府校尉,下面有三個典曹都尉,呂乂是其中一個,後來轉任縣令、郡太守。諸葛亮連年北伐,諸郡太守多不響應,但呂乂募集五千人至前線,慰喻檢制,無一逃竄,又轉任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應軍糧。網路上盛傳「典曹都尉負責供應軍糧」,但供應軍糧的是督農,不是典曹。「典」是法度、準則,也是掌管、治理。所以鹽府校尉下面的典曹應該是治定鹽鐵法度,或者掌管國營鹽鐵事業的機構,無關屯田軍糧。

諸葛亮死後,呂乂轉任蜀郡太守,有勸喻政績,之後轉任尚書,再代董允為尚書令。全國第一大郡的太守 (二千石) 才轉任尚書,可見當時尚書令應該已是再上一級「中二千石」的秩等。<三國志.呂乂傳>說他在尚書令任內清能儉約,但治法刻深,喜歡用「文俗官吏」,所以地方郡縣不喜歡這個尚書令。

文俗官吏在<三國志.楊阜傳>裡解釋為:「文俗之吏,為政不通治體,苟好煩苛,此亂民之甚者也。」大約是注重表面功夫,折騰人民一類的。如果以今天的現象來解釋,就是一心想留名、做大政績升官。呂乂用了這些俗官,一則說明他自己的眼光不太高明,二說明蜀漢的吏治在 246 年董允死後就開始走下坡了。第三,雖然呂乂任內主政的還是費禕,但實際掌握郡縣人事權的已經是尚書令呂乂,至少費禕對呂乂的任命沒有異議。

侍中董允死掉不只是黃皓抬頭,接任侍中的還是陳祗。陳祗、黃皓兩人聯手操弄權柄,深得後主劉禪信愛,費禕死後,他們的權力還高過大將軍姜維。陳祗字奉宗,汝南人,是蜀漢唯一的三公--司徒許靖的外孫。其實許靖的風評也不是太好,<三國志.法正傳>記載他:「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251 年呂乂卒,陳祗以侍中守尚書令,之後又正式任尚書令。253 年費禕一死,已經是陳祗與黃皓左右國政。

《三國志》說陳祗「多技藝,挾數術」,還「矜厲有威容」,對自己的才能激勉自負,一副尊嚴面貌。他多才多藝,但沒在王佐治國上面。後主劉禪看不出賢愚;可惜連費禕都沒眼光,從尚書台選曹郎 (尚書郎) 破格提拔他升上侍中(比兩千石)。蜀漢滅亡,可說起因於費禕 246 年的錯誤。陳祗 258 年死的時候,後主流涕,還給他上諡 「忠侯」,可見後主被哄得多徹底。(當時關、張、趙、馬、黃五虎將與龐統都還沒上諡號。)

庸臣俗吏有一項共通特徵,就是提拔親信,有福同享,製造大量雞犬升天的冗員。《三國志》記載蜀漢亡國的時候民戶九十四萬人,將士十萬兩千,吏四萬人,每 27 個人裡面有一個官吏。比較吳國滅亡時,男女二百三十萬,將士二十三萬,官吏三万二千,每 80 個人裡面才有一個官吏。再看杜佑《通典》統計西漢末年(大約西元元年),全國「自丞相至佐史」有官吏十三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應在五千七百萬左右,每 440 人才一個官吏。但這是哀帝年間「數兼諸府州郡胥吏」的結果,本來的比例應該糟糕許多。(互聯網上有說法西漢 7945 人才一個官吏,水份未免太大。) 以諸葛亮等人的才能,應不可能讓蜀漢出現 27:1 這麼龐大的官吏團隊 (雖然將士比例高還是可能的)。而蜀漢末年的官吏數目已經暴漲到失去控制,將軍名號也是越拜越大,已經出現亡國亂象。

陳祗死後,蜀漢還有三個尚書台負責人:董厥諸葛瞻樊建。義陽人董厥字龔襲,起初是諸葛亮丞相府的令史,受諸葛亮稱贊為「良士」,升遷至相府主簿。諸葛亮死後,董厥曾任尚書僕射。既然已是尚書台副手,陳祗死了就是董厥上來。261 年董厥升為輔國大將軍 (輔國將軍是雜號將軍,加上「大」只代表董厥年資夠了),平尚書台事。此時尚書令又交棒給同是義陽人的樊建。

樊建字長元,以侍中守尚書令,與陳祗當年相同。樊建曾在 251 年以校尉身份出使東吳,但孫權生病沒見到,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接見的。孫權要諸葛恪比較宗預、樊建,蜀漢前後兩位使者。諸葛恪說樊建「才識不及預,而雅性過之」。

諸葛亮四十七歲生諸葛瞻,死時諸葛瞻才八歲。諸葛亮在生命最後一年寫信給出仕東吳的兄長諸葛瑾,說諸葛瞻「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大概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思。諸葛瞻的確榮寵有加,在十八歲娶劉禪的女兒,任騎都尉,次年 (245 年) 任羽林中郎將、遷射聲校尉(管禁衛軍)。前面說董允掌管虎賁軍,但董允死於 246 年。看來董允死後是諸葛瞻掌管禁軍。

之後諸葛瞻再任侍中、尚書僕射,《三國志》沒說年代,但也許與陳祗死於 258 年有關。陳祗死後,董厥從尚書僕射升到尚書令,僕射的位子就讓侍中諸葛瞻替補了。而陳祗死時是已真正的尚書令,也許諸葛瞻早先又補了陳祗侍中的空缺 (但也可能同時有多位侍中)。這樣一來,諸葛瞻從侍中轉任尚書僕射,替補諸葛瞻侍中空缺的又可能就是樊建了。

261 年,諸葛瞻 35 歲,升任秩等中兩千石的衛將軍,兼任都護(保衛成都),平尚書事。這一年董厥轉任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而樊建侍中守尚書令,三人共管尚書台,樊建還特別不與黃皓往來。但《三國志》說他們「無能匡矯」黃皓竊弄機柄,或許朝廷已經病入膏肓,一、兩萬個冗員遍布朝野,來不及了。蜀漢再過兩年滅亡。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記》說:「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閻宇是黃皓的黨羽,有些才能,但遠不及姜維,經營南中時,根據<三國志.馬忠傳>成果也不及前任的馬忠。若諸葛瞻、董厥上表之事為真,他們幾乎是被黃皓擺布了。考慮到前面推論的董厥、諸葛瞻、樊建先後擔任侍中、管理尚書台的順序,董厥、諸葛瞻曾與陳祗共事機會,與黃皓及其黨羽相熟也是必然的。至於他們本身是不是同流和汙,從討厭黃皓的樊建被提拔為尚書令、一同掌政看來,兩人倒也不至於真正心向黃皓。253 年費禕卒,之後就是陳祗、黃皓的時代,蜀漢最後的十年間,國家大事也許不是尚書台可以決定的,而是黃皓借後主劉禪完成。但這又不能解釋《異同(雜)記》董、諸葛二人上表召回姜維的記載。

無論姜維是否因為不願被招回成都,事實上都是怕被黃皓陷害,引軍至屯田沓中避禍,漢中相對空虛,才引來鍾會等二十萬魏軍進攻,姜維來不及回救,再加上兩個關鍵的守將 (蔣舒、馬邈) 背叛投降,直接造成亡國。

<三國志.諸葛瞻傳>說他工書畫,強識念,與陳祗多才多藝有些類似,又說:「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把諸葛瞻說得相當不堪。<晉書.陳壽傳>說時人認為陳壽說諸葛亮父子的壞話 (在<諸葛亮傳>評價「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是因為他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馬謖兵敗街亭逃亡,犯軍法被殺,陳壽的父親受到連坐被髠(kuen, 剃頭髮)。雖然今日看起來剪個頭髮沒什麼,但當時也許構成陳壽說諸葛亮父子壞話的動機。此外,《三國志裴松之注》又提到:「晉永和三年(347 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云: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云瞻不能匡矯也。」當然這也可能是諸葛亮的確太受尊敬,許多人想替諸葛瞻開脫責任。

平心而論,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極高,而以今日的經驗推測,不用「應變將略」,卻也可能是「知其可為,卻不為之」的宏觀選擇。比較姜維「不知其可為否而為之」,自然會丟失一些機會,但也能保全自己。同理,諸葛瞻「無力」 匡矯黃皓,與董厥不學樊建「特別不與黃皓往來」,也可能是「非不能也,不為也」的主動選擇。自己在《炎興》裡面配和故事主旨,在這方面作了許多假設發揮,把諸葛瞻寫成一個(失敗的)中華政治思想啟蒙先驅。

最後,史料一共提到八個人很不喜歡陳祗、黃皓:

:point_white: 姜維。《華陽國志》記載「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但後主說:「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point_white: 董允。前面已經介紹。
:point_white: 樊建。前面已經介紹。
:point_white: 劉永,後主劉禪的異母弟。劉永憎惡黃皓,黃皓在後主面前誣陷劉永,於是劉永被疏遠,十幾年不得朝見。劉永的孫子劉玄是永嘉之亂後唯一存活的劉備後代。
:point_white: 龐統之子龐宏。為人剛毅簡約,有議論臧否,因為輕傲尚書令陳袛,被陳袛排擠外調,卒於涪陵太守任上。
:point_white: 諸葛尚,諸葛瞻的長子。《華陽國志》記載諸葛瞻在綿竹關之戰感嘆:「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乃馳赴魏軍而死。所以諸葛尚對父親與黃皓和平共處是非常不滿的。
:point_white: 郤正。郤正是黃皓的三十年老鄰居,性淡榮利,耽意文章,不為黃皓喜愛,也不為黃號所憎。入晉後官至郡太守,留傳百篇詩、論、賦。
:point_white: 羅憲。裴注引《襄陽記》說羅憲曾是尚書吏郎、拜宣信效尉出使東吳,受吳人好評。黃皓干政,眾多依付,羅憲獨不與同,黃皓忌諱,出遷為巴東太守,成為右大將軍閻宇(黃皓黨羽)的副手。蜀漢滅亡後羅憲堅守白帝城,擋住了陸抗等吳軍的進攻,之後拜將封侯,又向西晉推薦了諸葛瞻次子諸葛京、未來《三國志》作者陳壽在內的十名蜀漢人才。
:point_white: 陳壽。<晉書.陳壽傳>說:「宦人黃皓專弄威權,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

個人覺得刻意躲避「邪惡」、與邪惡對抗的確值得尊敬。但有時要戰勝邪惡,尤其當這邪惡正是天下人性,又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治標已經不可能了,治本的辦法也不是躲避與反對,而是想辦法改變它。在躲避與反對的人看來,也許顯得太溫和,甚至顯得曲意附之。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7a) 秘書台

帖子 maltz » 2015-02-14, 02:52

蜀漢官吏研究 (7a) 秘書台

今日的「秘書」的工作約等於蜀漢時代的「主簿」。而秘書台其實是皇宮內的圖書館,又有兩個別名:「蘭臺」、「東觀(閣)」,本屬於九卿裡的太常。西漢長安皇城圖書館是石室,以保護典籍免遭火災。而東漢遷都洛陽,圖書館改叫「東觀」,為於高閣上,規模宏大。

近代有毛澤東出身圖書館管理員,漢代的皇宮圖書館也出史家名人。東漢班固寫《漢書》時就是蘭台令史,史官在圖書館取材,編修史書。到了東漢,群臣在東觀修當代史,取名《漢記》,後世叫它《東觀漢記》(蜀漢時與《史記》、《漢書》並列「三史」),直到兩百年後范瞱的《後漢書》問世,集各家大成,才取代它的地位。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曾經是蘭台令史、東觀秘書郎,都是同一機構的別名。當秘書台有修史的功能時,也叫作「御史台」,而專則掌管修史的就叫「御史中丞」,與掌管監察官員的「御史中丞」同名。

秘書台的長官是秘書令,副手是秘書丞 (蜀漢無記載有此職),下面有秘書郎秘書令史,下面自然也有小佐史。在曹魏、西晉,秘書令上面還有秘書監,而秘書又名中書,是下達詔書的重要決策機構,功能差不多是蜀漢的尚書台,所以晉朝的中書監差不多是宰相了。西晉初年,司馬昭的心腹荀勗就是中書監,而先前羊祜曾任曹魏的秘書監。

陳壽在《三國志.後主傳》中說:「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所以蜀漢的秘書台沒有修史的功能,只是圖書館而已。史料只確定四個人曾經擔任蜀漢秘書工作,都集中在蜀漢末期:

河南人郤正是蜀漢最後一任秘書令。郤正(xi4)字令先,弱冠(20歲)能屬文,就「入為祕書吏,轉為令史,遷郎,至令」。他在蜀漢國祚之內都在秘書台上班,從小吏到總管,資歷相當完整,也十分保守。

郤正之前蜀漢還有一個掌管秘書的--習禎的孫子習隆。《襄陽(耆舊)記》說習禎「有風流,善談論,名亞龐統,而在馬良之右(上)。」《三國志》記載習隆是「步兵校尉,掌校祕書」。習隆唯一的具體事蹟記載於《襄陽記》,說諸葛亮死後,各地求為立廟,但朝廷以禮秩為由而不許,百姓就因時節私祭於道路。後來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請求在沔陽 (諸葛亮葬於沔陽定軍山) 替諸葛亮立廟,一方面是諸葛亮配得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杜絕私祭,符合禮法。263 年春天 (蜀漢滅亡的那一年) 朝廷下詔,建成的諸葛亮廟就是今日的武侯祠。

向充是中領軍向寵的弟弟,光祿勳向朗的姪子。上面《襄陽記》說向充是中書郎,但蜀漢不設中書,考慮到中書的名實淵源,向充可能是秘書郎,也可能是尚書郎。<三國志.向朗傳>說向充歷射聲校尉、尚書,所以向充應是尚書而不是秘書。秩比二千石的校尉兼任尚書「郎」嫌低了點,可能尚書郎向充與習隆上表立廟在先,只是朝廷在 263 年才批准,後來向充升上射聲校尉、尚書。

第三個秘書台人員就是巴西安漢人陳壽。陳壽在蜀漢做過太子中庶子(比太子舍人高一級)、散騎侍郎、黃門侍郎這些近侍工作,但大概因為討厭黃皓,被黃皓排擠,送到秘書台做小令史了。陳壽也做過秘書郎,或許是郤正升他上去的。此外,<華陽國志.陳壽傳>說陳壽做過衛將軍主簿。蜀漢的衛將軍只有兩個:姜維 (247-256 年)、諸葛瞻 (261-263 年)。考慮到陳壽生於 233 年,二十歲不太可能做姜維的主簿 (同理李密 224 年生,大將軍主簿應該是姜維的 [256-263 年] 而不是費禕的的 [243-253年] );而蜀史常璩又說蜀長老云:「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所以陳壽應是諸葛瞻的秘書,轉去秘書台看書寫史,也算是適得其所了。

第四個是<華陽國志.後賢志>記載的廣漢綿竹人司馬勝之。他通曉《毛詩》,研習《三禮》,為人清靜淡泊,不喜榮利。先任尚書左選郎,再調任秘書郎 (前者權力大,不知為何被調走了)。景耀末年(263年),郡府還請求推薦他為孝廉。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8) 宮中近侍

帖子 maltz » 2015-02-15, 03:36

蜀漢官吏研究 (8) 宮中近侍

宮中近侍有兩種功能,一為照顧皇帝與家人起居,這可以讓宦官、宮女擔任;二為輔佐、勸喻現任與下一任的皇帝(太子),這得靠學識、品德優秀的人才。因為接近權力核心,宮中近侍的官秩都不高。以下括號內的秩等來自《後漢書》記載。

內侍官員之首是「侍中」(比二千石)。官職、軍職裡面帶「中」的是同等級裡最大的。蜀漢前後一共有約十位侍中。還有一種較少見的侍中是「中常侍」(比二千石),原本士人、宦者都可以當中常侍,到了東漢都是宦官,如漢靈帝的「十(中)常侍」。蜀漢唯一有記載的中常侍黃皓也是宦官。順帶一提,蜀漢只有「中常侍」這一種常侍。魏國設有榮譽職「散騎常侍」,蜀漢無。

侍中、中常侍下的近侍是「侍郎」。因為當時天子的宮門漆成黃色,也叫「黃門侍郎」(六百石)。黃皓曾任「黃門丞」,是「黃門令」(六百石)的副手。

皇后的佐官都有「中宮」二字,唯一的例外是代表奉宣皇后命令的「大長秋」(二千石)。史料上蜀漢有三位大長秋:博士許慈、來敏(成為光祿大夫之前)、梁虔(隨姜維降漢的天水郡主記)。

太子的侍從最高的是太子太傅(中二千石),太子的大老師。但史料裡沒有記載蜀漢有太子太傅。有確實人名的太子佐官有:太子家令 (千石,掌飲食)、太子僕 (千石,掌車馬)、太子中庶子 (六百石,太子的侍中,一般的「太子庶子」秩四百石)、太子洗馬 (比六百石)、太子庶子 (秩四百石)、太子舍人 (二百石)。「太子洗馬」不負責替馬洗澡,而是在太子前面引導威儀的「先馬」。李密寫《陳情表》時,西晉朝廷就是徵召他去做「太子洗馬」。後主立太子劉璿時,以譙周為太子僕,轉太子家令,後來遷任大夫時,還繼續輔佐太子。

以下介紹蜀漢的「十侍中」:

第一位侍中是武陵人廖立。廖立字公淵,未滿三十就是劉備陣營的長沙太守,失荊州時逃回益州,劉備不責備他,轉派為巴郡太守。劉備自封漢中王,讓廖立做侍中。當時劉備還沒稱帝,所以這個侍中不輔佐皇帝,也許只是名譽職。而劉備稱帝時另有侍中,廖立則轉任長水校尉。

廖立性格高傲,自覺只在諸葛亮之下,曾經批評劉備戰略失誤,關羽獨恃勇名,向朗、郭攸之等是凡俗之人。以天才的高標準,也許這都是實在話;而理想中,蜀漢男女老幼都能獨立思考,朝廷君臣表現如何不影響他們自發愛國、生於憂患、投身改善世道;但很不幸事實是百姓崇拜英雄、神仙,朝廷自我打扮得愈漂亮,百姓愈愛國。於是廖立身為高官,卻批評朝廷,就要誤導一般民眾觀感、動搖國家團結和諧。所以諸葛亮上表:「……況立託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邪?」因為中人以下無知無識,把中人以上的廖立廢為庶人,搬到汶山郡去(在成都西北)。前面介紹過孟光、來敏都是蜀漢的(過度)直言之臣,常被貶官,廖立直接廢為庶人,懲罰最重。廖立與妻子親自下田耕種,聽見諸葛亮死去時,認為自己終身不能再被起用,感嘆哭了。這與李嚴的遭遇挺像。但廖立不像李嚴憂憤而死。日後姜維順路拜訪廖立,發現他意氣不衰,言論自若。看來廖立的內心要比李嚴強大一等。

第二位侍中是襄陽人馬良,字季常,馬良性格貞實,眉中有白毛,鄉里有句話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古代兄弟依「伯仲叔季」排行,馬良是兄弟五人中的老四,而他弟弟馬謖字「幼常」。馬良出身劉備荊州牧的從事、左將軍(曹)掾。劉備稱帝,以馬良為侍中,東征吳國時,馬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授與夷帥印號。劉備兵敗彝陵,馬良不幸身亡。

劉禪時代的前期至中期有三位侍中。諸葛亮《出師表》有言:「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郭攸之是南陽人,以器業知名。費禕、董允已經在尚書台研究裡介紹過。221 年劉備立劉禪為太子時,費禕、董允都是太子舍人。此後費禕升到庶子,董允升到洗馬,223 年後主繼位時,兩人同是黃門侍郎。

《出師表》作於 227 年,而郭攸之名列三人最前,應該是當時的侍中。費禕出任侍中是 225 年,出使吳國回來之後的調動,227 年轉任丞相府參軍,常被派去吳國外交。而 231 年董允已是侍中。

前面說廖立高傲,他對馬良兄弟、郭攸之的才能都不以為然。他說:「(向)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聖人,今作長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長(郭攸之),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而作侍中。」<三國志.董允傳>中說郭攸之性情和順,所以只是「備員」。

在這時期蜀漢還有另一位侍中--關羽次子關興 (長子關平與關羽一同遇害)。關興弱冠(20 歲)就是侍中,又轉任中監軍。監軍高過護軍、典軍、參軍,「中」又高過其他方位,所以關興應該是非常受器重的厲害人物,很可惜幾年後就死了。諸葛亮北伐,231 年上表彈劾李嚴時,鄧芝已經是中監軍,排名聯名上表眾將第一。所以關興擔任侍中必定在 231 年以前。

上面說 225 年費禕順利出使東吳,回國便轉任侍中。費禕之後的宗預也有這樣的待遇。宗遇字德豔,南陽人,曾經擔任諸葛亮相府主簿,時間應在董厥任主簿之前,又轉任參軍右中郎將。234 年諸葛亮卒,宗預出使東吳,言語抗直,頗得孫權欣賞。回國之後宗預也轉任侍中,後來再調去尚書台做尚書。

自從費禕起,蜀漢的掌政者常出身侍中。董允、陳祗樊建都是侍中守尚書令。董允做侍中一直到 246 年過世,陳祗做到 258 年,接著是諸葛瞻、樊建。諸葛瞻不是侍中守尚書令,而是衛將軍平尚書事,比起其他幾位還多出了成都附近的兵權。在尚書台研究裡介紹過他們。值得一提的是陳祗的次子陳裕曾任黃門侍郎,後來羅憲向晉武帝司馬推薦諸葛京、陳壽等蜀中人才,也包括了「汝南陳裕」。蜀漢最後的一個侍中是張飛的次子張紹 (長子張苞早亡),他兼任尚書僕射,也是近侍、尚書台的內外兩棲人才。

蜀漢後期掌管南中軍事的霍弋也是近侍系統出身的。劉備時期他是太子舍人,與費禕、董允同事;後來諸葛亮北駐漢中,又請霍弋擔任丞相府記室,與養子諸葛喬 (諸葛瑾之子) 游處。諸葛亮死後,霍弋又回到宮中,任黃門侍郎。238 年後主立太子,霍弋是太子中庶子。看來霍弋很擅長輔佐年輕人,但昔日的同事費禕、董允此時已經輔佐國家,擔任尚書令與侍中了。246 年董允卒,費禕沒讓昔日的老同事、黃門侍郎霍弋替補侍中,卻用了尚書選曹郎陳祗,看來是寄望陳祗未來能接班尚書台 (霍弋沒有尚書台經歷)。於是陳祗就與黃皓互為表裡,攜手遮天了。

最後說中常侍黃皓。《三國志》裡所有對黃皓的敘述都是負面的:

<劉永傳>皓既信任用事,譖構(劉)永于後主。
<董厥傳>宦人黃皓竊弄機柄。
<董允傳>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
<董允傳>鄧艾至蜀,聞皓姦險,收閉,將殺之,而皓厚賂艾左右,得免。
<董允傳>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陳祗傳>後主追怨(董)允日深,謂為自輕,由祗媚茲一人,皓搆閒浸潤故耳。
<姜維傳>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姜維傳>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姜)維樹宇。

網路上常見一個說法:宦官弄權不是壞事。宦官行使皇帝的權力,與士大夫、知識份子組成的官吏集團對立。因為皇權、官權總和不變,此消彼長,所以文官集團自然不滿自己的治國能力被皇帝與宦官搶走,而史書都是文官寫的,所以權力大的宦官在史書裡沒有好評價。這個說法局限在權力、標籤裡面了。

權力的目的是使國家富強繁榮,人民快樂生活。無論是皇帝宦官、還是知識份子掌權當政,做到了國家富強繁榮,人民快樂,就是好;做不到就不好,很簡單的判斷。漢靈帝加十常侍、劉禪加陳祗、黃皓這樣的組合很明顯就讓國勢走下坡,進入動蕩亂世,害死了成千上萬的人;無論士大夫、皇帝宦官都有資格批評他們。

有才識的人才不必淨身入宮,也能有出息;宦官既然走上這條路,先天後天上總是差些的。他們較缺少長遠戰略眼光,不能分辨治國人才;敵人都要打到門口來了,卻想到鬼巫卜卦。他們無法憑才能做出成績,不能靠願景、意志力與手段改善現狀,但他們也想維護自己的生存與利益,於是花言巧語,巴結諂媚,提拔親信,碰見不喜歡自己的人,就想辦法把他們弄走。只想得到自己與親信,自然不會在乎國人的利益。十常侍亡國之鑑不遠,可惜劉禪學不到教訓。

當然士大夫也不見得品質好,只是好的機率較高。蜀漢末期的官吏泛濫,若比照東吳國滅亡時的標準,蜀漢四萬官吏可以裁掉兩萬六千,這當中一定有許多文俗腐敗、冗員吃乾薪的官吏。即使在今天,我們大多數時候也只知道追求自己的幸福,我不想說這是罪惡,只是「普通」。但我們也可以選擇「不普通」,把眼光放在國家與世界的未來。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郡縣與地形圖

帖子 maltz » 2015-02-15, 12:07

图片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9) 州、郡、縣

帖子 maltz » 2015-02-17, 01:10

蜀漢官吏研究 (9) 州、郡、縣

這一節介紹蜀漢的地理與行政區劃分。上一樓的地圖是參照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畫的,不清楚原作者的考證經過,自己對州、郡邊界並沒有把握。三國時代天下共十六州:魏國有司隸、幽、并、冀、青、兗、徐、豫、雍、涼,與北部的揚州、荊州;吳國有大部份的揚州、荊州,又有南方的交、廣二州;蜀漢只有一個益州,但益州大約是兩個州的規模與人口,有二十二郡、一百三十九縣。所以蜀漢滅亡後,魏晉將益州東北部八郡 (漢中、梓潼、兩個廣漢、三巴、涪陵) 分置梁州。以下介紹益州主要區域:

:point_green: 蜀郡、廣漢郡:四川盆地的精華平原,西邊的都江堰整治岷江水系,灌溉發達,農產豐饒,綿竹、雒(luo4)縣、什邡(fang1)、新都、郫(pi2)縣,與蜀漢國都成都,人口大縣相連。自古稱「天府之國」。
:point_green: 漢中、武都郡:蜀漢北方軍事重鎮,隔秦嶺與曹魏的關中地區(長安)對峙,山道行軍不易。魏滅蜀之戰時,漢中軍事重鎮漢城、樂城、黃金堅守到成都投降。陽安關口(關城)地阨東西、南北要道,也是蜀漢邊防重鎮。蜀漢設有關中都督,應是指陽安關以東的漢中盆地。
:point_green: 巴東、巴西、巴郡:四川盆地東部,以巴郡江州(今重慶)為政經中心,設有江州都督。巴東的永安白帝城是對東吳的前線要塞。
:point_green: 南中七郡:漢人、蠻人雜居。地圖上標出牂(zang1)柯、朱提、建寧、越巂(sui3)、雲南五郡,而興古、永昌郡在更南邊。蜀漢在南中七郡設置了庲降都督。225 年諸葛亮南征平定的是建寧(當時稱益州郡)土豪雍闓、孟獲、牂牁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的叛亂。之後 233 年夷帥劉冑叛亂,當時的庲降都督張翼持法嚴,不得民心,朝廷便以馬忠代替。馬忠討平劉冑後,將庲降都督的治所從牂柯郡遷到建寧的味縣,深入蠻夷之間;又有 240 年張嶷克復反復叛亂的越嶲郡,此後南中沒有大規模的動亂。
:point_green: 陰平、汶山郡:羌人居多。陰平郡有陰平橋頭,是交通要道。魏滅蜀之戰時鄧艾自陰平偷襲成都,自江油出山區,進入成都平原。
:point_green: 梓潼郡:連絡漢中盆地與成都平原,境內許多棧道,以劍閣(劍門關)最險。



漢末地方武備擴充,群雄割據,多自稱州牧。州牧秩二千石。原本劉焉、劉璋父子都是益州牧,而劉備入蜀之後自領益州牧,諸葛亮擔任丞相後也領益州牧。諸葛亮之後就沒有益州牧了,下一個自稱益州牧的是起兵反司馬昭的鍾會。根據《後漢書》,州並沒有實際的領導者,只有監督、巡視作用的州刺史,秩六百石。諸葛亮之後,主政的蔣琬、費禕都是益州刺史,降了一級,意思一樣。諸葛亮時代的李嚴也想要分割五郡做巴州,自己做巴州刺史,但諸葛亮不答應。《孫盛異同(雜)記》說:諸葛瞻、董厥想要上表招回姜維,讓他改任益州刺史。所以州的作用在蜀漢中、後期下降,成為冷凍人的機構。

州牧手下是「從事(史)」,自行聘任,秩等只有百石。但在群雄割據時,「從事」接近權力核心,與太守、將軍類似,也許薪資也隨之升高。從事有下列幾種:

:point_white: 別駕從事:錄眾事,最高級顧問。
:point_white: 治中從事:選拔州官。在其他機構這屬於「功曹」,或者「東曹、西曹」。
:point_white: 從事祭酒:多為元老設立,古代請客吃飯,得請老者舉酒祭地。
:point_white: 議曹從事:主謀議。
:point_white: 簿曹從事:管財穀簿書。
:point_white: 兵曹從事:州郡中有兵事則設立,主兵戰。還有一種插手軍事的叫「督軍從事」。
:point_white: 勸學從事:推廣教育,由學者擔任。更大的叫「典學從事」,總管一州學者。
:point_white: 郡國從事:每郡國一人,督促文書,察舉非法。
:point_white: 師友從事:顧問。

別駕、治中從事權職範圍最大。<三國志.龐統傳>記載龐統本是劉備的從事 (未註明是哪一種),「守」耒陽令 (千石),不能妥善治理而被免職,魯肅寫信向劉備推薦龐統:「龐士元非百里才(縣令)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再加上諸葛亮推薦,劉備升他做治中從事。麋竺本是陶謙的別駕從事,迎劉備入主徐州;張松是劉璋的別駕從事,迎劉備入主益州。看來劉備與別駕從事的感情都特別好。

州牧還有 「假佐」,「假」就是副手。比如主簿掌管文書記錄,比從事低,但是比書佐、佐史一類的文吏要高。<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荊州牧的主簿殷觀獻策有功,就升為別駕從事。此外,先前介紹重臣開府時說到丞相、將軍也有自行聘用的「從事」參謀,全名是「從事中郎」,但州牧沒有從事中郎。

蜀漢自從建國以後,益州牧各種屬官的功能就被中央朝廷官職取代,各種從事在劉禪時代很少聽見,但 263 年投降時還派出一個益州別駕汝超受鄧艾節度。



郡太守是實際的地方長官,《後漢書.百官志》記載太守負責太守的職責:「勸民農桑,振救乏絕,決訟檢姦,進賢奏功」。一般郡太守秩二千石,但若是首都河南尹的郡太守則高一級,中二千石。不知蜀郡太守是否也高一級。與郡平行的是「王國」,把王封在一個郡,這個郡就改叫國。王國的長官叫「相」。蜀漢不設王國。

前面說過三公、高級將軍的文武副手是長史、司馬;郡守的文職副手是「郡丞」,六百石。而地處邊境的郡則有武職副手「都尉」。中央都尉秩比兩千石,郡都尉至少要低兩級,或許也是六百石。

郡也分諸曹,以曹掾(史)負責,有功曹 (人事任用)、法曹 (郵驛交通)、決曹 (論罪執法) 等。這與州牧以「從事」領諸曹不同,更像公府曹掾。三公開府的曹掾秩比四百石,而郡守比三公低兩級,所以郡曹掾大概是比三百石的等級。郡裡的功曹(掾),相當公府裡面選拔任用的東、西曹(吏部)掾,或州府裡的治中從事。郡又有五官掾總管諸曹與功曹,相對公府裡的長史,州府裡的別駕從事。這「五官」的名稱又與宮中「五官、左、右」中郎將相似。

郡還有一種上計掾,每年對朝廷上報本郡施政大要。姜維降漢前就是天水郡的上計掾、又被聘為(雍)州從事。姜維的父親姜冏生前是天水郡的功曹。而郡也接受縣的年匯報,負責監督縣的叫督郵掾,與州刺史類似。

郡也有假佐,如主簿主記。主記負責催期會,記錄文書。與姜維一同降漢的還有天水郡的功曹梁緒(官至蜀漢大鴻臚)、主簿尹賞(官至執金吾)、主記梁虔(官至大長秋),都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此外郡諸曹下沒有公府裡管理該曹文書的令史 (秘書),但也有「斗食、佐史」秩等的書佐脩行等。

前面介紹秩等時應邵《漢官儀》的記載,河南尹的九百二十七個吏員當中:

:point_white: 百石:十二人。但這不是郡裡唯一秩百石的。考慮到下面「縣」的記載,這裡也許脫了一個「四」百石這樣的數字,或者更高,如六百石的郡丞、郡尉等。
:point_white: 官屬掾史:五人:也許河南尹只設五個曹。上面推論曹掾大約是比三百石。
:point_white: 諸縣有秩:三十五人。有秩掌一鄉人,大鄉的鄉長叫有秩,秩百石。但不知為何要歸在郡這一級的編制。
:point_white: 四部督郵部掾:二十六人:一郡通常有六、七個縣,竟需要這麼多督郵。
:point_white: 案獄仁恕:三人。審理冤假錯案、提前釋放。不知秩等,但有這樣的權力應該也有百石。
:point_white: 監津渠漕水掾:二十五人。掌水利運輸。
:point_white: 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各種秩百石的官吏。
:point_white: 文學守助掾:六十人:在九卿的屬官中,「文學」(文人學士) 都是百石的秩等。具體可能是掌教化,派到郡太學去。
:point_white: 書佐:五十人。
:point_white: 脩行:二百三十人。
:point_white: 幹小史:二百三十一人。

最後三個很明顯是斗食、佐史秩等,其餘應都是秩百石以上。所以說河南尹一共有 456/927 人秩百石以上,佔了 47%。但這是國都所在,高秩等者可能較多。

縣、鄉、亭、里

先從最小的介紹起:。三國時一家(一戶)平均約六個人。五家為一,十家為一,與軍隊編制一樣。百家為一,里長叫「里魁」,體察民間善惡。所以一里大約有六百人。十里為一「」,請注意這個里是戶數單位,不是距離單位。「亭長」隨身帶著綑人的繩索,負責抓補盜賊。漢高祖劉邦就是泗水亭長,在沛縣。

亭上面是,大約數千人甚至上萬。鄉官長官有三種:有秩三老游徼。有秩就是鄉長 (名叫「有秩」,或許因為這是唯一有"石"秩等(百石)的鄉官)。小一點的鄉不設有秩,設「嗇夫」,就是「省賦」,責任是平均百姓的役賦,應是斗食秩等。「三老」負責教化百姓,表揚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飽讀勤學等各類人民榜樣,在他的門上掛塊匾額。游徼就是巡邏的警察,禁捕姦盜。此外還有佐史秩等的鄉佐辦民事、收賦稅。

鄉上面是縣。理論上,萬戶以上的大縣置「縣令」,千石;萬戶以下的小縣置「縣長」,中縣縣長四百石,小縣縣長三百石。但因為人口變遷,有時官名也趕不上。《後漢書.百官志》記載縣令、縣長必須「顯善勸義,禁姦罰惡,理訟平賊,恤民時務,秋冬集課」。縣令的文職副手是「縣丞」、武職副手是縣尉,抓強盜。劉備因為討伐黃巾有功,被任命中山國的安喜縣尉時,綑綁杖打了(中山國派來監督安喜縣的)督郵,但《三國演義》把這事算在張飛頭上。之後劉備因討伐黃巾的戰功擔任北海郡下密縣丞、平原國高唐縣尉、升為高唐縣令,後來劉備又擔任平原縣令、平原國相。

縣也有曹掾(史),與郡的編制很像。縣的「刺史」、「督郵」叫「監鄉」。此外春夏有勸農掾,秋冬有制度掾。《漢官儀》記載東漢國都雒陽有官吏七百九十六人。請注意這個縣政府編制已經包括了下一級的「鄉」。

:point_white: 四百石:十三人。雒陽縣丞三百石,雒陽縣尉四百石,諸曹掾史也許稍低。此外一般縣的丞、尉、曹掾也不如洛陽的秩等高。
:point_white: 鄉有秩、獄史:五十六人。
:point_white: 佐史、鄉佐:七十七人。
:point_white: 斗食、令史、嗇夫、假:五十人。「假」是副職。
:point_white: 書佐:九十人。
:point_white: 官掾史、幹小史:二百五十人。
:point_white: 脩行:二百六十人。

七百九十六個縣吏中,秩百石以上的只有 9%,遠不及郡大約一半人是百石以上。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官吏研究 (10) 官員任用

帖子 maltz » 2015-02-17, 01:25

蜀漢官吏研究 (10) 官員任用

蜀漢年代,擔任官吏有四個途境:

:point_green: 察舉:高級官吏推薦制度。
:point_green: 徵辟:中央朝廷、地方官府邀請聘用。
:point_green: 官學:成為太學弟子,通過考試。
:point_green: 吏道:自小吏員做起,因業績優秀而逐步升遷。

以下逐一介紹:

(1) 察舉制度

<後漢書.職官志>記載郡太守要負責推薦郡中孝廉,每二十萬人口舉孝廉一人。應劭《漢官儀》記載察舉標準,共有四科:

:point_white: :德行高妙,志節清白;
:point_white: :學通行修,經中博士;
:point_white: :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
:point_white: :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長安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郡)令。

而四科人都必須有孝悌廉公之行,所以這些人都叫「孝廉」。《漢官儀》又說:「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異孝廉之吏,務盡實覈,選擇英俊、賢行、廉絜、平端於縣邑,務授試以職。」這裡提到「孝廉」一定要試用。吏光是孝廉還不夠,還要有才能。但事實上茂才與廉吏是分開的。三公級官員每年舉茂才一人、廉吏二人;光祿勳舉茂才一人、廉吏三人;中兩二千石舉廉吏一人,廷尉、大司農舉二人;將兵將軍歲察廉吏二人;監察御史、司隸(校尉)、州牧(刺史同)歲舉茂才各一人。所以前三個秩等的高官都有察舉的責任。而且茂才看來比廉吏更稀有,地位較高。

察舉除了定時的歲舉,也有臨時的詔書。比如 167 年日蝕,漢桓帝下詔,察舉賢良方正之士,策問得失。

劉備的祖父劉雄就是孝廉,官至縣令。其他出身孝廉的蜀漢人物還有:

:point_white: 大司馬蔣琬:諸葛亮開府,辟琬為東曹掾,又舉蔣琬茂才。(看來試用滿意。)
:point_white: 司徒許靖:潁川太守舉靖計吏,察孝廉,入朝任尚書郎。
:point_white: 尚書令劉巴:劉表推薦,巴不就。
:point_white: 劉備益州牧治中從事彭羕(yang4):茂才。
:point_white: 諸葛亮丞相府長史張裔:劉璋時舉孝廉,任縣長。
:point_white: 鎮南大將軍馬忠:巴西郡郡吏,建安(196-22)末舉孝廉,任縣長。
:point_white: 左車騎將軍張翼:原是劉備益州牧的書佐,建安末舉孝廉,任縣長。

比較鮮為人知的蜀漢孝廉還有(劉備益州牧的)別駕從事李朝、益州(建寧)郡太守王士、儒林校尉周群、汶山太守王嗣、郪縣長常播

優秀人才很多,察舉制度讓沒有背景的小吏也能嶄露頭角。在賢明的主政者眼中,只要有才德就該提拔,不必管茂才、廉吏這樣的頭銜,察舉則提供了制度上的方便。但若主政者平庸,推舉任用的也大半是親信,像他自己這樣的人,沒有品質保證。因為濃厚的主觀色彩,察舉制度必定出現權貴親戚操縱、請托賄賂等弊端。於是漢順帝在 132 年聽從尚書令左雄的建議,規定察舉的對象必須年滿四十歲,又新增考試:學士出身的候選人考儒家經典章句,文吏出身的候選人考處理文書,奏章律令。察舉人又要試用,若真有茂材異行,才不必拘限於年齡。雖然考試還只是輔助,但也為替後世更客觀、公平的科舉選材制度打下基礎。

(2) 徵、辟

雖有制度,未免還是漏網遺珠之憾。天子、朝廷可以指名聘請人才,叫作「」;公府、州郡縣等地方官府聘用叫「」。徵辟都是禮遇,可去可不去。以下是一些較出名的蜀漢官吏被徵辟的記載:



:point_white: 董和 (董允之父):本是劉璋的益州(建寧郡)太守,劉備定蜀,徵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中郎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
:point_white: 廖立 (後因屢次批批蜀漢君臣,被廢為庶人):劉備領荊州牧,辟為從事,後為長沙、巴郡太守,劉備為漢中王,徵為「侍中」。
:point_white: 李密 (大將軍主簿):蜀漢滅亡後在家事奉祖母。晉武帝立太子,徵為「太子洗馬」,李密作《陳情表》婉拒。



:point_white: 馬超:曹操為丞相,辟馬超,超不就。
:point_white: 麋竺:富商。徐州牧陶謙辟為「別駕從事」。
:point_white: 孫乾:劉備領徐州牧,辟為從事。
:point_white: 秦宓 (學士):廣漢綿竹人。劉焉時代的州郡辟命,輒稱疾不往;劉備領益州牧後,辟為「從事祭酒」。
:point_white: 劉巴:荊州牧劉表連辟、舉茂才,皆不就。曹操辟為掾。後來輾轉至蜀,劉備定蜀,諸葛亮數次推薦,劉備辟為左將軍府「西曹掾」。
:point_white: 馬良:劉備領荊州牧,辟為從事,後又辟為左將軍府曹掾。
:point_white: 李嚴:自稱司馬懿開府,辟召他。
:point_white: 楊儀:本是襄陽太守關羽功曹,奉使入益州見劉備,談論軍國計策,劉備大悅,辟為左將軍「兵曹掾」。
:point_white: 譙周:蜀漢滅亡後,司馬昭下書辟周,譙周至漢中,因疾病不能再北上。
:point_white: 蔣琬:丞相諸葛亮開府,辟為「東曹掾」。
:point_white: 姜維:本是天水郡的上計掾,雍州辟為從事。降漢後諸葛亮辟為丞相府「倉曹掾」。
:point_white: 文立:益州刺史費禕命為從事,之後費禕任大將軍,又辟為大將軍府「東曹掾」,後任尚書。
:point_white: 楊戲 (作《季漢輔臣贊》):蔣琬辟為大將軍府「東曹掾」。

(3) 官學

漢代的教育可以分官學、私學。私學日後再研究。官學始於西元前 136 年,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詩經》、《尚書》、《易經》、《儀禮》、《春秋》),置弟子五十人。弟子的來源是九卿中的太常選拔,與地方長官薦舉產生。所以察舉除了選出茂才、孝廉、賢良方正(臨時的名目),還能選出「博士弟子」。

東漢光武帝在洛陽南門外營建太學 (大學)、講堂、博士舍,學者物以類聚,聲氣相投,彼此薦舉,出路極佳,於是太學儒生雲集,枝葉茂盛。<漢書.儒林傳>說:「大師眾至千餘人」,到了漢末桓帝之前,洛陽太學已經有 240 套房,1850 間室,三萬太學生,規模空前絕後。183 年洛陽太學外落成了儒家七經的石碑,做為官學官方版本,新增了《論語》、注春秋的《公羊》。

三萬太學生當中自然有許多不學無術的,早在《漢書》裡就說他們「章句漸疏,多以浮華相尚」。漢末天下大亂,洛陽給董卓燒了,洛陽太學自然要關門。魏人魚豢《魏略》描述了當時的教育亂象:

「從初平之元(190 年),至建安之末(220 年),天下分崩,人懷苟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甚。至黃初元年(220 年)之後,新主(曹丕)乃復,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考課。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

「至太和(233 年)、青龍中(233-237 年),中外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太學。太學諸生有千數,而諸博士率皆X疏,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冬來春去,歲歲如是。」

「又雖有精者,而臺閣舉格太高,加不念統其大義,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百人同試,度者未十。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正始中 (240-249 年),有詔議圜丘,普延學士。是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餘人,雖復分布,見在京師者尚且萬人,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人。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相從飽食而退。」

魚豢一向尊曹,他說的曹魏醜話可信度高。曹魏開國二十多年,上千太學生多是躲避兵役而來,一百個參加公務員考試九十個考不過,博士也沒東西教,四百多個公卿竟然只有十幾個能寫文章!也是因為漢代儒家思想正朝向儒、道融合的玄學轉型,而九品中正制又取代了察舉,士人彼此薦舉也不能作官,必須有好的家世才行。所以就官學的誘因小得多了。而嵇康被司馬昭、鍾會冤殺時 (262 年) ,還是有三千洛陽太學生上書請命,所以當時洛陽太學生也不盡是混日子的。

從官學出仕必須通過考試,也就是上面《魏略》提到的「甲乙考課」,西漢宣帝時又有丙科,以甲科最難,考過了就能擔任「郎」(如尚書郎)。東漢時兩年一考,主試官根據經義出題,合格之後根據科目難易授與官職,不合格就繼續當學生,下次再考。

(4) 吏道

「吏」泛指一切的公務員、官吏。前面的察舉、徵辟都是才德優異者被破格錄用,可說是完全的人治;後來察舉加入考試這一關,更加制度化,但本質上還是繞過了官吏「正常」晉昇的管道--吏道。韓非子主張「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就是嚴守制度化的公務員升遷系統。這樣好處是平等,卻也容易埋沒優異人才,在無聊的小吏瑣事中虛耗光陰。法家總喜歡把人當低等動物管理,效果則視被管理者而定了。

當「兵神」韓信還是布衣平民時,《史記》說他:「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這樣看來秦末的官吏選拔已經靠薦舉。以今日的標準看,貧富與才學相關性不高,應不影響任吏的資格;但韓信沒有工作經驗,履歷表拿出來一片空白也是不行的。

吏的升遷主要依據「考課」。每年年終,各部門主官都要考察掾屬的表現,按其能力高低、功勞大小作為遷降賞罰的依據,考課的結果上報,縣上報給郡,郡上報給州,就是「上計」的內容之一。姜維曾任天水郡上計掾,也須上報天水郡官吏的考課結果。西漢宣帝曾說:「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可知當時考績作假的情形很嚴重。吏治腐敗時,表現好的官吏就不見得能升遷,差勁的官員送點錢倒有可能,文官體系也就一步步墮落了。

東漢蔡質《漢官典職儀式選用》(《漢》儀) 說尚書 「典天下歲盡集課事」。蜀漢承襲漢制,尚書台應該也監督著全國官吏的年終考課。杜佑《通典》記載東漢官吏總數為十五萬近三千,其中內外文武官七千五百餘,二十個官吏裡面只有一個官,剩下十九個吏。所以察舉、徵辟這樣的升遷畢竟還算特例。上太學拜師、遊學或許更有機會,而蜀漢末年的秘書令郤正從前是祕書吏,一路升上秘書令史、秘書郎,最後秘書令,可說是那個時代吏道的典型了。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兵器研究 (1) 鍛冶

帖子 maltz » 2015-02-18, 10:32

蜀漢兵器研究

西漢文帝時匈奴為患,還是太子家令的晁錯 (前 200 - 前 154 年) 上《言兵事疏》:「臣又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在地形一段,晁錯一共提到六種兵形與兵種相剋的關係:

(1) 草木石山:步兵剋車騎。 (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
(2) 土山平野:車騎剋步兵。 (土山丘陵,曼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3) 峻山險谷:弓弩剋短兵。 (平陵相遠,川谷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
(4) 草原平地:長戟剋劍盾。 (兩陳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
(5) 枝葉密林:矛剋戟。 (萑葦竹蕭,草木蒙蘢,枝葉茂接,此矛鋌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
(6) 彎道險阻:劍盾剋弓弩。 (曲道相伏,險厄相薄,此劍盾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

蜀漢距離晁錯四百年,兵器再演進了一些。先說鍛冶科技發展。

蜀漢兵器研究 (1) 鍛冶

中華文明大約在春秋戰國邁入鐵器時代。《漢書.地理志》記載了各地的「鐵官」,如蜀郡的臨邛 (qiong2)、漢中郡的沔陽、成固、犍為郡的武陽、南安、江陽 (東漢末年分出為江陽郡) 都有鐵官。《後漢書.郡國志》也提到臨邛、沔陽、巴郡 (後改巴西郡) 宕渠出產鐵。近年在成都西南 (當年的臨邛縣) 發現了西漢冶鐵爐,以木炭加熱鐵礦石,使氧化的鐵還原成金屬鐵。因為融化的鐵漿可以倒進模子,鑄造錢幣等,也叫「鑄鐵」。因為鑄鐵的主成份是鐵碳合金,含有很高的雜質如磷、硫,機械性能差,做五銖錢、農具還行,做兵器則太容易斷裂。

到了東漢,一種現在叫「炒鋼」(炒鑄鐵) 的技術逐漸普及。融化的鑄鐵經過加熱攪拌,使合金中的碳原子氧化而散失,鐵原料因融點升高而半凝固,在這個過程中排除雜質,叫作「熟鐵」,而沒炒過的鑄鐵就是「生鐵」。熟鐵鍛造的兵器性能佳,便取代青銅成為兵戰主流。與青銅兵器一樣,「熟鐵」可以經過反覆的熱冷循環、折疊鍛打,使成份均勻緊密,去除雜質。鍛造得特別多的熟鐵就叫「百煉鋼」,是頂級的兵器材料。科學研究發現 0.8% 碳含量的鐵強度最高,所以「一百煉」可能還脫碳過頭了,質地太軟,兵刃砍捲砍彎了也不好。《太平御覽》引《諸葛亮集》:「敕作部皆作五折鋼鎧,十折矛以給之。」一般軍士用的鎧、矛只要五鍛、十鍛就可以了。

蜀漢最有名的鍛鐵人是蒲元。隋代虞世南《北堂書鈔》引用一篇不明作者、書名的<蒲元別傳>說蒲元原為「丞相葛亮西曹掾」,造木牛運糧。唐代歐陽詢等編著的《藝文類聚》六十記載:「(蒲元)性多奇思,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上面說到漢中沔陽產鐵,褒斜道南邊的出口正是沔陽。諸葛亮北伐前,在漢中前線打造兵器。

蒲元對「淬火」相當講究。淬火是鍛造過程中的步驟,令加熱的鐵快速冷卻,配合之後的「回火」(重新加熱) 程序,可以重組金屬內部結構,增加強度。蒲元要求淬火的水一定要來自蜀江 (今岷江、流經蜀郡成都),不能來自斜谷就近的漢水。《藝文類聚》說:「刀成,(蒲元)自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君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君以刀畫水,言雜八升。取水者叩頭云,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 蒲元竟然用刀就能分辨出蜀江水裡面雜有涪水。

但淬火的目的只是讓鐵快速冷確,不同江水的比熱似乎差異不大,難道涪水中的雜質會與熱鐵反應?無論如何,蒲元造的刀極為厲害,《藝文類聚》說:「以竹筒內鐵珠滿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因曰神刀。」還一口氣造了三千口神刀。

蜀漢不只鍛造「神刀」,也有特製的寶劍「蜀主八劍」。南朝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記載:「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 (221 年),采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 (86 公分)。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又說:「有令稱元造刀五萬口,皆連環,及刃口列七十二煉」。這裡的「元」不知是否為蒲元。宋李昉等所著的《太平御覽》也記載了「蒲元識水」的故事,又說蒲元在替諸葛亮 227 年北伐造刀之前 「不嘗見鍛功」。這樣一來,221 年造刀五萬口的應不是蒲元。這五萬把鐵刀「七十二煉」即使有誇張之嫌,大量製造也稱不上神刀,比起一般軍士使用的五煉鋼鎧、十煉鋼矛,品質應也相當優秀了。

蜀漢出產的兵器也不都是好貨。《太平御覽》收錄《諸葛亮教》:「前到武都一日,鹿角壞刀斧千餘枚,賴賊已走。」進攻武都的時候 (應是指 229 年春的第三次北伐),漢軍拿刀斧砍鹿角(木錐防禦工事),砍壞了千餘把,幸好魏賊已經逃跑。但期間諸葛亮「自令作部刀斧數百枚,用之百餘日,初無壞者」,自己下令造的刀斧百餘日都沒壞。所以諸葛亮知道「爾乃知彼主者無意,宜收治之。此非小事也,若臨敵,敗人軍事矣。」負責造刀斧的人不認真,要治罪了。

以下分別介紹蜀漢的各種兵器。

BUTTON_TOPIC_LOCKED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1 和 0 位游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