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通俗文學與純文學

寫作技巧、研究成果分享
BUTTON_POST_REPLY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轉] 通俗文學與純文學

帖子 maltz » 2014-09-18, 09:12

個人覺得,純文學與通俗文學根本不應該是敵人,而是前菜與正餐,相輔相成的關係。
前菜開胃,吸引食客(讀者)進入文學餐廳,成為習慣文字的讀者,接下來接受正餐,提供精神文明營養。
若只吃了前菜就走了,就會營養不良,一輩子是愛吃零食的孩子。
一般人心智成長,自然會從通俗文學漸漸轉向純文學。這樣的分法也許太過極端,常態分布或許更貼切。

出處:龍空論壇
作者:leeqs2003
原標題:我眼中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

  第一部分:从金庸先生说起。

  有人说,金庸先生的文章开头有的也很平淡,但我根本没资格跟金老先生去比。

  这个比,有几种含义。


  第一,是比较。如果拿我的文章跟金老先生的文章去比,当然没有资格。金庸是通俗文学领域、现阶段的、武侠文的大宗师。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前一段有个写武侠小说的女侠——步非烟,说是“要革金庸的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嘲笑,金庸不知在什么场合说过,“步非烟这个名字是古代妓女的名字”。

  如果从正面含义去理解,这个“革命”是很好的意思,是推陈出新,是后浪推前浪。不过步女侠的文章不行,有心革命,无力回天。

  不是说我的文章好,我就有资格去评金庸或者步非烟,我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哪怕我一个字不写,也不妨碍我评论的自由。这一点,是需要提前声明的。(包括下面评论任何人,都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的。)

  (顺便声明第二点,我没有读过任何“文学理论”专著,只是凭着我个人一点儿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心得。)

  刚才我描述金庸先生时,贴了三个标签。一,武侠领域的大宗师,这个没有争议。二,现阶段的,这个也没有争议。一般说起来,现阶段的武侠高手有五人:金,梁,古,温,黄。

  古龙的书器宇、格局不够,像是武侠小说中的浪子,很有个人魅力,但是难当大局。梁羽生先生的古典文化功底深厚,但是笔力不足,写得很枯涩。温瑞安前期凑合,中期不错,但后期灌水太严重,而且热衷于玩文字游戏——自得其乐且懵然不知。黄易先生的书看得不多,不便评论,个人觉得西化太严重。

  金庸先生是“武林盟主”,这个得益于他的天材。但金先生的十五部书,只有三分之一是佳作。三分之一平平,还有三分之一是凑数的。

  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时,金庸在大陆的地位还没这么高,后来是让一些大学教授给捧起来的。我去人大听过讲金庸的课,没劲极了。

  也看过一些“金学”书藉,很无聊——就是把段落摘抄下来,然后逐一评述。

  金学的兴起以及步入殿堂,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的较量。跟流行歌曲、霹雳舞、流行服饰……等等一样,是反映群众在审美领域有所选择上的一种呼声。

  群众有权利去选择通俗,喜爱通俗,接触通俗。

  与通俗文学对应的,叫纯文学,或者称严肃文学、雅文学。


  通俗文学与纯文学有什么不同呢?在我个人理解(!)啊,有以下——

  一,通俗文学所反映的人性与情感,是在理想状态下完成的。

  比如侠义精神,或者意气风发……在生活中,用处并不大。

  怎么说呢,通俗文学所探讨的人性、情感……,是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发生的。

  比如遇到歹徒,如果要照小说上描写的,那么就应该去英勇搏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英勇搏斗要考虑诸多因素。

  1.歹徒是不是有刀?如果打不过怎么办?

  这在武侠小说里很好解决,用武功的方式来解决。如果主角武功高,就打得很爽。如果主角武功低,那么在即使被打得很狼狈的情况下,主角也不会死——因为成书的需要。如果是配角遇到歹徒,打得过好说,打不过即使全家被杀了也没关系,因为这种“灭门惨案”只会被读者无情地当作线索、伏笔,而无法产生深刻的同情或体会。

  2.如果打不过要不要上?

  在小说中,配角可以跑,然后鄙视之。主角可以跑,但是会回来报仇,因为总能给主角报仇的机会。所以主角身上,永远有英武的光环,即便是一时之屈,也是作为缓兵之计而可以被理解。

  3.如果打死了怎么办?

  武侠书中,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在主角身上,尤其是第一主角。

  其余还有——4.旁边的群众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像现实中一样冷漠?5.主人公有没有父母?如果他死去了,父母会不会伤心?家庭会不会因此离散?6.在现实生活中,失手打死歹徒,会不会因此吃上官司?7.如果被捅伤了,救护车会不会及时到来?如果没有押金或者医保,是不是会得不到医治?……等等等等,这些问题会举出百十条。

  在通俗文学中,这种情感、人性被放在理想环境下去讨论、描述,那么必然会失去它的广度和深度。

  打个比喻,通俗文学不是观照自身——我亲自去出演一个节目——而是我按照我的形象,捏出个泥娃娃或者傀儡。我用我的娃娃,和你的娃娃,一起来做游戏。

  我的泥娃娃是什么?——是我经过挑选之后,美化过的一部分人性。

  你的泥娃娃是什么?——是你在特定状态下(舞台),所愿意付出的一部分人性。

  也就是说,在通俗文学这个舞台上,我们都是在做游戏。生、死、悲、哀、喜、怒、忧、思……我们都是用一种模拟的心态去体验它。

  所以这种体验,一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指导价值;二来,它是一种模拟,没有人当真。某人即便看小说看得热血沸腾,但是第二天上班时遇到歹徒时,他首先会综合考虑自己的生活状况。第三,就是泥娃娃身上所体现的人性、情感……等等,远远不够。既不是作者的,也不是读者的全部。


  二,通俗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和情感,比较粗糙。

  通俗文学是“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如果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那么必然会淡化自我反省的深度。

  在武侠世界里(通俗文学以武侠文学来举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相对简单的,忠的忠,奸的奸,即使是黑白配,也是简单地去“丰富人的性格”。比如盗亦有道,坏蛋也很有魅力,坏蛋也有孝心,帮小孩子捡皮球、扶老人过马路等等……或者在临终前,忏悔自己的过失,其成长经历也有让人唏嘘的难处……等等。

  当这些“复杂”都变成模式之后,变成流程之后,只能说,是商业化的进步。

  又比如说,琼瑶是爱情文领域的“大师”,但是琼瑶的文字价值,只体现在肥皂剧里情节上的波动起伏上面。观者可能会跟着哭,跟着笑,但不会跟着学。

  也有跟着学的——比如举着花在楼下大喊我爱你云云(当然这个情节不见得是跟琼瑶学的),所以旁观者见到此情景会说:怎么跟电影里演的一样啊?怎么跟电视剧里一样啊?

  慢慢的,当这些变成常态之后,通俗文学对生活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些影响,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只能用生活情趣和品味来区分。当一个地区,越来越多的人,以粗劣文化来影响和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时,这个地区,就成了文化沙漠。


  三,……通俗文学还有好多问题,我想不起来了。大意如此。

  那么我们再看看所谓的纯文学是什么?

  “严肃文学即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认知,希望通过文学来启示人类,改变人类命运,其思想影响深远,令读者读后涤荡心灵,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这几个帽子扣得一个比一个大,简直吓死人了!

  在讨论纯文学之前,我先说说我对小说的看法。我认为——

  小说就是描述“自我”与“世界”的对应关系。

  不管什么小说,都在这个范围内。

  首先这个“自我”,就是指作者。“世界”是指作者的认知。当“自我”与“认知”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小说。

  那么这个“自我”从哪里来?“认知”从哪里来?“对应关系”又是什么?

  我在某篇贴子里说过,每个人的认知,都要受到符号的制约。

  视觉符号——看到的各种颜色、各种形象……

  语言(文字)符号——听到的各种语言,以及被赋与的文字的意义……

  思想符号——前人传授的经验、传说……

  感触符号——就是触觉。另外还有嗅觉、味觉等等……

  当这些所有符号,经过自我的思考之后,形成了自我的认知。

  但是思考从哪里来?思考是从思考工具来。

  我们的思想,如果要清晰地表达给别人,必然要借助工具才能完成。比如我说“这杯水是凉的”,那么“这”“杯”“水”“是”“凉的”,每个字都有它传承下来的含义。也就是说,我的思考工具,是从前人中得来的,是从符号中得来的。

  当我们用被制约的符号,去表达思想,那么这个思想是不是更有其局限性了呢?

  所以,这个“认知”,很难向别人表达清楚,而且自己,对它也不满意。


  *

  我要说的,我能说的,我所说的——不是我想说的!

  *


  “为什么我所理解的世界不能让我理解?”——这就是“认知”与“自我”的冲突。想用文字来渲泻一番,就有了小说。

  再回到刚才,我说——小说描述是“自我”与“世界”的对应关系。

  这个“自我”是不是主观?“世界”是不是客观?

  不是。

  此世界是“我”感知的世界,与别人的都不一样,所以它是绝对主观的。用任何语言、用多少文字,也不能准确地描述我所看到的世界。

  “自我”也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天生的、很难改变的——“认知”是主观的,“认知”不被“自我”所接受,所以“自我”是客观的。

  这个客观的“自我”,是每个人的特性、个性,是独立的也是孤独的,因为是永远不能被别人所真正(!)理解的。

  “主观的世界”是自己通过大众符号来认知的,是广泛层面上的,是共性。

  所以小说(或者文学,或者说纯文学)的真正意义,是用“共性”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来产生共鸣。

  回到刚才那个大帽子定义——“严肃文学即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认知,希望通过文学来启示人类,改变人类命运,其思想影响深远,令读者读后涤荡心灵,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严肃文学即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认知”——

  文字——符号,是大众符号(比如中文范围内);

  表达——描述;

  人性——“自我”,个体。

  后面那一大段“通过文学来启示人类……感悟生命。”,这个,就是共鸣。

  所以文学的真正意义,就是解析自身,解剖自我,不必外求。

  当我把我的感悟,用我的文字来传达给你、让你有所感悟的时候,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

  所以,通俗文学注重的是“共性”,比如一些用滥了的桥段,其实作者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但是在疏于思考的情况下,是乐于接受的。

  纯文学注重的是“个性”,就是我试图表达我的看法(而不是约定俗成的、公众的看法),来呈现给你看看,看你是不是也这样“孤独”?

  *

  所以,回到金庸,你可以分析金庸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性格,但是你永远不知道金庸是什么样子。而且所分析的作品中的那些人性、情感,没有典型意义,也没有指导意义。

  当然,有的人会说,通俗文学就是娱乐,要那么多意义干嘛?累不累?

  纯文学也不能让你“不累”,但可以让你知道,有许多人跟你“一样累”……

  当然,我们没必要赋予通俗文学太多的使命,它的使命就是娱乐,在这一点上,它已经在与时俱近了。



  第二部分:文学是不是娱乐?

  首先说,文学就是娱乐。

  看打打杀杀有意思,看情情爱爱也有意思。即便是看所谓的“纯文学”,也是因为有意思,有乐趣。

  不要信那些扯淡的“名著”,看名著的人,一部分是因为功利心而去附庸风雅,一部分也是享受其中的乐趣。

  比如说我们看卡夫卡,你真能从他的书里看出乐趣来吗?反正我没看出来。不管是《城堡》《变形记》还是《美国》,我看得都是了然无趣。我知道他在说人的异化、社会机器的压力……但是说得很难看啊。

  这里,“人的异化……等等”,就是我刚才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许多人感觉不到,他们所感觉的,只是别人赋予他们的感觉。别人说苹果是红的,他就认为是红的。实际上从一个白化病人的角度来看,苹果不见得是红的,也许是粉的。

  但是注意,这种粉的,在病人心目中就是“红的”这个概念。

  当我们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通俗文学。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眼光来描述这个世界,就是纯文学。

  (在此说明一下,我无意去区分这两种文学谁高谁低,领域不同而已。)

  (我现在就正在为通俗领域里的“三俗”而奋斗。)

  在此,我想插一句话,就是,人,有没有“三俗”的权利?三俗是什么?庸俗、低俗、媚俗。

  庸俗是什么?——平庸、粗俗。

  如果万众一心,每个人都不会“三俗”,那么是不是“平庸”?

  有的人说当然不是,平庸是碌碌无为,我们一起过美好的新生活,是有为。

  那么这个“平庸”是谁来定义的?这个“粗俗”又是谁来定义的?

  比如说郭德纲的相声,有时候确实格调不高,但是格调不高又如何?格调不高的相声也是相声,而且每每能产生很好的效果。相声是要笑?还是要高尚?

  那么又有人说了,我们不能因为只顾发笑,而陷入低俗。

  也就是说,人的生活要讲品味?要讲情趣?要讲精神生活的品质?

  但是这些都是通过比较而得来的,比如一个山里农民,他的文化品味并不高,那又怎样?要每个人都高起来?问题是国家推行的文化品味,是不是就真是高品味呢?(真高也行啊。)


  *

  不说这个了,接着说文学是娱乐。

  娱乐是什么?有“娱”才有“乐”。

  我们看纯文学也好,通俗文学也好,都是在享受那个乐趣。聪明的乐趣、智慧的乐趣、洞察的乐趣、豁然开朗的乐趣……以至于悲痛的乐趣。

  不管任何文学体裁、文学形式,我们都要从其中得到乐趣。

  但是还有一种,无乐趣的“纯文学”——就是我干嘛要让你得到乐趣?我的“描述”,不见得要有乐趣。

  比如我将来写一篇纯文学的小说,就是描写一块石头,在火星上滚来滚去,描写一百章,然后这部书结束了。

  刘震云写过一本书《废话连篇》,很难看,有一半字数都是重复的。

  我有时候在想,他要说什么?他要读者在文字背后去寻找什么?

  比如我写石头在火星上滚了一百章,我要说什么?我即使什么也没说出来,你能不能体会到什么?

  所以这就是文学的丰富性。它不光是由作者来完成的,也是由读者来玩成的。

  比如像《指月录》那样,小说是手指头,它要告诉你的,是那个月亮。也许你没明白我指的是什么,甚至没看清楚我的指头,但你发现了那个月亮,我的小说的功用也就完结了。

  所以说,文学的意义不是娱乐,是发现。当然,也是在发现中体会乐趣,所以还是娱乐……

  (我自己都说乱套了……)



  第三部分:文学的使命是什么?

  “文以载道”“为天地立心”……等等,文学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

  首先,上面说的这些不是文学,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字。

  那么,文学是不是应该跟宗教产生关系?

  文学是不是必须得具有指导意义?

  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还是文学么?

  我写的仙侠小说,能体现出文学的什么功能和意义?

  通俗小说能不能荷载沉重的主题、教化的道理?

  这些留着以后再说吧,困死了。

  2010-8-9

  (附:本来是想说我的小说多么多么好来着,结果也不知怎么就侃到这儿来了……)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就讓純文學安息

帖子 maltz » 2014-09-18, 10:07

來源:龍空論壇
作者:狠文艺
原標題:就讓純文學安息

网络文学是铜臭味,纯文学则是充满了各种关系、名人、朋友的交易。看看收获,当代这些所谓纯文学大刊,看看上面那些作者,有几个不是熟人,有几个不是内部人,有几个不是关系稿。

所以,我看到那些所谓文学批评家的言论就好笑,说什么网络文学是铜臭味,不想想,你纯文学都在做什么?有没有做过一点问心无愧的事情。

有哪个纯文学期刊做到了只看稿子质量,不看笔名是谁?私交泛滥的纯文学,有哪个纯文学大刊真正采纳过自然来稿?所谓的新人,其实也不过是某某介绍来的新人。

就我所知,大多数期刊对自然来稿是直接卖废纸的,根本不会去看,有的直接是门卫拆,是投稿的一律卖废纸,是提建议的,送钱的,才会转到编辑部。

不要以为做这些,无伤大雅,久而久之,这注定了纯文学的衰亡。

说到底,纯文学没落是必然,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是必然。

因为你们本身的所作所为就是在自取灭亡,如果不是中国还有图书馆的话,中国的政府机关还有硬性的订约,只怕这些大刊,早就倒闭了。

今后,这些大刊,也注定了只能靠图书馆和政府机关订约养着,一直这么半死不活的纯下去。

纯到让人耻笑,还自以为清高。

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变化,纯文学已经失去了广泛的参与基础。

当人们都知道纯文学永远就是那些人的世界,还有谁理睬你们!

没有变化的世界,注定了是必衰的世界。

网络文学毫无疑问是金钱游戏,但是金钱的游戏,比纯文学领域某些人把持的游戏,只怕更好吧。

有人说过,文学从来就不是一块净土。自古代以来,那都是商人勾结官员,出资为文人刻板发行的,如今就不说了,体制内的运行,纯文学领域上位的作家,比网络文学上位的作家,小气,卑鄙、阴暗得多,却还好意思口口声声说什么净化灵魂。真是天大的笑话,自己每天都狗苟蝇营着,亲戚的稿、朋友的稿、别家刊物编辑的稿、名人的稿,竟然还能够堂而皇之说净化灵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的灵魂都充满了肮脏的想法,竟然还能够净化别人的。

纯文学,比网络世俗得多。

不可否认,有那么几个纯文学作家坚守着文人当之无愧的品德,让人钦佩,然而这片土壤,早已被世俗的体制内各种人情世故把持了。

以上没有攻击谁的意思,不懂的人对我说的这些自然不屑一顾,还要反喷我是不是受了什么打击。

懂的人自然就懂。

就让纯文学安息吧,让那些既得利益者现出原形,嗷嗷着离开这个再也没有骨头可啃的领域。

这样,兴许死后的纯文学,还能新生。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純文學"到底"純"在哪裡

帖子 maltz » 2014-09-18, 10:18

來源:龍空論壇
作者:llcn168
原標題:"純文學"到底"純"在哪裡

看了李陀的《漫说“纯文学”》之后,想法很多,但是一时又不知道从何处说起,李陀认为自己说了“这么多这么直率的话”,而且曾经有些“犹疑”——但是就我的眼光看或者“直率”地说:
  “差远了……”
  在当今的时代,当今的中国,我们的“纯文学”有多么糟糕,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者”,那么敢于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人在哪里?谁在吃“纯文学”并不“纯粹”这只螃蟹?难道我们还在寄期望于小孩子的童言无忌口无遮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这些“顶天立地”的大人们实在是脸上无光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学?文学应该怎么表现呢?表现什么?“纯文学”算是哪门子文学?
  这些问题好像无需再来回答了,因为有那么多的人——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真知灼见在,但是我们为什么还在——几十年来在文字的游戏中或者斤斤计较,或者牵强附会动用国家专政的棒子颐指气使压制思想扭曲文学的脸孔呢?
  鲁迅说过,“没有思索和悲哀就没有文学”,可是我们的文学呢?那中间都有什么?悲哀是有的,思索我没有看见(当然,鲁迅的应该除外)。那反映着人民大众的苦难,那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下活生生的人的痛苦和悲哀,被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思想压迫下的人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那是充满了爱的文字在哪里?我也没有看见!
  这也便是我的悲哀!
  放眼看去,几十年来的文学作品不过是一些充满了“假大空”的说词,是被强奸者与精神病人的狂躁和呓语,是“帮忙”和“帮闲”的文人们蹩脚的、粗鄙的、卖弄并谄媚着的说明书一样的文字。那不是文学!
  所以我说,“纯文学”不过是自我阉割和苟活着的混血儿,是自我麻醉与先天畸形的产物,是玩弄文字的代名词,也是我们几代人无法逃避的耻辱柱!我确实不知道“纯文学”纯在哪里,我只看见它的骑墙和逃避,谄媚和清高,在他们远离血脉相连的人民大众的生活的时候,也便失去了“真”、“善”和“美”。我不知道这个世界竟然还有它们存在下去的空间和理由!
  所以,看了李陀的文章之后,我无话可说。我无法相信这样闪闪烁烁的文字竟然也算是“直率”的,是令李陀“犹疑”了好久才说出来的(或者胆战心惊?恐惧?),我不知道对我们大家而言,是费解呢,还是应该悲哀?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实我们的文学也在这样的命运中。在这一点上,我敬佩李陀的坦率。他毕竟在揭那张丑陋不堪的怪脸上的脂粉,在那镀金的泥塑上面划开了一道印痕。
  就李陀文章中的部分观点,我谈一谈自己的意见。

  一、 产生天才的土壤是什么和在哪里?

   在关于当代小说为什么总是处于“不成熟、不理想的状态”时,李陀这样回答:  
  “……可以说,现代汉语是100多年来被中国人硬生生地创造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求作家里出现文学大师就有些不现实。说中国作家没有才华啦、受到政治压抑啦,我觉得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现代汉语历史太短暂了,和人家已经应用了几百年语言的文学历史相比,我们的资源的确比较贫瘠。”
  这是我不敢苟同的,也是我不大同意李陀说自己“直率”的地方,因为他一直在避重就轻,闪烁其辞。我的意见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政治的倾轧和强暴,才使得中国的文化——当然也包括文学的先天不足和营养不良,如果没有韩非唯利是图的理论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流毒,没有专制政权的“大一统”统治和连绵不绝的文字狱,我们的科学和文化——文学会是这样早衰和颓败的面貌么?在连“想”都要被治罪——腹诽的社会和年代,譬如“嗡嗡嗡”,你要人们怎么来表达呢?“百花”还没有开放就凋零了。只要是懂得一些常识的人都会自己来明辨是非的,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文化以及文学都是相对独立而不在是政治的奴仆,这种独立是以知识分子自身的独立为基础的,即使是面对宗教和强权的凌辱与毁损,也一直保持着自身的尊严。
  “但是看看我们国家那些可敬的文人们(所谓的知识分子们!),几千年来总是依附权势,在专制政治这棵大树上像藤萝一样攀爬着,寻找着自己那一小隅仅仅可以苟延残喘的空间(就浩叹一声,就满足了?),而不是成长为一棵独立的顶天立地的大树,一片森林!他为什么那么缺少大气魄和大手笔?为什么不能够融入到这个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世界中去?”(《乌鸦与折断的日子》自序),这些难道仅仅因为“我们的现代汉语历史太短暂了”?笑话!
  关于“白话文”,要知道即使是在先秦,除了官方语言之外,在民间就流通着大众的口语,《诗经》便是例子,不过是被文人——孔子之类的“讳者”改变了味道,再难见它的本味了。先秦之后到清末,无法再看到先秦文字的明朗和思想的顺畅,因为什么?因为我们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府总是以自己的好恶和利益霸占着话语权,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你让人们如何做和写呢?在此,科举制度无疑是最卑鄙的手段而使之恶性循环的帮凶,《史记》和《资治通鉴》和《古文观止》等等也都是为政治和统治阶级服务的唱本,而并非是为了传播思想和唤醒人民大众的火种,“八股文”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但是尽管如此,民间的力量还是在奔突着,冲撞着,关汉卿的喜剧,“四大名著”,“谴责小说”等当时都是运用白话的范本和宝贵的探索与资源,但却被官方称为不入流的文字,但是无法否认民间语言的生命力。
  所以在“五四”时期,白话文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这些并不代表“现代汉语”是从“五四”时期才开始的,那时候不过是鲁迅所说的“爆发”时期而已。
  没有自由的空间,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独立——这些便是产生天才和大家的土壤,我们并不具备,谈何“成熟”与“理想的状态”呢?即使是拉丁美洲也在打破枷锁了,拥抱自由,所以几十年来他们天才频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等等,叫我们睁不开眼。脸红,要上吊。
  因为我们建国五十几年来文学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李陀竟然还在为“当代有些人写的旧诗词甚至不比古人差到哪里去”而沾沾自喜,实在大可不必了,我“因为它有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而悲哀,因为那如裹脚布一样的格律和一孔之见的见解还在束缚着许多人的思想和步伐,使他们不敢放眼世界和未来,以至于直到现在“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和“西方18、19世纪在长篇小说里形成的小说修辞技巧我们始终没有来得及细致学习和熟练掌握”,因为我们积重难返,还停留在让小说“作为故事来讲给人听”的地步,我们无法来表达“他们在苦熬”的悲哀和思索。我为此流泪和汗颜!
  所以我们没有大师。即使是如鲁迅的伟大,也是残缺的伟大。我们无法让天才们充分释放能量——等待天才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夭折,即使如顾准,如路遥和王小波这样刚刚喷薄而出的太阳也要无声地被摧残而陨落。
  我无法不悲哀!因为无论哪个国家政权都不像我们这样,从来都是一架杀人机器,几百万的土地也不过是一个大型的屠宰场和永远沉默的墓地。在我们“吃人的历史”中,难见真的人和真的人的文学。

  二、 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自由

   出路

  我终于发现
  不知什么时候
  我睡在一座古墓里
  旁边是许多不知是什么人的白骨
  如埃及帝王的木乃伊

  伸出手
  去触摸那种冰凉的感觉
  才知道
  我也是一具同样的木乃伊
  ——世界
  已经把我遗忘在这里几千年了
  还将继续遗忘下去
  我终于发现
  不知什么时候
  我睡在一座古墓里


  1、我并不认为我们现在有,或者曾经有过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自由,即使如李陀所说“嗡嗡嗡”后的“伤痕文学”,其实也还是掺杂了太多的政治的需要,并没有使那“伤痕”真实地,完全地展示出来,形成文学发展的先河和旗帜。即如对“嗡嗡嗡”的批判一样,都是“犹抱琵琶”的羞涩脸孔,使我们不能、不敢来深入研究和批判。因为“紧箍咒”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头上、心里,在灵魂中,在潜意识里提醒着我们——可以这样写么?
  海耶克说过,“人们一旦接受了它的出发点的那些前提,就不能逃避它的逻辑。”这不仅是适用于经济的理论,其他也一样。于是“纯文学”在中国这种折衷的、高压下苟活着的、先天畸形的婴儿诞生了。所以这么多年来,她并没有真正长大,反而越来越显现出她的不足和缺憾,“五四”的启蒙并没有延续下来,那些大家以血肉和思想铺垫的路基被粗暴的拆毁了。我们只能从头做起。
  2、我不认为“追求文学和艺术的‘纯’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其实是只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想要保持文学“纯粹”成为政治附庸的局面,其他国家的“纯”是不带有,或者很少带有(至少是很短的时期带有,譬如中世纪的欧洲))任何政府强制性的自愿的行为和探索。所以即使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它积极的意义,其流弊也在慢慢显现而无法矫正。
  所以无论“文艺从属于政治”,还是文学一定要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或者从样板戏里总结出来的“高大全”等等,这些“艺术原则”如果只是一家之言,是可以保留自己意见的争鸣,而不是“不能违背的教条”,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是这样一副僵尸般的面孔了。我觉得,这是我们谈理论的人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w w w.bimoke.com/0/118/
  一如对于学术的研究所形成的掣肘难书的局面,我们并没有“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自由。李陀说“用强调‘怎么写’来冲决‘写什么’,来打破对文学的专制,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功了。”这算作是成功还是悲哀呢?从老舍的自杀,储安平的失踪大家可以分析,从高行健的流亡和获奖大家可以发现更多的东西。“怎么写”和“写什么”被限定在狭隘的范围内,只有有良知的作家还在夹缝中奋力挣扎着,努力坚守着最后的底线。
   那么现在呢?
  我无法想象,或者说,我不愿意看见这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的许多文学作品,尤其是我们的小说,愈来愈像事件和问题的说明书,是简单的论断或者某些呆板理念的注释,是强迫和灌输的教材,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的灵魂的自然展示,他(她)们没有生命,他(她)们不过是泥雕木塑,是虚假的玩偶,是躲在书斋里刻意修饰的谎言——然而作家们自己并不自知,或者不愿意知道。
  所以我写了《在噩梦边缘徘徊的贾平凹》、《余华的活着及其他》、《李敖与法源寺》等书评,来表达自己的部分观点。
  在《诗及其未来》中我表达了自己的绝望: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别的什么艺术,我总是感觉到一种已有形式——包括思维方式的固化和保守,它们对于自由精神的束缚和限制导致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视而不见和麻木不仁,造成了在近视或者远视眼中观察事物所产生的矛盾结局。这种被传统异化了的思想和看法散布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任何空间,像病毒一样无孔不入,变成可感知的某种文化和无法捉摸的意识与潜意识,虽然你无法准确抓住它,它们确实存在着。它们影响着你,改变着你,吞噬着你和你的世界。它们在赐你以“人”的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人”的偏见、短视、狭隘的立场和自大狂。
  而这些就构成了我们的世界,现实的和观念的。
  以至于我们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那么艰难,那么充满了血腥的气息,即使因为纯粹观念的冲突也要互相仇恨,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剧。我们自身的每一次解放也都要不可避免面对众多非难,甚至是灾难。面对自身的缺陷,许多人只能茫然四顾,无可奈何。
  纯粹的科学、文艺等等一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都是这样,要不断冲破或明或暗的藩篱和束缚,涉过浸透了鲜血的泥淖和坟墓,冲破黎明前的暗夜等待明天。文艺中的诗歌,也是这样,我们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多少可以改变这种限制,不管这中间会面对多么严酷的现实。
  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三、我们为什么不再相信小说

  “人们普遍不再相信小说是足以表达生活中真实感受的媒体。一般成功而规范的小说只是用一些骗人的理想来平铺直叙,不要多久读者就开始不相信这些作品中的谎言会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克林.柯威茨曾经这样评价美国的小说。
  其实何止是小说呢?对中国而言,我们的一切宣传,我们曾经和正在表达着的内容与方式都已经日益变得空洞、狭隘、陈旧,那些用美丽谎言的花朵编织的花环遮盖不住普遍空虚丑陋的灵魂,掩藏不住文化和文人的尴尬。当然诗歌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她的悲剧因为几个诗人的自杀而越加显得凄美,醒目,虽然就其本身而言仍然不足以震撼我们的世界和日渐冷漠的情感。


  四、语言问题

  在哈斯所写《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股散绳》中,马尔克斯说:“文学的关键是语言”,因此他竭力寻求语言的纯净与准确。在我的眼里,我更觉得他的小说差不多都是一首首美妙的诗。
  我总觉得,我们国家的语言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改变,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从垂死的暮年返老还童,再现那充满青春和活力的时代,而诗歌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当然,语言重要,那是因为它的后面隐藏着思想的力量,因为语言有时候的确是乏力的,如鲁迅所说“在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之所以说我们更多文学作品的语言索然无味,实在是因为它后面缺少内涵和爱,是空洞的,芜杂的,是精致但毫无美感的画皮。(鲍尔纪。原野的文章摘一些)
  在我给楚天的一封信中,我这样表达我的困惑:
  我所说“有了文字,有了语言的交流,的确会是我们距离更近。但是会不会也阻隔了另外方式沟通的可能呢?比如线条,比如色彩等等。”这句话不是针对我们之间的沟通而言的,我是指一个人相对于世界,面对他人时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困惑,那种无法沟通的限制和绝望,比如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虽然并非是真的地狱,但所指即在此。我们的选择也便成了我们的限制。
  这就是我这句话的内涵,当我们人类选择了这样的一种语言(不是鸟语,也不是兽语),选择了这样的文字(比如我们的汉字,和西方的字母文字),实际上同时也使其他的可能不复存在了。
  另外对于语言和文字的研究和运用,实在是一门大的学问,可惜我们国人对此做的还是不够,太空泛,太苍白,太单一和教条。这也是我绝望的原因。而对于情感的表达,就不只是文字一样了,还有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比如绘画,便是如此直截了当的一种淹没和冲击,还有音乐,是声音对于我们的一种震撼,对情感的直接的打动,不管你是否愿意,结果都是这样:享受或者被摧残。而文字稍微显得纯粹些,隔膜和限制更加明显,差距更大,结果也就不很一样了。
  这样说来,你能了解我的感喟了么?
  比如对于乡愁,因为个体的差异,表达形式便要不同,深度也要有区别。但是不管你如何深入,你都会看见和感受到那种种限制:语言的,思想的,等等。你无法完全突破,但是人类的种种努力,也正在于突破这种局限。
  当然也包括语言。

  六、我们的方向

  但是我敬佩那些敢于反叛僵死的语言和固定格式,敢于对抗社会的离经叛道者,虽然我们国家也许永远不会有惠特曼和波德莱尔那样的诗人。
  但是对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了好奇,充满了表达的欲望,我们不再需要谁的指指点点和各种理论的束缚,只要我们能够深入那飘忽的,流动的,活着的灵魂的深处,将它们以最自然的形态表达和展示,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并不回避失败,但是我们一定要有接近和探索生命本原的机会和执著。
  在欲凝的一首诗中,他说:
  “请问,这条路是通向地狱的吗?”
  这是坦然的,是真实的自白。对于那些勇敢地走向地狱的人,我心中充满崇敬。就像面对海妖的诱惑,我们需要从容不迫,但是还要有历经磨难的勇气和决心。
  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想到了帕斯,他那叫我无法企及,无法追寻足迹的灵动的诗句,那如无色的阳光般具有包容性的思想,那种如钻石般闪着纯净光辉的感悟,那种在精神领域里执著跋涉的劲头,那是人性的力量在感召,在呼唤……她们全部赤裸着,自然而生动地展示出灵魂的全部层面,毫无遮拦,根本就不去遮拦;没有障碍,从来就不设置障碍。
  这才是诗,和诗人。
  其实是,我们,包括整个中国的诗歌都是应该向这个方向走的。
  我以为。

   七、我们的成绩有那么大么?

  李陀说“从汉语写作的历史来看,80年代后期的文学成绩是相当高的,应该说超过了五四以后的任何一个时期,可惜文学史写作跟不上(包括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提出的“二十世纪文学”,都还是因循守旧,并没有多少新意),使得文学史写作不能突破旧模式,这不能不影响了对80年代文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足够的评价。”
  这是我不同意的。

  交流部分:
  “人家写了什么那是人家的自由,他写的好,写的坏,那是他自己的水平,我们做读者的,看了,不过是欣赏而已,好的文章我们会感动,不好不看就行了呗,干嘛说的那么不堪,好象人家犯了天大的罪。有时侯我觉得评论家的语言太毒了,太刻薄了。不好你不看不就行了。”
   我要说,不行,因为你的作品既然是为大家写的,那么就不再是个人行为了,就允许也应该允许别人来评论,即使来品头论足。因为我们不能因此而扼杀真理和真理的萌芽,也不应该以任何借口来压制言论的自由!
   “真不知道那些所谓的批评家,评论家是为了什么原因做这样的事,成天介给人家挑刺儿,不累吗?”
   我觉得今天的累,就是为了我们明天不再被与弄和欺骗!作家和学者应该成为社会的良知!这个责任你在承担么?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话说网文和纯文学的差别

帖子 maltz » 2014-09-18, 10:21

來源:龍空論壇
作者:煮酒弄青梅
原標題:话说网文和纯文学的差别

关于网文和纯文学之间,这两天好像争论比较多,看的心痒,也来说说好了。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
而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百科对两种文学的解释,我觉得这么来说的话,网文应该能算通俗文学吧。

虽然这是在龙空,但是就我妈和一些朋友的阅读感官来说的话,他们对网文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拖。

我记得当时我给我妈推荐书的时候,是一起两本书。

妈妈没啥太高的文化修养,没读过大学,只是个普通中年而已,我记得当时推荐是两本书。
一本是篡清,一本是平凡的世界。

后来我问她,感觉怎么样?
然后结果是,平凡的世界很好看,但是篡清只看了一半,没有看完。

我接着问,为啥没看完篡清呢?
答曰:很拖沓,情节重复来重复去的。

这是我妈,一个中年人对两本书的看法。

而我表弟,才上初中吧,我当时也推荐了两本书给他看,一本还是平凡的世界,不过另外一本没有放上去篡清,因为孩子太小我怕看不明白,我就说换换斗罗大陆吧。

后来几天之后,表弟就问我,还有没有类似的书啊?【俺的斗罗大陆是买的书,平凡的世界也是,不过篡清是在电纸书上的】
我很惊讶的问,你都看完了?

表弟说没,平凡的世界看不下去。

后来其实我仔细的想过这个,都是看书的人,为什么这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呢,很多朋友说这就是年龄阶段的问题,其实我最初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后来我从我舅妈那里又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因为她也喜欢看斗罗大陆,斗破苍穹什么的书,而且一看就是一天……

背景可能不是很明确,但是我只能说几个例子吧,我妈除了找我的时候,没进过酒吧,但是我舅妈每次来,都要带我和姐姐去酒吧或者唱K。

这也就是受众市场的不同而已,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优劣之分,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说句不怕喷的话,其实你在三少土豆的书里面,除了狂拽霸酷叼之外,还是可以看到坚持和努力的,要找闪光点,谁都能找得到。

而至于所谓的金粉,我可以说金庸的书我都买过实体,但是真心没觉得比起现在的网文来说强了多少。
所谓的性格多样化,人物出彩,我觉得这个确实,但是网文中也不乏这样的写手,甚至他们带给小学生的感动比金庸的武侠电视剧要来得多。

举个例子来说,小时候我们嬉闹,经常会大喊什么庐山升龙霸或者是降龙十八掌之类的,现在的孩子打架其实很少有人喊这个了……

时代在变化,网文的发展不也有各种空间么?
小白玄幻适应十二至十八岁,暧昧都市适应十五至二十岁,历史文适合兴趣爱好者,而官场文适应世界观完备的成年人。

网文才刚刚拉开序幕十年而已,这十年中我们见证了一些东西,但是这并不是全部。
当我从一个读者转化为作者的时候,我就知道一点,我们要见证的,或许还有很多次的高峰。

当有人能把玄幻写出冰与火之歌的水平时,当有人能让都市小说翻拍的剧本赶走韩剧时,那时候,或许才是真正的盛世。

据我所知,金老写作大约十七年时间,但网文的市场从真正打开,还没有十七个年头,或许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共同去谱写辉煌。
网文中风靡一时的小说,其实真的不算少了,《鬼吹灯》,《诛仙》,都曾经掀起过浪潮,只是这个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井喷期,加上本来写手的知识储备问题,难免会给人一种“垃圾”小说的感觉。
但我相信,通俗文学在历代都是有着一席之地的,百年一本《红楼梦》,而这百年之间,又有没有下一本红楼梦出现?
开个玩笑,下一本红楼梦总不是御用文人写的出来的,毕竟只有吊丝,才能写出吊丝的范儿。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网络小说与纯文学

帖子 maltz » 2014-09-18, 10:22

來源:龍空論壇
作者:千幻冰云
原標題:[原创]网络小说与纯文学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我所写的小说,到底应该定位在什么境界

纯文学,不敢高攀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网络玄幻类、武侠类、游戏类、历史类、架空类、科幻类,等等等等类别的小说

都和纯文学扯不上关系

或者说,纯文学的圈子,不承认在起点发布的这些玄幻小说是纯文学。时间是目前,以后怎么发展,我不知道。

呃……网络玄幻小说圈子,看纯文学的眼光,也是不屑的。。。。
————————————————————————————————

在这里,说说我自己对于网络玄幻小说圈子的定位。
网络玄幻小说,这是非主流的休闲娱乐小说,可以这么说,主流文化圈子慢慢在承认这个东西,但是它很难成为主菜,只能作为小点,休息娱乐。
梦想着写一本意淫的小说,然后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不可能,只是这可能性比中亿元彩票还小。

就好像游戏,大人小孩都在玩,但是没有一个认可它的地位,说起游戏,大家都说玩物丧志。
很尴尬的一个地位。
这个圈子的读者,大部分是为了休闲娱乐,才看这种书的,很少一部分,或许从某本书里面可以得到一些东西,但是这部分人,他们都是只看几本喜欢的书,对于别的书,不大喜欢。
这个圈子的作者,不乏有梦想不喜欢钱的人,他们也很认真,也写出了不少好书,不过,这些人也很少得到主流市场的承认。。
我自己,是以这个为职业,作家这种神圣的名词,与我无缘,好听一点叫做坐家,不好听的叫做码字工人。
我会很认真用我拙劣的文字,描绘出自己想象的故事、人物以及世界。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到一点糊口的钱。
我从来没有梦想自己能够为主流市场承认,因为自己写的书,最适合在厕所里看……


——————
说这些,只是说明,我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那些有梦想,要把玄幻小说,武侠小说弄进主流文坛里面的人,千万别看,以免生气,然后对我进行攻击。


——————

有许多人骂番茄,骂三少,说他们写的是小白书,脑残书怎么样怎么样

事实上,那些骂的人,写的东西,也是主流市场所不承认的;就算有承认的,也很少很少

从网络玄幻小说诞生到现在,有多少个作者得到了主流市场的承认?

看网络玄幻小说被老师和家长看到的,会被怎么骂?

——————

说句不客气的,其实大家都是青楼卖笑的,有的人装腔作势扮清倌人,其实大腿张得比别人大,有的是真正清倌人,最后被利益诱惑,也下海了。。。而在青楼卖笑,你怎么清白,别人眼里也不是清白的。。

能够坚持着写作,不为利益的人,太少了,为了利益,必然要迎合市场,除了有限的几位外,其他人都得迎合,不迎合市场,扑。

——————

事实上我也不清楚主流市场与非主流市场的区别

但是网络玄幻小说这种休闲娱乐性文化,自我定位太高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写自己的东西,别看到人家红了就jjyy,行么?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大眾小說vs.純文學

帖子 maltz » 2014-09-18, 10:47

出處:倪采青@小說創作的技藝
原標題:大眾小說vs.純文學
作者:倪采青


采青想談這件事很久了,事實上從我在2006年開始創作的那一刻起就意識到這件事的存在,一直拖到四年後的今天才談,因為這件事太多人吵過,充滿太多意識型態,無異容易引發爭執的話題地雷,而我向來不願讓這塊精心維護的小園地裡沾染烏煙瘴氣。
但是,今天,我準備好一談了,因為我嗅到了時代的大風向已經站到我(們)這一邊了。

小說類型

采青曾經為逢甲大學演講製作了這樣一張投影片,為的是讓寫作者看看自己的定位。出版界通常會把小說分成兩端。一端是純文學,一端是大眾小說,也就是通俗小說。

臺灣的純文學作家通常會出現在九歌、爾雅、洪範、印刻和聯合文學這五間出版社。大眾小說下面則分出許多不同文類,每種文類又有數間至數十間出版社在經營,族繁不及備載。依出版量而言,臺灣本土的純文學長篇小說一年約數十本,大眾小說約三四千本。依銷售量而言,大眾小說普遍賣得比較好(詳見我在《2009博客來「出版社銷售排行榜」》的分析)──這些是純粹的事實。

接下來要講意識型態了。請注意,意識型態和藍綠對決一樣,永遠吵個沒完。以下是描述文壇普遍存在的現象,不代表我的意見。

純文學通常會被貼上「小眾」、「菁英」等標籤,寫純文學會被視為「作家」。

大眾小說會被批評為「公式」、「媚俗」,寫大眾小說易被貶為「不入流」。

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說純文學的出版量是涓涓細流,大眾小說就是大瀑布;如果說純文學的銷售佔領了學術的殿堂,大眾小說才是主宰了平民百姓的閱讀,為什麼會抬不起頭來?以致於金庸被學者批「難登大雅之堂」,蔡智恆因聽出出版大老認為「我沒有把你當作家」的弦外之音而感到受辱1,史蒂芬‧金被耶魯大學教授罵「根本不是個好作家」2。

難道應驗了那句老話:文人相輕,自古皆然?

根據出版觀察家Zen的《從角川輕小說獎看臺灣發展出版/動漫產業鍊的瓶頸》一文,可以窺知臺灣的評論圈長期歧視大眾文學,少數的文化菁英掌握了藝文評論的權力。這也許解釋了為何真正的出版「主流」反而被斥為「不入流」。

回歸到寫作本質而論,就采青的觀察,這兩種歧異導源於創作著眼點不同。

純文學作家著重於「人物」,對創作抱持較嚴肅的態度,講究文以載道、字斟句酌、藝術價值及主題深度,希冀於反映大時代、針砭時事或引發思考。

大眾小說作家著重於「情節」,講究刺激、精采、娛樂性,喜愛曲折離奇、感人肺腑、流暢易讀,簡言之就是要「好看」。

一個是有高格調理想的,一個是我只想說個好故事,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創作行為。

純文學要獎項,大眾小說要票房。

當這兩種態度發揮到極致,都會發生問題。純文學曲高和寡、艱澀拗口、不知所云;大眾小說煽情狗血、文字粗劣、膚淺誇張。

事實上,這兩種文學並非無法溝通,偶爾我們也能見到如《傷心咖啡店之歌》的奇葩。采青甚至認為最能流傳百世的文學不是在兩個極端,而是「中間文學」,既有純文學的精緻深度,也保持大眾小說的精采易讀。

無論我們要稱它「通俗化的純文學」還是「精緻化的大眾小說」,能引起大眾共鳴才是作品流傳的關鍵──假如枯燥乏味,再有深度都沒人想看吧?──譬如《紅樓夢》、《湯姆歷險記》、《傲慢與偏見》都是精緻而通俗,《福爾摩斯》也通俗到不行,作者故世八十年還持續拍成電影。《金瓶梅》這本淫書更是別說了。近期翻譯文學推《追風箏的孩子》、《風之影》。當代華文作家可以張曼娟為代表。若要類比到電影,非李安莫屬。

當然,推崇「中間文學」也是采青個人的意識型態。您不一定要贊同,但我還是分享一下經驗。

我任職教育界的朋友說,她的教授用中文寫論文,竟然能夠寫到她每個字都懂,但是意思完全看不懂。教授對此相當自滿。

我在塔羅牌界的朋友某天說,他寫了一篇教學文章,故意置入很少人知道的術語,顯得自己很厲害。

每當碰見這種事時,我心裡都會冒出這樣的話:

真正的大師不是把簡單的話說得高深的人,而是把高深的話說得簡單的人。

這就是「深入淺出」。

從一個人寫作的目的是要彰顯自己還是服務他人,就能窺知他的心性。

這樣的信念就造成了采青為什麼在學校受純文學訓練,畢業後卻選擇寫大眾小說,然而也不甘寫過於規範化的類型書系,而捨近求遠開拓一塊新文類。因為相信通俗可以不媚俗,有深度也可以不乏味。作者在追求表達真我的風骨時,也可以有體察讀者心意的雅量。

純文學作家也意識到「中間文學」的存在。許榮哲老師的文學啟蒙在於網路小說,卻因為受到寫作班老師灌輸網路小說不入流的觀念,而轉寫純文學3,然而他在建立文名之後,也朝著「有質感的大眾文學」來努力4。史蒂芬‧金更是大聲疾呼:「在所謂『通俗小說』與所謂『嚴肅文學』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樑5。」

話說到這裡,采青也不能不承認曾為了這個信念吃足了苦頭。假如您想仿效,企圖寫沒人寫過的中間方向,很可能會在投稿時踢到鐵板(別說我沒警告過)。這是因為在純粹的創作層面之外,還有一隻大手的介入:出版社。

出版社和下游的通路所組成的產業鏈,力量恐怕要比創作者在圈內指鼻互貶大多了。是他們決定誰的作品可以印成鉛字,推送到社會大眾面前。

BUTTON_POST_REPLY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8 和 0 位游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