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興》 三國末年歷史寓言小說 (2015.02.06 初稿 備份)

三國末年歷史寓言小說《炎興》by maltz
BUTTON_TOPIC_LOCKED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第三部 綿竹關之戰之後局勢

帖子 maltz » 2014-10-20, 12:03

图片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二十八)

帖子 maltz » 2014-10-21, 11:18

(二十八)

出於好奇,我問兄長陽安關城失陷之後,他詐降鍾會、鄧艾之事,但他一再避談,只感慨:「人在季漢,的確比在魏國輕鬆自在。」
我相信兄長的判斷,又不禁疑惑:他深入虎穴,埋伏在詭計百出的鍾會、鄧艾身邊,怎能輕鬆自在?換作魏人詐降來季漢,也得徹夜輾轉難眠。

十一月初七清晨,綿竹惡耗傳回成都,但早在前一夜,綿竹關逃兵便帶著「姜維病故梓潼、漢祚已盡」,甚至「鄧艾直撲成都,誓言屠城」的謠言回家了。人心的悲痛、恐慌、絕望滋長漫溢,一切壞消息不證自明。

未到正午,市集淨空,機杼消寂,成都四門塞滿了逃亡的百姓、馱載細軟的牛車,還有一些身著軍服,大約是畏懼軍法問罪的。二百虎賁軍未得戒備號令,城門眼睜睜讓洶湧的人潮強行撞開,而一旁早有人架起長梯,背纏著幼兒翻牆而出,隨及禽奔獸遁,失散山野。

嵇縈恨不得提著魚腸劍擋住城門,我卻不怪虎賁軍放走百姓:「全成都數十萬人,一個人怎麼攔得住一千個百姓趨吉避凶、絕處求生?」
「他們怕魏軍,越躲越怕!唯有奮起抵抗,方能戰勝恐懼!你們怎麼教化百姓的?如此簡單的道理也不明白?」嵇縈氣得咳血,顯些暈倒。我趕緊讓她回朝真觀休養。

百姓還真不明白。其實,當生命受到威脅,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拋下道德、原則。只不過有些人替自己找藉口,有些人心生內疚。

一次次戰爭勝少敗多,季漢百姓家破人亡。在他們看來,朝廷大概是無能、可恨的。數十萬人的大城,只有三千人自願上前線,我早該明白,成都百姓已對漢軍失去信心。現在,連諸葛丞相的兒孫、全國最精銳的羽林步騎都覆滅疆場,庶民還能對國家抱持什麼希望?

漢室風雨飄搖,連她的國本--人民也保不住了。

朝廷人手不足,兄長與我分頭招集百官商議。陰風陣陣,我騎著陌生的快馬,繞著人煙稀少的街道,拍打一扇扇宏偉冰冷的宅門,竟有半數大門深鎖,人去樓空,正如取代大將軍的閻宇,只怕從此沒了下落。兄長倒行,把光祿大夫譙周、中常侍黃皓都請出來了。

雕龍畫鳳的彩漆樑柱之間,文臣玄衣,武官赤服,原本并列的文武百官,今日只剩二十三人到場,神色慌張,沉靜無聲,寒冬中更顯空蕩冷清。九層木階之上,淺坐龍榻的是滿面愁容、眼眶發紅的天子,圓潤豐滿的臉頰失去光澤,頂著一頭斑白的花髮,上衣玄絲,下裳赤錦,卻無國君威嚴,倒像一堆布料堆在龍榻上。

同在台階上的,是天子的兩位年長近侍。左首的慈眉善目,卻是令仁人志士咬牙切齒的中常侍黃皓;右邊的豹眼圓睜,卻是開朗可親的張桓侯次子張紹,兼尚書僕射。一夕之間失去摯友與愛姪,張爺爺的眼眶也是紅的。

「嘩」我頂著數層纏頭白紗,強戴虎賁赤冠,向天子行了跪禮:「請陛下命末將收拾殘兵,訓練義勇百姓,發給盔鎧、兵器、糧餉,死守成都四牆,撐到南中、巴郡諸路援軍勤王!」

台階上侍中張紹接話:「陛下,根據尚書台明細,國庫尚有米糧四十餘萬斛,金銀共四千斤,錦絹二十萬匹,足夠四萬大軍吃用一年!」

「來得及嗎?鄧艾已在綿竹,多久到成都?」天子上身前傾,一臉迷惑。
滿朝文武的目光叫人窒息。

「陛下,綿竹到成都一百五十里。鄧艾幾無馬軍,一般行軍三日,急行軍也須兩日。」
天子倒抽一口寒氣,幾乎跌回龍蹋。

黃皓轉身,恭敬啟奏:「陛下,民間本有許多義勇志士,卻讓興漢將軍、故衛將軍帶走大半;剩下的散兵游勇,只怕……」

天子面色蒼白,顫抖著嗓音:「有多大勝算?」
此時成都還有誰能穩定軍心?天子必須身先士卒!

「陛下有多大決心,漢軍就有多少勝算!請陛下御駕親征!」我這一喊,天子在龍榻上挺直了背脊。

「興漢將軍……」黃皓一臉長者和氣:「妳一心忠義,聖上明白。但實力懸殊,綿竹之鑑不遠,總不好讓天子冒險。還有別的辦法吧?」
「陛下,民間謠言不可信!我們計勝鄧艾,綿竹之戰連破他兩陣,只差一點便能取他性命!下一戰,我軍必勝!」

老黃皓沒答話,彎身在天子耳邊小聲地說了幾句。大冷天的,天子拭去額角的汗珠。
我只聽見黃皓的最後一句:「……自不量力。」

這可恥小人,挑撥離間,把大漢將士的艱苦奮鬥踩在腳下!
我抹去眼角的淚水,綿竹千萬忠魂在上,我可不能在廟堂之上軟弱哭泣!

我回頭看著站在尾列的兄長,他正朝我微微點頭,似乎是嘉許我的勇氣。
兄長能言善道,這時他站出來說兩句有多好?
但他也守過城牆,明白那談何容易。他自己一受了傷,不也逃下城牆,又怎麼能鼓勵百姓死守?
難道真要棄守成都?

「朕嘉許綿竹將士盡心竭力,但死守成都太冒險了,也是強百姓所難。」台階上傳來一句,怎不叫人心灰意冷。

「眾愛卿是否有別的提議?」

「陛下。」一旁太僕蔣顯出列,他是蔣恭侯次子,滿腹才學。

「吳主孫休年輕有為,崇尚教化,近年設立國學與五經博士。若軍情緊急,可借助漢吳同盟,命巴東太守羅憲領兵保駕,出奔東吳。羅太守正直磊落,必能擔當重任。」蔣顯說完,刻意瞥了台階上黃皓一眼。據說羅憲是因為與黃皓不合,才被派到外地做太守。

「吳人此刻可信嗎?」天子仰望身旁的侍中張紹。

老侍中張紹大聲說道:「陛下,雖說吳人曾經反覆無常,但事已至此,『唇亡齒寒』的道理想必也是懂的。權且依附吳國,反攻復國,是條出路。」

「不,不!」一位高大的灰髮老者出列--光祿大夫譙周,方面細眼,窄嘴多鬚。

「自古以來,未聞天子寄居他國!」譙周指向大殿出口:「出奔吳國,必須臣服,忍受寄人籬下之辱。做人須知天道。天道是大能吞小,而小不能吞大,魏能併吳,而吳不能併魏。此時奔吳,待吳為魏所滅,還得再受一次汙辱。」

我討厭「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都是魏將「天朝上國」那一套!

「若孫休不要我們臣服,也不必多此一舉。自古以來沒有,難道不能開先例?」蔣顯反駁。

「譙大夫,世道哪裡是大必勝小這麼簡單?」侍中張紹大步下階,挺直脊樑,立於高大的譙周身前:「譙大夫總用這套歪理反對大將軍北伐!現在可好,把大將軍逼去沓中,魏軍長驅直入,倒還真應了譙大夫的『大能吞小』高論!倒想請問,當年周武何以挫敗商紂,西秦怎樣瓦解六國合縱,高皇帝憑什麼打敗項羽,曹操如何擊敗袁紹,赤壁之戰是何方勝利?譙大夫說說?」

張紹這一番話把譙周逼得滿臉通紅,忽然譙周轉身,一手指著我:

「綿竹關以小搏大,這不是全軍覆沒了嗎?沒有自知之明!」

不!我們只差一點!他只須在廟堂上動嘴批評,我們卻在前線出生入死!

「譙大夫!不明白的事別亂說!」老張紹見我激動,大喝一聲,竟把譙周驚得倒退一步!

「啊呀,張國舅習怒。」黃皓也走下台階,擋在譙周身前:「譙公乃當世大儒,只是性格寬厚,不喜爭辯。譙公剛才是不是有什麼話忍著?直說無妨。」
「對,對。朕聽著。」台階上又傳來一句。

譙周一陣吞吐:「……對小國稱臣,不如對大國稱臣。與其受兩次屈辱,不如只受一次。」

這是什麼話?

「要我們投降?」
「廟堂之上,竟出此無父無君之言!」
「食漢祿,為漢臣!不為禽獸!」群臣一陣唾罵,我也忍不住了!

「衛將軍父子與千萬漢軍浴血奮戰到最後一刻,壯烈犧牲,譙大夫竟然倡言投降?」

「本官以有這樣的同僚為恥!」
「請陛下治罪譙周!」

殿中文武激憤,破口大罵,譙周臉色鐵青,低頭不發一言。
我本以為天子必定動怒,甚至要處死譙周,但他垂頭喪氣,反倒像一尊泥像擺在龍榻上。

忽然太常張峻出列,連連安撫眾臣:「陛下、諸卿,求人不如求己,不依靠吳國也好。眼下南中阻險,易守難攻,幸有安南將軍、建寧太守霍弋引軍一萬,北上勤王。可以借重霍弋之力,暫退南中,伺機反攻,收復成都。霍將軍為人光明忠貞,早在大將軍上表警告魏軍屯兵關中時,便有意北上保衛成都。」張峻說完,也瞪了身邊的黃皓一眼。霍弋未能早到成都,據說也是黃皓攔阻。

一旁的張侍中也連連點頭:「正是。南中七郡足以自守。霍將軍已得南中人心,所統軍部又熟悉地形,足可抵禦鄧艾。」

「不,不。」譙周連連搖頭,張開嘴,卻一時語塞。
「譙公直說無妨,交給聖上裁決。」黃皓又擺出一副老好人的模樣。
「說吧……」天子開口。

譙周沉吟片晌:「若要避難南中,應當趁早計議,如今大敵逼近,禍敗之局已定,人心難測,只怕南中豪強見異思遷,賣主求榮。」
「譙大夫有所不知。南中人久服禮教,早非見利忘義的蠻族。」太常張峻再次出列。
譙周搖頭:「勝負已分,即使久服教化,未必心懷忠義。」

可惡,竟說「勝負已分」?

「譙大夫,南中、巴郡援軍有兩萬人之眾,鄧艾才五、六千人!」

譙周一隻手指著我:「妳一個小婦人懂什麼?鄧艾當世雄才,豈是妳們比得過的?」
我喘著大氣,真想痛罵譙周,又不知如何開口;忽然黃皓也走到面前:「興漢將軍,即使打贏鄧艾,鄧艾之後還有鍾會大軍。鍾會極有謀略,妳也是知道的。」

「黃中常侍沒接到大將軍截報嗎?漢軍於漢壽、葭萌關大敗鍾會,燒光魏軍糧草!大將軍對付鍾會,游刃有餘!」

「大將軍生死未卜呢。」黃皓抬高兩道長眉。
「不可聽信謠言!」
「總之是打不過鄧艾、鍾會。」譙周搖頭。

「二人妖言狂妄!」張侍中氣得跺腳:「一個禍敗已定,一個魏軍不會來,造謠的正是譙大夫和黃中常侍!」
「張侍中別含血噴人!」黃皓也脹紅了臉,急得陰柔大吼:「師婆不識天機,凡人怎能左右占卜結果?」

「依譙大夫所言,只有投降一途?」張紹轉向譙周!
「周實無他策。」

譙周此話一出,憤怒的群臣又是一陣數落:「賣主求榮」、「昏愚失道」、「陷群臣於不義」、「令漢室先賢蒙羞」。譙周低頭沉默,半天才喃喃說出一句:「周辯不過諸位。只想說,如今主降,絕非為己。」

「譙公學識淵博,乃季漢第一弘儒。」黃皓臉色恢復白淨:「他不計個人榮辱,真心為了聖上與百官的安危著想。我們也多為彼此著想多好呢。」老宦官滿臉堆笑。

天子連連點頭:「正是。譙大夫是善良,有學問。朕不怪罪。」
黃皓滿面春風,隨後跟進:「有些話,有些人想說卻不敢說,就只有譙公胸懷萬物,不拘小節,甘願犯忌。試問,如果打得贏,誰願意投降?」

一朝文武只有他們兩個想投降!
我再站出一步:「陛下!大將軍尚有五萬強兵,勝負未知!誰要投降,自己出城尋鄧艾,不要留在這裡說盡喪氣話!我親眼見到鄧艾怎麼對待降軍!他把降軍驅趕在軍陣最前排,擋弩箭、頂上矛尖!」

全殿文武的同情目光又聚集在我身上。忽然兄長從末排出列,跪拜天子。
黃皓神采飛揚:「聽說諫議大夫被魏軍補獲,剛逃回來的?」

「是。托陛下洪福。」
「呵呵,朕小時也命大,躲過數次死劫!」

兄長也在前線,一定要替季漢將士出頭,痛批小人!

「下官記起整整五十年前,益州牧劉璋之事。」兄長闔上雙眼,頓了頓,眼角竟有淚光:「劉璋之子劉循對抗先帝精兵,堅守雒城。次年,建安十九年夏,雒城陷落,成都尚有精兵三萬,錢糧足可支撐一年。據聞當年許多軍民主張死戰,而劉璋自知無力對抗先帝的精兵良將,決定開城出降,投降之日萬民垂淚。在季漢看來,劉璋有大功,因他替季漢保全許多優秀人材。先帝仁德,令劉璋再任振威將軍,遷至荊州公安。」

我不敢相信兄長這麼說!為什麼幫著譙周?他不是最討厭腐儒譙周的嗎?
憑什麼說我們打不過?為什麼非得投降?

「兄長!當今季漢與劉璋益州不可同日而語!」
「諸葛大夫,你怎能把聖上比作劉璋之流,又把司馬昭、鄧艾之徒比作先帝?這太糊塗!」侍中張紹走到兄長身前,怒目而視!

兄長低頭沉默。

「諸葛大夫所言甚是!」譙周的一對細眼已經撐開,連連答應:「若陛下效法劉璋,即使錢多糧足,手握重兵,卻不作多餘抵抗,必受魏國看重。」
「譙大夫太天真,只怕司馬昭過河拆橋!」張紹轉身,厲聲斥喝!

譙周閉目搖頭:「天下三分,東吳尚在,司馬昭雖非先帝,也須善待陛下,禮遇季漢降臣。倘若魏國不以國土策封陛下,周願親至洛陽,引用古義,向司馬昭爭取陛下封地。」

「譙允南,你怎也這麼糊塗!中原不比季漢,你這是自尋死路!」
「周不怕死,只怕誤了陛下。」

「張國舅要明辨是非呀,譙公正是大忠之臣!」黃皓竟在一旁插嘴!
張紹氣得一跺腳,直指黃皓鼻子:「你這是說我們誤了陛下?就你黃公公是忠臣?」

「愛卿皆是忠臣,朕知道的……」
「對,都是忠臣,不要因為少數人一時激動,傷了和氣!」

「陛下!」張紹氣沖沖走上台階,竟如兄長教訓幼弟一般:「魏國可不像季漢,縱容官吏大放厥辭,動輒詆毀漢室!譙允南三番兩次穿鑿附會,拿先帝、聖上名諱說事,散布亡國謠言,這也算忠臣?試看張爺爺替天行道,將此等忠臣打翻在地!」

「處刑、打翻,周皆不懼,只願保全社稷!」台下譙周理直氣壯!
「保全個屁!你勸降有功,位列上卿!聖上倒成了司馬昭眼中釘,不可不拔!」
「若朝廷降魏,群臣得保,周拒不出仕!」

「感謝譙大夫,對朕一番善意……」

群臣又要數落譙周,黃皓忽從錦袖中取出一張黃絹:「諸卿不必多言。這裡有鄧艾文書!」

百官錯愕之間,黃皓步上階梯,重回天子身邊,大聲宣讀:

「蜀主良善,諸臣仁義,巴蜀賢達多矣,艾素耳聞,心嚮往之。今王師已至,恐刀劍無情,忠烈塗炭,兩川人傑,付之一炬。上國盛德,天下歸心,若巴蜀君臣識得天時,喜迎王師,艾必表奏蜀主位齊三公,群臣封公列侯,官吏暫居原職,秋毫無犯,安居樂業,一如往時。若執迷不悟,玉石俱碎,非艾與兩川百姓所願也。魏征西將軍鄧侯鄧士載。」

這信的內容神似綿竹關的勸降信,應是鄧艾手筆無誤。但怎會在黃皓手上?

「黃皓!」張紹一聲大喊,聲如巨雷,把一旁天子驚得全身一跳:「造反了!你這勾結鄧艾的逆賊!」
「這是鄧艾的使者送來的!與我何干?」
「怎麼正好交給你?使者何在?」

朝中鴉雀無聲,只有兄長緩緩退回後列。黃皓咳嗽兩聲,下巴一抬:「使者回去囉。」

張紹怒目切齒,撩起衣袖,要從黃皓手上奪書,黃皓卻將勸降信放在天子手上,張紹不敢搶,只得站在天子身邊沉重喘氣。天子重讀一次鄧艾書信,又頻頻揮袖拭汗。

「陛下,千萬別信魏賊的詭言巧計!」張紹忍不住打斷天子讀信!
「張國舅何不讓陛下親自定奪?」
「顯而易見!三公乃一國之顏面,至為重大,怎是征西將軍鄧艾能決定的?」
「張國舅這是說聖上顏面不夠嗎?」
「陛下,奸佞誤國,該斬!」

黃皓縮在天子身後:「陛下為老奴作主啊!」
「張侍中勿動怒,朕明白你一片赤膽忠誠。待朕仔細考慮……」天子伸手,輕撫黃皓的背。

「陛下,別信鄧艾,去南中,反攻鄧艾!」
「鄧賊必有異心!」
「對,去南中!」

台階下質疑之聲四起,群臣慷慨激昂,都叫嚷著去南中。而天子一時還拿不定主意,沒宣布退朝,徑自退回後殿。
一時光祿大夫譙周成為前殿的眾矢之靶,也怏然出殿去了。

我暗自慶幸,季漢百官裡怕死的大半自顧自逃命了,留下來的還是大多忠於漢室。
漢室還不到山窮水盡,不能放棄!我們得說服天子拿出季漢先賢的精神,堅毅不屈!

還有誰能說動天子?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二十九)

帖子 maltz » 2014-10-22, 08:39

(二十九)

回到朝真觀,嵇縈一聽天子棄守成都,破口大罵,猛咳不止,道姑熬的藥都吐出來了。
她又問兄長在朝中有何進言,我據實以告:他重提五十年前劉璋故事。

「喪盡天良!負心漢!」嵇縈詛咒連連。

我信任兄長,他是我在世的至親。
但為何他要幫譙周?

嵇縈出計,打動天子振作抵抗,也得從至親下手。她提議找上主戰最力的侍中張紹,請他勸說他親妹妹張皇后勸諫天子;而嵇縈自己拜訪北地王、五王爺劉諶;我再說服當今公主--舅母入宮。我在尚書台找到張侍中,老人家慨然答應;又快馬趕到城西,卻見舅母茶飯不思,傷心欲絕,幸有京弟節哀順變,照顧一家起居。

鄧艾正往成都進軍,一刻不能浪費。想起天子看著我長大,也算有些私交吧。我決定連夜進宮,面見天子。

虎賁護衛大多認得我,知我無意擾亂內宮,一路放行。過了內重承明門,許多宮女、宦官秉燭收拾細軟,都道天子要去南中。我心中大喜,想必是張皇后等勸說奏效!雖然去南中遠比不上堅守成都,但御駕親征對天子、對當下成都百姓都是強人所難。正要轉身出宮,又碰見譙周、兄長進來,原來光祿大夫要連夜上疏,勸天子取消南行。兄長雖沒說他的來意,我已猜到幾分--只願他是埋伏在譙周、黃皓身邊的細作……

「大半虎賁軍在外頭巡邏,內殿不安全,我保護譙大夫、兄長進內宮吧。」
「如此甚好。」
「有勞小玉。」

其實,我深怕天子被譙周的滿口歪理折服。一定得阻止他!

宮人左右拉開,赤錦薄帳,天子獨自斜臥龍榻,倦色滿面。

「北兵深入,陛下欲避南中,臣愚以為不妥。」譙周恭敬跪拜,挺身正坐,我與兄長分坐左右。

「光祿大夫何出此言?」
天子半夜被叫醒,卻無憤恨之色。他本是仁厚長者,偶爾是非不分……
幸好佞臣黃皓不在。少了他煽風點火,心底話便能直說。
天子已決議南遷,此刻黃皓只怕也在家中收拾滿堂金玉吧。

譙周展開上疏竹簡,裡頭寫著密密麻麻的工整隸字。他朗聲唸道:「周有四議。其一,南方自古為蠻夷之地,不納稅供,數度反叛。及至諸葛丞相南征,以兵勢逼之,夷帥勢窮,乃不得已而降漢,繳納田賦,供給兵源,已數十載。錢財喪失,子弟陣亡,南人積怨,仇漢必深。當今大敵迫近,朝廷勢窮,陛下前往依恃,周深恐南人再叛。望陛下察之。」

這是把南中人當成什麼了!
「譙大夫此言有誤!末將曾率領南中無當飛軍,飛軍將士忠勤漢室,以身為漢民為榮!」

譙周一臉不悅:「婦人安知民心,安知自諸葛丞相南征以來,南中反叛幾次?」

「呃……譙公。」兄長從譙周肩上探出頭來,滿臉堆笑:「興漢將軍常年在軍中,深明將士之心。無當飛軍確實心繫漢室,九年前南安之戰,飛軍奮勇抗敵,損傷魏軍雙倍於己,幾至全軍覆滅;前日綿竹關,餘眾慷慨獻身,成就忠節。」

譙周被兄長當面駁難,一臉不快。兄長又道:「可惜,益州百萬餘眾,僅有十萬漢軍、官吏四萬,臣先見武興督蔣舒棄陽安關,關都尉馬邈獻江油城,後聞綿竹五千漢軍臨陣夜遁。十四萬軍吏,今日朝中文武僅二十餘人,虎賁軍二百,忠於漢室者,實為少數。而成都數十萬百姓爭先出城避禍,軍民更不能同論。蜀郡教化經年,尚且如此,何況南中?」

兄長雙眉一塌,一副希望我原諒他的表情。
怎麼又幫譙周說話!

「朕去南中,下詔減低稅賦、兵役,使百姓休養生息。好嗎?」
譙周連連搖頭:「陛下若至南方,外須拒敵軍備,內須御用服飾、車仗,一應所須,出於南中,諸夷耗損陡增,必定速叛。此是第二議。」

侍中張紹不是說,國庫足夠四萬大軍用一年?
「陛下勿憂,將國庫金銀四千斤、糧草四十萬斛搬去南中即可。」

「將軍手下已無一兵一卒,如何搬運千斤金銀,萬斛糧食?」

譙老頭好可惡!
「自己搬、宮人搬、百官搬,能帶多少帶多少!糧食不必帶多,一萬斛,夠一萬軍士吃一個月便足!一與安南霍將軍接應,隨即反攻成都!」

譙周悶哼一聲:「汝等武將,連年爭戰,何年何月不誇口志在必得?」老頭抬高了聲調:「敢問大將軍是否略地攻城?陽安關阻擋鍾會否?江油城阻擋鄧艾否?綿竹關大奏凱歌否?自不量力,連戰連敗!陛下,武夫之言,不足取用!」

「譙大夫這是什麼話!有勝有負,哪能說連戰連敗!」
「不敗,為何鄧艾逼近成都?」
「因為天降大雪於梓潼!」
「違逆天意,不可活也!」

我恨不得轟譙周這腐儒出宮!但天子近在眼前,又不好發作--氣死人了!

「呃……譙公。」兄長見我激動得流淚,輕拍譙周肩頭:「每人知識有限,若不明白精細,不宜妄作論斷。小臣親在前線,目睹漢軍殺傷魏軍何止雙倍。大將軍、興漢將軍等一班將士智計卓越,英勇無匹,實乃世人表率。此外……」兄長收起笑容:「譙老何以梓潼大雪而知天意?前朝迷信天人感應,多乃穿鑿附會,不可盡信。」

譙周嘴角抽搐:「殺傷雙倍有何用?魏有九州,漢只一州,殺傷八倍也註定失敗!」
「譙大夫若要投降,自行出城便是!恕末將不送!」
「粗鄙民婦,安知聖人之心!」

真想一腿踹倒這個假聖人!

「好好……」天子自寢帳中挪動身軀,正坐於眼前。
「諸葛將軍心懷忠義,二位大夫也是好意,朕都明白。若南中耗用過甚……」天子脫下龍紋絲袍,只著白襯衣:「朕幼時顛沛流離,苦日子也能過。看著數十萬百姓逃難山林,朕穿著錦袍怎能心安?在南中省吃簡用也無妨。」

「國有國體,不可偏廢,即使偏廢,尚有不及。」譙周又搖頭:「鄧艾、鍾會兵至,豈止於取蜀?此二人爭先,志在平定益州,吞漢全境。若陛下奔南,鄧艾見漢軍勢窮,必定追趕。此是第三議。」

鄧艾追來,正是求之不得!
「陛下,我們已經摸透鄧艾習性,連破鄧艾兩陣,老賊實不足懼!他敢追來最好,招集各方援軍,是他三倍之數,必要他全軍覆沒!」

譙周閉上雙眼,一臉不屑:「武夫安知謀略?」
「我們有優秀的軍師,還有熟悉鄧艾的諫議大夫!是嗎?」

兄長禁不住我瞠目逼視:「小臣的確了解鄧艾。」

忽然天子嘆了口氣:「連年兵禍,朕已損失多位國家俊傑:諸葛丞相薨於五丈原軍陣,費大將軍喪於降將之手,綿竹一戰,諸葛衛將軍、李羽林督、張尚書、黃尚書,當世人傑皆亡。興兵再戰,明年此時,朕不知今日殿上所見二十餘人,還剩多少。生離死別,怎叫人不心痛?」

天子看向窗外,繁星點點:「眼見數十萬百姓驚慌恐懼,奔入山野,淪為餓殍,葬身貧病,朕實不忍……」天子說著說著,悲從中來,以袖拭淚。

內宮沉默無聲。
天子雖不見得英明,總歸心地仁慈,不願見忠良喪盡,百姓流離。

兄長也輕嘆口氣。

「周還有第四議。」老譙周咳嗽兩聲,又照著疏簡唸下去:「後漢初年,邯鄲人王郎通天文、曆法,算出河北有天子氣,詐稱孝成皇帝之子劉子輿,僭號帝位,占據冀、幽二州,又以十萬戶侯懸賞世祖皇帝之首。世祖受逼於王郎,敗走信都,今冀州安平也。世祖欲棄河北而還關中,將軍邳彤勸諫:『王郎欺世盜名,而明公深得河北人心,若明公西還長安,則邯鄲城民必不肯捨父母、背城主,千里跟隨明公,必然流亡叛變。河北人心一失,恐不可復得。』世祖從邳彤之議,終破邯鄲王郎。當今北兵將至,陛下南行,周誠恐陛下將失成都臣民之心,不可復得。」

老大夫一口氣唸完,雙手呈上疏簡,天子收下,兩眼直視發怔。

「誰替朕簡單說說這第四議?」

譙周擔心天子南奔,將失去益州臣民之心,但投降就得民心了嗎?
「末將試言一二。百官多非南中人士,漢室南遷,不願相隨,臣民留於北方,不再仰望陛下收復成都。」

譙周點頭。

我不同意!
「譙大夫睜眼說瞎話!成都百姓都逃到深山裡去了,都絕望了,還談仰望?剩下沒跑的,不就是忠心跟著陛下的人嗎?」

兄長隨著「唉」了一聲:「譙老這典故似有不妥。邳彤勸世祖留下,艱苦作戰,終於擊破王郎。譙老這是在勸天子堅守成都?」

「喔!」譙周猛然醒悟,嗟嘆連連。
天子連連點頭:「巴蜀百姓絕望,是朕之過。朕再起用南中人便是了。譙大夫四議都說完了?」

譙周眼看這四議皆說不動天子,正要起身離去,又一屁股坐回草榻:「總之,陛下早降鄧艾,可獲爵土;若去南中,日後勢窮再降,禍患必深!《易經》解釋乾卦上九卦「亢龍有悔」:『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不失其正者,其為聖人乎?望陛下三思。」

天子直視半晌:「亢龍有悔,然後?」

這句話很耳熟,我抄過的!

「等等!」我聲音一大了,天子驚得全身一震!
「譙大夫漏了一句:『知進而不知退』!知所進退,才是聖人!季漢君臣去南中,正是知進退,永不放棄!」

譙周臉上一陣紅,天子樂得哈哈笑:「小玉學識還勝過大儒!」

譙周氣得吹鬍子,忽然大拍坐榻:「非也!非也!小婦人不明事理,妖言惑君!聖人知天命,從不違逆!堯、舜之子不善,此二聖知天命不在自家,因此禪讓於外賢,遠在禍患萌芽之前,便免除顧慮,聖賢如此,安能惹禍上身?商紂之庶兄微子歸順周武,縛繩銜璧,豈其之所好?不得已也!今北軍迫近成都,禍在眼前,漢室氣數已盡,尚不知進退存亡?陛下自比聖人何如?」

譙周急得直喘氣,天子也驚得低頭。

在禍患萌芽之前就懂得退避,固然是賢者之道,但那些明知禍患加身,卻依然堅持力挽狂瀾的,更該稱為聖人!
躲避的是隱士,是第三層人!真正的第四層人,要與世間的汙濁與不堪爭鬥到底,堅持到最後!

「陛下,千萬不能放棄!請與季漢孤忠放手一搏,讓後世千萬人看看,先帝辛苦創業,後繼有人,奮戰不降,堅守漢室精神!」

天子沉思良久,微笑點頭,眼中已泛著淚光:「朕明白了。朕過去犯了許多大錯。陳祇、黃皓掌政,群臣勸諫,而朕沉溺於享樂美好,躲避國政,拖延光陰,以致季漢有今日之窘迫。追念昔日,朕也曾放手,請諸葛丞相、蔣大司馬、費大將軍等季漢賢達全權掌政。若朕於南中委任賢能,能否重振國政,中興季漢?」

「當然可以!」
譙周搖頭:「不可能!英雄之世已過,季漢棟樑摧折,後繼無人,遠不如中原人材濟濟,鄧艾、鍾會等大將多如牛毛。天命在魏,不可違逆!」

「這是什麼喪氣話!」
我真想掐住這腐儒脖子!他去魏國整天拍馬屁,倒是如魚得水!

「沒關係的……感謝譙大夫肺腑之言。」天子面色沉重:「興漢將軍,朕知妳鬥志昂揚,但請妳據實以答,不必好言撫慰朕。若漢室南遷,究竟有多少勝算光復益州?」

我該怎麼回答?當嵇縈說出她有十成把握打敗鄧艾,實際的把握有多少?
成都將士折損殆盡,就只剩我孤身一人,面對無窮無盡的魏軍魏將,我一個女子有多少勝算?
我不知道……

「陛下……」
我這不中用的,已經泣不成聲。天子輕拍我肩頭,彷彿我還是當年的小女孩。
能重頭再來一次嗎?我不甘心!

「諫議大夫認為呢?炎漢能否中興?」

兄長沉思片刻,輕嘆口氣,眼眶竟也溼潤:「主內衛將軍已喪,主外大將軍生死未卜,年事已高,病情堪憂,臣不敢妄言。陛下還記得臣一早在殿上,提起益州牧劉季玉之事?」

「記得。劉季玉自知打不贏先帝,因此開城出降。」

「是。巴蜀人才濟濟,幸虧劉璋保全,季漢至今仍延用其子孫。然而當年劉璋未必失敗,正值曹操南下漢中,孫權西併荊州,若劉璋堅守成都,聯合兩強為外援,勝負也未可知。劉季玉出降非為自知必敗,其真正原因臣早上沒提,卻是……」兄長欲言又止,下頷顫抖。

「請說,朕聽著。」

兄長低頭,拭去眼淚:「其投降真正原因,是劉季玉說:『我父子在益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戰三年以來,十萬百姓肌膏草野,忠臣良將亡故,皆我之過也,心何能安!』臣此言大膽犯上,自知罪責難免,忠言逆耳,望陛下明察。」

天子半晌說不出話,忽然掩面痛哭:「陳祗、黃皓專權,朝政日下,衛將軍與一班忠臣殉國,皆朕之過!朕有何面目再為天子!」

兄長拜伏於榻,起身又道:「陛下,臣本魏人,來益州九年,見季漢講信修睦,官吏知書明道,遠勝曹魏百倍。當今漢室尚有許多忠臣義士,甘願跟隨陛下,直至漢室最後一刻,臣願意,想必興漢將軍也願意……」

我用力點頭。

「但亂世不留好人。漢中傅都督與五千英烈喪於陽安關,是衛將軍諸葛思遠與一萬壯士亡於綿竹。亂世存活壞人:茍且營私者飛黃騰達,臨陣脫逃者保全性命,不明事理者棄城而走,大都活得下來。季漢連年戰禍,賢能忠良、有識之士屢屢折損,而奸佞小人、不學無術之輩卻日漸壯大,亂世持續下去,漢室飄搖,只怕與曹魏無異!」兄長語帶哽咽:「漢臣志在恩澤萬民,使天下久安長治,所賴者,唯歷代賢良人才,卻不在國號。陛下仁厚,若使季漢群臣不命喪於亂世兵禍,卻紛紛入主中原,匡正天下,純淨濁流,穩定亂局,整治腐敗,嚴尊律法,講喻道德,教化知識,選舉賢能,布公天下,則臣感念陛下盛恩,百折不屈,萬死不辭!」

兄長與天子淚流滿面,我也忍不住淚水。
兄長主張投降,絕不是因為天命在魏,而是為了保全一群繼承了漢室精神的仁人志士,給他們機會進入魏國,匡正天下。

但鄧艾、魏國會給他們機會嗎?
兄長比我們了解鄧艾,也比我們了解魏國……
難道兄長才是對的?

天子好不容易止住淚水,憑憑點頭。
「明白了。朕無能無德,誤眾卿已極,深感慚愧。」天子拭去眼淚:「請光祿大夫作降書,明日一早與侍中張紹出城,向鄧艾納降。願鄧艾信守承諾,司馬昭重用季漢忠良。如此朕入九泉之下,方能心安!」

「周盡力而為!」譙周拜伏於地。

就這麼結束了……
我實在不甘心!我不甘心讓鄧艾、鍾會自鳴得意!不甘心大將軍的五萬大軍無用武之地!大將軍把重責大任交在我手上,我辜負了他!我不配做漢將!

「陛下請再考慮!」

「等等!」宮外迴廊腳步急促雜亂,虎賁軍喝止不住,闖進來的正是嵇縈、五王爺劉諶與一班家丁!

「父皇!千萬誤信譙周,這腐儒妖言欺君!」劉諶暴怒大吼!

「我兒一心忠義,朕知道。但朕意已決,已請譙大夫立降書,明日出城,送交鄧艾,預備開城出降。」
「父皇,這萬萬使不得!」
「無妨。我兒素有學識,憂國忘家,入魏後盡心為天下計,大有可為,先回去休息吧。」
「父皇,先帝創業艱難,萬萬不可放棄!」
「此事毋須再議!」天子擺擺手。

「陛下!千萬漢軍在外,日夜艱苦卓絕抗戰,一切的的心血、奮鬥、犧牲都白費了嗎?局勢仍大有可為,竟然束手就擒?」嵇縈也尖聲大叫!
「別再說了,朕不想再聽!閒人請出內宮,讓朕安心休息!」

譙周忽然站起,人高馬大的身形擋在北地王、天子之間:「事理已窮,禍敗將及,此時不降,更待何時?」
五王爺大叫:「父皇!若理窮力屈,禍敗將及,我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

譙周忽然微笑,振臂一呼:「此何言也?陛下懷德,能識天命,知進退,明存亡,行聖人之事,入魏封公,蔽蔭汝等子孫,百官皆有封賞,季漢人才得全,正為普天同慶,皆大歡喜之事!」

「我慶你媽屄!」嵇縈凌空躍起,手起一拳,正中譙周鼻樑,老頭慘叫一聲,跌坐在地,北地王與家丁衝上去,一陣痛揍狠踢,天子柔聲制止不住!兄長、宦官、宮女、外頭衝進來十幾個虎賁軍齊力將他們拉開……

我哭著走出承明門,走出皇宮,走上空蕩蕩的皇城廣場,口吐白氣,仰望滿天星斗。
立志守護的漢室,就要在我們手上滅亡了……

有句話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願漢室精神不滅,漢雖三戶,亡魏、晉者是否必為漢?
我不敢多想,只是不甘心!只差那一點點就殺了鄧艾!

老天,你要我們養成堅毅不屈的意志,我們已經有了!何必一再折磨我們!
我只想躲起來大哭一夜!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三十)

帖子 maltz » 2014-10-24, 02:15

配樂:Hannibal (2001) - the Opera.mp3

(三十)

回到朝真觀,我一頭鑽娘的廂房,縮進角落裡啜泣。
嵇縈進來安慰我,讓我看娘送她的香囊,裡頭字條上有四個字:「人盡道始」--當人走到俗世的盡頭,便是悟道的開端。

嵇縈說,三個多月前娘想收她為徒,她沒去。時至今日,她已經承受不住俗世的荒唐:

「形勢大有可為,國君竟撒手江山!這叫劍閣、梓潼的五萬精兵情何以堪?歷代先賢創建基業,如何安息?究竟是誰交給黃皓勸降書?究竟是誰鼓動譙周一貫主張亡國論,大膽在朝中力主投降?漢臣裡一定有蔣舒、馬邈這樣的內奸!」

我倆緊緊相擁,淚水打溼彼此的肩頭。
哭泣解決不了難處,而此刻我們又能改變什麼?

往事歷歷如繪:兄妹結拜、為娘祝壽、從軍守城、晉身羽林、縱橫沙場……
舅舅在綿竹戰場上告訴我:漢軍要戰一起戰,要退一起退;若勝,他們回成都改革,若敗,亂世也將結束。

難道舅舅也認為綿竹戰敗,朝廷應放棄社稷?
我心頭一陣凌亂,又隱約感到安祥--亂世終結,如兄長所說,舅舅這樣的人就能活下來,一展抱負。

我與嵇縈緊靠著身子,昏沉睡去,再睜眼,廂房裡只剩我一人,柔和冬日斜照,墊褥散發淡淡花香。

北風捲地,成都太學早不復往日盛況,師生大多出城逃難去了。
光祿大夫譙周「忍辱負重」,連夜寫就降書,抄送太學,公告於外牆。不必舅舅鑑定,我也認得出是兄長手筆。

※※※※
「江峽僻深、漢水偏遠,小國憑藉蜀土,負隅固守,遙隔京畿萬里,連年冒犯。黃初年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來蜀,宣勸喻之詔,申懷柔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然朕無德懦弱,貪圖娛樂,戀棧大位,因循茍且,未率臣民歸附大教。」
※※※※

圍觀不過十人,多是書生、文吏打扮。我邊讀告示,邊聽身邊老少搖頭嘆息,站我前頭的青年泣不成聲。

※※※※
「而今天威既震,萬軍已發,人鬼皆知,怖駭王師,神武無敵,朕敢不洗心革面,順以從命!今敕命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帑藏一無所毀,留百姓布於原野,餘糧屯於田畝,以待王師惠澤、憐憫善意之民。」
※※※※

大將軍手下五萬精兵,捏碎鄧艾綽有餘裕,當他接到投降敕命,還不仰天長嘆,怒氣攻心!天子軟弱,百官無用,孤臣強兵無力回天!

※※※※
「伏惟大魏布德施化,晉公宰輔,行伊尹、周公事,不居小節,包容垢疾。朕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繼印綬,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面縛已備,輿櫬在近,不復縷陳。」
※※※※

讀罷降書,我一口氣憋在胸前!譙周奴顏媚骨,連年預言亡國,通紙醜態畢現,就他甘願作司馬昭的一條狗!只後悔昨夜心軟,沒跟上去一頓痛揍!

前頭青年轉身離去,有些眼熟,他一見了我,忽然痛哭流涕,跪伏在地!他自稱太學生,七月隨我上前線,當初在陰平橋推下糧車的就是他!幸有我赦免罪責,自此知恩圖報,大小戰役,無不爭先。綿竹之戰,他幾乎堅持到最後,一見漢軍失了主帥,以為我命喪鄧艾之手,恐懼難當,逃回成都,羞愧無比,再不能抬頭做人,乞求我從重處罰。

本想回應「自己剛才什麼也沒聽見」,但我已有更好的說辭:「季漢雖亡,漢室之理想為天下長治久安,每一位漢軍、漢民都有責任,追求這個理想。你既是太學生,請你勉力學業,修己以進,他日治國、平天下,別讓漢室精神斷絕。好嗎?」

「將軍!明白了!」青年痛哭失聲,在石板道上連番叩首,被左右扶起。

這麼一來,周圍的書生都認出我。一名文吏道:「朝代興亡,人事輪替,轉眼百代,僅餘軀殼。興漢將軍繼承漢室精神,是季漢遺民的榜樣!將軍何去何從,我等皆願追隨,代代相傳,來日再興漢室!」

「對!不爭朝夕,爭千秋萬世!」
「炎漢當興!」

他們一遍遍喊著「炎漢當興」,我又感動得哭了,正想著如何回答,忽然嵇縈跑來,神色驚慌:「五王爺要回家幹傻事!我阻擋不住!小玉快去王府!」

我與嵇縈、廣場上的一班文吏急急趕到五王爺府,牆外三兩鄰舍淚如雨下,王府木門敞開,地上、牆上血痕斑斑,三、四塊麻布蓋著屍首,連未滿周歲的嬰兒也不放過!家丁只道北地王一早守在承明門,阻止天子遣使投降未果,回家後憤而行凶殺妻、刺死幼子,已提刀去了先帝祖廟!

我與嵇縈、家丁、眾人又奔向城南祖廟,只見廟口石像傾倒、承露盤碎裂於地,北地王劉諶渾身是血,手持尖刀,刀刃上滿是血汙,正隔著先帝牌位,與兄長相持!

「精兵皆在,援軍將至,自古安有投降天子!可恥!可恨!」北地王仰天大吼!

「天子也是為了你我!」兄長嗓音顫抖:「王爺是先帝最成器的孫輩,請保存劉氏血脈!先帝絕不願見到後人如此!」

五王爺放聲痛哭,指向眾人吶喊:「你等縱容奸人黃皓,縱容偷生腐儒,妄言仇國、天命歪論,擅定社稷大事,蒙蔽天子,為禍天下!天下人都蒙蔽了心智、都瞎了眼!」劉諶揮舞匕首,幾乎碰翻先帝牌位!

「不要怪他們,怪我吧!」兄長手扶牌位:「世道就是這樣!你恨,我也恨,但恨之無益!活下來,改變它!先帝畢生奮鬥,正是為此!」

北地王奪下先帝牌位,一把抱在懷中:「不!這世道太醜惡、太愚蠢!我不屑與之為伍!」

「那跟我走!」嵇縈在一邊大叫:「我帶你去青城山!」

劉諶搖頭,又大哭一陣:「先帝創業艱難,後人隨手拋棄,我們對不起先帝,對不起諸葛丞相,對不起為季漢奮鬥一生的千萬先賢先烈!」

「五王爺!」我大步上前,伸出右臂:「我明白你難過!我也難過,奮鬥多年,到頭來竟是這般結局!但即使一切努力都化為灰燼,我們也不能放棄,還要動手重建!從前我倆一同拜師學武,今後我陪你一起重建漢室!求你把刀給我!」

「太遲了!漢室已亡!亡於腐儒、小人之手!但我寧死不辱!」北地王舉起匕首,大吼一聲,倒插深入心口!眾人驚叫,急忙上前施救,只見五王爺倒在兄長懷中,怒目圓睜:「諶代父皇一死,追隨先帝,不負漢……」接著大吐鮮血,身軀掙扎了幾下,嚥氣時,先帝的牌位仍緊抱懷中。

眾人一陣號泣,兄長哭得傷心,喃喃自語:「不要怪世道、不要怪譙周,怪我,怪我……」

忽然嵇縈指著兄長大吼:「諸葛茂,的確要怪你!昨夜是你要天子投降!」嵇縈尖聲大叫:「我終於想明白,為什麼你能在陽安關城完好無事,因為你根本是田續一夥的!你不僅是魏國人,你還是魏國派來的細作!你本姓鄧!我早就該猜到你是鄧艾的人!是你告訴鍾會陽安關城有蔣舒,是你告訴鄧艾江油城有馬邈,是你告訴他們季漢荊益分裂,你全告訴他們了!昨日是你請出譙周、黃皓,是你串通了他們!昨夜又是你鼓動譙周去內宮!黃皓當朝唸出的鄧艾勸降信,正是你一早塞給黃皓!對嗎?對嗎!」

嵇縈狂亂逼問,兄長抱著五王爺屍身,沉默不答,眾人錯愕。她一時氣急,誤會兄長了!

「兄長不是那樣的人……」
「小玉,妳被他騙了!我們都被他騙了!漢室淪落至今日,就是這個鄧茂一手促成!面善心惡,奸險小人!我看錯你了!全天下都看錯你了!你不配做漢臣!你不配為人!」

兄長你倒是辯解兩句啊,不要被誤會了!

「你等著我替天行道!我殺你絕不手軟!」嵇縈大哭不止,飛奔出祖廟,兄長依然一言不發,只是親手闔上五王爺雙眼,徑自流淚。

那一夜,我沒等到嵇縈回朝真觀,但我大概猜到她的去向。我回到家中,與兄長一夜無話,次日他也沒提起嵇縈。

十一月初九深夜,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先回來了。老侍中告訴我,他們在雒城遇見魏軍。鄧艾厚待使者,再許前諾,又當即作報書回覆。

次日早朝,鄧艾報書在朝中傳閱,傳到我手上,我讀著又哭了一次,朝臣大多哭了。天子說,這是季漢最後一次早朝。他走下台階,親自感謝我們文臣武官,一路陪伴他到最後。而他所能報答的,就是替我們找一個好出路,繼續為天下蒼生效力。他還說,今後在北方不必稱君臣,偶爾飲茶閒聊,心願已足。弄得一群人對天發誓,終身行君臣之禮。

我想,我就當他是舅母的父親,一位心地善良、也許平凡無奇的長輩。貴為天子,是他的不幸,也是漢室的不幸。但他自始至終不興傜役,善待季漢百姓。有這位幽州人天子,益州百姓還算幸運。

最後,天子再派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北上受鄧艾節度。又派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季漢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有紀載者九十四萬,帶甲將士仍有十萬二千、吏四萬。又封國庫米糧四十餘萬斛,金銀共四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等待鄧艾接收。

兄長自願抄一份鄧艾報書。傍晚,我們兄妹齊力將它貼在太學廣場的告示榜上。兄長強顏歡笑:「比起譙大夫的肺腑之言,鄧艾這報書稍堪入目。」

夕陽西下,彩霞萬丈。圍觀的百姓早已散去,容納數千人的太學廣場,只剩我兄妹二人,石板夾縫間是腐爛的落葉,落葉下是曾沾染百姓鮮血的塵土。

※※※※
「漢末王綱失道,天下群英並起,數十載龍戰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去就之道也。自古聖帝相傳,即至漢、魏,受天命而王天下者,莫不在中土。」
※※※※

「兄長。」
「怎麼?」

「嵇縈誤解你了。她把所有『該發生,就一定會發生』的事都算在你頭上。我猜到她去了哪裡,等這事過了,我帶你去找她,幫你們重修舊好,如何?」

「感謝小玉。」兄長沉默片刻:「你兄長雖然天性軟弱,就在剛才,我下定決心,要像妳一樣勇敢。」
「你一個人去找她?也行。」

「不。」兄長深吸一口氣,挺起胸膛:「嵇縈沒有誤會我。她很聰明,什麼都算到了。」

我背脊一陣發涼:「……她算到什麼?」

「一切都是我造成的。我配不上她,配不上漢臣,甚至不配做人。該在先帝祖廟一刀自盡的是我,不是五王爺。」兄長低頭。

「不不,兄長,你勸天子投降,是為了延續漢室精神,只是碰巧與腐儒譙周意見相同。什麼『小不能克大』、『天命在魏』的鬼話,你都不信,對吧?」

兄長嘆了口氣,一縷白煙散入橙黃晴空。

※※※※
「玉石出河圖,絲帛傳洛書,聖人效法,以興洪業,不審天時,未有不顛覆者也。隗囂憑隴西而亡,公孫述據益州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鑑也。當今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可比黃帝軒轅,功高往代。艾銜天命來征,思聞成都嘉響,果煩蜀郡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之謀,豈天啟降福哉!」
※※※※

夕陽在後,我倆的身影拉到了太學外牆邊。兄長從腰間解下「漢諫議大夫」印綬,交在我手上:「我姓鄧名茂,字子茂,南陽人。家父是魏國軍侯,派往雍州戍邊,因此舉家遷至南安襄武。九年前,家父隨軍雍州刺史王經,迎戰漢大將軍姜維,死於洮西之戰。……其實沒人知道下落,就當是戰死了。家母改嫁洛陽,我沒跟去,找上安西將軍鄧艾。鄧艾沒讓我從軍,卻讓我當細作,假稱是大將軍一年前遷回益州的狄道人……接下來的事小玉都知道了。」

我不敢相信兄長說出這些話!
這是在作夢嗎?他是魏國細作?這麼多年,我和一個細作住在一起,帶著他見舅舅,看著他進秘書台,遍覽國家機密大事?

「小玉,我知道妳信任我,我也很信任妳。老實說,我把妳和娘當成真正的家人看。我喜愛季漢遠勝魏國,我敬佩大將軍也多於鄧艾。鄧艾、鍾會……他們沒有季漢文武犧牲奉獻的精神,他們不過在利用這個糟糕的世道,從沒想去改變它……」

「但你總歸是鄧艾的人!」我一手指上兄長鼻子!

「鄧艾對我有恩,我必須報答,他也信任我,但我自認不是鄧艾的人,我只做我自認是對的事。正因如此,我一次次背叛所有信任自己的人,包括鄧艾、鍾會、也包括小玉、姜大將軍、傅都督。我對不起妳們。小玉大可以恨我,事實上妳本應比嵇縈更恨我。我不配做你的兄長,更不配這個姓氏。我是一個汙點,應該被所有諸葛後人忘記的污點。」兄長後退一步,不,他的確不配!

我大聲嘶吼:「你認為是對的事,就是當細作,就是背叛眾人?」

他微微點頭,流下兩行眼淚:「入行的時候沒想那麼多。希望有朝一日,天下再也沒有細作這一行,自以為正義,卻喪盡天良。我想做得比一般細作好些,夾在漢魏之間,幫助天下善人,打敗天下惡人。我生父是善人,姜大將軍、傅都督、諸葛衛將軍父子、小玉都是善人。但在這亂世裡,善人、賢人自相殘殺、消耗殆盡,而惡人、庸人攀親帶故、茍且肥壯。我想盡快結束這亂世,使天下僅剩的賢能之士得以抬頭,著手重建天下秩序。小玉,妳是我見過最善良的人,願妳把握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娘不是給妳一個錦囊,裡頭寫兩個字「天府」嗎?她早料到了這一天。妳不必打著炎漢的旗幟,也可以重建天府,把天府之國開遍九州。」

話說的多好聽!他不配說這樣的大道理!

「你害死了多少好人!如果不是你,傅都督、舅舅、尚弟都不會死!季漢也沒有今天!只怕已經消滅鍾會、鄧艾,北伐關中!」
「也許。」
「舅舅、尚弟待你如至親!我恨你忘恩負義!我恨你害死我一家人!你今夜就搬出去!你不搬我搬!我再也不要見到你!你滾!滾!」

我顫抖的手指向廣場邊,他默默點頭,行了兄妹長揖,孤獨轉身離去,沒有腳步聲,一步步遠離,終於消失在小巷轉角。

※※※※
「昔商紂庶兄微子歸周,武王待為上賓,君子長成,修身豹變,身處大變而不失義,來辭謙沖,禮備輿櫬,此皆前哲歸命之典儀也。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若非通明智達者,何以現王者之義乎!」
※※※※

季漢天子、譙周、鄧艾、和我曾經叫「兄長」的那人一個個通明智達,都明白全國為上;於是承明門騾車棺柩已備,季漢將亡。
廣場就剩我一人,無力地蜷曲在一片片磨損缺角的石板上。我還想再哭,但淚水早已流乾。

漢室精神在人,無論是活下來、堅持改變世道的,還是慷慨赴義、以身作則給後人借鏡的,都堅持到最後一刻。季漢群賢即將仕魏,而諸葛玉不過一介武夫,只知馬上爭戰,才識遠不及他們,無力追求天下長治久安。舅舅、尚弟他們以死明志,五王爺代替天子身殉社稷,漢室已亡,天下太平,還要興漢將軍、大漢忠義校尉何用?

何不追隨舅舅?我反正不怕死!

我要讓鄧艾看看,讓天下看看漢將寧死不屈的氣節!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跋)

帖子 maltz » 2014-10-25, 10:16

(跋)

一整天,我躲在娘的廂房裡,寫下心情,邊寫邊哭。這裡有我童年的回憶,在廂房裡我最有安全感。
明日,這裡就是魏國土地……

十一日,陰雲密布,雪片細柔,悄然飄下大地。

季漢天子白衣草鞋,披髮銜璧,姆指粗細的麻繩綑縛全身,手牽騾車,車上載著一具空棺。太子、諸王兄弟、文武官員雙手反綁,一長列六十餘人尾隨其後,出成都北門。同一段路,七月支援沓中,我昂首闊步;十月救涪城,我心急如焚;今日再走,每一步都是無奈不捨、冰涼刺骨,十里路幾乎走了一個時辰,人人白雪覆頭。

金紫牙旗再立,黑甲行伍嚴整,鄧艾未坐黑漆大轎,只在將校簇擁下立於軍門,虹光滿面。

鄧艾先命軍士焚燒棺柩,又親手解開天子繩縛,請天子入軍帳,因循舊制,拜為驃騎將軍。其餘文武在軍帳外一字跪著,鄧艾與隨從走來,一一扶起詢問,大多重拜原職。

「可恨蜀賊!跪下!」一旁魏軍喝斥:「妳殺我多少大魏好漢!」
我挺直腰桿,屹立不倒,仰望灰茫蒼天,任憑他一棍棍打在腿脛上。

鄧艾走近,輪到我了。

「妳出身平民孤兒,以大小戰功官拜興漢將軍,是不是?」

我不回答。我已打定主意,要堅持漢將風骨到最後一刻!

「本將敬妳是女中豪傑,有東西還妳。」鄧艾手下呈上一塊黃布包,打開,裡頭是斷成兩截、卻擦拭得閃亮的蒲元雄劍。

鄧艾親手為我鬆綁,遞給我黃布包。我沒伸手接。
任憑他費盡心思口舌,漢將絕不屈服!

「大膽蜀賊!」又是一記重棍打在腿上,我悶哼一聲,忽然鄧艾身後轉出一將,抄起布包中斷劍,架上我脖頸!

鄧忠!
「父親,蜀賊大不敬!該殺!」

鄧艾沒做表示,只是抬高下巴:「本將明白妳在想什麼。姜維大軍不遠,成都朝廷竟然投降,妳不甘心,寧死不降,要成就氣節,對吧?」鄧艾嘆了口氣:「君子有成人之美。本將成全妳吧。」

鄧艾正要揮手,忽然身後喊出一聲熟悉的「等等!」

是那個我不想再見到、曾經叫他「兄長」的人。

「納降吉日,將軍允諾厚待蜀臣,此時殺降將則有傷德……啊,很抱歉,我編不下去了。」「兄長」接下鄧忠手上斷劍,卻架在自己脖子上:「兄妹一場,將軍讓我抵她一命吧。她一生做盡好事,而我害死這麼多人。說實在,我真不想活了。」

「你究竟是幫著我父親,還是幫著你妹妹?」鄧忠大罵。
鄧艾仰天大笑,又一把搶下兄長手中寶劍:「不愧是我鄧家人,有情有義!但別鬼扯什麼害死人,數十萬人得感謝你,只是他們不知道罷了。」

可恨,都是你們鄧家人!

「本將以前還不相信,今日才見識到,你們漢臣一個個都迂腐不堪,怪不得亡國!但無妨,等你們到了中原,過幾年都要學聰明。講道德可以,但為了道德不顧生存,怎能不亡國?」鄧艾輕拍我肩頭:「本將一生戎馬,沒碰見幾個像樣的對手。姜維勉強算一個,妳也算一個,差點就栽在妳劍下!說真話,本將敬妳武藝膽氣,只是各為其主,必須攪盡心思鏟除妳。但如今漢魏兩家已是一體,還必須為了往後生存,并肩作戰。」

鄧艾將斷劍包好,彎身放我腳前:「拜妳們連年進犯所賜,雍、涼州郡十室七空,本將為了防務,將胡人大量內遷,今後還是個隱患。本將老朽,也得後繼有人。那群膏粱子弟成天無病呻吟,幹不了大事,妳卻是個可造之材。這樣,本將表奏妳作安西將軍,盡釋前嫌,傳授兵法,如何?」

我不知該受寵若驚,還是該深惡痛絕。
鄧艾看來不是器量狹小之輩,但我痛恨他說我們迂腐!

我是否該回答他?怎麼回答?
武將的使命是什麼?是保護舅舅這樣的人為萬世開太平……

「中原朝廷裡,是衛將軍這樣的人掌政嗎?」

鄧艾愣了片刻,竟苦笑連連:「妳是邊疆武官,千萬別操文官的心!妳保護邊疆、消滅胡患,就是妳的功業,朝廷的事是他們的功業,不干妳的事。」

「若魏國掌政者不以開萬世太平為己任,我就不去。」

老將連連搖頭:「你們怎都這麼傻、這麼迂腐?」

可惡!我忍不住了:「迂腐的是魏國!你們中原人被連年亂世消磨到喪盡志氣,得過且過!」

「大膽!」鄧忠又拔出腰中寶劍,卻被鄧艾制止。
「本將看妳善良,給妳一句忠告:這是天下現狀,天下千萬人都這麼現實,不是妳們一小撮蜀臣做做白日夢就扭轉得了的。即使在季漢裡頭,妳們也是少數中的少數。」

「只要我們不放棄,總有一天成為多數!」我放聲大吼!

鄧艾搖頭哂笑:「小婦人,妳被亡國之恨衝昏頭了,多少人搶著接本將的班!是妳運氣好,頂著降將的頭銜,一般人沒有朝中大員的關係,等一輩子都等不到。妳冷靜幾個月,認罪道歉,本將便表奏妳作安西將軍。遲了可別怪本將找別人。」

「父親,此等迂腐之人哪配做將軍?」鄧忠打抱不平。
鄧艾斜眼瞧著親生兒子:「就這點見識。等你把可以信任的人都殺光了,再來爹面前哭吧。」

鄧艾一跛一跛地走開。

拜完了遺臣,鄧艾率領全軍,護送季漢君臣回成城,與天子並行入內宮,隨即出榜安撫百姓,又交割國庫、糧倉。午後,連下多道敕令,南中、漢中諸圍各處守將開城出降,使太僕蔣顯命敕大將軍姜維降魏,我自願陪伴。

我與蔣顯東下郪道,在廣漢趕上大將軍。原來姜維聽說成都軍棄守涪城,退至綿竹關又戰敗,未知成都動向,而鍾會大軍已至涪城,便退至廣漢。數日之間,竟接到天子已經投降的惡耗!漢軍個個悲哭痛罵,氣得拔刀砍石,火星飛濺。

我怕大將軍受不了打擊,又要病發。但姜維沒有發脾氣,也沒有流淚。我進軍帳時,他獨坐帳中,嘴唇有些蒼白,但面容寧靜安祥,像一片寧靜的雪原。

爭戰不利,有辱使命,我叩首謝罪。但姜維竟朝我長揖一拜:
「我失期未至,該道歉的是我。」
「是細作、是天意、是成都軍作戰不利!」

大將軍閉目不語。
我正要拜辭出帳,他忽然叫住我:

「武將的使命是保衛國土,使聖賢教化天下、福澤社稷。而今聖賢身死,社稷消亡,興漢將軍有何打算?」
「繼承漢室精神,永不放棄希望!」

姜維點頭,眼神堅定:「是,永不放棄。」

出了帳,我遇見廖化、張翼二位老將軍,他們也抱怨成都不等援軍,徑自投降,實在太沒出息。我對他們說了江油城、涪城、綿竹關數戰經過,回憶朝中宮中辯論,最後君臣出降,他們嘖嘖稱奇,又感慨萬千。

「武人啊,失了戰場,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張翼搖頭嘆息。
「阿玉花容月貌,精誠勤勞,什麼事幹不好啊?張伯恭說這什麼喪氣話呢。來,琵琶拿出來,老夫給小玉唱一遍得意曲『風霜正道』!」

「廖老,上次唱過了,忘啦?」
「再聽一次不行嗎?」

「我唱吧。」

兩個老將軍瞪大了眼,難以置信。 :on_aww:
我想起昨日在朝真觀裡寫的字,怕被魏軍發現,給娘惹禍,就隨身帶著,如今隨手串成歌詞。左車騎張翼彈著琵琶,右車騎廖化隨手抓著枯枝,打起節拍:

按這裡聽音樂

三足鼎,天下傾;
兵戎戢,鼓號寧。
勁草立,疾風已停;
愧對先帝靈。

孤忠少應,茍活唯幸;
但願,明辨義行。
朝夕晨冰,萬世太平;
長夜,靜待天明。

廖老將軍聽罷,若有所悟,要去紙筆,頃刻寫就下半節歌詞,張老將軍又潤色幾處,交給我再唱下去。

長夜驚,惡夢醒;
天下寧,人有情。
勁草長,終成穗英;
傳承知天命。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有魏,才須阿玉。
現實兼聽,迂腐自清;
喜迎,炎漢再興。

二位老將軍告訴我,活這麼老,就明白一件事:人的成長永無止息,但擁有理想,才有追求偉大的動力,少了它,便註定在平凡中詛咒現實。
人生不是說給孩子聽的故事,永遠沒有完美的結局。他們祝我一夜好眠,帶著微笑,在夢裡計劃漢室再興。

《炎興》第三部.孤忠之搏 完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中場休息

帖子 maltz » 2014-10-25, 10:23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炎興》第四部 寒星之落 (序)

帖子 maltz » 2014-10-27, 10:43

图片

《炎興》第四部 寒星之落

配樂:Faure Requiem - Sanctus.mp3

(序)

炎興元年十一月初五,我--諸葛瞻戰死於綿竹關。

我親眼所見的最後景象,是金色的夕陽、歪斜的地平線,愛子與黃尚書身負重創,奮勇拼殺於千軍之間。
視野漸暗,喊殺聲淡去。

在完全失去意識前,我有個想法:

有張一望無際的畫紙,天下千萬人立於畫紙上,每人一生只畫下一筆。有人定下格局,有人增色修飾,或是若有若無,有的不幸成為疵病敗筆,卻又被後至的神來一筆補救,巧奪天工。這一幅畫永遠無法完成,無論怎麼擴充,邊界總有無盡的空白。

諸葛瞻遠離了擁擠的山水,朝向一片廣大無際的空白,添上一道若隱若現的紫毫淡墨,留待後人增補修改。

這一幅畫有個名字,叫作「天下文明」。它是天下人生存的軌跡,前仆後繼,世代交替。
諸葛瞻的這一筆,比起整幅畫,自然微不足道。每一筆都微不足道。

思路在這裡中斷。

我死了。

……

死,原來是這麼回事。

意識尚存,便是魂魄。我的魂魄不具備色彩、形狀、氣味,寄身於虛無,無法顯靈、化作墳堆上一道青煙,無法托夢控訴冤情,也無法操縱師婆的唇舌,斷言敵軍是否會打來。

無目,自不見風光景物;無耳,故不聞鐘鼓瑤琴;無手,亦觸摸不到絲帛毛氈、肌膚髮絲;唯一的例外,是我感受得到人心--情感、思索、畢生追尋的欲望與夢想、不可告人的秘密與回憶。通過澎湃激昂的感動,我再見壯麗河山;透過舒坦安寧的靜思,我再聞絲竹仙樂。當人們伸出指尖,我再次碰觸到愛欲與親情;當人們洗耳恭聽彼此的話語,心頭湧現七情六欲、漠不關心,我再次貼近智慧與哲理。

原來,人死之後,肉身回歸塵土,魂魄回歸人心。

每當人懷念起諸葛瞻,我便融入他的心靈,隨他思潮起伏,與他沉溺回憶。我無法宣判是非、論斷曲直--我既融入了他,我便是他,但他還是他。我只是一名永恆的參與者,無聲無息。

的確,死者依然活在人們心裡,並成為他們的一部份。

※※※※

涪江邊有層薄冰,踩上去嘎吱作響。
我想起一段往事。約三十年前的某個冬日,我--中監軍、征西將軍姜伯約拜訪諸葛丞相,在結冰的江水邊找到他們父子。
當時的諸葛思遠只有六、七歲,聰明可愛。記得他那時正像我這麼蹲坐著,伸手輕按上江面上的浮冰,一小片薄冰破裂,載沉載浮,隨江飄流。

「大將軍,印綬、符節已交付護軍胡烈。鍾會候於涪城東門。」

忽然耳邊傳來一聲清柔悅耳的女聲,我心中一陣溫暖。她是諸葛丞相之女的養女,熟人都喊她「小玉」。我在心裡也這麼叫她。
小玉仁義果敢、忠勤國事,每每讓我想起年輕的自己。我自知來日無多,只願即時培養她,成為棟樑之材。

漢室坍毀,只要棟樑仍在,便能再撐起它。

我起身正立:「興漢將軍,妳傳我將令,三軍就地放下兵器、儀仗,牙門將、都尉以上隨我入城。」

「是。」小玉領命,正要轉身,又被我叫住。

「昔日衛將軍領軍至涪城、之後妳回成都,可曾接到我親筆公文?」

「在涪城時,我等只接到輔國董將軍的親筆軍情。喔!」小玉突然眉頭一皺:「還收到鍾會的偽書。這小人,竟敢模仿大將軍的筆跡,被衛將軍慧眼視破!」

是了,諸葛思遠工書畫,強識記,我雖出征在外,歷年多次上表,他在尚書台必然熟悉我的筆跡。鍾會這是班門弄斧,自不量力。

「鍾會在偽書裡說什麼?」

小玉眼眸一轉:「鍾會要成都軍提防鄧艾『攻敵之必救』,偷襲成都,令我們出城阻擊鄧艾。」

我腳下輕輕一踩,一片碎冰斷裂、隨水飄流。

我早習慣了戰爭的冷酷與詭譎,卻仍不免對鍾會增添一絲厭惡--不為鍾會模仿自己筆跡,我甚至感到些許榮幸;而在他刻意洩露機密,驅虎吞狼,使漢軍與鄧艾殺得兩敗俱傷,好成就自己的功業。如此一來,無論這偽書是否被識破,漢軍都洞悉了鄧艾的動向。局勢也正如鍾會所預料,成都軍與鄧艾在綿竹關大戰一場。鍾會唯一失算的,是短短數日之內,成都朝廷竟向已是強弩之末的鄧艾投降。

「敢問大將軍的公文內容是什麼?末將可轉告蔣太僕,帶回成都。」

公文寫了什麼?

大約十日前,我從心病昏迷中甦醒,軍帳外仍是漫天大雪。我堅持前軍即刻進發,自梓潼走郪道下廣漢,再北上涪城,與成都軍夾擊鄧艾。

山道積雪即膝,舉步維艱,才走了一半,探子回報,衛將軍已率成都軍在涪城小勝一陣,擊退鄧艾。我與眾將商議,認為鄧艾後軍尚未出陰平,這前哨戰只是鄧艾的緩兵之計。他無法進佔涪城,深入敵境,有進無退,極可能冒險一搏,只帶數日軍糧,直取成都。這麼一來,漢軍只須用漢中圍守之法,分兵堅守成都、涪城,遷入臨近諸縣百姓,堅壁清野,不留半粒米糧資敵,則鄧艾必敗無疑。

我連夜寫就公文,蓋上大將軍印,星夜飛馬,送往涪城。

三日之後,探子回報,漢軍已經棄守涪城,在綿竹關大戰鄧艾,全軍覆沒;衛將軍父子、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督李球等為國捐驅!我壓下消息,強忍悲痛,又上表奏請天子親率成都數十萬百姓堅守城池,待鄧艾糧盡退兵。自己對付了進佔涪城的鍾會,便率軍回援,消滅鄧艾。

想不到,下一次聽見成都的消息,便是朝廷的投降敕令。郪道十里漢營,咒罵、號哭連綿不絕。

我深吸一口氣,頓覺冰涼清新、醒目提神。小玉正耐心等候答覆。
我想起諸葛丞相的告誡:

「分享悲傷,乞求安慰;獨享悲傷,轉念無畏;往者已逝,來者可追。過去的事就別提了,興漢將軍放眼將來,傳令去吧。」現在我把它傳給丞相的外孫,希望她終身受用。

「是!」小玉回身便走。她頭後有箭傷,不戴缽盔,仍纏著一圈白布,長髮飄逸於刻痕累累的金色鱗甲上。

看著涪江邊上的浮冰,我又回憶起三十年前的那一日,諸葛丞相告訴自己一個比喻:

「天下人事,好比這歲末江水,無分貴賤貧富,人人都是一滴水。當他們緊密團結,便凝聚為一層薄冰,權且浮出水面。而當人們稍有不慎,凝聚不力,便要落入黑暗深淵,混入無數水滴,隨波逐流。」

三十年後,我已體會丞相的真義。這團結的薄冰,是人性裡互助、關懷、同情、包容所累積出的知識、道德與制度。而冰下的深淵,是自顧不暇的翻滾、苦難、孤獨、自求多福,轉瞬之間沒入塵土。

如今,我與當年丞相同身為漢臣之首,我得團結眾心,再興漢室,不叫他們沉淪於黑暗的世道裡。
這便是我餘生的使命。

青袍銀甲,大丈夫威武不屈,我昂首闊步,走在兩萬餘人隊伍的最前頭。
我後頭緊跟著兩位老將軍--左車騎將軍張翼,右車騎將軍廖化。他們隨軍征戰多年,在我面前為無奈的投降難過;但從他們以往的言談看來,他們也許正慶幸著殺戮與苦難的結束。

我心裡閃過一絲懷疑--復興漢室,是否意味著苦難再起……

涪水對岸,十萬魏軍營寨錯落離散,涪城東門懸起一面巨大的青色「鍾」字纛旗。纛旗下,魏將左右排開,正中這位清秀瀟灑的中年魏將,想必是鍾會。

「伯約!相見恨晚!」鍾會笑得燦爛。
我年過六十,閱人無數,自認看得穿一切矯情的偽裝--鍾會這笑容暗藏僥幸。

或許他沒想到姜維與漢將會立刻放棄抵抗,並朝自己投降。或許他看上漢將、漢軍的實力,畢竟當今魏國拜將領軍者,大多是鍾會這樣的世家大族子弟,缺乏挫折磨練心志。鍾會手下的魏軍戰力也十分低落,漢中的漢、樂、黃金三城圍了幾個月也束手無策,十幾萬大軍在漢壽也疲於奔命,不敵漢軍不到半數兵力的襲擊,還燒了他大半屯糧。

「鎮西將軍。」我長揖不拜,肅容正色:「國家精銳皆在,今日相見,猶嫌太早。」

鍾會雙眼一亮,嘴角上揚,顯露出自信:「伯約凜然大義,成就全漢之功,不負天下盛名。再動干戈,千萬人死無葬地,非仁人君子所願。」

傳聞鍾會絕頂聰明,如今一見,他話裡果然暗藏玄機。
受侵攻而亡國,君子只須以直報怨。我點頭拱手:「據聞將軍自淮南以来,算無遺策;中原安定興盛,多賴將軍之謀。將軍聰慧過人,必能禁止將士掠奪,並廣納、重用前朝賢良。」

「哈哈,哈哈哈!」鍾會縱聲大笑:「肯定!今後不分彼此,當世雄傑,理當結為知己至交!先為伯約介紹魏將!」

鍾會先招來鎮西長史--京兆人杜預、字元凱。杜預長鍾會三歲,高大豐腴,雙頰泛紅,滿面春風。

「楚材晉用,戮力壹心。伯約兄順時而動,從善如流。在下今後多有請益,煩請賜教。」杜預作揖。
「哈,瞧這個『左傳癖』!為這四句,想了老半天吧?」鍾會冷笑兩聲。

杜預連連點頭,瞇眼微笑。這微笑單純無邪,杜預若非天性善良,便是極具心機之徒。

鍾會再介紹鎮西護軍--安定人胡烈,字玄武。胡烈長鍾會五歲,粗壯雄武,方臉上鬍渣橫生,肩上受了創傷。胡烈身後是他十七歲的兒子,濃眉細眼,名淵、字世元。

「伯約爭戰無敵,士季謀略無雙,你二人正是絕配,輔佐魏室、晉公!」胡烈溢美稱贊我倆,豪爽中倒有幾分逢場作戲。言過其實者,不可大用。

還有另一個鎮西護軍--右北平人田續。他身形矮胖,膚色黝黑,兩道鳳眼上挑。

「將軍,今後都是自己人,多謝關照。」田續謙卑低頭。他沒有一般武將的剛氣,卻頗似市集裡和氣生財的商販。

就在兩個月前,胡烈、田續這兩個護軍領軍兩萬,為鍾會強攻陽安關,鍾會大軍隨後趕到。我為了對付雍州刺史諸葛緒,救援遲了一日。倘若陽安關尚在,今日投降的只怕是鍾會,不是姜維。

「二位護軍,相見恨晚。」我拱手作揖,目光如炬;胡烈客套還禮,田續竟呆立原地,不知所措。

「不晚,不晚,如田護軍所言,今後都是自己人,一同為魏室、晉公效力。」鍾會畢竟聰明,聽出了我的意思,又話鋒一轉:「說到這,征西將軍不請示朝廷,便擅拜巴蜀故將,不可一世。田護軍,你隨鄧征西發兵陰平,直至涪城。依你看,若非魏軍主力與伯約相持於劍閣,鄧征西哪來的好運?」

「征西將軍刻薄狂妄,急切求功,將士操勞,苦不堪言。」田續唯唯諾諾:「此外,鄧征西命投降的江油漢軍詐降,挑撥離間漢軍中的益州人、荊州人,又散布漢大將軍姜伯約病發身死的謠言,終使得綿竹關數千漢軍連夜逃亡。」

我身後一班漢將聽得咬牙切齒,恨不得生吞鄧艾。

鄧艾如何得知季漢荊、益不和,又曉得我心病發作?只怕他有季漢降將相助。
我欲復興漢室,除了慎選精忠信實之士,還須深明魏國內情的幫手。人才何處尋?

「若伯約與諸將得以回救成都,鄧征西還不粉身碎骨!」鍾會跟著漢將憤憤不平,一對眼睛卻盯著我瞧。

我直與他四目相交。由此,我大概摸出鍾會的為人。
而鍾會也能從我的缺乏反應中看出我的為人。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鍾會點頭稱是,再介紹帳下魏將數十,大多似胡烈誇口不實、田續拘謹慎言,照面而過,乏善可陳。其中一個高大的南安人、中尉將軍龐會滿面凶光,竟於眾漢將面前大言不慚,憤恨不能領軍殺進成都,被鍾會以道義勸止。如此器量狹小之人,安能為將?荒謬至極。又有一個瘦小的帳下督丘建,戰場上失去右手數指,他思辨敏捷,與鍾會、胡烈二人談笑風生,乍看推心置腹,實則滿口虛浮,空洞誇大。魏國世道如此,我自幼領教,不足為奇。

換我向鍾會等介紹漢將。左車騎犍為張翼、右車騎襄陽廖化名震中原,鍾會率眾以長者之禮相待。而身肩天子敕令的太樸蔣顯應答如流,不卑不亢,鍾會連連稱奇。

「這位是興漢將軍,蜀郡諸葛玉。」
「巾幗鬚眉,久仰盛名!」

小玉默默仰望晴空,不作回應。我暗敬她的膽氣。

「漢壽中軍的糧倉、主帳,都是妳燒的啊?」
「……」

鍾會的熱臉貼上冰霜,依然莞爾逗笑:「好,各為其主而已,不必妳賠了!今後都是同僚!」
「……」

小玉始終沒瞧鍾會一眼。鍾會身後的一群魏將卻已怒氣衝天。

「降將安敢囂張!」
「無知婦人,別把自己當回事!」
叫得最大聲的是龐會:「她害我多員大將性命,請斬之,以謝諸軍!」小玉狠狠瞪著龐會,雙拳緊握。

「無妨,大國上將,須有仁厚之風。」鍾會安定了眾將,轉身又道:「四百餘年漢室過眼雲煙,風骨尚存,正附在諸位身上。佩服!」鍾會垂頭拱手。

小玉終於開口:「長夜漫漫,眾人皆睡,醒者期待天明。聞鎮西將軍深算多謀,左右朝政,舉足輕重,若為天下長治久安奮鬥,玉自效犬馬之勞。否則視同陌路,多言無益。」

魏將無言以對,鍾會怔了片刻,正色回答:「漢室忠義者多如羽毛。國祚遷移,付之天命,叫人如何不惋惜……」
鍾會語重心長,長嘆一聲。

我無法確定鍾會是否發自真心。他飽讀詩書,理應深明聖賢道理。但身為權臣,他又有充足的動機與必要,拉攏這一班心存忠義的漢將,與他們麾下能爭善戰的五萬大軍--這都是鍾會將來縱橫魏國朝廷,維持翻騰不墜的寶貴資本。大功雖讓鄧艾奪去,鍾會若能攏絡漢臣漢軍,也不枉此行。

而昔日漢大將軍姜維,也有充足的動機與必要,利用鍾會這樣的想法,一步步復興漢室。
說實話,我毫無把握;但我自知繼承歷代聖賢遺志,雖任重道遠,也永不孤獨。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一)

帖子 maltz » 2014-10-30, 03:57

配樂:三國志 V:故山之夏 by 服部隆之.mp3

(一)

大清早做了個怪夢,大罵數聲驚醒,汗濕被褥。

夢中的我胡言亂語,什麼大同治世,一千戶出兩百個太學生,人人終日玩喝玩樂,比那庸材天子還快活!
喔,我還夢見自己迷上諸葛瞻呢。都天人永隔了,還指望他托夢?

脫了濕衣服,找套乾襦裙換上,花青遠勝秋黃。我隨口編了四句:「歲末日上竿,乾坐青城山;身滅魂若在,再尋諸葛瞻。」

黃絹琴袋褪下,我展開一卷卷諸葛瞻的遺作,挑了幾幅比較完整的掛在牆上,又給瑤琴調弦定音。

「書畫有琴合,何必樹白幡?」我自言自語,撥下久違的一弦。

「咚--」

在綿竹戰場上,我答應諸葛瞻,要將季漢改革的想法帶回成都尚書台。現在要我帶給誰?鄧艾?

可恨的老賊鄧艾!匹夫得志,氣燄囂張,老娘總有一日扯爛你的黃錦袍,割掉你嘴下那撮白毛!
可恨的小人鍾會!奸險詐偽,竟騙到了姜維、小玉!老娘總有一日要你身敗名裂,給後世億萬人唾罵!
可恨的益州人!亡國了,開心了吧?怎麼不再提什麼「外來政權滾出去」,「益州人當家作主」,「益州話是最美的語言」?吐著舌頭、搖著尾巴期待新主人封賞是嗎?老娘早該抓把松脂,黏住你們一張張臭嘴!
還有最可恨的諸葛茂,老娘要拿魚腸劍,把那段三寸不爛之舌割下來!

老娘再也不相信臭男人!
好個青城山,道觀裡全是大娘大嬸道姑;嵇縈年方十六,風華正茂,只能夜夜雙手摟著自己睡覺…… :on_ghost:

我不甘心!我不能一輩子留在這裡!

「崩」弦斷。

瑞雪漫山,人煙罕至,我第一百零八次周遊女道觀,忽聞一陣男客笑聲,那吱吱喳喳的雜音我認得--臭男人上司的上司的上司,老猴子郤正!

「師娘早。」我隨意點頭行禮。

師娘便是小玉的娘--諸葛果。她說既然是女人,何必叫「師父」,又免去了拜師之禮。她年近五十,不食人間煙火、不服五石藥散,肌膚光滑紅潤,舉止清淡高遠,顰笑優雅風韻,鶴氅羽扇,周身潔白,真如仙女……二十年前下凡一般。而她醫術精湛,治好了我那咳血的風寒,手背刀傷也只留下淡淡的小疤。
我要學到她一生智慧,踩扁鄧艾,捏死鍾會!

「徒兒早,給妳介紹,這位是郤秘書令。」
「介紹過了。」郤正一對圓眼珠滾了滾,猴腮鼓動:「方才琴聲中有澎湃殺氣,是否出自姑娘手筆?」

「……我想殺的人可多了。」 :on_boss:

師娘微微皺眉:「徒兒已上山七七四十九差一日,還未消除暴戾之氣?」
「嘿嘿。」老猴子尖嘴一斜:「大禹治水,改防堵為疏導。我且疏導姑娘一二:據說嵇姑娘與諸葛子茂併肩作戰,歷劫歸來呀?」

「誰?我不認識。」

郤正與師娘對望一眼,笑容詭異。
「別氣了,師娘替妳教訓這不肖子。」
「是,別理他了。來,上天下地,古往今來,嵇姑娘隨意定題目,我三人屈膝暢談!」郤正端起茶盅,徑自舉杯便飲。

青城山道觀擺設從簡,卻相當精巧:坐墊繡花綿軟,砂罐松柏雕繪,几案黑漆油亮。

定什麼題目好?
如何消滅老賊與小人?只怕她們不感興趣。
如何應付十居七、八的俗人?已經知道了--青城山!

我答應了諸葛瞻,讓尚書台請益州隱者出山相助。結果呢,自己反而先躲上青城山。我怎麼對得住他?他做了鬼會不會來纏著我?
不,那都是迷信!

郤正乾咳兩聲:「嵇姑娘慢慢想。我先出一題:『名教』者,人倫秩序也。而當今有識者多不喜歡名教,該用什麼替代它?」

師娘不假思索,脫口便出:「名教者,以教化之名,行律法之實也。律法寬鬆,則天下紛亂;律法苛刻,則百姓動輒得咎,手足無措。故名教之弊不在名教,而在條目繁苛,寬鬆些即可,不必廢棄或全盤取代。」

郤正連連點頭:「居士此言甚好。正如我等今朝於青城山上快活,有話便說,有屁便放。」

老猴子反應敏捷,雙唇動得飛快,一陣劈哩啪啦,我似乎聞到一股異味。這廝未免也太寬鬆……
不行,隱者只知高談闊論,頹廢至極,怎對得起衛將軍!

「我想到問題了!」擒賊先擒王,我鼓起勇氣,朝師娘叩首便拜:「徒兒不敬,敢問師娘為何隱居不出,繼承令弟遺志,教化天下?」

諸葛果一愣:「繼承思遠遺志?」

我從頭說了:人的心智逐漸成熟,從第一等求美的俗人,過渡到第二等求善的士人、再過渡到第三等求真的隱者。衛將軍是揉合了真善美的第四等王佐之材,為天下的長治久安努力。但他這樣的人太少,必須得到第三等人隱士的支持。

師娘耐心聽完,一個輕搖羽扇,片語不發;郤正頻撓猴腮,搶先答道:「有意思!求美乃基本人性,卻常流於空泛想像、荒誕墮落;求善較難,又常流於妄自尊大,言行不一;求真最難,仍要流於隱居避世,毫無作為。那麼揉和真善美,大約是回歸本性的過程:人若具備廣博的知識,便不易陷入僵化的名教、迷信、與世俗的標準,如此掌管國政,便能實現美好富足。」

「對,正是這樣!」我不禁為郤正的領悟力鼓掌:「秘書令即是出山的隱士,第四等人,帶領天下走向大治!你幫忙勸勸我師娘!」

「哇哈哈哈!」郤正突然仰頭大笑:「衛將軍天真啊,這離天下大治差得遠了!」

師娘羽扇忽停。三十七年姐弟,一整個月憔悴傷感,老猴好生無禮!

「衛將軍天府之國治理得好!我是魏國人我知道!」
師娘朝我點頭致意,羽扇再動:「請郤令先賜教,離天下大治還差什麼?」

郤正面有慚色,整襟危坐:「先明白天下大治究竟是什麼,才知道距離天下大治還差什麼。請問嵇姑娘,妳是見識過戰場的:三國鼎立,爭戰不休,可否算天下大治?」

「當然不算。」從牛頭山到鹿頭山,我目睹了成千上萬人死去,活下來的往往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奸險之輩,與拋棄戰友的貪生怕死之徒--嵇縈自己都算一個呢。這怎說是大治?「孫子云:『兵者非君子之器。』多數人上了戰場,與禽獸無異。」

「很好。」郤正摳摳鼻頭:「亂世逼人拋棄知識、道德,卻屯積自己一時用不到的權位、金錢,以備生存之需。要天下大治,必須平息戰爭。但即使季漢、魏、吳皆是衛將軍與出山隱士,三國依然衝突不斷、禽獸泛濫,對吧?」

郤正說得也有理,即使第四層人與第三層人都出來了,三國的戰爭也不會平息。天下照樣大亂。
那怎麼辦呢?

「若季漢吸引到三國人材,蒸蒸日上,而魏、吳不治身亡,倒還能統一天下十三州,實現大治。」

「也對。」郤正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似乎在理清雜亂思緒:「從頭說起。儒家的理想是回歸堯、舜、禹三代之治、天下為公。是不是?」

我搖頭:「那是傳說,就像佛祖、太上老君那樣的東西。」

師娘這間廂房不設神几,不置神像。但青城山也有些道姑早晚參拜神像,師娘要我別干涉她們的信仰。

「是的。但有一件事可信。」郤正一手指天:「禹的後人建立了夏代,距今約兩千年。夏的轄地,在河水、伊水、洛水一帶,方圓數百里,只怕比成都周圍千里沃野還要小。方才承蒙嵇姑娘誇獎,我們天府之國治理得好。或許再過兩千年,天府之國還真被傳說得像三代之治,成都廣場之亂根本沒發生過呢!季漢的天府之國是否比得上三代,今人無從得知;但我們確切可知,今日成都人不說自己達成了『天下大治』,為什麼?」

這簡單。我脫口回答:「千里沃野,不過益州二十餘郡其中三、四郡,而益州僅僅天下十三州之一。」

「沒錯。但為什麼儒生總說三代時候『天下』大治呢?」
「因為第二等人是書呆子。」

師娘「噗」一聲,笑在羽扇後頭:「因為今之『天下』已非昔之『天下』。」

郤正扭扭脖子:「正是。今日之天下十三州,在夏代初始時,大多仍是蠻夷之邦--青州有萊夷,徐州、揚州有九夷,荊州有三苗等,譬如今人北抗鮮卑,西拒氐、羌,南平山越。夏代天下縱橫百里,漢魏天下縱橫千里,兩千年間發生了什麼怪事,竟讓天下擴大百倍?」

我一時沒了主意。師娘靜思片刻:「郤令先這是在歌頌戰爭?」

「豈敢!」郤正自己斟茶,再乾一盅:「洪荒時代尚無國家,僅有氏族部落,各佔山頭,首領不過南蠻一洞主。我等祖先能爭善戰,併吞了隔壁山頭,說『天下為公』,只不過是屠殺了隔壁部落之後,女人、糧食拉回來,在自己這一小片『天下』平均分配而已。」

我早知道三代之治是騙人的!

郤正大概是爬山出了許多汗,又乾了一盅茶:「於是大部落併吞、驅逐小部落,譬如軒轅黃帝大戰蚩尤,傳至三代,成為夏、商、周這樣的王朝、再傳至秦、漢這樣的帝國,又有武皇帝滅東甌、南越、閩越、夜郎、衛滿朝鮮。居士擔心我歌頌戰爭,是因為天下疆界的確隨著成功的侵略而擴張。弱肉強食,理所當然。但戰爭破壞道德、秩序,使人退化為禽獸,同是事實。」

師娘眨眨眼睛:「兩千年後,天下的範圍或許更大了,鮮卑、羌、氐、山越已是天下的一部份,都是自己人,不是挺好的。」

「那是苦難換來的大天下啊。而胡僧言稱身毒,西域傳說大秦,外族外頭還有外族。」郤正嘆了口氣:「戰爭總是不斷往外打下去。自稱『天下』大治的,都是矇著眼睛不看外族說的。『天下』真正大治,還早著呢。」

郤正又喝了一盅茶,搖著頭,起身如廁去了。

儘管夏人可能對九夷、三苗恨之入骨,兩千年後他們都成了「自己人」。如師娘所說,今日胡人看來毫無人性,兩千年後可能也是「自己人」,而他們又有新的外患。戰爭還得不斷打下去。在併吞的漫長過程中,生靈塗炭,一代代的壞人活下來,好人死光。正因為嵇縈有曹操那樣的先人,她才存在於世上。衛將軍那樣的好人反而留不下多少後代。

可惡!難道無盡的戰爭就是天道?難道好人不長命就是天道?去你的天道!

「師娘,如果全天下就剩下一個國家,再讓大量的第四等人治理,是不是就能實現天下大治了?」

師娘放下羽扇,纖滑的手背靠上我的額頭:「徒兒是不是還發燒?怎麼妳也歌頌戰爭?姑且不說要死幾億兆人才能統一全世界;以戰爭消滅全天下的異族,還有多少妳的第四等人剩下來?消滅戰爭,或許更簡單。」

師娘這麼一說,我想起諸葛瞻的確想消滅戰爭--他上表要招姜維回來,不再北伐。
接下來,他與他的國家被戰爭消滅了……

諸葛瞻這一代的漢室精神被消滅了,傳承到我們這一代身上。
我也得追求天下長治久安啊!怎麼消滅戰爭?如果我能弄明白,傳給後世,我也不虛此生,諸葛瞻在墳墓裡也要笑醒!

……弄明白這個我就出山!

「正確!」郤正回座,在土色襦服上抹乾雙手:「天下為公者,天下人為天下人,不必靠戰爭消滅天地宇宙一切外族,光消滅戰爭也成!但這談何容易啊!怎麼讓漢魏不做仇敵之國?如何叫胡人、中原人不相侵?」

師娘淡淡低語:「融合。」
「怎麼融合?」我追問。師娘隱居這三十年,難道已經悟出了消滅戰爭的秘密?

「就說漢魏。徒兒是魏國人,身在季漢,妳為兩國著想,做出對兩國有益的事。這便是融合。」
「我巴不得魏國沉到海裡去。」

郤正一口新茶剛入口,「哺嗚」一聲吐在地上!
師娘一臉正經:「徒兒,修道即修性,控制情緒。情緒控制了,便講道理,自然能悟道。」

「居士,嵇姑娘家世特殊,不共戴天的事,怎麼要人控制情緒呢?」郤正彎身,拿衣袖抹乾地上茶水:「嵇姑娘雖是魏人,來季漢數月,已把我們當『自己人』看,總不希望季漢沉下去吧。且說千萬年前,青城山、成都相隔百里,各有各的部落,也可能是彼此攻伐,不共戴天,今日卻如膠似漆,因為兩地共用文字、口音,中間鋪了二丈寬的石板路,通牛車、馬車,直駛至山下,又有石階上山。漢魏雖然語言相通,相去千里,極少往來,所以互稱『國賊』、『蜀賊』,彼此憎恨。如果全部魏國人都能到天府之國住上半年,還會成天想著發兵消滅季漢嗎?如果全部季士都到洛陽住上半年,還會想著光復漢室嗎?」

「會。魏人一心建立功名,照打不誤;季漢將士把漢室當成宗教信仰,不光復漢室絕不放棄。」

郤正擦去額角汗珠:「倘若魏人、季漢至少是姑娘的第三等人呢?」

「再兩千年都做不到。」

郤正沉默了,倒是師娘開口:「徒兒,兩千年後的天下若融合了胡人,華夏與胡人想必能彼此包容理解,共享天下。」

「或許其中一個給屠殺滅族了。後人自求多福。」

師娘無言以對,郤正又撓撓耳根:「希望不是。邁向真正的天下大同,必須使天下人有共通的信念,這些共通的信念來自彼此溝通,而溝通來自於車馬往來,語言互通。洪荒時代的祖先去哪裡都是兩條腿,文字就是繩子打結、畫些日月牲口,溝通的範圍小,天下範圍也小。後來發明了車輪,秦皇統一語言、文字,修築道路,加速融和,天下疆界因此擴張。但道路修得再好,牛車、馬車也無法日行萬里,華夏與異族風俗差異太大,交流不易啊。」

「郤令先此言甚妙。」師娘慧眼靈動:「天下擴張,表象是戰爭,實質卻是民族肉體、心思精神的融合,往來溝通愈快,融合愈快。未來如果出現了比車輪、飛馬還快的交通,比竹簡、草紙上寫字還能廣為傳播的文字,天下人更追求知識、追求理解外人的想法,更大的融合將自然發生。但在那之前,國與國之間還是禽獸般的激烈、殘酷角逐。」

「師娘與秘書令說了半天,天下長治久安還要等人飛得比鳥快,這邊一說話,千里外都能聽見?這不是做夢嘛……」

衛將軍,你繼續安息著吧。
忽然我想起諸葛瞻的名言:「沒關係,一步一步來。」心裡一陣溫暖,

對,漢室精神就是永不放棄!
消滅不了戰爭,好歹消滅那些酷愛戰爭的,鄧艾拉千萬人做枯骨,成就自己的功名,鍾會視天下人為草芥,這種人都要消滅!

郤正原本愁眉苦臉,忽然兩眼發光:「天下融合,不必做夢!眼下有一人,雖不如臥龍、鳳雛深不可測,卻已經修煉為第五等人,若得此人,亦可安天下!」

師娘忽然「噗嗤」一笑。

第五等人?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有什麼高明之處?

「如此大賢,先前何不引薦給衛將軍?」
「可惜,衛將軍已得此人多年,卻不能用。」郤正搖頭嘆息。
「他還活著嗎?我這就下山去請他!」

郤正猴眼圓睜,露齒而笑:「嵇姑娘說話算話,此人正是妳那茂子啊!他完美地融合了漢魏,立志讓這兩國的善人、明白人聯合起來,壓制日益狂妄的惡人、庸俗人,重建治世!妳看,光一個茂子,差不多就終結了兩國的戰爭,這不是安天下嘛?我勸妳看開些,妳想追隨衛將軍,追求天下長治久安,很簡單的!」郤正振臂高呼:「生些小茂子,派到吳國、胡人那裡去,數十年後天下自然太平!」

怎麼突然冒出這一句?可惡!他不夠資格評等!他這樣消滅戰爭太噁心、太沒良心!他對不起衛將軍!

師娘開懷大笑:「哇哈哈,我隱居三十年就收一個徒兒,郤令先竟想哄她下山?」
「豈敢!只是忍不住逗弄這小倆口!」 :on_ohhehe: 郤正狂笑失聲,整個人歪癱在地!

他們還笑得出來?為什麼不痛罵這個無心無肺之人?

「師娘應與他斷絕母子關係!他是諸葛氏千古罪人!」
「唉呀,姑娘一激動,犯了第二等人的毛病。」
「別分等了,徒兒換個觀點……」師娘正要解釋,觀外突然傳來一聲低沉渾厚的問候:

「諸位相得甚歡。介意多一人?」

師娘一聽,頓時收起開朗笑容,回歸優雅的仙女形象;郤正挺胸危坐,又似頑皮的猴子遇見手握皮鞭的主人……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二)

帖子 maltz » 2014-11-01, 22:23

配樂:三國志 V:桃天之地 by 服部隆之.mp3

(二)

觀外鐵甲森森,護衛分列左右,青袍大將跨進門檻,威武莊重--久違了,大將軍姜維!

「居士。秘書令也在!還有嵇姑娘!」

我真懷念這清朗中夾帶糙啞的嗓音。姜維一見是我,臉上一貫的堅定嚴肅忽然消失,還剩柔情關懷。我繼承了他的兵法筆記,成為小玉身邊的「智將」,卻辜負了他的厚望--全軍覆沒,以至亡國。一夜,小玉在朝真觀告訴我,她已殺到鄧艾面前,只差一劍便能取他性命,結束綿竹之戰、保全漢室,卻被一個賞千金的無名魏卒一箭射倒。我氣得全身顫抖,眼淚沾溼了小玉肩頭。

我恨。

我恨一隻微不足道的羽箭左右了天下大勢,害死多少王佐之臣,成就多少暴發匹夫。為什麼總是他們得勢?就因為他們是衛將軍、是竹林七賢的千倍、萬倍?我逃離魏國,他們又不遠千里追殺而來,貪婪、驕傲地吞沒這最後一片淨土。我無力阻止。

君子已死,小人得志,而嵇縈這沒出息的,竟躲在深山道觀裡,毫無作為,終老一生?

「大將軍,萬分抱歉,死罪!」我伏地認錯,像個犯了軍法的伏誅罪犯。馬謖失街亭而伏法,失了國家,怎能自辯無罪?

忽然一隻粗壯的大手扶起我:「是我失期未至,與妳無關。漢軍只晚了半日進江油;涪城、綿竹之戰中,漢軍陣法調度都佔優勢。妳已盡力。」

我不敢抬頭,淚水滴在茶盅邊:「我沒有盡力!我沒陪衛將軍戰到最後,更該隨小玉殺進鄧艾中軍!只須再添一人之力,便能殺掉鄧艾!」

「但妳活下來了。」姜維坐在我身邊,輕拍我的背,就像父親安慰悲泣的女兒:「妳還年輕。不斷修己精進,可為大事。」

擦去眼淚,抬頭一瞧,姜維比十月劍門關看見又蒼白許多,神采消退。英雄的餘生正飛快流逝。

「居士、秘書令有所不知,嵇姑娘連破鄧艾三陣,我願拜她為師!」
大將軍見我又哭出來,好言安慰,郤正客氣地乾笑幾聲,而師娘面無表情。

姜維仍不放棄:「再過幾年,鍾會都不是妳對手!」
「他從來就不是我對手。」

姜維放聲大笑,我有些耳鳴,道觀屋簷上積雪滑下一大片。郤正跟著鄙笑鍾會:「多行不義必自斃,我等姑且待之。」

但師娘依然不笑,彷彿一尊木像:「欣見大將軍上青城山清談論道。據說鍾會喜談玄學,怎麼沒來?」

「怎能玷汙道觀聖地?」姜維正色回答。
「大將軍久居鮑魚之肆,就不怕玷汙?」師娘不假思索。

「漢室頹傾,日夜不忘,降鍾會僅是權宜。此次上山,懇求居士指點迷津。」
大將軍莊重恭敬,就地行了師生之禮。

師娘臉色一沉:「道觀是修心養性之處,大將軍請勿提起俗事。」

怎麼把復興漢室當成俗事?幸好姜維面無慍色,不以為忤。
日上三竿,師娘索性閉目養神,觀內一片沉寂,只聽見屋簷融雪打在地上。

師娘是諸葛丞相之女,而大將軍又是丞相的傳人,她為何如此冷淡?
或許她們是老熟人,說話衝撞只為嘻鬧?不像。
難道她們過去結了仇?師娘挺有度量,應該不至於。
莫非她們曾經曖昧……始亂終棄,因愛生恨?《詩經》不是有句:「寤寐無爲,涕泗滂沱」?我要是抱著自己睡覺三十年就變這樣了……

「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郤正打破沉默:「大將軍守身持正,緩緩改變鍾會、眾魏將,謀蒼生之富足、教化、智慧,便是復興漢室最佳藥方。」

「感謝賜教。」姜維朝郤正恭敬作揖:「實不相瞞,一個半月以來,我與鍾會、涪城魏將格格不入。中原人久習於亂世,在下奴顏媚骨,在上不可一世,錙銖計較,睚眥必報,積重難返。小事可忍,但違心、違法,指鹿為馬,顛倒黑白,不得不發,卻常遭魏國將校反脣譏笑,妄言世間本無高下是非,僅有利益與衝突。漢臣迂腐守缺,自取滅亡。我等區區降將賓客,言論未足輕重。而魏人中不明事理者,常恨漢將入骨。」

郤正搖頭嘆息,正要喝茶,先敬大將軍一盅。
苦了姜維、小玉,成了魚乾鋪裡兩株芝蘭,龍游淺水,虎落平原。

我忍不住開口:「師娘,容我大膽插嘴。小玉必定讓魏將氣哭的。」
「那是她的選擇,她的磨練。」

這娘怎麼當的?
「師娘,小玉是妳的女兒啊!妳的錦囊妙計這麼多,也給大將軍一個多好?」
「青城山大門敞開,隨時歡迎大將軍領漢將上山修道。」

這哪有歡迎的熱忱?姜維與小玉哪裡像隱者?
不行,我得再說兩句!

「都是自己人,師娘為何如此冷漠?當年諸葛丞相隱居隆中,先帝請他出山,復興漢室。諸葛丞相為漢室奉獻一生,收了大將軍為徒,大將軍又繼承諸葛丞相遺志,同樣為漢室奉獻一生。師娘既然繼承了諸葛丞相的血脈與明智,雖不為漢室奉獻一生,偶爾為大將軍出謀畫策,不也是美事?」

師娘凶狠地瞪了我一眼,隨即又恢復冷淡:「沒徒兒的事了。妳回房忙去吧。」

「怎能沒有我的事?我繼承了大將軍的兵法陣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我也差點為漢室奉獻一生了,師娘何必矜持?」
「兵者,不祥之器!」師娘語氣激動。
「師娘,計謀分戰場裡、戰場外,復興漢室不必動兵,我們一起做大將軍的軍師,如何?」
「安天下者,民師;亂天下者,軍師!」白羽扇「啪」一聲摔在地上。沒見過諸葛果這麼生氣。

「啊呀。」郤正一對圓眼轉動:「嵇姑娘,方才我口渴,一壺茶喝乾了,妳領我去火灶房,再燒一壺熱茶給大將軍、居士。」

老猴子沒等我答應,起身便走,讓客人燒水總是不敬,再說他未必找得到灶房。
灶房在尾殿,靠近丈人山絕壁。我在前領路,只見諸道觀香煙繚繞,又聽郤正讚嘆青城山岩洞幽深,深潭恬靜,清靜無為,外修內煉,自然快活,何必成仙。

說到成仙,我給郤正講了個故事。火灶房相當寬敞,共有小灶七、八個。但原本就一個大灶,這些道姑性格剛烈,閒著沒事下廚,誰也不聽誰。爭吵不休。師娘提議分大灶為小灶,反對聲音不小,說當年張道陵、張天師在青城山建觀、又在這灶房裡羽化登仙,一切設置不宜更動。傳聞是,近百年前某個嚴寒冬日,張天師緊閉門窗,升灶下廚,許久沒有動靜。徒兒開門進來,只見他倒在地上,手中陶碗還有飯菜,遍體肌膚櫻紅通透,已經羽化升天,差不多就倒在我現在站的地方。師娘卻說大灶害了張天師,甚為不祥。道姑這才一致同意分灶,自此相安無事。

郤正呵呵大笑,拆開一捆乾柴,扔進灶裡,一陣「劈劈啪啪」響。

「師娘怎麼這麼大脾氣?」
「哎呀,妳活到那年紀就明白了。」
「什麼?」

「嗯……我是指姑娘一片好意,居士必然明白。」老猴子黯然低頭:「可惜啊,大將軍要復興的漢室,不是嵇姑娘、衛將軍要復興的漢室。妳縱使當了大將軍的軍師,也幫不上。」

「怎麼說?」
「姑娘心中的復興漢室是什麼?」

舊茶葉沒撈乾淨,懶了,直接扔把新的進去。

「喚起意志堅定的志士,追求天下為公,萬世太平,世代傳承,永不放棄。」
「哦?」郤正拱手作揖:「以人為本啊?高見。但大將軍心中的復興漢室不一樣。」

「那是怎樣的?」
「妳猜?」
「我十六歲多,大將軍六十多歲,我怎麼看得透他?」
郤正嘿笑數聲:「大將軍說妳連鄧艾都能看透,妳認識大將軍這麼久,還不了解他?不急,坐著慢慢想。」

老猴子提著木桶,去外頭打井水了。一陣陣刺骨寒風吹上腳,我索性脫了木屐,坐在地上,兩腿平伸在灶前取暖。火勢不夠,又拿腳趾夾了幾條樹枝扔進去。

小時候住在雲台山上,冬天冷,我的腳踩進雪裡麻了,也是這麼伸腿,晾在爹打鐵的磚爐前面。這灶爐也是磚砌的,也能打鐵。
爹打造兵器,這灶房牆上也掛著一大排兵器,還挺尖利的。難道這些道姑吵架還抄起刀槍?

爹恨死了魏國官場,寧可打鐵,躲著他們。大將軍討厭鍾會那些魏將,我理解他的痛苦。
他何必投降鍾會?要是我就帶兵回成都,投降鄧艾。但大將軍與鄧艾是棋逢對手的宿敵,手上兵力又是鄧艾的十倍,也很難忍下這口氣吧。

對了,鍾會兵多將廣,大將軍想利用鍾會光復漢室。
但鍾會對漢室一點感情也沒有。當然,這小人對魏國、對司馬昭也沒什麼感情。

所以說,如果鍾會與司馬昭翻臉,搞不好就會投向「漢室」這邊?
掌握了大軍,復國也不是妄想。

「想到了嗎?」郤正倒出井水,注滿陶壺,架在灶上。

「大將軍在等鍾會與司馬昭反目成仇,好拉攏鍾會復國?」
「不錯!」老猴子撫掌而笑:「但他不願再等下去。」

「啊」一聲,恍然大悟,大將軍無法讓鍾會與魏將喜歡上「迂腐守缺」的漢室精神,這才來求計。

「但鍾會這人絕對靠不住。」
「原來姑娘還看得透鍾會呀?先前成都不戰而降,舊臣氣餒,軍民志喪,再談復國,何其容易。」郤正突然壓低了聲音,笑得詭異:「大將軍甚得軍心,他自立稱帝還容易些呢。」

我知道他說笑,索性接下去:「對了!師娘是諸葛丞相之女,也得到民心支持。如果師娘、大將軍拼作一對,雖然老了些,仍有相當號招力!」
老猴子笑得腰都直不起來了。

「秘書令同是明白人,何不試試自己的能力?做個蕭何、陳平什麼的?」

郤正一聽,卻像樑柱一般站直了,連連拱手:「豈敢!姑娘千方百計,要請隱士出山,我本已出仕,今後量力而為。我若要替大將軍出計,便是請鍾會上表,推薦大將軍持節守邊,好歹吸納、蔽護一班漢臣。可惜,替司馬昭打仗,離大將軍心中的復興漢室也太遠了。」

「你勸我師娘出山嘛。」
「妳師娘絕頂聰明,她若下青城山,或許真能中興漢室,但接下來的事肯定避免不了。」

我明白了。她不希望看見戰爭、千萬百姓死亡,而且好人、明白人死得更快。

「難怪她說軍師亂天下。」
「那是氣話。諸葛丞相曾任軍師將軍,不至於吧?」
「軍師也分賢與不肖。」我挺直腰桿。

眼看水沸,郤正隨手抓來一只陶碗,先給自己倒了,盤坐於地:「我先留在這裡品茶,瞻仰張天師。姑娘送茶回去,最好忍著不開口。妳總歸年輕氣盛,偶爾思慮不周。」

什麼思慮不周,臭老猴子。
我拎著熱茶往回走,近了師娘廂房,聽見裡頭正說話,一時好奇心起,輕手躡腳,躲在牆後偷聽:

「季漢君臣、魏國將兵仍在益州,而鍾會、鄧艾內部不睦,魏將彼此猜忌。嚴冬將過,君臣北歸,只怕良機易逝。」這是大將軍的聲音。

「軍民渙散,賢良折損,何必復興空殼?」
「兩川志士尚多,何言空殼?濁世翻滾,受辱沉淪,若得漢室再興,遠近依附,旋即壯大。」

大將軍總是給人希望,可惜事情往往不這麼順利。

要真這麼順利,應該放眼統一天下。姜維說服鄧艾、鍾會,三人聯合差不多二十萬大軍,反攻司馬昭易如反掌。但這怎麼可能呢?先說鄧艾、鍾會不睦。而鄧艾父子口口聲聲推崇晉公父子大恩,簡直像走狗忠於主人一般,極難說服。再說鄧艾兵力不足鍾會的十分之一,作用也不大。所以眼下之計,應是拉攏鍾會,除去鄧艾。

「你就甘願做枝長矛,只知進攻衝鋒?」忽然師娘抬高嗓子。
「是,做長矛、刀劍,餘生奮鬥不懈,直至摧折。」
「你是漢臣之首,不是兵器!身為決策人,你得全盤考慮,做最困難的決定。復興漢室,得再犧牲多少人?」
「吏民沉淪,世代頹廢,又得犧牲多少人?長痛不如短痛。只望居士賜教,盡量減少死傷。」

是啊,怎麼減少死傷?鄧艾人再少,也有五、六千人。除非趁他睡覺,半夜綁走……
他的部將、護衛不會阻攔嗎?也只有司馬昭的親信有這本事。鄧艾、鍾會身邊都有不少吧。

魏人彼此不信任,司馬昭讓鄧艾、鍾會各自持節,就是希望他們彼此牽制,深怕他們獨當一面,輕易謀反。
一旦解決了鄧艾,鍾會獨大於益州,司馬昭肯定不放心,鍾會與司馬昭反目也是順水推舟。
鍾會若反,就只能幫大將軍「復興漢室」了。當然那賤人更可能自立為帝,到時候再想辦法解決他。

打敗鄧艾、鍾會,這不正是我期待的嗎?
輔佐成都軍太窩囊,若能替姜維出謀劃策,隨天下英雄而輔之,學習精進,大展所長,豈不是天下智囊的榮幸與夢想?

「你精力大不如往昔,張、廖、董將軍年事更高,誰還接下去主持復國?」
「蔣斌兄弟、郤正皆一時俊傑,王含、柳隱皆難得將材,還有令女、嵇姑娘、居士。」
「他們離你還差得遠。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不論可為,只知應為。我追隨丞相父子,復興漢室,不知其他。」

如此真男子漢,師娘怎麼對他這麼冷淡!

「你復興的未必是漢室!你明知鍾會利用漢將!」
「請居士出計,對付鍾會,只要復興漢室,我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到頭來,你只追求一個慷慨壯烈的結局?一個配得上姜維的結局?」師娘的聲音又顫抖了。

「不敢。我從不認為自己配得上什麼,我的智慮遠不及丞相、居士。但我明白,有一份無比重大的責任正落在自己肩上。我也知道,天下有今日的制度、道德,是多少人的犧牲奉獻換來的。文明火光微弱,如今傳到姜維手上。我只是盡自己渺小的本份,追隨丞相與古今聖賢,竭心盡力。希望後人稍微被我們的奮鬥感動,重拾火炬,繼承我們的信念與精神,勇者無懼。」

我想起爹的遺言,原來天下志士的信念都是相通的。
正要擦眼淚,忽然室內一陣腳步聲傳來,我急忙隱身側牆。

「望居士若回心轉意。」姜維跨出門檻,大步走了,一班護衛尾隨其後。

我真想衝上去叫住大將軍,請他帶我下山;但師娘有活命之恩,好歹也教了我許多道理,不告而別未免太過份。
得編個理由下山去……

廂房裡師娘眼眶泛紅,勉強喝了兩口新茶。
我猜,師娘不幫大將軍,是心疼他,不願他粉身碎骨。三十年前,她這麼送走自己的父親,三十年後,她又失去親弟弟。

「師娘……嗯……從前是否錯過一段姻緣?」
「別瞎猜!」師娘差點又把羽扇拍在地上:「道姑最喜歡傳這些。」

「不不,我怕自己錯過姻緣……嗯,方才師娘與秘書令勸我原諒……茂子。我恨他背叛漢室,但轉念一想,其實他也幫過漢室、救過自己幾次。他不告訴我實情,是怕我洩露消息,害了他性命。我倆都是魏人,彼此不信任……也合乎常理。」

我努力擠出這段話,似乎挺有道理。

「師娘,我下山去,找他談談好嗎?」
師娘輕嘆口氣:「妳想做的事,誰攔得住?妳心裡若有師娘,就盡快回來。我還有很多教訓傳給妳。」
「曉得!多謝!」我連連叩首,當初拜師都沒這麼激動。

一個半月,我在青城山學到什麼?不是《孫子》,也不是《太平清領書》,就是聽師娘說教。

師娘說,修道就是修性。但在心如止水之前,我要替大將軍、衛將軍、替所有奮鬥犧牲的漢將漢軍討回公道!
但願大將軍多活幾年,撐到漢室中興,撐到打敗鄧艾、鍾會、司馬昭!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三)

帖子 maltz » 2014-11-03, 08:44

配樂:Valkyria Chronicles - Empty Loneliness by 崎元 仁.mp3

(三)

躺在蓬鬆的臥榻上,我心神不安,徹夜難眠。
我忍不住懷念衛將軍諸葛瞻。他家臥榻硬似岩石,但每次暢談至深夜,總睡得特別香。

鄧艾一片好意,分給我二層巨宅的東廂房。這屋子擺設豪華,堪稱內宮,廂房之大,可比十人共寢軍帳。
我隨手一抓,披上一件綿軟狐裘,起身走動。

牆上掛了面半人高的長鏡,銅面透亮,金鳳飛舞於彩漆雲朵間。
我很久沒這麼清楚看著自己,二十四、五歲,倒像個中年人。

「砰。」我差點踢翻地上一個瓶子,急忙彎身去扶,原來是個青瓷神獸瓶。它右邊是個黃釉龍壺、左邊是個青釉鏤空香薰、再下去是座鼓吹兵馬俑……不知是前任屋主來不及帶走,還是新任主人收禮不及,分我一些。我找不到地方擺,全排在牆邊算了。

我提起青瓷瓶,神獸張牙舞爪,口含圓珠,嘴毛都一根根刻出來,手藝精細,不敢怠慢,又小心放下它,深怕掰斷神獸一顆牙、一根毫毛。我用慣了陶罐,缺角破損都心疼,何況是這寶物。

牆角還有個不起眼的小木盒,一打開,空的,但有個隱密的夾層。也許它裡頭曾經裝著金鐲銀釵、西域寶石項鍊,又或許像我一樣,放些零碎銅錢,攢夠了串成一貫。
廂房所有寶物裡頭,我最喜歡這個空木盒,簡單樸素。
那位我曾叫「母親」的人送我一個羅綺錦囊,我把錦囊裝進木盒,溫情配上真誠。

緊握著樸素的木盒,我心頭一陣溫暖。不幸,心安理得、俯仰無愧的自在已經離我太遙遠。

他們對我這麼好,我卻害得他們家破人亡。
我對不住季漢千千萬萬人,我搗毀了他們的理想。
天地之大,就鄧茂最混蛋。為什麼我還活著?為什麼我不一頭撞死?

「咚!」我使勁一頭撞在銅鏡上,疼得很。順便照鏡子,沒破皮流血。

外頭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身形嬌小的長者探頭進來--
「鄧茂,你怎麼啦?」鄧艾手握金蓮燭台,白鬚明亮。

「鄧伯伯,我沒事。」撞得太輕,死不了。
我自嘆不改怯懦本性,連想死都這麼窩囊。

「明日大過年,一清早得在廣場接受百官團拜,還有件重要大事!你再休息一時辰?」

「睡不著。對不起,吵醒鄧伯伯。」
「沒吵醒。年紀大就是起得早,等坐轎子再打瞌睡。」

鄧艾大步走來,一屁股坐在軟榻上,滿意地拍拍墊子:「鄧茂,你說,太尉該自稱什麼?」

「本太尉?」
「不不……」鄧艾使勁搖頭:「那得有許多太尉。但太尉、司徒、司空位列三公,皆是天下無雙。」
「既然三公一共三位……本公?」
「我只是縣侯,可不能自稱本公,晉公才能這麼說。」鄧艾以手拖腮,陷入沉思。

太尉名為武官之首,位極人臣,事實上還差一步。真正位極人臣的,正等著走進太廟。
而下面這些「人臣之臣」期待魏帝禪讓,至少不再為自己究竟是魏將還是晉將而尷尬。

禪讓究竟是什麼?譙周老拿季漢天子的名諱預言:劉禪「禪讓」出漢室是天註定的。
當季漢天子決定投降,他承認自己的平庸,期待別人比他更適合治理天下,又期待漢臣進入魏室,為蒼生謀福。

我尊敬這位禪讓的天子,或許因為是我勸他這麼幹的。
而魏國天子曹髦不認為司馬昭比他適合治理天下。他挑戰司馬昭,還沒出皇宮就被殺掉。

真正的禪讓叫投降歸命,假的禪讓人人心裡明白,卻不說破;說破的人就是找死。
天下人為什麼不再被真實的樸素、誠懇感動?我摸著木盒,收進懷中。

「鄧茂,你學問不錯,替我解個老夢。發兵前做的夢。」
「好的。」

就挑好的說吧,哄哄老人家。

「我夢到自己坐山頂上,身邊有流水。」
「哦,這……山頂怎會有流水?」

鄧艾看著房頂的松柏雕飾:「對呀……是下雨嗎?就說我旁邊是懸崖飛瀑吧,氣派些。怎解?」

「我瞎猜……鄧伯伯身居高處,怕一腳沒踩穩,像瀑布流水一樣掉下去。大人物的煩惱。」
我本想加一句:要「須戒驕戒躁」,卻又不願忤逆老人,怕他動怒。混熟一些再直說吧。

鄧艾哈哈大笑:「言簡意賅,有理!比爰護軍解的有意思多了!」
護軍爰邵隨軍出征,我認識。他笑起來皺眉瞇眼,不知究竟是喜是怒。綿竹之戰他身負七創,竟救活了。

「爰護軍怎麼解這夢?」
「山上有水,他想到《易經》裡頭的『水山蹇』卦。說什麼征西南必然得勝,但東北人道窮,回不去了。臭小子,竟出此不吉之言!」鄧艾搖頭。

易經我不熟,總覺得沒意思。對『水山蹇』唯一的印象,是「君子反身修德」這句。

「鄧伯伯,『蹇』卦的意思似乎是:君子遇到困難,一條路走不通了,便修身養性,換條路走。」

「這樣解好。位極人臣,再走一步不是招惹殺身之禍嘛!怕掉下去,必須修德精進。」鄧艾雙手撐榻,奮力起身,左右舒展筋骨:「有時想啊,我站得這麼高,固然是努力得來的,但運氣也實在挺好。」

「怎麼說?」

鄧艾彎腰,搬起地上瓶瓶罐罐,依大小高矮排列:「十月偷渡陰平的時候,從摩天嶺翻下去死了這麼多人,怎麼我就沒事呢?江油城,馬邈這麼快投降,魏軍只早了漢軍半日,若晚到半日,我們一進城,不就是籠中之鳥,插翅難飛?涪城之西,我軍敗象已露,漢軍只須破壞浮橋,六千多人不就被逼得泅渡冰水?綿竹以東,幸虧後軍入夜前即時趕到,否則我等死無葬身之地!我還差點被你義妹一劍穿心!還有,姜維進軍一向迅速,偏偏這一次遲遲不到,大雪封山,豈不是天意?」

我隨著鄧艾回憶那一個半月,運氣的確不錯。陰平發兵三萬,最後只剩七千。四個裡頭死掉三個。

「鄧伯伯有全蜀之功,好事做得多,因此天賜福份。」
我不僅忘恩負義,還善巧便佞,近似黃皓,又比他更可惡。我又想一頭撞死在銅鏡上了。

鄧艾樂得大笑:「你嘴這麼甜,必須送進朝廷!但你得小心做好事。鄧伯伯活了七十歲,見過一些完美無缺的好人,但他們多不得善終。世道險惡呀,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好人死到臨頭還不知權變,槍來了挺身而出,箭來了也不彎腰,自然活不成。譬如綿竹關一戰,漢軍陣腳都鬆動了,理應當機立斷,斬殺逃亡士卒,但他們毫無動作,於是越逃越多,終成敗局。而當妳那義妹殺進陣來,我臨機一動,放聲大喊:『別怕射到自己人!殺蜀將的賞千金!』這傳出去挺不光彩,對吧。但不那樣喊,我就活不到今天了。」

當時小玉朝他殺去,他叫「別怕射自己人」,不是要抬轎軍士被射成刺蝟嗎?他們害怕也是必然的。
「如果他們抬著鄧伯伯一起逃,未必不能活下來。」這句話已到嘴邊,但我礙著鄧艾面子,忍著沒說,只是連連點頭。
我又有什麼資格去追求真實?我也是這虛偽世道的幫兇。

鄧艾走到銅鏡前,擠眉弄眼:「但奇怪啊?那些固執的善人往往被後世追捧,名流千古,雖死猶生;而善於機變的智者,雖然活下來,反而被人罵得遺臭萬年。老實說,我怕自己被後人罵成那樣。如今我功名已得,老命一條,也不怕死,何妨擇善固執,以德服人,名德雙收?」鄧艾以袖拭鏡:「將『鄧艾』二字擦得透亮,不留遺憾!」

如果這句話是衛將軍諸葛瞻說的,我大概要反胃嘔吐,感慨大奸似忠。但鄧艾出身貧寒,別人讀聖賢書,他研習兵法,才有今日。臨老想到「擇善固執」已經十分不易。衛將軍原諒黃皓,為何我不原諒鄧艾?鄧艾比我偉大多了。

「咚咚。」鄧艾輕敲銅鏡,若有所悟,粗糙的手掌摸上我微腫的前額:「鄧茂啊,你救了很多人,得為這事自豪一生。如果成都不這麼快投降,各路援軍到了,便輪到我們全軍覆沒。你也救了我、救了自己啊!」

「但我也害了許多人。」
「兩國打仗嘛,你幫一邊,自然害了另一邊。亂世裡,你得加入贏的那一邊,確保自己活下來。」
「打贏、活下來就是一切嗎?」
「當然不是,要有理想!」鄧艾雙手叉腰:「做人怎能沒理想!」

我還以為鄧艾沒有理想。

「鄧伯伯的理想是什麼?」

「揚眉吐氣,功成名就!讓後人一提到鄧艾,都要肅然起敬,回憶起他的畢生奮鬥、不世奇功,叫那些世家大族再也不敢瞧不起窮百姓!如今朝廷詔書已下,等我回到洛陽,便正式加封太尉!當然,也得感謝你九年來的努力。你鄧伯伯絕不會虧待你。」

「感謝。恭喜鄧伯伯的理想實現!」我努力擠出笑容。

「於是我又有了下一個理想。隨我來!」

我自軟榻上掙扎起身,隨鄧艾進了書房,面對面坐定。書房有三口一人高的紅漆木櫃,收藏著一卷卷翻爛的兵書,都是鄧艾的寶貝。
我對兵法卻沒興趣,不曾借閱。

鄧艾放下金蓮燭台,几案上攤開一本奏章:「我已上表朝廷、晉公。這是副本。你看看如何。」

「夫兵貴勢,先以聲奪其勢,後加以實兵逼迫,則敵不攻自破。大軍平蜀,吳人震恐,眾論今乃席捲乘吳之時,但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仍須修整,不可再動,且徐緩之。可留隴右健卒二萬,蜀兵二萬,冶鐵造舟,煮鹽屯田,以為軍農之用。順流而下,舟船最為緊要。待軍農齊備,然後遣使入吳,告以利害,吳必歸化,不征而定。」

原來鄧艾的新理想是軍農並進,預備平吳。前面挺好,但後頭「遣使入吳,告以利害」太奇怪。吳主孫休頗有作為,會這麼容易放棄嗎?江東也有姜維、諸葛瞻這樣的人物,譬如陸遜之子陸抗。

「怎樣?是不是好計?」
「當然。不過遣使入吳,這……我們派去綿竹關的使節不是沒回來?」
鄧艾搖頭:「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綿竹關那次算蜀國人器量狹小。欲收蜀人、吳人之心,勸降使節必不可少。」

勸一個大國投降,再厲害的舌辯之士也難逃一死吧?

鄧艾見我眉目消沉,似乎猜出我的心思:「呵,才捨不得派你去!鄧茂,說來你或許不信,我在你身上學到一件事:『全國為上』,『攻心為上』,這些兵法書裡都有,我一直以為,那些只是騙迂腐儒生的道理。但你卻告訴我攻心、全國都不是謊話、它確實可行!如今我已實現諾言,善待蜀主,降臣一律封賞,還能安吳人之心!你再看這個。」

鄧艾再攤開一本奏章:

「若即刻送劉禪至洛陽,吳人必以為流徙,心生芥蒂,不易勸化。當今宜厚待劉禪,以示孫休,安巴蜀士民,以招遠人,至來年秋冬,軍農已備,吳亦可平。艾以為,可封劉禪為扶風王,以蜀之府庫資財賜之,供其左右舊臣。昔董卓於郿縣建塢,為之宮舍。今宜使劉禪於蜀郡建董卓塢,爵其子為公侯,食郡內諸縣,以顯歸命天朝之寵。再開徐州廣陵、青州城陽二郡,以待吳人陸海來歸,畏威懷德,望風而從。」

「怎麼樣?不錯吧。」鄧艾一臉得意。

頭一次,我想伸出手,輕拍老頭鄧艾的背,告訴他:「望風而從?太尉已至從心之年,竟如小兒一般天真?『董卓塢』傳至吳國,只怕是幽禁蜀主的酷刑大牢,他在裡頭終日以淚洗面,不忘復國呢。而天下人無論賢愚,總歸自以為是,極難勸化。真要讓吳國自知不敵而畏威,自慚形穢而懷德,遠在魏國大吵大叫是沒用的,必須由吳國內部下手。鄧伯伯乾脆派我去吳國吧。」

派我去吳國?不不,那可不行。我痛恨欺騙、背叛。我不希望任何人當細作。
但除此之外,又怎麼「不戰而屈人之兵」?
季漢已滅,吳亡指日可待,一場大戰無可避免。如果派遣細作是避免數十萬人生死拼殺的唯一辦法,鄧茂是否該再接一次喪盡天良的任務?

「鄧伯伯,你派我去吳國吧,給我十年,我試著說服吳國君臣,幫鄧伯伯實現理想。」
「啊呀,你當細作太可惜了。」鄧艾搖頭:「東吳勢衰,早晚必滅,何必讓你去冒險。再說你不是有婚約嗎?鄧伯伯等著做媒主婚呢。」

對啊。我幾乎忘了那銀鈴般的笑聲,那股清淡的梨花香……
回到洛陽,我一定得找她。她八成已經嫁人生子,總得有個交待,送上祝福。

「萬分感謝。平吳之後,鄧伯伯還有什麼理想,我能幫忙實現?」

「問得好!自然是南征北討,開疆擴土。這比平吳的功績還大!」
「匈奴、鮮卑全都打敗了呢?」
「再打更外頭的胡人。天下之大,總有地方打。」
「全打完了呢?」
鄧艾一臉不耐煩,頻頻搖頭:「不可能!本朝不比前漢,遠沒那個軍力。」
「假設全打完了,鄧伯伯最終的理想是什麼?」
「最終的理想?」

「就是先前說的,立功立德,百世流芳!」鄧艾豪爽大笑。

百世流芳,我想鄧艾可以做到。他的出身、理想與天下絕大多數人相同,他是絕大多數人的榜樣。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臨老想到立德,這樣也夠了吧。

「鄧茂,你的理想是什麼?盍言爾志?」
我可不能在鄧艾面前炫耀:「我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小玉已被他嘲笑「迂腐」。

「我……想學胡語。替鄧伯伯不戰而屈胡兵。」
我是該一頭撞死,這種奉承話都說得出來!但若真那樣也是好事。

鄧艾卻樂得直拍我的背:「一回洛陽,鄧伯伯收你為義子,推薦你在朝廷任官!」
那不必了。我罪孽深重,走在成都路上都有人吐口水。還是躲起來吧。

「感謝。但我想學蜀國光祿大夫譙允南,拒不出仕。」

「為漢室守節?」鄧艾搖頭嘆氣:「你都二十多歲了,別學孩子任性。做人不是自己想做什麼就行的!你自命清高,學那竹林七賢對吧?行不通的!鍾會、賈充、荀勖這樣的小人,你騙過的諸葛緒,還有我以前的仇家才不會放過你,誣告你刻意與朝廷做對,破壞國家團結,不忠不孝,內通吳國!你口才好,得在朝廷裡多擔待,替我們鄧家擋住這些小人的攻擊!還有,妳義妹是個將材,人又長得標緻,你等她氣消了,得拉她出來拜將領軍,或者嫁個妥當的親家。人在官場,要懂得經營關係,同舟共濟……」

鄧艾滔滔不絕,我連連點頭,右耳進,左耳出。

我本以為漢臣北上,可以改變魏國,但魏國之大,遠超過自己想像。九品中正本意不錯,要制止黃皓這樣的庸俗官吏舉薦臭味相投的小黃皓,繁衍不息;卻又保證了門閥世族的官運。我唯一能做的,竟是替鄧太尉--這個新興豪門的利益奮鬥,拉幫結親?

這不正是黃皓做的事嘛!原來整個魏室、將來的晉室都是能生育的黃皓!

隨便遇見個人,都說同舟共濟,我挑中一艘大船,便是誤上賊船!
密密麻麻的連環戰船駛來,彷彿赤壁之戰!東南風何在?我怎樣才燒了這些腐爛到內心的連環戰船?

衛將軍、舅舅,我對不起你,我阻斷了季漢改革之路……
忽然,我想起諸葛瞻常說的一句話,心中一陣溫暖。

我深吸一口氣,準備挨罵:「鄧伯伯,你說的我都明白。我願意維護鄧家的實力與名望,但我自認有更好的辦法。我要經營關係,專找一群情投意合的志士仁人,一點一滴改變天下。」

只聽「噗嗤」一聲,鄧艾鼻孔與嘴巴同時出氣:「唉,鄧艾啊,你還年輕,不怪你。人年輕的時候都有遠大的夢想,長大後明白自己卑微的實力,就知道妥協了。」

「量力而為,卻非不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鄧艾嘆口氣:「好吧,你有這志向,也是鄧家之福。樂觀其成!就是別把鄧太尉改小了!」

我連連拜謝,感激鄧艾的誠懇支持。
不覺天色已亮,鄧忠起身,一見我與鄧艾交談甚歡,情同父子,面露不悅。
我自然不與他爭奪爵位或家產,他儘管全拿去。

想這鄧忠運氣也不錯,被小玉寶劍紮進手臂,弩箭射進肚子,三番兩次墜馬,人家折頸斷頭,他還好端端站著。
鄧忠做了什麼好事,才有此福報?不,我才不信天人感應。好事做再多,只不過心安理得,夜夜安眠。

只不過,那對我已是奢侈。

鄧艾與鄧忠出門籌備大事,相期於日中、太學廣場。
我空坐豪宅一角,在一片寂靜冷清中倚牆沉思。

如果能避免數十萬人傷亡,要我重操舊業,折磨自己的良心,倒也是值得的,但我絕不要再犧牲衛將軍、傅都督這樣的好人。
他們不必等到老才立德,他們是天下的支柱。
所以我不能再當細作。

有什麼辦法不必大興兵馬,不靠細作偷取機密,也能「全國為上」、「攻心為上」?
學胡語,做使節,溝通胡人,避免戰亂?

想著想著,我一不留心,竟打起瞌睡,猛然驚醒時,已近正午。
我心安了嗎?還得跨出第一步。

BUTTON_TOPIC_LOCKED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0 和 0 位游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