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興》 三國末年歷史寓言小說 (2015.02.06 初稿 備份)

三國末年歷史寓言小說《炎興》by maltz
BUTTON_TOPIC_LOCKED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四)

帖子 maltz » 2014-11-05, 11:47

(四)

新春大喜,張燈懸彩,烈日高照,貴人雲集。
季漢的最後一個年號「炎興」只維持了三個月,便併入大魏「景元」四年。

而「景元」五年正迎來它第四個春節。怎麼不是第五個春節呢?
原來景元元年始於六月。臨時改元,就像「景耀」改「炎興」,皆因意外大事。

那件大事,便是司馬昭命賈充率兵攻入皇城,迎戰魏帝曹髦;賈充又授命成濟,一槍刺穿曹髦胸膛。皇帝死了,必須改元。
曹髦被殺後,司馬昭以曹叡郭太后名義下詔,追廢曹髦為庶民,但朝野多有不服,最終以王禮下葬曹髦,再誅成濟一族。

成都太學廣場已改作新春市集,萬頭鑽動。成都太學告示榜前停著鄧艾的黑漆大轎,八個轎夫或站或坐,旁邊整齊停著馬車、牛車,上百家丁。其中一輛四駕馬車彩旗飄蕩,長竿懸吊五串白絲符節--原來是監軍衛瓘遠自涪城趕來。但其餘魏將、漢將如鍾會、姜維都缺席,不能共襄盛舉。他們自然知道這「盛舉」是什麼,不來也是意料中事。

「諸葛茂!」昔日長官--秘書令郤正遠遠揮手,另一肩扛只鼓脹的麻袋,一身補丁褐服。

很久沒人這麼喊我了。
不少季漢舊臣知道是我勸降季漢天子,像小玉、嵇縈,恨不得親手掐死我,但郤正卻一臉善意。

「秘書令別來無恙?」強顏歡笑,這我擅長。
「嘿嘿。」郤正放下麻袋:「有美一人,傷如之何!美人找到你了嗎?」

「美人?」
「別裝傻!我已在張天師羽化寶位修煉半日,算出你有豔福,可瞞不過我。」郤正擠擠眼睛。
「真沒有美人。」
「哦?」郤正一歪腦袋,輕聲哼笑:「好,我信你。原來去了涪城。可別與小玉爭風吃醋……」

郤正說話最愛賣關子,我不明原委,也無心追問。
我只驚訝--竟然有季漢遺臣願意相信自己。

「茂子,你對這塊大紅布有何感想?」

郤正說的大紅布近在眼前,仰頭便是。它正罩著昔日的白玉蟠龍華表,如今的二丈高方尖石碑。

成都不再是皇城,象徵君王納諫的華表也該拆了。數日來,十幾名工匠忙著磨去蟠龍,截去兩翼,刻上碑文,一座尖石碑突兀地插在太學廣場上,正對著皇宮外門。今日石碑前搭了座木台,一個多人高,據說是衛將軍、小玉十月底練兵的點將台,木台漆成大紅。

「黃皓的主意,拉來十幾家蜀郡大戶出資。綿竹戰場上還建了座更大的。」
「嘖,你變狡猾了。」郤正搔搔臉頰:「我本想害你說錯話,笑你兩句。」

我的想法?

忽然一輛四駕馬車飛快駛上廣場,百姓慌忙走避,車上威武銀甲大將厲聲斥喝,恨不得馬車插翅飛天。
這是新任的益州刺史--昔日的征西司馬師纂。師刺史自車上一躍而下,大步走向木台邊一班穿著華貴、紅黃相間的大員--鄧艾父子、監軍衛瓘、調任蜀郡太守的牽弘等等數十人。

郤正竊笑:「這臭小子遲到了!」
「鄧艾性急,但師纂總是遲慢。」
「果然!你瞧鄧艾恨的……」

一群大員魚貫步上木台,排成「眾星拱月」的半圓,正中的月亮是兩名身材嬌小的老者。右首那恨不得用眼神鞭打師纂的,便是黃錦袍鄧艾。左首老者一身大紅,圓臉無鬚,慈目白眉,正是黃皓,他還帶來許多蜀郡大戶。

看熱鬧的百姓迅速聚集,待得一班大員站好,黃公公白麈尾揮動,大呼一聲:「恭賀鄧太尉!恭賀成都父老鄉親,時來運轉,大吉大利!」眾人跟進高呼,台下百姓也跟著鼓掌叫好。黃皓又率台上一群大戶給鄧艾拜年,鄧艾與眾魏將還禮。

鄧艾手持長竿,揭開白玉石碑的紅蓋布,群眾「嘩嘩……」一陣讚嘆驚叫。
白玉石碑上刻著碗大的隸字,是魏帝十二月初飛馬送來的詔書。

黃皓放聲朗誦,咬字清晰,抑揚頓挫,感情豐沛:「征西將軍鄧艾耀威奮武,深入千里虜庭,斬將奪旗,梟其凶暴鯨鯢,使僭號之主稽首繫頸,歷世逃誅,一朝而平!兵不逾時,戰不終日,雲徹席卷,蕩定巴蜀,昔白起破強楚,韓信克勁趙,吳漢擒公孫述,周亞夫滅七國,計功論美,不足以比勳也!今詔艾為太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戶!」

「恭賀太尉!功高蓋世,千古流芳!」台上齊聲訥喊,鄧艾作揖稱謝,圍觀百姓多有跟進,其樂融融。

郤正問我的想法?
我想把這石碑推倒,碾成細粉,餵在黃皓嘴裡,餵在每一個跟著呼喊的人嘴裡。
但我又想起衛將軍一句教誨:「原諒他們。他們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就讓始作俑者--鄧茂全吞下去吧。

「鄧艾不該放過黃皓。」這便是我的想法。也許說錯了話,要笑就笑吧。「秘書令或許不知:黃皓廣結善緣,六百石、六品縣令以上人人一份年禮。」

郤正輕嘆口氣:「黃公公手段高明,還攀上了鄧艾的左右手。你猜是誰?」

鄧艾的左右手?鄧艾雙手都長在他自己身上--親力親為,別人做的他老不滿意。
如果問的是征西將軍的左右部下,首推統率精兵的鄧忠、師纂。

鄧忠雖然偶爾魯莽草率,總歸是「嫉惡如仇」……

「益州刺史師纂?」
郤正嘿笑兩聲:「你再猜,新任益州刺史家住哪裡?」

郤正語氣有異,我明白了。

「秘書令緊隔壁。」
郤正刻意揉揉眼睛:「士別三月,刮目相看!不錯,不錯。」

原來黃皓把那「金玉滿堂」的大宅送給師纂了。
但我怎能怪黃皓、師纂?鄧艾、我自己還不是住進了成都大戶府邸?

「唉……」郤正搔了搔脖子:「師刺史搬進來,我反而懷念起黃公公。」

「怎麼說?」
「師刺史數次當著面嫌我家窮酸,要我把房子賣給他,兩塊地連著,他要合起來建一座更大的刺史府邸。再說黃公公說話輕柔細語,而師刺史日夜痛斥家丁,把人當狗看了。入夜後還擾人清夢……我就不說了。」

師纂在鄧艾軍中差不多也這樣,不招人喜歡。其實鄧艾不也蠻橫傲慢?
即使是司馬昭安插的副將,師纂也常遭鄧艾痛斥,他也只有忍氣吞聲,再回頭虐待下屬,下屬回頭再虐待下屬……

魏軍將士並不追求人的尊嚴,只要打仗贏,論功行賞、升官發財就行了。
他們心裡儘管暗恨鄧艾、師纂,還是搶著巴結他們。
我怎能怪他們?我自己不也巴結著鄧艾,身居豪宅,官運亨通?

郤正一向不理會黃皓。他過得怎麼樣?

「秘書令現居何職?」
「閒著快活,上青城山論道。」
「那怎麼生活?」
「嘿,別怕!」郤正提了提地上豐滿的麻袋:「新碑落成,開倉賑民,見者有份。擠著好多人!幸虧早到。」

郤正才識過人,至少官拜大夫,或出為大縣縣令。我該替他救救急。

「秘書令……喜歡釉瓶嗎?」
郤正苦笑兩聲:「還不拿來砸吵鬧的鄰舍?你留著活命吧。」

「秘書令因公忘私,理應出仕,不如我……」
「不必,不必……」郤正連連搖頭:「不要害我。」

「秘書令打算追隨譙大夫,拒絕出仕?」
「嘿,才不是,我這輩子是打定了主意做官的。」郤正曖昧一笑。
「那好,我找鄧太尉……」
「你這個小黃皓!萬萬不可!」郤正微微招手,示意要我附耳過去。

「鄧太尉高調行事,在他身邊,你凡事小心啊。」郤正輕聲細語。

我正要追問,郤正已扛起米袋:「茂子這麼會說話,總能化險為夷吧。若真碰上麻煩,可到我家避禍--如果我那破屋子還沒被拆掉。不多說了,回家開飯!」

郤正擺擺手,搖搖晃晃走了。為什麼郤正不恨我這個小黃皓,還要好意提醒我?

我凡事小心?鄧艾位極人臣,難道有人眼紅?
打自受降以來,鄧艾厚待季漢天子與遺臣,表奏數十人為官,又提拔部將,師纂這樣的人都能當益州刺史了。
還有廣結善緣的黃皓,拉攏蜀郡大戶依附鄧艾,鄧艾還不能高枕無憂嗎?

鄧艾深明魏國官場精要--站在贏的那一邊,安全至上。別人孤舟翻覆,自己這一片連環船卻穩如泰山。
如今黃皓這一個船隊脫離了季漢,又連上了師纂,師纂連著鄧艾。
整個魏晉官場都是黃皓,黃皓入魏,如魚得水。
其實我這個小黃皓也差不多:鄧艾、鍾會、姜維、諸葛瞻……一個個都把我當自己人。

我究竟與黃皓有什麼不同?我憑什麼總是強迫自己「原諒」黃皓呢?
如果黃皓該死,我這厚顏無恥的季漢諫議大夫不是也該拔劍自刎,鮮血濺在白玉紀念碑上?

我嘆了口氣,看著另一個厚顏無恥的漢臣--棄了陽安關的蔣舒,穿著一身龍紋黃絲朝服,雄偉高壯、志得意滿地走來。

「鄧兄弟!」
「蔣督!」
「快不是蔣督了!」蔣舒拍拍我的肩頭。
我都忘了:鄧艾已經答應蔣舒,要表奏他做沔陽令。朝廷詔命未下,因此他暫留成都。

「啊呦……鄧太尉了不起啊!我還得到風聲,他要收你當義子?前途無量!今後多多關照!」蔣舒連連作揖。
「不敢,不敢。我就個是說好話、打圓場的。蔣督有什麼事我能做?」

蔣舒「唉--」了好長一聲:「上頭益州師刺史交待,要在漢中定軍山建一座紀念碑。兄弟可知去年爭戰,一共死傷多少?」

左一個紀念碑,右一個……煩不煩?
如果能給後人一個警惕也好。

「呃……這我問過鄧太尉。算進民夫,魏軍三路一共發兵約二十萬,傷亡約五萬五千。漢軍我沒想過。一起算算?」我掰起手指:「大將軍姜維在沓中有三萬,漢中漢、樂、黃金、陽安關守軍共兩萬,左車騎張翼、右車騎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各領一萬,再加上忠義校尉、衛將軍約一萬五千。南中、巴東援軍沒上戰場,就不算了。參戰漢軍一共九萬五千。最後大將軍在涪城投降鍾會,據稱還有五萬三千,再加上漢中三城守軍一萬五千,一共傷亡兩萬八千。兩軍合計傷亡八萬三千,就在定軍山立個『八萬三千人塚』吧?不分漢魏,共同埋葬。」

蔣舒瞪大銅玲眼:「同葬好辦,反正挖個大坑埋下去,誰曉得呢。但『八萬三千人塚』聽起來太陰暗消沉。師刺史交待要彰顯戰役宏偉、王師光明、正必勝邪。該怎麼解釋魏軍損失更多?」

「我能解釋:因為蔣舒這樣的人不多。」我忍住沒說。

且看鄧茂又擠出虛偽的微笑:「呃……巴蜀地勢易守難攻,壯士多犧牲,後人多享福。再說魏軍一百個裡頭死傷二十七、八個,漢軍一百個裡頭……也差不多是這個傷亡比例。」

蔣舒大笑:「兄弟真會說話!不如你替我寫篇祝辭。有油水就分你一些……」蔣舒擠擠眼。

魏國的偉大光明我真承受不住,隨口答應蔣舒幾句,就說鄧艾有事找我,一路撥開百姓,擠到前面。

此刻鄧艾一行大員已經走下高台。老太尉身前是一群年輕的季漢官吏、太學生。鄧艾正指著他們鼻子教訓:「你們這些百無一用的書生,多虧遇到老夫,才有太平日子過!前朝吳漢攻破公孫述,大掠成都。你等若遇吳漢,早已大難臨頭!」

「幸賴太尉保全!」黃皓那群人在一旁起鬨。年輕士人憤憤不平,其中一個挺身而出:「若姜大將軍在此,安有鄧太尉?」

鄧艾回頭,制止身後鄧忠拔劍,面露得意:「哼!姜維自稱英雄,不過一介武夫,不巧遇見老夫,勢窮力孤,自取其辱!」鄧艾與身後人群一齊大笑。

我身前應該是季漢的華表啊,天子本該直言納諫,站在這裡,說的都該是肺腑直言。怎麼變成這樣了?
我多希望自己還是秘書台的書佐,這一切從未發生...

那群太學生還不服氣,正與鄧艾對陣叫罵,監軍衛瓘卻把鄧艾拉到一邊,正朝我這裡走來。衛監軍身材高瘦,面容蒼白,細鬚輕擺,鳳眼微挑,一副仙風道骨--離羽化不遠的樣子。

衛瓘恭敬行禮,低聲道:「我有一言,太尉明鑑。太尉欲以蜀主為扶風王,又大封麾下部將、蜀國遺臣,傳聞洛陽多怨太尉出言不遜,似有反意。有事須報朝廷,不宜憑己意行事,如此可塞眾口。」

「誣陷老夫造反?」鄧艾變了臉色,大罵一聲:「小人亂國!」
這一罵,後頭黃皓那群人給嚇得面如土色。

原來這就是郤正的擔憂--鄧艾大封季漢君臣,做了司馬昭份內的事情。
其實我明白鄧艾絕沒有反意。他善待漢臣,只是一心立德、又為伐吳作準備。

衛瓘被鄧艾這一吼,也倒退一步,沉默片刻,才吐出一句:「太尉還自詡為大人?」
鄧艾怒目圓睜:「小人最擅羅織罪名!」

不好,衛瓘是司馬昭的眼線。
管不了禮教,我只有插嘴:「監軍,鄧太尉忠心為國,日夜以平定天下為念!」

鄧艾朝我點頭,徐徐緩過氣來:「監軍,老夫受命於朝廷、晉公,合軍聚眾,持節出征,平定大惡。益州地盡南海,東接吳土,歸命軍民數以百萬,宜承襲前制、拜將封官,鎮定初附文武,此舉亦是權宜之計。若待朝廷詔命,往復道途千里,虛耗日月,只怕生變,思念舊朝。依《春秋》之義:大夫出疆界,若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斷亦可也。今東吳未賓,勢與西蜀相連,不可拘於常法而失事機。老夫進不求名,退不避罪,雖無古人名節,亦不避嫌,不願放過平吳、統一天下大計。」

衛瓘默默聽完,臉上不見喜怒:「所以太尉還要主持伐吳?這是朝廷任命的?」
「天下統一,只差一步!太尉乃武官之首,出策平吳,有何不可?」
衛瓘微微點頭:「太尉好自為之。」說完便登上馬車走了。

鄧艾要擇善固執,要立德,但如果真因為這樣被讒言誣陷、被司馬昭誤解,值得嗎?
如果他是大將軍姜維、衛將軍諸葛瞻,面對黃皓的誣陷、季漢人的誤解,我想他的堅持是值得的,因為擇善固執本就是他們一生的追求。
而鄧艾若為了自保而放棄伐吳,放棄他的新理想,做一個「急流勇退」的鄧太尉,我會有些失望,但也能理解。

這樣看來,我該支持鄧艾走上姜維、諸葛瞻的路--即使可能重蹈覆轍,對的事就要做。

「鄧太尉毫無私心,一心為國!」我話已到嘴邊,竟被黃皓搶了。
「太尉聖明!天威浩蕩,仁義之師,百戰百勝!」眾魏將、蜀郡大戶隨後應和。

我懶得加入他們了。也許我是黃皓那樣的人,但我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區別在哪裡?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五)

帖子 maltz » 2014-11-08, 01:39

配樂:John Rutter Magnificat - Esurientes.mp3

(五)

除夕夜裡,涪城來了位青衣訪客,臉色微紅,鬚髯短而濃密。

「興漢將軍,多年不見。」

他是熟人--關彝、關公庶孫。由於關公嫡孫虎賁中郎關統早亡無子,由他承襲漢壽亭侯爵位--直至兩個月前。他拒絕出仕。

「諸葛居士要在青城山祭祀衛將軍,請將軍盡快隨我上山,切勿驚動大將軍與其他漢將。」關彝壓低了聲音。

娘做事一向從容,未曾要我「盡快」怎麼樣、「切勿」如何。我有些狐疑,但關彝常拜訪青城山、朝真觀,已是多年熟人,也信得過。

十一月中,我與兩萬軍士回到綿竹戰場,收拾無人認領的數千具將士遺體,趁土地尚未結凍,就地掩埋,立碑紀念。鍾會與大將軍共同主持奠祭。而舅舅與尚弟已被鄧艾先一步葬在鹿頭山腳,許多漢將下跪流淚,自責救援太遲。我也哭了,但沒有下跪。我彷彿聽見舅舅對我說:「只要盡力就好,別學舅舅浪費時間畫畫。」

母命難違。大年初一,我匆匆向大將軍一班漢將、魏將拜了年,便推說身體不適,暗地與關彝快馬出城。路過綿竹,再祭拜一次舅舅、尚弟墳塚。鍾會與大將軍立的石碑卻不見了,換了一座二丈高的白玉碑,碑上刻的盡是鄧艾的功績,後頭數千個土堆的來歷卻隻字未提。關彝告訴我,皇宮前的白玉華表也被改成鄧艾的立功碑了,還是黃皓他們出錢修的。

這一次我在舅舅墳前下跪了。我又似乎聽見他說:「石碑總有頹傾之日,而漢室精神發自一代代人心,與文明同壽。」

冬日短暫,官道上積雪未化,上得山時,已是大年初二夜裡。天寒地凍,蟲鳥不鳴,崎嶇石階上還有一層溜滑薄冰。多虧關彝準備了大草鞋,綁在布履之外,步伐直踏而下,倒也如履平地。

娘手持陶缽白燭,引我入觀。

「娘,嵇縈在嗎?」
「她下山尋大將軍去了。」

怪了,我幾乎每日與大將軍見面,怎不知道嵇縈去找他?

「小玉在涪城受了不少委曲?」
「不會。大將軍、幾位老將軍很照顧我。」
「小玉既已拒絕鄧艾拜將邀請,怎麼不上青城山,陪娘過年?」
「……大將軍近來身子不好,需要我照顧他。」

娘忽然回頭,眼神由慈祥忽然轉為銳利:「小玉長大了,懂得『移孝作忠』。大將軍一心復國,妳是知道的。」

自小以來,我什麼心事都瞞不過她。小時候,我許願長大後能像她一樣成熟睿智、思慮深遠,但我身上流的只是凡夫俗子的血液,能做個武將、保護他們便心滿意足。我沒保護好舅舅,不能再丟下大將軍。

我明白娘的意思。娘送給我一個錦囊,裡頭字條上只有「天府」二字,意思是別太在意天府「之國」--季漢的存亡。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青城山是說不通的。而我現在做的,正要把天府開遍天下。

「娘……大將軍需要我們。」

「呀--」一聲,娘推開厚重的道觀木門,觀內十分昏暗。

「娘要小玉練習特立獨行的思考。這真是小玉自己審慎的決定?不是人云亦云?」
「是!大將軍團結漢將、漢臣,仍在為復興漢室奮鬥!我身為漢將,理應追隨大將軍!

娘微微點頭,面無表情。

輔國大將軍董厥自劍門關引軍南下、樂城監軍王含、綏武將軍、漢城護軍蔣斌、黃金督柳隱也收到朝廷敕令,開城投降,此刻都在涪城。雖然他們的兵符都給了鍾會,一顆赤心仍留在漢室與姜維這一邊。

待我與關彝進屋,娘隨後鎖上大門,引我倆走過一段幽暗的長廊,進了火灶房,娘又放下門閂,吹熄白燭,遠處牆角有三道人影,圍坐小灶邊上,身後牆上掛著一排明晃晃的刀槍劍戟,殺氣森森。

娘神情嚴肅:「小玉,很抱歉,娘沒等妳,昨日已經祭祀過妳舅舅。但有件重要大事要託付給妳。」

「是!」

娘平日總是氣定神閒,好像天塌了也不打緊。

走近小灶,看清了三人,也都是熟人:年紀最長的是桓侯張飛庶子--侍中、尚書僕射張紹。朝廷投降後他一直留在內宮,伺候天子。居中的是秘書令郤正、道觀常客。最年輕的是順平侯趙統之子--虎賁中郎將趙統。守衛內宮的虎賁軍早已解散,編入魏軍,趙中郎與少數軍士力辭不就,守護承明門內的天子與內臣。

究竟什麼緊要大事,值得密會於成都百里外的青城山?

「只找到諸葛將軍一人?」郤正見了我,有些狐疑:「大將軍主簿李令伯、東觀秘書郎陳承祚怎麼沒來?」
「李主簿已經辭官,回犍為奉養年老祖母去了。陳秘書照顧成都太學,走不開。」關彝搖頭。

「無妨,出謀劃策,不求人多。」娘手握羽扇,與我、關彝入蓆坐定,人人面色凝重。

「諸葛將軍剛到,我簡單補上前面。」秘書令郤正乾咳兩聲:「大將軍致力振興漢室,精神可佩,可惜誤交損友。我等不能袖手旁觀。」

是的,大將軍權且委身鍾會,一方面是天子敕令,不得不從,一方面是看中鍾會大軍在握。大將軍一光復漢祚,卻苦無進展,半個月前他還上過青城山求計。

娘隱居了三十年,不問世事,此刻也要插手?
看來姜維的精神已經打動了娘!嵇縈不也下山了嗎?那太好了!

「娘與各位要助大將軍一臂之力?我替各位引見!」

眾人卻毫無興奮之情,只有郤正搔搔脖子:「我說得太簡單了,讓將軍誤會。得看諸葛將軍怎麼解釋『助大將軍一臂之力』。我等的確要幫大將軍延續漢室,卻不是用他的辦法。相反地,他加入鍾會,我們可能還要阻止他。」

阻止大將軍?我怎麼能加入這樣的密謀?

「那麼請恕我無能為力!」

如果不是娘在場,我真該起身離去。其實娘已經伸手,按住我的肩頭:「小玉,妳心裡明白。鄧艾加封季漢君臣,收買朝野人心。魏軍仍在益州,鄧艾、鍾會皆是當世雄才,大將軍即使有數萬死忠之士,數十員漢將支持,比起天下千萬人,亦是孤木難支。」

我只明白一件事:永遠不能放棄!

「只要我們團結於大將軍周圍,仍有復國希望!」

「諸葛將軍……」郤正拾起一把柴火,扔進灶中:「比起天下人,我們不過九年一毛。昔日季漢未亡之時,我等尚且坐視黃皓黨羽坐大;今日黃皓又攀上鄧艾,鄧艾後頭是一心追求榮華富貴的千萬魏人,我等轉眼被燒成灰燼。匡正天下有許多辦法,迷信兵戰,只會引火焚身,白白犧牲季漢僅剩的志士。衛將軍肯定不同意,對吧。」

「不試試怎麼知道?」

娘將羽扇遞給我:「正在試,小玉先冷靜。」

娘轉身,面向在場眾人一一吩咐:虎賁中郎趙統聯絡親信軍士,暗自預備刀械甲冑,等待調遣。侍中張紹保護內宮天子與內臣安全。秘書令郤正造訪季漢遺臣中分掌兵權者,勸說加強防務,必要時發兵平亂。關彝挑選季漢遺臣當中才德優異、暫未出仕者,安置於朝真觀、青城山。而關彝沒有官職,出入城池不受限制,又擔任青城山、成都、涪城策應。

關、張、趙、郤正領了計,紛紛回廂房休息。娘只留我在灶房,二人對坐。

幸好,他們的任務看來都不像在阻撓大將軍復國,只是替漢室保全人才。
但我已經打定主意,無論娘怎麼說,我絕不背叛、離棄大將軍。

「小玉,給娘按按脖頸、肩頭。」娘轉了身子。

娘老稱讚我的手暖和、勁巧。上一次替她按,已經是半年前了。

「涪城鍾會近來有何動靜?」
「十二月中洛陽詔書到,封鍾會做司徒,另外據說鄧艾封了太尉。」

娘哼笑兩聲:「鳥盡弓藏,這是司馬昭奪了鍾、鄧二人兵權。」

「怎麼說?」
「太尉、司徒皆為三公,有名無實。季漢開國時封司徒許靖,此後不再封三公。」

我喜歡季漢重實輕名,功勞就是最好的名聲。

大約是我按得舒服,娘索性閉目養神:「鍾會的兵權交給誰了?漢軍歸誰管轄?現在何處?」

「魏軍會合漢中兵力,共約十二萬,仍由原魏將率領,駐於涪城周圍。鍾會說,要等雪化了再搬師回洛陽,受封司徒,目前仍以鎮西將軍、持節名義行主帥權職。近七萬漢軍兵符都在他手上。」

「涪城有近二十萬兵力?難道鍾會要伐吳?」娘指上幾個酸痛處,我用力過猛,娘「唉呀」一聲,卻又一臉舒服陶醉。

「鍾會沒說。卻是鄧艾上表,提議年底伐吳。」
「鄧艾的兵權在誰手上?有多少人?」
「鄧艾表奏司馬師纂為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為蜀郡太守,分掌兵權。其實加起來也不到一萬。」

娘再舒服地「唉呦」一聲:「有意思。坐擁二十萬大軍的鍾會謹慎保守,手上只有一萬人的鄧艾反而熱心激進。鄧艾已經位極人臣,再依他設計平了吳,只怕魏國天子得改變心意,禪位給鄧艾!司馬昭自然不會聽鄧艾的伐吳大計。鄧艾倒也算是奮不顧身,忠貞為國。」

「哼!老賊鄧艾!」我把鄧艾在成都、綿竹立碑紀功的事說了。

娘又要我搥背。我每日依然勤練武藝,所以娘總稱贊我力道足。

「小玉剛說鄧艾的兵權在師師師纂、牽牽牽弘手上,此二人都是鄧艾親信?」
「不。鄧艾的親信只有他兒子鄧忠,和那個可惡的人……」

我實在無法叫他「兄長」。他是我們家的叛徒!只恨我識人不清,引狼入室!

娘明白我的心思,只是問其他事:「涪城漢將、魏將怎麼看鄧艾?」
「鍾會時常在漢將面前埋怨鄧艾收買人心,陰結蜀郡大戶,圖謀不軌。」

「鄧艾陰結蜀蜀蜀郡大戶?這不像他的作風,是不是鍾會誣陷他?」
「是真的。據說是黃皓居中牽線。那些紀功碑也是黃皓黨羽出資建的。」

娘轉過身來,臉色鐵青:「載舟覆舟,聞者足戒!鄧艾已犯眾怒,兵權旁落,勢單力孤,大禍臨頭!小玉,娘不能再置身事外,要阻止天下賢良喪盡,千萬生靈塗炭,時機已晚,必須盡快行動!妳明日清早下山!」

說完,娘拉上灶門,火光暗淡埃滅。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六)

帖子 maltz » 2014-11-08, 05:13

(六)

娘讓我提上一桶燒熱的井水,引我出火灶房,徑往廂房去。

我問她為什麼鄧艾大禍臨頭,天下便生靈塗炭。娘解釋,藉時鍾會手握二十萬大軍,兼有漢軍、鄧艾強將,極易令司馬昭疑懼。而大將軍要復興漢室,自然要鼓動鍾會聯合漢將,起兵反司馬昭,往後伺機再反鍾會,這必然是嵇縈下山去找大將軍的原因。娘又說,此時嵇縈的心計已經相當成熟,足以離間司馬昭與鍾會,再說他們也可能自己鬥起來。

即使鍾會反司馬昭,魏將、魏兵家室仍在北方,必不對鍾會效忠。若鍾會起事失敗,漢將必然隕命;鍾會若勝,漢將終究是少數,復國的機會也相當渺茫,更可能先一步讓鍾會藉口殺掉。

而鄧艾鋒芒耀眼,甚至壓過鍾會二十萬大軍;只要鄧艾仍在,鍾會必不反。所以娘要我次日清早下山,保住鄧艾。

「娘,鄧艾是咎由自取!我絕不離棄大將軍!」
「好,娘不會逼妳。」娘未再回應,一路領我入廂房。

廂房牆上竟掛滿舅舅的畫作--掛在正中間的,是前朝太傅陳蕃奮不顧身,率領太學生攻入承明門,欲誅滅內宮禍國宦官,卻被害身死。這幅畫不是舅舅送給嵇縈的嗎?而地上書簡橫陳,臥榻皺褶,換下的衣物也堆在一旁未洗,應是嵇縈住的沒錯……

娘微微搖頭,與我彎身收拾,逐一清理:「娘明白小玉不喜歡鄧艾。但為了大將軍,小玉也得委屈一次。」

「只要不背叛大將軍,娘儘管吩咐。」
「好。涪城魏將裡頭,鍾會除外,最有器量的人是誰?」
「器量?什麼意思?」
「才學、見識、度量。」
「……娘這題太難。我天資愚魯,讀書不多,識人不明……」
「千萬別這麼說。」

終於收拾整齊,娘讓我提著熱水,到屏風後擦洗身體,預備就寢。

「小玉閱歷豐富,辨得出賢愚高下,只須充沛自信。妳仔細回想,涪城魏將裡頭,誰的學問最大、眼界最高?誰喜怒不形於色?」

一邊擦身子,一張張魏將的面容閃過心海,不是獐頭鼠目、就是腦滿腸肥,一個個言之無物,欺世盜名。
我左肩的傷已經痊癒,戰場上反覆使勁,留下一道突起的疤痕。對於一般女子,疤痕或許有損完整;對於武將,戰爭的傷疤卻是榮譽。我運轉左臂,靈活如昔。忽然我想起一人--

「鎮西長史杜預總是笑臉迎人,鍾會叫他『左傳癖』。他是司馬昭的親信。」
「《春秋左氏傳》雖是史書,卻以情節、人物見長。此人與和小玉一樣,喜歡聽歷史故事。小玉說說,妳為何喜歡歷史故事?」

我喜歡史上的人物,因為他們往往有智慧、有理想,是做人的模範。
我常希望自己回到過去,做一個打掃的小僮,親近那些偉大的聖賢。

「我喜歡許多古人。他們有雄心壯志,腳踏實地,勤勞工作,貢獻才學於天下。」
「小玉有這感悟,器量也不小。」娘遞進來一件乾淨的粉色襦裙:「娘猜,杜預酷愛《左傳》,也想在史書裡找到處世的榜樣。此人能力如何?」

涪城魏將閒著沒事,時常比武,我清楚記得杜預的武藝--

「杜預有些肥胖,騎馬總跨不上去,射箭又碰不到靶,常被魏將笑話。」
「無關緊要。他謀略如何?」
「十月中,我與廖老將軍、張老將軍出兵葭萌關,被杜預截斷退路。後來知道,他只有一千人馬,卻在山上大張旗鼓,瞞過了我們。」

擦洗已畢,心神舒坦,穿上衣裳出來,娘已經鋪了張新臥榻。
娘讓我解開髮束,鑽進被褥,又坐在我身邊,就像小時候說故事哄我睡覺一般。

「娘今夜修書一封,小玉回涪城交給杜預。」
「但杜預是司馬昭的妹夫……雖然喪妻了。他信得過嗎?」
「漢臣自然信不過魏將。所以小玉必須忘記自己是漢臣,忘記他是魏將,同是天下明白人,自然信得過。」
「但杜預忘得了嗎?」

娘低頭看著自己的雙手:「也許他已經忘了,也許得看娘這一手文章如何。」

自從知道杜預是司馬昭的親戚,我對他一直沒好感。
而他每次見了我還是有說有笑,直誇漢將有「董狐直筆」的氣節。我道他想再娶,藉機說我好話。他都快上娘的年紀了……

「娘,杜預遠在涪城,他怎麼保護鄧艾?」
「是。他最多讓鍾會不害鄧艾。小玉還得再找個鄧艾親信,勸鄧艾收斂些。娘知道小玉氣妳兄長……」

我已有預感娘要找他。但我實在不想再看見他的臉!

「他早改回本姓了!他是我們家的恥辱!是我的錯,把他帶進家門!我寧可找鄧忠說去!」
「鄧忠有杜預的器量嗎?」
「……沒有。但那人就有嗎?」

娘沉思片刻:「小玉,妳生父喪於戰亂,所以妳從軍上戰場,繼承遺志。茂子的生父同樣亡於兵亂,而他想從根本上結束亂世,阻止兵禍。這正是特立獨行的思考,這樣的人器量必定不小。」

我氣得坐起來:「不管器量多大,他背叛了我們的信任!是他花言巧語,勸天子投降!天子已經決定去南中,如果當夜只有譙周,那套天命鬼話誰也聽不去!」

「你兄長不只是魏國細作。」娘替我披上被褥:「娘都聽說了:他在沓中燒毀聖旨,不為難大將軍;在陰平橋頭騙過諸葛緒,避免小玉率漢軍夜襲血戰;在陽安關提醒嵇縈,防備鄧艾走陰平小道;在江油城給妳們通風報信,當心馬邈已經降魏;最後他又在綿竹關、鄧艾面前救出妳。小玉,如果茂子只是一個魏國細作,他不會為季漢、為妳們做這麼多。他勸季漢天子投降,是為了他心中的理想--他要救大將軍、救妳,不希望妳們像他父親一樣,死於戰禍。這小玉也是明白的。他夾在兩國之間,又超越國家,不分漢魏,堅持走自己的路。這樣的胸懷值得小玉學習。」

「這條路我不屑走!」

娘點頭:「可以。娘只希望妳順路去找他一次,提醒他鄧艾氣燄太盛,結交非人,要他想辦法保住鄧艾,也保住他自己。他對妳有活命之恩,這也是妳該做的。」

是的,我無法否認「兄長」曾經救過我幾次。成都投降那日,鄧艾父子要殺我,他還把斷掉的雄劍架在自己脖子上,要一命抵一命。即使我恨他入骨,但我也必須報答他屢次活命之恩。這是基本做人的道理。

但今後井水河水,兩不相欠!

「好吧。」我一股腦躺下,看著樸素的屋樑。

本以為娘要出去寫信了,她卻輕搖羽扇,慈祥地看著我。

「小玉,妳跟著嵇縈、妳舅舅,是不是說人的智慧成熟,第一求美、第二求善、第三求真?」
「是,鄧艾自甘墮落,自降為第一等人,求取功名這樣膚淺的美……要不是為了大將軍,我才不想理他。」
「從鄧艾善待季漢遺臣、上表伐吳看來,他是想做第二等人的。其實大將軍、小玉不也是自降為第二等人?只知有國,不知其他?」

怎麼會不知其他?大將軍絕不會為了復興漢室而不擇手段。

「娘,大將軍不是自降為第二等,他是第四等……」

「好,好。」娘輕拍我的肩頭:「娘不喜歡談等級。人人境遇都不同,成長的道路也不一樣,卻約略是殊途同歸的,只要才智在中人之上、有些閱歷、有上進心,最終都會變成有智慧、有器量的人。天下智慧一共有幾等,娘不清楚,悟一等是一等。但娘聽嵇縈說,妳們把第四等人分兩種,一種是揉合真善美,一種是放棄真善美。這後一種人是怎麼回事?」

「放棄真善美的是瘋子。他們的失去任何信念,不吃不喝而死。」

娘怕我冷,又替我蓋上一層被褥:「娘倒以為,所謂揉合真善美,不過是嘗試用知識、閱歷證明從小被尊長、師友、甚至朝廷灌輸的道理。反而是放棄了真善美的瘋子境界更高,他們踢上第五等的門檻,不幸摔了一跤,如果有人伸手,扶著爬起來就圓滿了。」

放棄了一切的瘋子是第五等人?怎麼可能呢?

娘又坐回身邊:「破而後立。人一路成長,會發現自己明白的道理已經不足以解釋世間的事物。他們可以忽視不理,也可以強迫自己面對,苦思求解,以觀察到的事物、親身的經歷,回頭檢視道理,該破則破。破除成見之後,靠著特立獨行的思考,融合知識與經驗,親手重建完整圓融的世界觀,並且隨時改正既有錯誤,隨時完善自己對世界的認識。這需要子路『聞過則喜』的志氣,否定自己的勇氣,以及包容、吸取反對意見的胸襟與能力。若只做了前半,自然落入無所適從、行屍走肉般的虛無。若連後半一起做,便不怕失去信念。身為修道者,每次悟出一個新道理,便是『得道』。得道不會成仙,只是為自己的智慧又有突破而激動。事後雖然可能發現從前悟出的道是錯的,也該為自己再次進步而滿意。」

聽完這段玄之又玄的話,我只覺頭昏眼花,昏昏欲睡。

娘又接著說:「小玉愛聽故事。娘就說兩個妳熟悉的第五等人。妳舅舅想替季漢走出一條新路,包容黃皓這樣的第一等人,要從根本上防止他們再出現,藉此維護、光復漢室。妳兄長也走出一條新路。當小玉心懷漢室,他心懷漢、魏兩家,又不忠於任何一方,只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

「一個姑息黃皓,一個出賣情報,季漢都滅亡了!」

娘搖頭:「季漢滅亡有太多原因,少了他們,情況說不定更糟。即使是當世聖賢,思慮也有極限。娘不強迫小玉模仿舅舅、兄長,妳必須特立獨行,走出自己的道路。在娘看來,妳的舅舅、兄長都很有勇氣,建構世間的新原則。他們絕不是我們家的恥辱,只是他們走得太遠,世人不了解他們,沒關係。他們所做的傻事,也許幾千年以後的人才會懂;如果他們不那樣做,也許幾千年以後的人還不能懂。」

兄長豈是這麼偉大的人?他一點也不像。娘期望我也做第五等人?那對我太遙遠了。我不是第二等人嗎?能摔在第三等的門檻上就謝天謝地了。
娘似乎明白我的疑惑,輕撫我的額頭。我閉上雙眼,享受難得的母愛。

「娘,第四等人已經很少,第五等人多嗎?一千戶裡頭有幾個?」

「只要願意,人人都能做第五等人。天下所有的重大變革與進步,背後必然有一群先行者。先行者提出新的思考、制定出新的規則,再由小玉口中的第四等人帶頭施行、完善。多數人一生至少能當上幾個時辰的第五等人,只可惜他們未能用剩下的一輩子宣傳、貫徹這些信念。當然,要具備那樣的條件也很不容易。機會來了總是不要放過。」

「所以娘忙著建構新思考,隱居在青城山、朝真觀清談論道,影響世人?這第五等人就是娘想出來的?」

娘忽然放下羽扇,呵呵大笑:「第五等人是郤秘書令發明的!娘之所以隱居,是諸葛丞相之女干政,這種先例對後世影響太壞。」

「……漢室都完了,還談後世!娘這麼聰明,如果即早出山,必能阻止這些慘事發生!」
「也許娘出山要多害死好幾十萬人。」
「不出山還不是一樣?娘不是擔心天下又要大亂嗎?」

娘輕嘆一口氣:「也許娘當初判斷有誤。過去無法改變,現在與未來卻可以。小玉好好休息一夜,娘這就去寫信給杜預。記得先去成都找妳兄長。」

既然娘說了這麼多,也許我真該「原諒」兄長。在娘看來,也許是他原諒我,我這個凡婦俗女只曉得搬出國家大道理,眼界低下……

如果娘早發現他是細作,想個方法避免戰爭,這一切就不會發生了。
究竟娘知不知道他是細作?我所有心事都瞞不過他,難道兄長就行?

「呼」娘吹熄白燭,廂房頓時一片漆黑。只聽見木門拉動……

「娘請等等!我還有個問題……」
「娘的答案是,娘一直不知道妳兄長是細作。有時候心裡懷疑,也沒追問。」
「何不調查、逼問他?現在許多漢將恨不得剝他的皮、吃他的肉,說他受鄉愿愚人誤信包蔽。娘的名聲也蒙塵……」
「名聲?那是第幾等人關心的事?」
「第一、第二……但娘是諸葛丞相之女,妳養著個大細作……這麼重要的事……」
「娘當時覺得那不重要。」

隱士真就這麼清高嗎?
在娘所說的第五等人看來,國家大事也微不足道?

「娘,國家是千萬百姓的聚集。千萬百姓、天下蒼生也微不足道?隱士難道不該關心天下蒼生的一部份?」
「娘這不是除舊布新,找了妳和一群人,一同關心天下蒼生了嘛?娘與妳一同進步。睡吧。」

「嘩」一聲,木門拉上,只聽見遠去的腳步。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七)

帖子 maltz » 2014-11-10, 12:11

配樂:Barber Agnus Dei.mp3

(七)

兩個月來,鍾會常邀我外出,同車同席,言談甚歡;他虛己納諫,對我言聽計從,還對長史杜預說:「伯約比中土名士諸葛公休、夏侯太初更加優秀。」夏侯玄、諸葛誕分別是中原「四聰」、「八達」之首,但這些名士都是被司馬氏鏟除的異己。我只能期許姜伯約比他們做得更多。

鍾會又聽我建議,嚴禁截掠,整治軍紀,持滿戒盈,涪城圍守戒備,門禁森嚴,夜間燈火通明,宛如戰時。將校依舊屯於城外軍帳,我的寢帳設於涪水西岸,偶有親兵往來,打點日常所需。

「鎮西將軍鍾會所向摧壞,前無強敵,圍克眾城,網羅散逸。蜀之豪帥,面縛歸命,凡所降誅,動以萬計。會算無遺策,舉無廢功,上善伐謀,有征無戰,拓平西南,方隅清晏。今以會為司徒,進封縣侯,增邑萬戶。封子二人亭侯,食邑各千戶。」

女親兵接過十二月敕書抄本,隨即「呸」了一口在上頭:「大將軍,確定不是鍾會模仿司馬昭筆跡,封自己司徒?」

「不是。這是我模仿姜伯約筆跡。」

「啊。」嵇縈急忙拿衣袖擦去吐沫:「太欺負人了!『前無強敵?』司馬昭瞎了眼,不見大將軍?」

「詔書是郭太后落款,是郭太后看不見。」

「……大將軍的笑話都不好笑。」嵇縈翻了個白眼,面露微笑,嘴角有個酒窩。

我明白嵇縈想逗我開心。她同樣來自魏國,常讓我想起年輕的自己--滿腔熱忱、豪放不羈、才兼文武,也自視過人。她為了替我出謀劃策,獨自下青城山,一來涪城,二話不說便化了男妝,委身軍營,避過鍾會耳目,常來帳中密商復國大計。

嵇縈雖沒能遇見諸葛丞相,卻深受他的子女影響,又有竹林七賢淵源,深明世事道理,未受世俗遷染。可惜的是,時勢沒給她無可推卸的大任,沒給她錘鍊心志的挫折,更沒給她一展所長的機會。她還要很長時間的磨練,才能像我一樣獨當大任;首先她得控制住脾氣、學習化解挫折帶來的憤怒,不求發洩,而以大局為重。

我不該心急。她年方十七,來日方長。我在她這個年紀什麼也不明白。但我必須為她創造成長的機會,善盡師長之責。假以時日,也許她能比姜伯約實現更多的漢室追求與理想。我已老朽,僅能在倒下之前庇護她們,頂住最後一個冬天的寒風。我的奮鬥不僅是為了漢室,更是為了繼承漢室精神的後代志士。沒有她們,漢室即使中興,也只是空殼一具。

嵇縈反覆察看敕命:「大將軍,敕命封鍾會二子亭侯,食邑各千戶,原來鍾會還有兩個兒子?都在洛陽做人質?」

「鍾會無子,僅收兄子鍾毅為養子,確在洛陽。這『封二子千戶亭侯』應是三公規矩。鄧艾拜太尉,增邑兩萬戶,也封二子為千戶亭侯。」

「鄧艾食邑兩萬戶,比鍾會多一倍?鍾會不恨死他了?」嵇縈嘻笑不止:「哼哼,難道司馬昭、郭太后刻意要鍾會嫉妒鄧艾?」

「我也不明白。鄧艾榮寵似乎已過,即使興漢首功蕭何,食邑最終也只一萬五千戶。」

「敢問大將軍、諸葛丞相食邑幾戶?」

嵇縈這是在激我恨鄧艾?她得多用些心思。我故作神秘,就伸出一指。

「各一萬戶?」

我搖頭。

「一千戶?好少。」

我又搖頭。

「不會吧,才一百戶?」

「僅自家一戶。季漢國力有限,不行食邑。封侯即是榮譽。」

「大將軍,你們一個個都離世人太遙遠啊……」 :on_beg: 嵇縈擺出一臉悲苦,又想逗我笑。

「他日漢室再興,必定要使百姓明白,人皆應以言行評價,爵賞不足論。靠妳了。」我摸摸嵇縈的頭。若生女如此,也是件幸事。

姜伯約不見得親眼看見,但漢室必定再興。天下為公之日,既沒有食邑萬戶的鄧艾,也沒有驕矜自大的鄧艾。

我忽然想起漢初故事,韓信兔死狗烹,遭呂后、蕭何密謀引誘,慘死長樂宮,誅連三族。史遷感嘆:「假令韓信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約可謂賢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後世祭祀矣」。韓信恍若兵神,尚不可免禍,何況凡夫俗子如鄧艾?

但我想起光武皇帝中興,雲台二十八功臣多有善終,即使縱兵大掠成都、「差强人意,隱若一敵國」的第二位功臣吳漢也得安享晚年。可見殺功臣絕不是鐵律,端看君王器量、謀士良心。

季漢君臣相知,將帥齊心,賢良相惜,世代傳承,又勝後漢。炎漢若能再興,必然更上層樓。

轉眼,嵇縈已將軍帳收拾整齊,換洗新衣摺得有棱有角。用心的孩子,可造之材。

「大將軍,我剛想,黃皓替鄧艾立那幾塊破碑,也在替我們復興漢室呢。」

「怎麼說?」

「撇開蔣舒這類吃裡扒外的黃皓黨羽,季漢士大夫深恨黃皓誤國。黃皓替鄧艾立碑,人盡皆知,這一來鄧艾不也人見人厭,自然要被司馬昭、鍾會拿下。接下來鍾會獨大,我們使他與司馬昭彼此猜疑,鍾會就得替我們復興漢室了。」嵇縈愈說愈興奮,笑得合不攏嘴:「嘿嘿,老子說:『時至不迎,反受其殃;天地無親,常與善人。』大將軍是大善人,可得把握復興漢室的機會。」

我一想有理:「今日監軍衛瓘自成都歸來,也許有不少鄧艾消息。回頭與妳商議。」

「大將軍保重。一劍刺倒,別給鄧艾機會翻身!」

出了軍帳,我走向涪城,一路漢魏軍營混雜,士卒多有相通往來。這也是我給鍾會的建議--名為融合兩軍、避免仇恨紛爭,事實上是希望魏軍認同漢人思想--別再嫌我們「不切實際」,卻逐漸認同眼光遠大,追求長治久安。每個漢兵都能影響魏人,肩負著復興漢室的責任。

而姜伯約也不能閒著。我必須再一次向魏將展現漢室風骨。

涪城縣府外有只大鐵鼎,鼎內堆有積薪。每有重要軍議,必燃火號。軍士放火摺入鼎,火勢漫延,烈燄凶猛,熱氣逼人。
世事多為如此--謀事在人,放把火,成事在天,火勢發展殊難逆料。

數十員魏將、漢臣齊聚涪城縣府,不分尊卑,混雜圍坐。鎮西將軍鍾會手下有長史杜預、司馬夏侯咸、護軍胡烈、田續、荀愷、參軍爰靚、皇甫闓、將軍龐會、李輔、王買、句安、帳下督丘建等。句安本為漢將,十五年前獻城降魏,兩個月來遠遠見了我,總是低頭躲開。漢臣自我以下,有太僕蔣顯、左右車騎張翼、廖化、輔國董厥、監軍王含、護軍蔣斌、黃金督柳隱等。興漢諸葛玉是唯一女將,平時眾目所歸,今日缺席,托言身體不適,事實是省親未歸。

涪城管制甚嚴,非公幹不得進城擾民,亦不得擅自離營,因此勇將大軍盡在鍾會掌握之下。清臣軍議,照常鴉雀無聲。

「伯玉自成都歸來。可知鄧太尉果真有反意?」鍾會鎮定如常。

鍾會左鄰便是衛瓘。涪城二十萬將士,唯一不必聽命於鍾會的只有衛瓘,他持節監軍,代表魏帝、司馬昭,麾下有一千親兵。
衛瓘只長鍾會五歲,卻蒼白虛弱,時常稱病不出。他拘謹少言。兩個月來,我與他說話不到十句。在魏將口中,這叫「深藏不露、明哲保身」,我叫這「縮手縮腳、畏首畏尾」。

「鍾司徒,諸位。」衛瓘恭敬作揖:「鄧太尉驕傲自大,不可一世。」
「所以鄧太尉有反意?」鍾會追問。
「鄧太尉與益州大戶往來親密,又擅封手下為益州刺史、諸郡太守。」

衛瓘答非所問,怕說錯話、承擔責任,僅求茍活,不能委以大任。

鍾會不再追問衛瓘,只詢問在座眾將意見。

護軍胡烈率先回應:「鄧太尉雖有滿口忠勤道理,但急於收買人心,犯上悖逆。若他無反意,禮應謙遜待下,遠離攀附,借鑑前朝相國蕭何功高蓋世,仍難免牢獄之災,更何況韓信、英布,敵國破,謀臣亡!由此看來,鄧太尉確有不臣之心。」

胡烈說的是蕭何名滿關中,因此強買人民田產,自毀名聲,以安高皇帝之心,然而長安百姓皆自願讓田給蕭何。蕭何又為民請命,開放御苑空地耕作,以致高皇帝大怒,逮捕蕭何。但胡烈的故事沒有說全--高皇帝隨即發現自己冤枉了蕭何,大嘆:「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所以鄧艾若借鑑蕭何,倒應為民請命,不在乎犯上悖逆。但司馬昭是否有高皇帝、甚至光武皇帝的胸襟?

「是。鄧太尉狹隘多忌,驕矜自負,時常口出悖逆之言。但部下直言,稍有不順其意,便動怒辱罵。」一邊護軍田續回應。

田續是鄧艾舊部,他口中的鄧艾更為可信。看來鄧艾沒少罵他。我早已摸通田續、胡烈--兩個蠅營小臣,只敢說鍾會要他們說的話。鍾會不喜歡鄧艾,他們口中的鄧艾也從不是正人君子。

「鄧艾匹夫,不配做太尉!」
「鍾司徒應上表,把鄧艾抓起來!」

一些魏將、漢將也深恨鄧艾,跟進聲討。

嵇縈說得好,黃皓攀上鄧艾,讓鄧艾臭名大噪。此外,陽安關叛將蔣舒現今同在鄧艾身邊,江油城馬邈昔日也被鄧艾買通。而諸葛丞相的血脈--衛將軍父子同被鄧艾害於綿竹關;還有勸漢天子投降的「諸葛」茂更是鄧艾自家派來的細作。季漢滅亡似乎全與鄧艾有關。

可惜諸葛居士與我均未識破細作,否則局勢必不至此。

鍾會聽了一陣部將叫囂,面無表情,只是微微點頭,又命左右呈上鄧艾十二月奏表抄本。我取來一讀:

「夫兵貴勢,先以聲奪其勢,後加以實兵逼迫,則敵不攻自破。艾親率大軍平蜀,吳人震恐,眾論將士疲勞,仍須修整,不可再動。艾以為,軍紀既馳,不可復張,軍心既散,不可復振,今正乃席捲乘吳之時,豈可懈怠拖沓!可留隴右、關中健卒二萬、蜀兵二萬,冶鐵造舟,煮鹽屯田,以為軍農之用。待軍農齊備,東吳一舉可定!」

常聞鄧艾狂妄自大,想不到連上表魏天子都出言不遜。「兵之情主速」,我自認用兵神速,鄧艾又不在我之下。伐吳只須準備大半年,在常人看幾無可能,若交給鄧艾興辦,倒不見得是空談。鄧艾為何用兵迅速?田續說鄧艾焦躁殘忍,常以大刑威脅部屬;將校畏其威,卻不懷其德,此非大將之風。
漢室選才,首重仁義,一時受挫,此刻正是君子鍛鍊心志之時,我必須格外謹言慎行,切不可讓惱悔怨恨衝昏理智。

「或議宜速送蜀主、諸子於洛陽,以免留於益州生變。此乃小人短見也!今宜厚待劉禪,以安巴蜀軍民,至來年秋冬,軍農已備,精兵忠勤,順江而下。可封劉禪為扶風王,以蜀之府庫資財賜之,供其左右舊臣。昔董卓於郿縣建塢,為之宮舍。今宜使劉禪於蜀郡建董卓塢,爵其子為公侯,食郡內諸縣,以顯歸命天朝之寵。如此伐吳,無往不利。」

讀完鄧艾奏章,我不禁手心冒汗。若漢天子真被送去洛陽,遺臣隨之北上,復國便萬般困難,幸好鄧艾反對。而鄧艾要封季漢天子為扶風王,扶風遠在長安,卻又要在蜀郡建董卓塢供養,託名安定東吳人心,倒有三分「挾天子而令諸侯」。而一批與天子同日投降的舊臣多受封拜,也甘為鄧艾所用。這樣一來,鄧艾倒還真有幾分造反之相。只是鄧艾收買的多是文臣,而季漢武官、精兵卻都在涪城。鄧艾真要起兵,總得收買一批能征善戰的漢將吧?

我不禁慶幸,諸葛玉拒絕了鄧艾的拜將邀請。漢室再次中興、正需要意志堅定的人才。

頃刻,鄧艾奏表已傳遍眾將,個個都說鄧艾悖逆,陰結官民,必有反意。鍾會點頭,偶爾應和。
忽然鍾會與我四目交接。我一向不避人目光,藉此識人,觀其反應。鍾會目光銳利,每次對望,誰也不避誰,都是一場心神對峙。

「伯約,依你看,鄧艾可有反意?」鍾會微笑,目光掃向別處。

如嵇縈所說,要復興漢室,首先要借鍾會之手除掉鄧艾,再策反鍾會起兵。
為了漢室,我該一口咬定鄧艾要造反。但我要復興的漢室,絕不是羅織罪名的朝廷。

過去十年,我僅僅在戰場上了解鄧艾。鄧艾深明兵勢,不打沒把握的仗,但這並不代表他要造反--除非他有必勝的把握。

回顧魏國「造反」的曹爽、夏侯霸、王凌、毌丘儉、諸葛誕等,無一不忠於曹魏。而鄧艾是司馬懿提拔的地方小吏,與魏室幾無關連。若要造反,鍾會先人是魏國太傅鍾繇,他才有資格反司馬昭。

鄧艾上表平吳,也許是一心報恩,要替司馬昭平定天下。只是我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誣陷他造反而已。

我起身,挺起脊樑,一腔熱血翻湧。姜伯約為漢室發言,豈能掉以輕心!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八)

帖子 maltz » 2014-11-11, 05:26

(八)

涪城縣府數十大員,目光齊聚姜伯約一人身上,等我判斷鄧艾是否謀反。

「鄧太尉雖有收買人心之實,但我以為他暫無反意。其一,當今二十萬將士聚於涪城,而成都可用之兵不足一萬,即使徵募離散士卒,亦不過兩萬。鄧艾一生征戰,深明兵勢強弱,不致以卵擊石。其二,鄧艾出身寒微,對下強橫,對上不敬,慣於粗鄙言語,卻總歸發自肺腑,不必引以為忤。其三,鄧艾自詡上將之才,志在開疆擴土、立碑記功,即為滿足,不似心懷社稷、謀取大位之人。」

魏將低頭不語,忽然右首一員高大武將起身,卻是中尉將軍龐會:「姜伯約,鄧艾是你宿敵,亡你國家,你必想趁此機會除掉鄧艾,以報大仇,何必矯情替他說話?你妻小尚在成都,是否投鼠而忌器?」

我實在不想搭理龐會這種「以管窺天」之輩,就說他也出身寒微,不必引以為忤吧。我也該趁機表明心跡,做漢臣榜樣:

「的確,鄧艾與我有宿怨。十年來,我遠比諸位更期望他一敗塗地,親自擊敗他最好。但鍾司徒問我鄧艾是否謀反,我即使不喜歡鄧艾,也不能因個人恩怨影響判斷。以一己之見,質疑他人行事動機,此為禍亂之兆,望將軍明察。」

龐會氣得高聲大呼:「敗軍之將,亡國之臣,忍氣吞聲,有仇不敢報,還故作清高,算什麼大丈夫!只叫後世嘲笑!」

我正要厲聲斥駁龐會無知無識,忽覺胸口一緊,只得吐吶調息。若被此等人氣死,真活該讓後世嘲笑。

鍾會急命龐會坐下,朝我恭敬作揖:「伯約胸懷坦蕩、磊落光明,佩服!可惜啊,鄧艾配不上伯約信任。我等已掌握了鄧艾謀逆鐵證!」

既有鐵證,何必囉唆問眾將意見?原來方才只是試探。也好,我又一次遍觀魏將,也再次展現漢臣風骨。

須臾,鍾會左右請入一名長者,衣著華麗光鮮,忽然漢將大譁,指手唾罵!

「黃皓小人!」
「禍國奸佞,百死不惜!」
「斬!速斬黃皓!」

對鄧艾,我只要他一敗塗地;對黃皓,我要他粉身碎骨千萬遍,但自從患了心病,我已漸漸學會控制憤怒。雖然黃皓不再有天子保護,此刻他未犯魏律,又是鄧艾謀反的「鐵證」,一時也殺不了他。

大約十年未見,黃皓依舊紅光滿面、慈眉善目,毫無衰老之相。面對漢將辱罵,他視而不見,只對鍾會問候行禮。俗諺有:「千人所指,無病而死」,這只能用在明義知恥的士大夫身上,對黃皓是無效的。黃皓的黨羽常吹捧他「廣結善緣,朝野無敵」,又說姜伯約「自命孤高,眾叛親離」。這是他們的想法。在姜伯約看來,庸俗如黃皓者,自然無法理解心繫天下的志士慷慨心交。

黃皓走到身前,也與我四目相接片刻:「伯約兄,別來無恙?我也追隨你投奔鍾司徒,今後多多關照!」

人之無恥,竟已至此。漢將一聽,紛紛起身痛罵黃皓,鍾會連忙離席上前,解釋黃皓是重要人證,先請入客席坐定。鍾會問黃皓鄧艾如何謀逆,黃皓朗聲回應:

「鄧艾與蜀郡大戶來往頻繁,收禮品、納宅邸;分封蜀臣,收買人心,又要蜀民感激他非吳漢之徒,有活命大恩。又說……」黃皓忽然語塞:「下頭不方便說。」

「無妨,說吧。」鍾會伸手邀請。

黃皓低頭:「鄧艾說,姜維只是一個武夫,遇到他自然連戰連敗,自取其辱!」

「鄧賊可恨!」一幫漢將破口大罵。

慚愧,姜伯約未能徹底打敗鄧艾。我自認比鄧艾善戰,可惜再無機會證明。

「武夫見誰都是武夫。」鍾會搖頭,卻一臉得意:「怎麼,伯約可信鄧艾謀反?」

忽然我有個熟悉的感覺。早先在軍帳中,嵇縈問我食邑,想刺激我恨鄧艾;而方才黃皓轉述鄧艾毀謗,何嘗不是鍾會要我同意鄧艾謀反?
黃皓見利忘義、善巧便佞,絕不可信,再說他的證詞僅是側面補風捉影,怎能稱為鐵證?

我依然搖頭否定:「小人臆測,花言巧語,不應採信。」

黃皓一聽我罵他,卻指著我大呼小叫:「姜伯約為何含血噴人!武夫見誰都是武夫,那麼小人見誰都是小人!老奴發誓,以上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句句實言!若有虛假,甘受軍法處置!喔!老奴又想起鄧艾說,他夢見自己獨坐在山顛,一覽天下!鄧艾謀逆之心,千真萬確!」

「連這都夢見了,必不冤枉他。」
「錯不了。」眾將點頭同意。

漢室淪亡後,許多內臣留於內宮,隨侍天子,黃皓黨羽卻隨即攀附鄧艾。為何黃皓突然離開新主人,到二百里以外的涪城告發他?莫非鄧艾真要謀反,黃皓為求自保,不得不說?還是黃皓自認鄧艾狂妄,難免失勢,轉而巴結鍾會?黃皓依附在鍾會身邊,必生後患,鍾會雖也有小人之名,卻待漢將甚厚,對我言聽計從,我必須直言勸諫,不如今日便殺了黃皓。

我上前一步:「君子傲然獨立,憂國忘身,小人枝連攀附,禍國殃民,留之必為大患。黃皓弄權,以致我等今日分坐司徒左右,蜀鑑不遠,正在魏室。黃皓當誅則誅,以免後悔。若司徒不忍,我替司徒就地殺之!」

我剛跨出一步,黃皓連滾帶爬,鑽到鍾會身後:「老奴還要作證!別讓武夫姜維冤枉好人!司徒主持公道!」

「殺了他!」、「殺了黃皓!」身後一群漢將紛紛離座,左右包抄,堵住門口,三面圍定,鍾會滿口「重要人証、先抓了鄧艾再說!」又壓制不住,最後黃皓竟在衛士保護下,一溜煙逃出縣府。

鍾會連忙安撫漢將:「黃皓當世奸佞,我在魏國時有耳聞,總恨不得親手除之!正如伯約所言,國家大事當前,不可為私人感情影響判斷。我在此承諾各位,一等鄧艾伏法,我便以禍國重罪誅殺黃皓!但鄧艾謀逆一事,還須諸位明察。」

縣府裡議論紛紛,監軍衛瓘、護軍胡烈、田續皆要與鍾會聯名上奏鄧艾謀反,漢將紛紛叫好,只道鄧艾一除,便殺黃皓。

但我感到一絲不對勁。漢將雖恨鄧艾,倒不見得相信他謀反。今日黃皓這麼一鬧,鍾會已得涪城漢將支持。難道黃皓的背叛是鍾會安排的?他極工心計,難保不會暗自買通黃皓,充當人證,又利用漢將痛恨黃皓,收買人心。

對了,鍾會既然能模仿我的筆跡,先前傳閱的「鄧艾上表」,難保不出自鍾會手筆?成都至洛陽,必經金牛官道,途經涪城,軍營橫跨官道,門禁森嚴,鍾會攔截鄧艾表書,絕非難事。鄧艾年已七旬,絕不是頭一次上奏,總不至無禮至此。臣子表書,必留抄本,若懷疑鍾會造假,可取鄧艾抄本對質。

正疑惑間,外頭又進來飛馬:「晉公手喻到!」

司馬昭的手喻?

頃刻,鍾會跪拜接下手喻,待漢將坐回席位,大聲宣讀:

「晉公手喻曰:太尉鄧艾擅行承制,獨斷專事,逆亂犯上,今命司徒鍾會、監軍衛瓘等引軍捕緝,以檻車押歸洛陽,清查發落!」

眾將傳閱司馬昭手喻,縣府裡人聲嘈雜。

我越想越不對勁:涪城諸將才剛決定聯名上表,指稱鄧艾謀反,洛陽遠在千里,而司馬昭手喻已到?

第一個可能--司馬昭不等魏將上表,已迫不及待要抓鄧艾。但司馬昭才封鄧艾太尉、食邑二萬戶,寵愛有加,出爾反爾,有損威信,這不合理。

第二個可能--司馬昭手喻根本是鍾會手喻。鍾會深怕夜長夢多,假造司馬昭手喻,刻意使飛馬送進縣府,先下手為強,抓捕鄧艾。鍾會親近司馬昭,必熟悉司馬昭筆跡。但司馬昭是實質國君,鍾會這膽子未免太大。衛瓘出於書法名門,或許能看出端倪,但他既已同意聯名上表,又無意揭發偽書。

還有第三個可能--鍾會、胡烈、田續,甚至衛瓘等一早便告發鄧艾,僅管證據多屬臆測,眾口鑠金,多人所指,司馬昭也不得不信。方才傳閱的「鄧艾上表」、黃皓進來告發,只是鍾會掩人耳目,糾聚眾將、尤其漢臣之心,實際上他們早等著司馬昭下令抓鄧艾。

無論手喻是真是假,鍾會都是用盡心機。為何他一定要扳倒鄧艾,就為了鄧艾比他多一萬戶食邑?在我面前,鍾會虛懷若谷,頗有名士大將之風,難道他私下心胸如此狹窄?這也不合理。究竟為什麼?

晉公手喻傳到自己手上,字體軟綿乏力、只見其肉,不見筋骨,不似有堅決主見之人。

司馬昭有何權職,竟能以手喻抓鄧艾?他雖拜大都督,加督中外軍事,但三公位極人臣,班次不亞於大都督;檻車抓鄧艾也非「軍事」。司馬氏權傾朝廷,無視律法,可見一斑。

「伯約有何想法?」鍾會又瞪著我瞧。

雖然顯得迂腐,我總得代表注重律法的漢室說句話。

「鄧艾尚未起兵,檻收三公,須由天子或郭太后下詔。若持晉公手書,只怕鄧艾以律例抵抗。」

「伯約不必憂心。」鍾會以手指天:「歲末郭太后病重,而聖上年幼,未滿二十……事態緊急,晉公不及請示,相信數日內必有天子詔書。」

看來鍾會十分了解洛陽情勢,連郭太后病重都曉得。

也是我多慮:若鄧艾忠於司馬氏多於曹魏,司馬昭的手喻或許比天子詔書還能讓他就範。

鄧艾位列三公,司馬昭不讓鍾會、衛瓘就地處死他,卻送回洛陽調查發落,也算慎重。若鄧艾在洛陽恢復名譽,或許還要請司馬昭嚴懲誣告者。而鍾會等必不希望鄧艾回到洛陽,反咬自己一口。對了,若手喻是假,鄧艾一見了司馬昭,不就當場拆穿?

由此看來,這手喻極可能是真跡。洛陽至涪城,即使飛馬送信,冰雪未融,至少須十日。因此,司馬昭早在十二月二十三之前便決定要抓鄧艾。那時衛瓘尚在涪城……這麼說來,衛瓘早在去成都「視查鄧艾反意」之前,便已隨鍾會告發了鄧艾。他去成都,難道在收集鄧艾謀反的罪名--例如黃皓?

我心中一寒。

轉眼間,眾將遍覽司馬昭手喻,都說要抓鄧艾。

鄧艾位極人臣,不可一世,轉眼大勢已去,即將淪為檻車囚徒,還不如一賓客姜伯約。在魏人看來,鄧艾樹大招風,矜驕自負,咎由自取;在姜伯約看來,卻是魏人上下猜忌,但求自保。

漢室復興,必須重建世人信義。

「諸位以為,怎麼抓鄧艾才好?」鍾會又問。

「鄧艾兵少,二十萬大軍南下成都,無往不利!請命本將為先鋒!」龐會率先大叫。

「龐將軍勇壯,單領本部軍卻不是鄧艾對手。」鍾會搖頭。
「那便讓姜伯約與七萬蜀兵去!讓他們報仇!」

在座漢將多有應和。

讓我領七萬漢軍進攻成都?天子仍在內宮,降臣也多在城中。若鄧艾反抗死守,豈不要季漢軍民自相殘殺,甚至危急天子?此外,鄧艾為求自保,也可能拿我的妻小要脅。若鍾會這麼建議,自是陰險毒辣;但此言出自龐會,一姓之差,卻是匹夫之見,不必多慮。

鍾會擺擺手:「戰事已經結束,只為一人,同室操戈,死傷千萬,大可不必。可用智取。衛監軍,成都兵力分布如何?」

監軍衛瓘起身:「鄧艾擅封司馬師纂為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為蜀郡太守,此二官職治所皆在成都,鄧艾仍就近掌握兵權。」

「田護軍,師纂、牽弘為人如何?是否忠於鄧艾?」鍾會再問田續。

「師纂卸責諉過、暴虐少恩;牽弘剛愎自用、焦躁冒進。鄧艾時有責難,二人私下深表不滿。」

在座諸將交頭接耳,都說若師纂、牽弘不阻擾,便可兵不血刃,擒住鄧艾。

「依伯約之見,擒鄧艾需要多少兵力?有何計策?推薦何人?」鍾會又看我。

出帳前,嵇縈要我別讓鄧艾翻身。這是說,如果鄧艾全身而退,日後復興漢室,鄧艾必為強敵。
不讓鄧艾翻身,鄧艾必須有謀反之實。

抓補鄧艾,得用多少兵力?

若大軍南下,鄧艾死守成都,便坐實謀反。這是我極不願見到的。若鄧艾立即出城投降,回到洛陽,又少了謀反之實。
若少帶軍士,鄧艾輕言抗命,倒可以坐實罪名,但少帶軍士的將領便凶多吉少。若鄧艾服從司馬昭手喻,束手就擒,又無法入罪。

也罷,何必算計鄧艾?他再狂妄可厭,國家總該給他一個公道。漢室復興,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落入黑暗深淵,隨波逐流。
多帶兵士太危險,不如少帶,但無論推薦誰都是害了他。那麼姜伯約只有一條路走--

我再次挺胸起身,朗聲說道:「方才龐將軍提議讓我去,也好。我精選數十護衛,親自回成都找鄧艾,勸他回洛陽從實交待。」

眾將譁然,鍾會連忙制止:「不不,太危險!大國之重器,豈可輕毀於匹夫之手!」

忽然一旁長史杜預微笑起身:「伯約兄度德量力,深入險地,令人敬佩,但鄧艾偷渡陰平,做惡夢都撞見伯約兄麾下的虎狼大軍!伯約兄即使只帶數十人,鄧艾只道涪城大軍在後,還不退避三舍,甚至拔刀相向,拼個死活!不如我一人去,喬裝百姓,兩名親兵假扮為家丁即可,先找上師纂、牽弘,出示晉公手喻,再向鄧艾曉以大義,讓他自願坐上檻車。九月時,雍州刺史諸葛緒作戰不利,放了伯約兄大軍過了陰平橋頭,同是在陽安關自願坐檻車回去,也未見晉公責罰。」

想不到杜預平時嘻笑,武藝拙劣,竟有此膽識智計,單以口舌說服鄧艾。他明知此行凶險,又自願挺身而出,實是特立獨行之人。鍾會說杜預本是尚書郎,並非朝廷大員,被司馬昭選為妹婿,入為丞相府參軍、出為鎮西長史,也算司馬昭、鍾會有識人之明。諸魏將多碌碌不足論,若能得到杜預,復興漢室也更進一步。只可惜他是司馬昭親信。

鍾會聽了杜預建言,又是搖手:「杜長史雖有智謀,鄧艾氣燄凌人,連我都輕視如小兒,誰也無法說服。只有一個例外:在場唯一壓得過鄧艾氣燄的,正是持節監軍衛伯玉。監軍手下不是有一千人嗎?一千人抓一人,足夠。」

就在這一刻,我瞧見了衛瓘一閃而過的神情--怨恨不平。

一千人,怎麼抵擋鄧艾數千大軍?若鄧艾抗命,衛瓘小命可就不保,鄧艾謀反也成為事實。

衛瓘想必是不滿鍾會舉薦。就算衛瓘令鄧艾就範,誣陷鄧艾的罪名也必然牢牢綁在身後,而衛瓘與鍾會休戚相關,勢必更加親近。在鍾會看來,衛瓘持節監軍,是涪城唯一可以否決自己權威的魏將,他必須拉攏。但在姜伯約看來,衛瓘拘謹怕事,但求自保,即使拉攏了也沒多大用處。

「不成不成。」衛瓘的臉色已經白如死屍,使勁推脫。但鍾會、胡烈、田續又猛力勸進。最終是杜預再次自薦,隨衛瓘一千軍士一道去成都抓鄧艾,鍾會與眾將幾近逼求,衛瓘才勉強答應。

兩個月前,涪城魏將還因為鄧艾搶了平蜀大功,憤恨不平;而漢將新附,也多有不服。時至今日,二十萬將士一致同意抓鄧艾,團結在鍾會手下。

如果鍾會一早就與胡烈、田續、衛瓘密表鄧艾謀反,而早先衛瓘去成都,只是去刺探鄧艾虛實、連絡黃皓,那麼今日鍾會出示鄧艾口氣狂妄的奏章,藉殺黃皓一事拉攏漢將,奉司馬昭之命抓鄧艾,派衛瓘只帶一千人去成都,也極可能是鍾會老早就計畫好的。這一連串的事件環環相扣,我深感不安。

鄧艾謀反,正是「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接下來還要「其無辭乎」發生什麼大事?

鍾會智計深不可測,必然在我之上,似乎一切人心已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一切事態發展都如他預料。在他身邊,姜伯約這老頭頂多算後知後覺,尚有許多事不知不覺。我活了一輩子,僅有一人--諸葛丞相給我如此感慨。想當年,年輕姜伯約縱有滿腹心思,都暴露在丞相敏銳的目光下。也許鍾會也早看穿了老頭姜伯約。

其實我很容易看穿,我說的都是肺腑之言。

不幸,鍾會把聰明都用在謀略算計上頭。我不禁擔心漢將委身在涪城,是否真能復興漢室,還是在不知不覺間成為鍾會的爪牙,任他擺布。

而姜伯約代表漢室,不能退縮,不能膽怯。我努力地看著鍾會的眼睛,再次與他四目交接--直視他的精明、深沉、自信,年輕,他今年剛滿四十。我急於遮掩恐懼不安,也許鍾會已經看出來了。我只能挺直這老朽的身驅,撐到最後一刻。

無論如何,鄧艾坐上囚車,漢室復興也邁進一步。

眼前雖有鍾會深不可測,雖有魏將畏首畏尾、以管窺天,雖有黃皓攀援趨附、朝野無敵,姜伯約也必須一步步走下去。
我仍有許多交心的朋友,我不孤單。

我可能無法替他們中興漢室,但我必能傳給他們一件事:一個人可以無視艱難,奮鬥不息。世代如此,炎漢必然再興。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九)

帖子 maltz » 2014-11-12, 12:33

配樂:Danny Boy.mp3

(九)

在屋裡悶了好些日子,實在憋不住了,傍晚從後門溜出來透透氣。迎面走來一大隊軍士,槍戟如林,耀武揚威,打的是益州刺史師纂旗號。百姓紛紛躲避,緊閉門窗。我站在路邊看著他們過去,雖是自己人,心裡難免有些懼怕。

走在街上,我總得低著頭。好幾次被成都人認出來,朝我吐口水。人活得這麼窩囊也是少見的吧。有句話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這麼看來,鄧茂的下場就是抑鬱而終了。我不禁想起另一個鄧茂--傳說的黃巾賊將。八十年前他被張飛一槍刺死,還痛快些。

「啊!」光顧著看腳,忽然被個大漢迎面撞了一下!他看上去挺面熟,又記不得在哪見過。我連忙道歉。

「去茶館!」他瞪了我一眼,頭也不回走了。

成都有許多茶鋪,茶館只有一家,就是以前聽嵇縈彈琴、每月與田續接頭的地方。館主經營茶舖、客棧,合而為一;成都人不僅喜歡喝茶,又愛閒聊、聽琴,生意挺好。但為什麼去茶館?難道要我請他喝茶,賠傷藥費不成?

我一摸懷裡,身上沒帶多少銅錢,就一個平凡的小木盒子,夾層裡是諸葛果半年前給我的錦囊。

走進門可羅雀的茶館,只有四個客人、兩桌竊竊私語,帳台就館主一人。茶館看來快倒閉了。挺好的新嘗試,可惜啊。

「來客可是鄧子茂?」茶館館主問。

我點頭,看來有人等我。

館主上了茶,新春天寒,還貼心加了蓋子,怕茶涼了。夕陽從窗口照進來,茶碗的影子拉到了茶几外。
我無心喝茶,只是左右張望,沒見到方才的大漢。只好發呆,胡思亂想。

綿竹關之戰後,數十萬百姓被嚇得逃離成都,散於山野之間,或去臨近縣城避難。兩個月過去了,還有許多沒敢回來。當下的成都仍處於戰時戒備,軍屯往來巡邏;入夜之後,更是四門緊閉,嚴禁出入。百姓即使回來,也嚇得不敢出門,男的怕被拉去充軍,女的怕被拉去成親。我老聽見魏軍將士思念北方,卻又想討個美貌的成都姑娘回去。

忽然想起,據說從前張飛在外行軍,半路上見到一位十三、四歲的砍柴姑娘,當下便帶回家做妻子。總不能說十四歲就才德兼備吧?應該是頗有姿色的。但這一娶回去,才知道她是敵人--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的姪女!要是我,肯定懷疑她有二心了。

但張飛與夏侯氏生了兩個女兒,先後都是季漢皇后。張皇后……人老了,不必要求太多。張皇后生了公主,其中一個許配給諸葛瞻,而我叫諸葛瞻舅舅。所以說我與前一個鄧茂還是有點淵源的。

人還沒到?再等下去茶都涼了。

對了,還有夏候淵之子--夏侯霸。論輩份,夏侯霸是張皇后的堂舅。夏侯霸是個魏人討厭的名字。夏侯霸入益州避禍,官拜車騎將軍,隨姜維北伐。我生父殉國的洮西之戰,對手裡頭也有夏侯霸。

兩個鄧茂相隔八十年,彼此不認識,竟有這麼多關連。

我左右張望,剛才的四個客人都走了。

突然我又想到一個關連:前一個鄧茂被張飛殺了,張飛生張苞,張苞生張遵,張遵被後一個鄧茂害死了。後一個鄧茂更害死了諸葛瞻。

看來,鄧茂替鄧茂報了仇。
我雙手端起茶碗,舉向屋頂。倒不是敬前一個鄧茂,他不過是個強盜首領……

舅舅,我對不起你。你是個好人。

你不只是個好人,你想做的事前無古人,這樣算是偉人嗎?我也不清楚。你的敵人、朋友大半不了解你,我卻隱約明白你的想法。只要百姓變得更聰明,他們一定會明白律法保障的正是他們,明白普及教育造福的也是他們。你包容黃皓,因為你不恨他庸俗,你說他「非不為也,不能也」。當其他人想著治標,一劍殺了黃皓,出來一個殺一個;你想著治本,讓黃皓這樣的人永遠不再出現--因為他們已經成為更好的人。

其實兩個都治不是挺好?

一直等不到人,我打開茶碗蓋,正要品嚐,裡頭竟然沒茶,是個紅色的圓珠,差不多嬰兒的眼珠大小,嚇得我幾乎跳起來。 :on_waley:

定睛一瞧,是個紅臘丸。幹我這一行都知道的,出遠門送密信,為了避免被城門盤查的搜出來,得把小字條封在臘丸中,吞進肚子裡,到了目的地,見了接頭人,請他等等……多吃點東西,取出臘丸,洗乾淨了,再交給接頭人。如此一來,即使信使事後被捕,也不可能供出臘丸裡頭的內容。

我不禁聞了下紅臘丸,沒異味。也許是個新人,不敢吞下去;也許是個敬業的老手,洗得特別乾淨。我不禁瞄了茶館主人一眼--若無其事,正在帳台算帳呢。我館主討了間角落廂房,他很大方,不要錢。

進了廂房,拆了紅臘丸,裡頭是一小捲草紙,細細展開草紙,有行工整小隸。

「初九夜 禍臨 勿歸 涪城尋叔」

初九夜,不就是今夜?禍臨,勿歸?什麼禍?別回什麼地方?怎麼不寫清楚點呢?
涪城尋叔倒是挺明白,就是去涪城找……田叔?除了他,也沒人送臘丸給我。
田叔真是個好人,人都回去鍾會那裡了,還惦記著我。

忽然,我想起來方才撞到的大漢是誰了--是田叔的親兵護衛,經常裝成他的家丁、扛蜀錦木箱。

我一顆心噗噗跳,自從年初一到廣場,我一直呆在家裡,才剛出門,就被人警告別回去。田叔的親兵可能已經等我很久了,好不容易見到我出來,走上去撞我一下。

田續說的「禍臨」,究竟是什麼?
有刺客想殺我?我頭一個想到嵇縈。廣場之亂前夜,我還與她坐在這間廂房裡彈琴呢。她飛刀厲害,我躲不了,要殺便殺吧,抑鬱而終太痛苦了。
若有人惡意縱火,我現在回去,也許能搶救出什麼東西……譬如老頭子。鄧艾剛封太尉,印綬都沒摸到,被燒死就太冤了。
會不會是兵亂?鄧艾是成都之主,師纂、牽弘的部隊常在大街上巡視,沒什麼好怕的吧。但田叔是鎮西護軍,熟悉軍情,莫非鍾會大軍南下?那可不得了。

正疑惑間,包廂外忽然傳來一陣熟悉的嗓音--

「沒見到?這人說鄧茂一定在這裡!」
「哇啊!興漢將軍饒命啊!」這是田續親兵的慘叫!
「你們兩個必是同夥!你不說,我帶兵抓你們回涪城,請姜大將軍從重發落!」
館主苦叫連連:「將軍好說,好說,最裡頭的廂房,直走到底,左首!」

館主你太不敬業了! :on_exhausted:

完了完了,小玉這是來報國仇。原來田叔「禍臨」指的是她!
但怎麼說「勿歸」呢?我回了家,反有鄧忠和一屯的親兵替我擋著,來了茶館我反而沒命。

……死就死吧。

轉眼,腳步聲已到門外,小玉認真起來走路、出手都很快。

「嘩--」木門拉開,粉色衣裳,長髮盤髻,寶劍玉佩,怒目橫眉。

「小玉。」我輕嘆口氣,已經端坐榻上。「我等妳很久了。」

小玉睜大眼睛,她總是藏不住驚訝。

「我也等了六日,你才出門。我還怕你不在了。」
「妳先聽我說幾句話……」
「你滿口花言巧語,我不想聽!我只要……」

「等等!」我有篇遺言,練習了很久。我搶先說了下去:「小玉,我只想讓妳知道,事情演變為今日的局面,我非常難過。我想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盡量不辜負信任自己的人。我喜歡季漢遠勝魏室。我喜歡妳、喜歡娘、舅舅、尚弟,遠勝鄧艾、鄧忠。老實說,如果綿竹關那日是鄧艾死在妳劍下,漢軍勝利,我會毫不猶豫地回到漢軍,與妳們一起趕走鍾會,再也不做魏國細作。但很不幸,就差了那麼一點。於是我想讓大將軍、讓妳、讓成百上千的季漢志士活下來。救不了舅舅、傅都督我很遺憾,但好歹有妳們繼承他們的志向。祝妳們成功。」

小玉又哭了,但我不能再當兄長安慰她。

我深吸一口氣:「好了,動手吧。」
我緊閉雙眼。也許是始終改不掉的怯懦,也許是不想再看見小玉難過。我太對不起諸葛氏,死在小玉手上,也是我應得的結局吧。

「……你誤會了。我只是來替娘傳話的。」

「……喔。」
真難為情,我這壓箱底的遺言都說了,下一次還得編新的。

我睜開眼睛,小玉正揮袖拭淚。
原來田續字條的「禍臨」不是小玉。那是什麼禍?

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但願你剛才是真心的。但別以為我會輕易相信你,你得用行動證明。」小玉拉了塊坐墊,離我一丈遠:「你救過我,我現在也救你,今後我們扯平!這是我娘的話,聽仔細了!」

我點頭。

小玉轉轉眼珠,「我娘說:鄧艾氣燄太盛,結交損友,大難臨頭。你回家以後,勸鄧艾別再狂妄自大,並且遠離黃皓。盡力保住鄧艾,也保住自己。」

奇怪,田叔要我出城,小玉要我回家。該聽誰的好呢?若要兩全……自然是在到城外勸鄧艾。

養母諸葛果一向眼光精準,就說她那一條條錦囊妙計,比師婆靈驗、受用多了,她說誰有難,誰也要無疾而終吧。
鄧艾儼然是當今蜀王,但大年初一在廣場,監軍衛瓘已經說了:洛陽傳聞鄧艾有反意。這不就是鄧艾的大禍?

當時鄧艾正在氣頭上,頂了回去,說他一片忠心,才上表提議伐吳。

怎麼勸鄧艾別再伐吳?也許我可以這麼說:「鄧伯伯啊,不戰而屈人之兵,準備一年是不夠的,得用許多年打入他們內心。建董卓塢供養季漢天子也嫌浪費,他已經吃得夠胖了。也不必封他做扶風王,不好比晉公位階還高啊。」

黃皓是該遠離,越遠越好。季漢就栽在他手上。
但我不是黃皓這樣的人嗎?鄧艾是不是也該遠離我呢?

我背叛成性,走到哪裡都害人。
好在,我自認這兩個月來都沒背叛鄧艾。

「明白了嗎?」小玉臉上有些不耐煩。

「是。我立刻回去勸鄧艾。多謝提醒,希望再會。」我行了長揖,準備起身告別,小玉卻一臉難過,一對水汪汪的大眼睛看我。

「小玉還有事?」

「……你救了我兩次,我再幫你一次吧。」小玉起身,把坐墊鋪在我隔壁,緊挨著坐到身邊。我聞到她身上的花香--清淡高遠,青城山雞舌丁香。

以前把她當妹妹看,倒不覺得什麼特別,如今幾乎是敵人,看她反而是天仙下凡。妙齡仙女坐得這麼近,還真不自在,要嘛躲得遠遠的,要嘛抱得緊緊的。

小玉壓低了聲音:「漢軍復國之日,鄧艾必然一敗塗地。你既然心繫漢室,何不棄暗投明?我替你向大將軍、漢將說情,說你已經洗心革面,誠意悔改,刻意安排你留在鄧艾身邊。你若有重要情報,可以連絡漢壽亭侯關彝,讓他帶來涪城,也算戴罪立功。」

背叛鄧艾的任務來了……

「妳們要復國?鍾會答應嗎?」
「大將軍正身清心,以言行感化魏將。實在不行……只有除掉鍾會。」小玉的聲音細到聽不見了。

原來這就是姜維投降鍾會的目的。漢軍主力尚在,姜維等漢將不甘心亡國是必然的。
但我不希望他「除掉鍾會」,各為其主而已。

姜維如果成功感化魏將,算得上是「不戰而屈人之帥」吧?但魏將是一片巨大的連環船,姜維即使登上鍾會的主船,也不見得能阻止整片連環船隨波逐流,更別提要他們逆江而上。也許姜維、小玉真辦得到,不必踢鍾會下水。

我希望姜維成功。有什麼辦法既幫姜維復興漢室,又幫鄧艾保住魏室?
對了,鄧艾說我影響了他,也許我能再說服鄧艾實現諸葛瞻的理想。這就回去試試。

該怎麼回答小玉好呢?就說實話吧。

「謝謝小玉。我……實在很想幫妳們,也誠心希望妳們成功。但我不想背叛鄧艾,他對我也是真心的。但我可以說服鄧艾,請他實現舅舅的理想。我這就說去。」

忽然小玉抬高了聲音:「鄧艾老賊,怎可能實現舅舅偉大的理想?你為何執迷不悟、自甘墮落,與黃皓同流合汙,一再敗壞我家名譽?」

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呢,鄧太尉說話總有人聽吧。而我什麼時候與黃皓牽扯在一起了?

唔,也對……黃皓靠上了師纂,又替鄧艾立碑,而我跟著鄧艾,自然是黃皓黨人了。我房裡那些瓶瓶罐罐,總有幾個是黃皓收賄、又轉送過來的。我雖然不喜歡,也沒拒絕啊。我果然是黃皓黨羽!

「小玉,我的確是黃皓那樣的人。別強求我了。」
「不!你比他好多了!快醒醒吧!」小玉激動大叫。

我感到一陣久違的興奮。小玉極少說違心話,不像鄧茂。

「我比黃皓好在哪裡呢?黃皓總是希望調合各方利益,我不也這樣嗎?我不選邊站,只做自己。黃皓也是這樣。」

小玉眨了眨眼,忽然皺眉:「……總之你遠比黃皓好,好在哪裡我說不上來。你跟著鄧艾、黃皓,就是……一隻翠玉髮釵滑進糞池裡!求你趕緊遠離他們!」

我倒不覺得鄧艾是糞池,他也是被人汙染的。其實天下沒有人是糞池吧,總是彼此污染著,漸漸全變得又臭又硬了。
不,黃皓的確是無可救藥的糞池。到底我比黃皓好在哪裡?

小玉見我沒答應,又是一臉嚴肅:「總之,你先完成我娘的任務。我警告你,方才的機密,你膽敢洩露半句--」小玉舉起寶劍:「我絕不手下留情!」

這不是天子御賜的雄劍嗎?

「這劍不是斷了,怎麼還帶著?」
「……涪城有許多優秀鐵匠,接上了。」

小玉拔劍出鞘,一道熟悉的剛健殺氣。多少好人死在這劍刃上啊……拜託別再殺來殺去了。

小玉起身走了。而我早聞不出花香--什麼事情,一習慣就不知道了。
難道我習慣了黃皓糞池?那些神獸瓶我看習慣了嗎?也許。
無論如何,我得趕緊回去,說服鄧艾。

一路往回走,天色已黑,街巷靜無人煙,一路沒再碰見巡邏軍士。我雙手冰涼,頻頻往裡頭吹氣,仰望夜空,只見片片烏雲飄來,正要蓋住天邊幾顆寒星,明日只怕又要下凍雨。

原來斷劍也可以修復。小玉這麼善良的人,還能再做兄妹多好。但她的條件必然是我幫漢軍殺魏軍。這我做不到啊。
諸葛果也是個良師慈母,但自己一輩子都沒臉見她了。

我願意用我自己的方式,盡量幫小玉與大將軍實現理想。至於她們怎麼看我,就不是我能強求的。
再怎麼被女人討厭,我在洛陽還有一線希望不是?那清淡的梨花香、雙眼中閃爍的星辰……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十)

帖子 maltz » 2014-11-13, 12:30

(十)

避開正門的鄧忠、親兵,我又從後門溜回家,摸黑上樓,房裡頭竟有燭光,進去嚇了一跳--
鄧艾正在軟榻上呼呼大睡,金蓮燭台一共三朵,僅剩半寸紅燭搖曳。

我心裡一陣不安,鄧艾想必有事找我,我卻溜出門「裡通敵國」。好在我沒答應小玉,自認清白,不應愧疚。
我悄悄躺在軟榻另一側,鄧艾鼻息惱人,我反倒感覺安全,盤算著如何說服鄧艾自保,也悠悠睡去。

再睜開眼,眼前一件黃錦袍,正是鄧艾:「鄧茂!你昨夜去哪裡?身上怎麼有女人香氣?」

我一聞衣袖,果然有股雞舌丁香味。
窗外微亮,漫天陰霾,「嘀嘀哆哆」雨打屋簷。

「鄧伯伯早。我昨夜去茶館了。」
「茶館?那是什麼?」
「茶舖加上一間屋子,屋子裡數十張坐墊、茶几、七、八間廂房,供人聽琴、閒聊。」
「你與女人聊到廂房裡去了?」

「對……不!不是那樣的!」我急忙挺胸肅立。

「成都人閒散淫樂,活該滅亡!」鄧艾搖頭,手指坐榻:「有件要事找你商議,坐下。」

鄧艾這麼看重我,真是榮幸,也許是看上我嘴甜。
只見老頭子從懷中取出一卷黃絹文書,刺繡精細,看來是朝廷公文。

我與鄧艾對坐榻上,展開文書,稀鬆平常、軟綿綿的幾個字。先看是誰寫的……
我不禁大吸一口涼氣--晉公、大都督司馬昭!我能看嗎?會不會被殺掉滅口?

「讀吧,無妨。」鄧艾看穿了我的恐懼。

「太尉鄧艾承制專斷,大失人心,切勿再議伐吳、封王之事,以順名教,以安朝廷。凡事待歸朝廷商議。」

嘿,司馬昭也太狠了!好歹開頭一句「鄧艾其志可嘉,其情可憫」,中間幾句刺耳的話,最後再來個「吾所倚重者,唯卿耳」,這樣才容易接受嘛。

鄧艾低頭,沮喪失落:「鄧茂,你怎麼看?」

可憐老頭子自詡為忠臣,卻被司馬昭一盆冰水澆在頭上。

「晉公從前的手喻……也是這個口氣?」

鄧艾靜靜搖頭。

「呃,人的情緒總有波動,也許晉公正好為……妻妾婆媳失和一類的事煩心,心裡還是信任鄧伯伯。」

我又說了違心話。司馬昭文句如此絕情,怎麼還信任鄧艾?

「情緒波動無所謂,我氣起來也罵人,回頭便沒事了。但晉公不要我再談伐吳,這錯不了。鄧茂,我心頭亂,無法深思熟慮。你給說說,為何晉公要我不再談伐吳?」

平蜀之後,鄧艾的新理想正是伐吳。司馬昭短短幾句話,便將鄧艾的志向踩在腳下,老頭子自然方寸大亂。好比漢天子要諸葛瞻廢《蜀科》、關閉成都太學,諸葛瞻還不氣得辭官呢!廢天子都說不定。

「呃,不必伐吳,因為北方邊防緊急?」
「先安內,才能攘外!」鄧艾連連搖頭:「也沒聽說出事。」

「連年動兵,將士疲憊?」
鄧艾忽然「呸」了一口在地:「塚中枯骨之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休息經年,人都養肥養懶了,如何打仗?」

「兵糧告罄?」
「就地屯田,明年秋收後出兵!」

「軍費不足?」
鄧艾氣得站起來了:「不必朝廷,成都府庫尚有金銀四千斤、錦絹數十萬匹!」

「已經死夠多人了?」
「二十萬大軍死傷五萬餘,還嫌少!如今涪城又有二十萬大軍,為何不用?」

有兵,也不一定得主動進攻,但在鄧艾看來就是可惜了。
洛陽都傳說鄧艾謀反了,小玉又要我勸老頭子自保。司馬昭手喻這不堪入目,若鄧艾衝動行事,還真要大禍臨頭。我必須勸勸他。
就勸他實現諸葛瞻的理想吧?

「鄧伯伯心有不甘,可以……做更重要的事。」

「還有什麼事比平定天下重要?啊?你說啊!」鄧艾幾滴吐沫噴在自己臉上:「也罷!臣諫君,君不從,只得一諫再諫,明年再勸!只是良機一刻刻流失,再難復得!」

幸好,鄧艾自詡為忠臣,把司馬昭當國君看,時機或許早了點,但總不會衝動謀反。
但鄧艾這脾氣哪憋得了一年呢。他想做的事,一個時辰都擱不下來。我再問一次吧。

「好的,一年之後我提醒鄧伯伯再上表。在這一年之間,我倒有兩件大事,想請教鄧伯伯意見。」
「說。」鄧艾緩緩坐下。

「九月中,在陰平縣城,鄧伯伯說諸葛瞻是王佐之材。其一,他興辦平民太學,不計家世,不顧人情,只要有才識、知進取,便能出頭任官。其二,他強調律法,貶抑人情,律法之前不分貧戶、貴族,誰也不必擔心強權加害。鄧伯伯一時無法主持伐吳,何不推行教育、律法,同樣做個王佐之臣?」

鄧艾連連搖頭,搖了四、五下之後停了,沉思不語。

我靜靜看著地上那些瓶瓶罐罐,上次依照大小擺放,如今又依青瓷、黃釉顏色區分了。仔細一瞧,貴重的接近門口,青瓷神獸瓶名列第一。

等了許久,鄧艾終於開口:「四個字:積重難返。」

「若是鄧伯伯主持,則舉重若輕。」

「哎……」鄧艾長嘆一聲:「你不懂啊。魏室、晉室本是世家豪族,左一個公子、右一個世子自幼飽讀詩書,事實上呢,不過一具具塚中枯骨、膏粱子弟。在他們看來,魏晉天下是他們先人打下來的,權力自然歸他們,怎能與凡人平等?蜀國不同啊,朝廷是一個個窮酸苦讀的士大夫,四間屋子過去不是有間破房,秘書令什麼正的?劉備還是個賣草鞋的呢,比我這放牛的好不了多少!魏晉、蜀漢絕不可等同視之!」

「不都是人嗎?」

鄧艾欣慰微笑:「哎呀,鄧茂啊,你還年輕,沒見過多少壞人,不明白朝廷浪高水深,老說什麼『一點一滴改變天下』。今日外頭下雨,下完了,地上一窪水灘,太陽出來幾個時辰便曬乾了。你得下多久的雨,才能積成江河湖泊?」

「鄧伯伯下的是暴雨。」

鄧艾一連說了五、六個「不」:「鄧伯伯雖然官拜太尉,不過是個常年在外吹風淋雨的武將,鄧伯伯是鄧家出頭的第一代,族人隻手可數,人微言輕。如果鄧伯伯提什麼改革,阻礙了真正大族、甚至皇族子弟的晉升之路,肯定要成為他們眼中釘、肉中刺,遭他們聯手拔除。」

鄧艾忽然眼神一亮:「但鄧茂你說得對!任憑他們腐爛下去,也非國家之福。鄧艾是忠臣,自然必須站出來,說幾句真話、幹幾件大事!否則我這二萬戶侯不是白吃白喝、徒然終老?」

想不到鄧艾竟然同意了!

忽然鄧艾又搖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鄧伯伯自認明智。平定天下,非我不可;而律法、教化乃國家大事,給我辦可不妥。這樣吧,鄧茂,你要改變天下,鄧伯伯推薦你進中書台做書佐、令史。別嫌低,你才二十多歲,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一刻也別浪費!等你到了我這年紀,一回頭,便知道一輩子沒白活,即使不成江河,也挖個湖出來。」

中書台就是季漢的尚書台,諸葛瞻、樊建、董厥、張紹、黃崇、張遵……一時俊傑,一半毀在鄧艾、鄧茂手上。

鄧艾又恢復笑容:「官場險惡,小人遍布,別單打獨鬥。你曉得哪些蜀國人材,別管官職大小,只要志同道合的,列張清單,帶他們見我,我一一上表舉薦。你得團結這一群人,懂嗎?萬一出了事,鄧伯伯替你擋一些明槍暗箭。但我為你做這麼多,你也要答應鄧伯伯一件『君子之約』。」

「好!什麼約定?」
「你得讓後世的放牛娃都有機會做太尉。」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但還是點頭了。因為我覺得現在的鄧艾真是個君子。
讓後世的鄧艾都有機會當太尉,看來是鄧艾最終的理想。

鄧艾從不閒著,從放牛娃一點一滴累積到位極人臣。
如果我想實現鄧艾的理想,也得努力不懈。

長路漫漫,我能否在魏晉朝廷活下來,還得靠鄧太尉保護呢。
喔,我差點忘了下半個任務,要保護鄧艾,勸他遠離黃皓。

「所以鄧伯伯決定不再暢議伐吳、封蜀主為王,太好了。我又另外有個建議,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囉唆!說。」

「是,請鄧伯伯遠離黃皓黨羽。這群人不學無術,毫無操守。」

「哎!」鄧艾又搖頭:「才剛告訴你就忘了!官場上小人遍布,黃皓不過就是個送禮奉承的,這種佞人在中原多如牛毛!你更該擔心主動算計人、像鍾會這樣的奸險之徒!」

「鄧伯伯還沒回中原嘛。以前姜維要殺黃皓,蜀國天子卻說:『黃皓不過趨走小臣,縱使專權,亦無能為力。』去年姜維上表,說魏國大軍集結在關中,要派張翼、廖化北上把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結果黃皓找來師婆占卜,說魏軍不會打來,天子便不發兵了。蜀國舊臣大半痛恨黃皓誤國,鄧伯伯與他走得近,會招人恨,人才也不來。」

鄧艾長嘆一口氣:「蜀主用諸葛亮,大治,用黃皓,亡國;識人不明,禍患無窮!曉得了。其實我早想斬了黃皓,只是師纂盡在我面前說他好話,後來才曉得黃皓送他一間大宅!真不是東西!」

鄧艾罵得大聲,我都怕師纂聽見了。「金玉滿堂」不過在五戶之外。

「這樣吧。明日你找黃皓來……」鄧艾比出一個「砍頭」的手勢:「我埋伏刀斧手,一進來便砍了,首級懸在城門上,以平眾怒。好吧?」

我一句話,黃皓就要慘死,他好歹推薦我做大夫呀……
而且黃皓又替鄧艾立碑,這樣對他未免也太無情了。

「其實也不一定要斬黃皓,就是疏遠他。」
「囉唆!既然是小人就斬嘛!你疏遠了他,他以為你要害他了,還反過頭來,先下手為強對付你……噓!」

忽然,鄧艾手掌直立,側耳傾聽,比出手勢「別出聲」。
屋外隱約有軍士吵鬧……

:point_white: 配樂:LOTR1: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 Soundtrack 07-08 (full)

鄧艾一個彈跳至窗邊,隨即放下竹簾,瞪眼橫眉:「外頭兵變!」
我暗叫不妙,田續說的「禍臨、勿歸」難道是這個?我都睡到了初十早上,初九夜早過了,來不及了!

「帶武器!隨我出去平亂!快!」

房裡沒有武器,我只好隨手抄起門邊的青瓷神獸瓶,跟著鄧艾飛步下樓,鄧忠正與十幾名親兵刀劍出鞘,守住正門口,外頭黑壓壓一片,不知有多少魏兵,帶頭一輛四駕馬車,插滿各色旌旗,長竿下五串符節,這是使者之車--監軍衛瓘!

「父親!」鄧忠手持長劍,回頭大呼:「監軍衛瓘說父親謀反,自稱有晉公手書,要拿檻車抓父親回洛陽!」

怎麼又有一份晉公手書?

鄧艾跺腳大罵:「反了!這必是鍾會詭計!這小人能模仿他人筆跡!衛瓘的晉公手書必定是假的!」鄧艾取出懷中司馬昭手書:「真跡在此!」

「那好,請父親出門,與衛瓘對質!」

「蠢材!」鄧艾頂了回去:「衛瓘已與鍾會同夥,我等出去,正是任人擺布,自投羅網!我兒死守大門,闖者格殺勿論,為父去帶兵來!」

鄧艾一轉身,差點撞在我的神獸瓶上:「你拿這個做什麼?」

「這……是我的兵器!」

鄧艾翻個白眼:「隨我來!」

我跟著鄧艾奔向後門,忽然他轉入書房,抄起牆邊長劍,隻手翻出昔日上表奏章抄本,與司馬昭手喻全塞在神獸瓶中:「跟我去找師纂,帶兵討賊!」

「為什麼帶奏章?」
「鍾會偽書!只怕我先前的上奏全被小人改了!這便是證據!」

鍾會主動算計人,能到這地步?還來不及多想,鄧艾已出書房,大吼「跟上!」,忽然後門一陣急切拍叫,鄧艾放下門閂,飛腿一踹,「砰!」木門大開,伴隨一聲「啊呀」慘叫,外頭一伍魏軍,伍長仰倒在地,缽盔滾落一旁,鼻裂出血!「抓反賊!」四名魏軍拔刀大呼,鄧艾寶劍出鞘,劍勢靈巧,左首魏兵閃避不及,正中咽喉,頓時慘死,右首魏兵鐵刀砍來,鄧艾飛身閃過,這刀差點砍我身上,魏兵還來不及收刀勢,卻被鄧艾頸後一劍,刺倒在地!「走!」鄧艾已衝到門外,大喝一聲:「鄧士載在此,想死的上來挑戰!」剩下兩個魏兵對看一眼,回頭就跑!忽然先前倒地伍長掙扎起身,舉刀要砍鄧艾,我隨後趕到,高舉瓷瓶,全力砸他腦門--

「砰!」「哇啊!」
神獸嗜血,瓷瓶竟然沒破!

料理了五個魏兵,左右張望,小巷遠處黑甲成片,又有無數魏軍趕來,而師纂只在五戶以外!斜雨陰風,鄧艾與我撒腿狂奔,踩上水窪,泥漿飛濺,第一間,黃石巨宅……第二間,紅石巨宅……第三間,白石巨宅……為什麼他們的地都這麼寬!……第四間,雜草藤蔓破落後院--郤正家……第五間丈高石牆、金色屋瓦、黑漆卯釘後門--金玉滿堂到了!

「砰砰砰!」鄧艾急急拍門,無人來應,便用腿踹!「砰!砰!砰!」

黑門開了!大高個子--蔣舒!他怎麼在這裡?對了,他是巴結師纂的……

「怎麼啦?啊!是鄧太尉!歡迎,快請進!」蔣舒滿臉堆笑,見了我抱著的青瓷神獸瓶,兩眼發直:「呦,太尉如此恩待布屬?我拿--」伸手要接,鄧艾怒目圓睜,一把推開蔣舒,徑往屋內大步走去,我緊緊跟著,直趨廳堂,果然是金銀器皿、玉石磚牆,卻沒半個人影!「師纂!師纂!」鄧艾口中大呼,踹開一間間廂房,卻都是沒人住的空房,遠遠灶房裡卻有火光,鄧艾怒氣沖沖,邁步進去,灶裡柴火熊熊,三個家丁忙著炊事,一邊端著大紅漆盤啃肉的正是師纂!

師纂見了鄧艾,急忙放下肉盤起身,鄧艾大吼一聲:「拿兵符來!隨我討賊!」

「太尉要討誰?」師纂眉頭一皺,嚥下一口。

「鍾會、衛瓘造反!別問!快!快!」

師纂當下斥退家丁:「你們快出去,帶兵來!說鄧太尉在此!」

鄧艾來回踱步,口中連連咒罵,師纂呆立原地:「怎麼回事?太尉怎麼說鍾會、衛瓘造反?」

「鍾會假造晉公手喻,要衛瓘拿囚車抓我!我有晉公真跡!」

我急忙放下神獸瓶,撈出司馬昭手喻,雙手呈上師纂。師纂逐字讀完,又反覆細讀了數遍,滿面狐疑:「太尉,這語氣……是晉公真跡?」

「當然!衛瓘手上的才是鍾會假造的!」

我不禁閃過一絲疑惑:司馬昭再怎麼差勁,也不至於那樣斥責鄧艾吧?難道鄧艾手上的司馬昭手喻才是假的?

頃刻,外頭傳來一陣雜亂鐵甲步伐,數十名黑甲魏兵湧入師纂家中!

「師纂,兵符拿來!隨我找衛瓘去!」鄧艾迫不及待伸手,但任憑鄧艾大呼,師纂與魏軍就是不動。

「快呀!」鄧艾急得要踢人了,但師纂面無表情,只是捧著鄧艾的晉公手書。

「鄧太尉……」師纂輕嘆口氣:「看在你最近待我不薄,我告訴你吧,你這手書是假造的。別帶兵出去了。」

「你胡說什麼?衛瓘的才是真的?我謀反?」

「鄧太尉這一領兵出去,不就坐實了謀反?冷靜一下吧,別像往常一般衝動。」師纂話裡帶刺。

「蠢材!他的才是假的!」鄧艾急得跳腳,臉上爆出青筋:「將兩封手書一比對即知真假!我要上告晉公,嚴懲這造假的奸險小人與他同黨!」

鄧艾大罵間,要上前奪回手喻,忽然師纂退後一步,一個轉身,竟把手喻扔到火灶裡,黃絹瞬間被凶猛火舌吞沒!

他在做什麼?師纂不是鄧艾的人嗎?

「師纂,你造反了!」鄧艾一腿踹開師纂,正要拿寶劍挑出著火的黃絹,師纂大喝一聲:「拿下反賊!」數名鐵甲魏軍忽然將鄧艾左右擒住,奪下長劍,鄧艾奮力掙扎,扯裂黃錦袍,口中大呼「是非不分!冤枉好人!」外頭忽然喊聲大作,又是許多魏軍進到屋裡,當先一人仙風道骨,可不是監軍衛瓘!

「鄧太尉,畏罪逃亡?」衛瓘面無表情,面如白臘。

「衛瓘,你說你有晉公手喻,給我看看!」鄧艾被軍士雙手反押,仰面直盯著衛瓘,雙眼要吐出火來!

衛瓘點頭,雙手展開晉公手喻,出示眾人……

「太尉鄧艾擅行承制,獨斷專事,逆亂犯上,今命司徒鍾會、監軍衛瓘等引軍捕緝,以檻車押歸洛陽,清查發落。」

怎麼回事?怎麼連這一封的司馬昭也這麼絕情?到底哪一個才是鍾會偽造的?是衛瓘手上這個,還是……被師纂燒掉那個?這一燒,鍾會即使偽造書信,不也就「死無對證」?

等等,還有鄧艾奏章抄本在神獸瓶裡!如果鍾會擅改鄧艾筆跡,這便是證據!

鄧艾見了衛瓘的手書,停止掙扎,像一隻垂死的野獸,全身癱軟,垂頭嘆息:「我鄧艾是忠臣啊……五百年前,大將白起橫掃六國,天下無敵,伊闕斬首二十四萬,長平坑卒四十萬,最後也死在秦君手上!莫非五百年後的鄧艾也是白起?」老頭子流下兩行熱淚……

司馬昭竟然這樣對鄧艾?

「鄧太尉若是忠臣,晉公肯定明白。」衛瓘言語冷淡,忽然瞥了師纂一眼。
「太尉,衛監軍只是奉晉公旨意行事,你若反抗,反而坐實了謀反之罪。」師纂也一臉漠然。

「哼哼……」鄧艾冷笑數聲:「師纂,你何必虛情假意?你早和鍾會串通好了!虧我綿竹關救你一命,還提拔你做益州刺史,你吃裡扒外,忘恩負義,必有報應!」

「鄧太尉動輒要斬人,也有報應吧?」
「混蛋!叛徒!」

鄧艾聲聲叫罵,嗓子也喊破了。師纂臉色難看,不能回應,而衛瓘手下已經取來碗口粗的繩索……

「鄧太尉,準備好回洛陽見晉公了?」

「……好,我跟你走。」鄧艾喘著大氣,聲若游絲:「我一生勤勞奉公,晉公必不負我。」

不好,我的任務是保住鄧艾!他不能走!

「等等!誤會大了!」

忽然,衛瓘、師纂、數十名魏軍都看著我。我得證明鄧艾清白!

「鄧太尉確實是大魏忠臣!方才他正與我商議,要回洛陽致力民間教化!我發誓,鄧太尉從未謀反!他的理想是為晉公平定天下,安內壤外!」

我從沒見過鄧艾這樣看我--不是感激,是不忍。我聽不清他口中唸著什麼,似乎是「不要,不要」。

「這是誰?」衛瓘一手指著我鼻子。
師纂聳肩:「護軍田續手下,派到蜀國的細作,鄧太尉族人。監軍,怕有漏網之魚,要不要也收了他?」

魏軍已經抓著鄧艾,一圈圈麻繩往他身上繞……
在江河面前,我不過是一個隨時乾涸的小水灘。

「且慢!」鄧艾大吼一聲,震退身邊魏軍,惡狠狠地盯著我:「你也是叛徒,何必虛情假意!我早知道你是田續細作!你任務圓滿達成,還不快回去你主子田續那裡覆命?再去找牽弘、楊欣、爰邵領功?帶走你的臭瓶子,別髒了我的車!快去!快去!」

鄧艾怎麼誣賴我呢?什麼叫「帶上臭瓶子」?

忽然,我明白了鄧艾的意思!
瓶子裡是他清白的證據!鍾會篡改了鄧艾奏章,瓶子裡是唯一沒被燒掉的證據!
鄧艾要找田續、牽弘、楊欣、爰邵還他清白!

「叛徒!你快走!快走!」鄧艾嘶吼不止。

衛瓘仔細瞧了我一遍:「算了,田護軍是自己人,別在這關頭節外生枝。」

「多謝監軍明察。鄧太尉一路保重。」我深吸一口氣,朝衛瓘、鄧艾深深行揖,抱起神獸瓶,轉身就走,走過無數面無表情的魏軍,走過呆若木雞的蔣舒,走進凍雨陰風,還聽見鄧艾的咒罵:「快走,叛徒,快走……」

冬雨連綿,我臉上淚水、雨水交融,雙手抱著青瓷瓶,孤獨地走在小巷裡。
老頭子的希望都在我身上,但我什麼也不是……

眼前一片雜草叢生,忽然滿牆藤蔓上開了一個洞,一人舉著油紙傘出來:「諸葛子茂!我不是告訴過你,有空來我家喝茶?」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十一)

帖子 maltz » 2014-11-15, 10:11

(十一)

配樂:Amazing Grace

鄧艾身陷縲絏,我僅以身免,一時慌亂無主,抱著神獸瓶,跟著郤正,頭一次邁進他家,又是火灶房。忽然「嘩啦」一聲響,一腳踢在硬物上,險些一頭栽倒,砸碎瓷瓶,幸好郤正即時扶著我。

原來方才踢散一堆書簡,我連忙道歉,彎身收拾。

「沒關係,柴薪而已,這兩日都要燒掉的。」

郤正焚書?昔日全秘書台都知道他性格古怪。

我隨郤正走入屋內,柴煙味退去,忽然一股竹香撲鼻而來,四壁書架,竹編卷卷,尺牘疊疊,堆得比人還高,牆邊還擺了一隻竹梯;行過一座地窖,竹梯下去又有無數藏書,雖不及皇城蘭台觀書閣,至少也抵過一個郡太學的藏書量!郤正是六百石秘書令,我卻是千石大夫,怎能不汗顏慚愧。

「秘書令學問真大!」

郤正嘿笑兩聲:「從前羨慕譙大夫有學問,十幾年發狂收集、抄寫,其實裡頭一大半沒讀過,或過目即忘。」郤正隨手拾起地上遺落的一卷,正是鍾會《才性四本論》,舉手放在一堆書簡最上頭:「人生不停成長,每個階段都喜歡不同的書,過了那個階段,再回頭看以前崇拜、模仿的東西,一大半慘不忍睹,對吧。」

「為什麼?」

「你還年輕,也肯上進,以後便會明白。」郤正神秘微笑,乾咳兩聲:「如今你只須知道,剛才灶房裡當柴燒的,都是我從前愛不釋卷的詩賦。」

「燒掉太可惜了。不如捐給太學?」
郤正搖頭:「都是我繞的遠路、走的岔路,難道害人重走一遍?」

郤正讓我換了套乾衣服,親自熱了粟粥、鹹菜、腊肉,領我進書房。窗外雨聲叮咚,地上書簡成堆,有如雨後春筍,兩人清理出一塊三尺見方空地,鋪蓆擺案坐定,好似置身書城之中,共享一餐,但我心急鄧艾被抓,胃腸扭擰,實在沒味口,郤正卻說養足了體力,還有要事待辦。

「你那仙女妹妹找到你了嗎?」郤正夾一片鹹菜入口。

「找到了。」
「所以你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的事?」

接下來?我只知道救鄧艾。
郤正見我迷惑,又灌下一口金黃粟米粥:「無妨,你把知道的都告訴我,一同推敲。」

郤正常跑青城山、朝真觀,是養母同道中人,精熟思慮。我把早上的事說了一遍:鄧艾接到司馬昭手喻,衛瓘領軍要抓鄧艾,鄧艾與我去師纂家搬救兵,卻被師纂背叛,燒了司馬昭手喻。而青瓷神獸瓶裡裝的是鄧艾早先上奏的抄本,又是他清白的證據。

郤正邊嚼邊聽,聽完了直搖頭:「鍾會屯軍於涪城要道,原來是為了攔住鄧艾上表,又截下司馬昭報書,掐頭去尾,加油添醋。」

「究竟這兩份手喻真假如何?我都糊塗了。」

郤正搔搔脖頭,眼珠轉動:「先說鄧艾這一本。若鄧艾手上的是偽書,而師纂如你所言,是鍾會同夥,那麼當鄧艾聲稱要比對兩封手書,師纂一心虛,便當著你們的面燒了它,欲蓋彌彰。此外,鍾會假口司馬昭摧毀鄧艾的伐吳大夢,為的是激怒鄧艾,而偽書自身也能誤導鄧艾,讓他以為衛瓘手持偽書,如此雙管齊下,鄧艾必然反抗衛瓘拘捕,坐實造反罪名,但鍾會這條計失敗了。一來,師纂怕牽連到自己,便勸阻鄧艾不領兵反抗;二來,鄧艾相信司馬昭不會辜負自己,束手就縛。」

我放下竹箸,默默扒著粟粥,口味平淡,我想起鄧艾平日也吃得清淡,邊吃邊罵王公貴族浪費糧食。

「但茂子啊,我不明白,為何師纂背叛鄧艾?鄧艾不是封他做益州刺史?」
「鄧艾經常斥責師纂痴慢,威脅要斬他。」
「只對師纂一人這樣?」
「對鄧忠都這樣。」

郤正哼笑連連:「鐵匠恨鐵不成鋼,鐵塊倒恨鐵匠錘打太用力。鐵匠也該明白,不是每塊鐵都能打造成軒轅寶劍啊!」

鄧艾自認有識人之明,卻看走眼了,師纂是塊忘恩負義的廢鐵。
我可不能丟下鄧艾!我必須救他!

「再說衛瓘的手喻,司馬昭下令抓鄧艾回洛陽。如果這又是假的,那麼鍾會、衛瓘的膽子也太大了。鄧艾被逮可是震驚天下的大消息,肯定傳回洛陽,司馬昭還不驚覺鍾會、衛瓘造反?所以衛瓘的手書應該是真的。」郤正塞下一片腊肉。

為什麼司馬昭這麼絕情?
「秘書令,鄧艾是大功臣,司馬昭剛封他做太尉,二萬戶侯,為什麼要抓他?」

「涪城魏將嫉妒鄧艾搶了功勞,漢將又有亡國之痛,再加上師纂這種心存報復的魏將在身邊,鄧艾四處樹敵,卻又自以為尊,居高臨下,總有人要順水推舟,推他下懸崖瀑布去,說他謀反。千夫所指,司馬昭也不查明真相,便下重手。」郤正搖頭嘆氣:「兩個月來常聽魏人譏笑漢天子是庸材,但他比司馬昭可愛多了。」

雖說鄧艾樹敵不少,但他也封賞了許多魏國將校,又保全了季漢君臣大半,這些人都應該為鄧艾說句公道話!鄧艾是被冤枉的!

「我想替鄧艾申冤,求秘書令指點一條明路。」
「很可惜,慢了一步,如今他任人宰割了。」
「我不能坐視鄧艾被害!我是他唯一的希望!」我撈出神獸瓷瓶裡的鄧艾奏章:「怎麼把這抄本交到司馬昭手上?」

郤正接過奏章:「茂子,凡事問『怎麼做』之前,總得先問『為什麼』。你為什麼要救鄧艾?」

「這是養母、小玉給我的任務。」
「不不。」郤正搖頭:「我問你--諸葛茂、鄧茂,『你為什麼』要救鄧艾?」

「鄧艾對我有恩。我本是孤兒,鄧艾收留我,給我差事做,又要認我當義子……」
「嘖嘖……」郤正皺眉:「你們怎麼成黃皓,認乾兒子啦?你的程度不只如此,再想想。」

不幸,我果然是黃皓這樣的人。
「我」為什麼要救鄧艾?為什麼?我真不知道,我只知道鄧艾盼我為他平反,他信任我。

郤正讀著鄧艾奏章,口中忽笑忽罵,抬頭看我:「還想不出來?給你一個提示,你判斷今後『天下』有鄧艾好,還是沒鄧艾好?」

郤正特別強調「天下」二字。鄧艾與天下有什麼關係呢?鄧艾要不戰而屈人之兵,「統一天下」,結束亂世。

「有鄧艾好。」
「確定?你看看--」郤正指著鄧艾奏章:「蜀郡建董卓塢給天子,為了攏絡吳國人心?這還是人說的話嗎?還明年就打東吳?」

「鄧艾想以德服人,雖然董卓塢不見得有用,明年也嫌早了。」

郤正搖頭:「就算伐吳他運氣好,又成功了,接下來呢?」
「打胡人,開疆擴土。」
「滅人的國?胡人歡迎鄧艾嗎?」
「不歡迎。」
「鮮卑、扶餘是天下人,還是地底下人?」
「天下人。」
「就算鄧艾運氣好又贏了。然後打誰?」
「……繼續打天下人。」

我明白郤正的意思。鄧艾不斷發動戰爭,而我已明白戰爭害死大量的忠臣義士,卻讓自私茍且的凡人活下來。
這樣看來,鄧艾為天下帶來災難,我不該救他。

不!那是從前的鄧艾!

「秘書令,其實今早我已說服鄧艾,使他同意暫且不伐吳。他親口承諾,要在魏國推行律法、教化。鄧艾要我列一張季漢人才清單,不分官職大小,只要與我志同道合的,他一一舉薦到魏、晉朝廷裡,與我齊心協力,一點一滴改變天下。」

郤正放下鄧艾奏章,一對圓眼盯著我瞧了許久:「嘿,『一言喪邦,一言興邦』,你怎麼就這麼輕鬆呢?我怎麼就說話當放屁呢?」

我可沒郤正聰明。
「是我運氣好,與鄧艾同族。鄧姓比較普遍。」

郤正折回奏章:「哈,你認對了養母,也是運氣好。這麼說吧,茂子的經歷、性格特殊,無論走到哪裡,都願意看人善良、平凡人性的一面,誠心交往對待。你能理解天下人各種偏激的觀念,又善與人同,不願批評他們。於是彼此水火不容的人都信任你,都當成自己人。」郤正嘆了口氣:「可惜,這次你運氣不好,鄧艾被抓了。」

我真有郤正說的這麼好?我自認理解魏人、漢人,前者因為局勢動蕩、人人自危而變得現實無情,後者因為法治與教化穩定朝野而多談理想;我自認理解君子、小人,前者因為心胸坦蕩而心志堅定,後者因為嫉妒怨恨而不顧原則;我理解隱者,他們因受不了天下滔滔的俗人而遠遁山林,憤世嫉俗;我理解英雄,他們因為心懷遠大理想而百折不撓,愈挫愈奮;我理解野心家,他們追求能力、生命極致的發揮,至死方休;我理解庸人,他們自認一無長處,於是甘於平凡,隨波逐流;我理解漢天子、鄧艾、鍾會、姜維、諸葛瞻、黃皓……

等等,我真的是黃皓這樣的人?
我了解黃皓,但黃皓不了解我。他是標準的庸人!

原來這就是我與黃皓不同的地方。
這樣看來,為什麼我要恨黃皓呢?他看來沒我聰明。正像郤正、諸葛果、諸葛瞻都比我聰明,他們都不恨我。

「想通了?」郤正眨眨一對圓眼,搓揉手掌:「可以定心辦大事了。若鄧艾像你說的那樣,不再是武夫,天下有他的確更好,我們當然要救鄧艾。我這有幾條計,聽好了。」

我忽然想起去年炎夏的一夜,我與嵇縈、李密、陳壽被廣場上數千太學生與百姓追打,逃進秘書台,正巧碰上深夜未歸的郤正。郤正教我們對付廣場百姓,對付後頭的主使黃皓。我還記得他叫我們不能硬來,要以黃皓之道還制黃皓之身。結果我們強行硬拼,還殺了蔣舒的兒子……我們只差一點點就殺了黃皓,卻是諸葛瞻心慈手軟……

如果當天我是諸葛瞻,尚方劍在手,殺不殺黃皓?

「喂,聽進去了沒?」郤正伸手,在我眼前揮了揮。
「對不起!請再說一遍!」

郤正皺眉:「記得我從前怎麼教你們對付廣場暴民?道理一樣!第一手上有兵,第二不要見血,第三要聯合所有同情鄧艾的人。唉,上次你們卻把皇城廣場變成軍民自相殘殺的戰場!也罷,這次我親自出山!」郤正撩起衣袖。

臨走前,他要我留下鄧艾奏章,由他私藏保管,以免被鍾會、衛瓘等毀壞,卻要我抱走青瓷神獸瓷瓶。我想留給郤正,他堅持不收,說這八成是黃皓黨羽的東西,一收下,他十幾年堅持不同流合汙,不就毀於一旦?我只好又抱著瓷瓶出門。

郤正帶我上蜀郡郡府,找太守牽弘,被衛士攔了下來,我把青瓷瓶交在屯長手上,說是鄧太尉不忘舊部,兩人便進去了。牽弘剛從監軍衛瓘處回郡府,他說衛瓘昨夜才引兵到成都城外,而鎮西長史杜預卻早半日到,於天黑、城門關閉前混入城中,傳檄鄧艾舊部,說晉公手喻只抓鄧艾,其餘不過問;又約定次日天明時,牙門以上部將若向衛瓘報到,爵賞如前;敢有不出,卻誅滅三族。於是平明雞鳴時,牽弘與鄧艾部將都投奔了衛瓘,只有鄧艾不知情,如今父子都被衛瓘抓回北門外的軍營裡去了。

郤正追問:「為何師纂當時沒去找衛瓘,卻還在自宅裡?」

牽弘搖頭不知。經我與郤正推敲,牽弘才醒悟師纂肯定早已背叛鄧艾,所以不必找衛瓘報到,只須留在自宅裡守株待兔。

牽弘大罵師纂無恥,也相信鄧艾清白,但礙於衛瓘掌生殺大權,又不敢出頭反對。郤正辯說司馬昭手書只說把鄧艾裝上囚車,其餘不管。你們替鄧艾申冤,只要不把鄧艾從囚車裡救出來,坐實謀反罪狀,又成為他同謀,衛瓘也無權抓牽弘。

牽弘自覺有愧鄧艾,於是刻意瞞過刺史師纂,飛馬傳書給臨近太守楊欣、護軍爰邵等將校共三十餘人。約定備齊兵馬車仗,深夜子時會合於北門。

郤正說他是漢臣,不便參與,以免衛瓘起疑,卻傳授我一套說詞:衛瓘風評膽小怕事,因此我得想盡辦法嚇衛瓘,讓他害怕。

雨勢已歇,陰風陣陣,子時一到,牽弘帶我打開北門,會合眾軍,齊聚衛瓘軍營。軍營規模雖小,牙門之前有只大鐵鼎,火舌歪斜,搖擺不定。

「太尉無辜!」
「求見衛監軍!」
「替鄧太尉申冤!」

城外數千將士多帶旌旗,陣陣吶喊,聲勢浩大。鄧艾雖然嚴厲暴躁,倒不偏親私,賞罰嚴明,恩威並行,因此頗得將士愛戴;偷渡七百里陰平之後,許多魏兵更把他當祖宗、神人膜拜。如今鄧艾被抓,他們多有不平,一聽說要救鄧艾申冤,都奮勇爭先。

等了許久,衛瓘身著鐵甲,帶著許多侍衛出帳來,一見了外頭軍容雄壯,又轉身退回帳中,外頭軍士大聲鼓噪喧鬧,甚至高聲叫罵,只道衛瓘膽怯,不敢露面。頃刻,衛瓘獨自一人,悠悠從帳中走出,與衛將會於牙門大鐵鼎邊,一臉疲累病容。

「眾將稍安勿躁。」衛瓘連連咳嗽,還真有些濃痰音:「我奉詔持節,依晉公手書行事。太尉若有冤情,回了洛陽向朝廷申訴,不必成都諸軍多慮。」

「山道艱險。只怕盜賊出沒!」
「還鄧太尉清白!」
「釋放太尉!」

將士齊聲大喊,波波相連。衛瓘面色慘白,只是冷淡回應:「你等心意我都明白,但實在無能為力。真要替鄧太尉申冤,或怕路上出事,便跟隨檻車回洛陽吧。誰要一道去?」

魏將面面相覷,我挺胸出列:「監軍,外頭數千將士都說鄧太尉是冤枉的,若今夜請願未果,只怕激憤生變,衝進軍營來救太尉。監軍不妨上奏朝廷,表明眾將心願。朝廷回覆之前,先軟禁太尉於軍營,如此便能安將士之心,不至生亂;而監軍既已檻收太尉,也不違背晉公之意。」

衛瓘皺眉:「你不是早先田續的人?怎麼在這裡?」
「群情激憤,怕對監軍不利,特來相告。」

衛瓘沒再問,卻呼喚魏將與我同進軍帳。衛瓘命手下擺上几案,磨墨備筆,當場揮毫,字跡潦草,略顯內斂古樸,大意是成都將士陳述鄧艾冤情,希望朝廷明察,盡快回應,是否讓鄧艾囚車出發。魏將過目後,隨意改了幾個字,衛瓘皆用小筆注上草稿,承諾平明飛馬上奏。眾將一見衛瓘同意替鄧艾申冤,也就不再堅持,紛紛出帳,引兵回所屬郡縣去了。

我也鬆了口氣。正要轉身出帳回城,身後忽然傳來一聲:「喂,田續的人,你留下來。」
「監軍有何差遣?」

衛瓘起身,走到跟前,仔細盯著我瞧,方才一臉病容已消退了五分:「你怕成都將士對我不利。這是田續要你說的?」

「不,是郤正教我說的。」當然我不會告訴衛瓘。

「這是我自己想到的。鄧太尉恩澤部曲,因此群情憤慨。而監軍兵少,不利強硬相持。」

衛瓘哼哼冷笑:「早上一點事也沒有,我看是正是你讓他們群情憤慨吧?你是鄧太尉族人,自然是幫他了。」

不妙,被視破了!雖然理由不完全對……事到如今,也只有俱實以告,希望打動衛瓘良心。

「監軍說得是。但鄧太尉想替魏室、晉公平定天下、開疆擴土,還要興辦教化,振興律法。為了天下,我即使不是太尉族人,也該挺身而出。」我恭敬拜伏於地。

只聽得衛瓘咳嗽幾聲:「你區區細作,還挺會說大道理的啊?鄧太尉野心倒不小!既然不是田續要你說的,那好辦。我身子不好,禁不起你折騰。這樣吧,你這麼想幫鄧太尉,陪他去洛陽申冤,好吧?」

若說不願意,就不像真心替鄧艾申冤了。
去洛陽見司馬昭、替鄧艾作證也是我該做的。

「好,我去。」

衛瓘滿意點頭,呼喚左右,推來一輛關猛獸的柵欄檻車,大約半個人高。

「……坐這個去洛陽?」
「難不成讓你騎馬,找機會救走鄧太尉?」

忽然魏軍明晃晃的刀尖指著我,不上車都不行了!我走進囚車,蜷曲在一角,軍士給柵門加上拳頭大的鐵鎖,推我出帳,出帳前一刻,我竟瞥見衛瓘微笑揮手道別……

好吧,至少推我去陪老頭子聊天。

軍士推著檻車,過了大鐵鼎,進了一座漆黑軍帳,轉身走了。我一遍遍叫著「鄧伯伯」,卻沒有回應。待雙眼習慣黑暗,卻見周圍卻堆滿雲梯、浮橋等攻城兵器,才明白這裡是武庫。先前嵇縈與我在陽安關夜襲,放火燒掉一座。轉眼魏軍都進成都了。

衛瓘上表洛陽,來回少說要大半個月。我就一直呆在這?

我越想越不對。先前師纂與鍾會同夥,燒了鍾會的偽書,煙滅證據;但衛瓘也是鍾會同夥,縱使礙於眾將情面,寫好了奏章草稿,不也能一把火燒了,死無對證?衛瓘可不像師纂那麼傻,當眾燒草稿,留下無窮後患;他只說了幾句好話,竟讓我心甘情願被鎖在囚車裡!鄧艾沒救到,我卻自投羅網,等人來救!

急也沒用。忙了一天,我心力疲憊,躺下休息,漸漸睡著了。

「硜硜硜……」

一睜開眼,仍是無星黑夜,檻車搖晃,原來是幾名魏軍推動。從柵欄空隙看出去,正是成都城牆。我在成都住得久了,認出了東門。

東門?城東刑場?我不是要去洛陽?洛陽在北邊!

「誤會,弄錯人了!」我急忙大吼! :on_omg:
「沒錯,就是你!」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十二)

帖子 maltz » 2014-11-16, 21:36

(十二)

月黑風高,囚車緩緩推向城東刑場!

「你們弄錯了!衛監軍親口說,要我隨鄧太尉回洛陽申冤!」
「不回囉!」

我心裡一涼,難道衛瓘要殺我滅口?

「我一死,鄧太尉清白的重要證據便公諸世人,晉公便要追究鍾司徒與衛監軍的……欺君重罪!」
「關我們屁事!」

「我家中有許多寶貝,你們推我過去,每人挑一個釉瓶!」
「竟敢公然行賄官軍?」

「鄧太尉是好人!」
「再囉唆殺了你!」

威脅、利誘、求情都不成,我沒了主意,而囚車不停,直直推向刑場。心想甘脆認命,反正自己害死這麼多人,罪孽深重,卻又有愧於鄧艾,悔恨不及;眼見囚車進入刑場,經過刑台,卻又沒停,繼續緩緩南行,我一陣慶幸,卻又不敢再開口。一路顛簸搖晃,遠遠望見南門,沒進去,又走了數里,繞過一座小丘,前方一大片陰氣沉沉的竹林,竹林邊上有座道觀,眼前景物已無比熟悉--朝真觀!

難道養母或小玉買通了他們?

檻車推進朝真觀,停在小玉最喜歡的那棵松樹下,押卒打開鐵鎖,喝令我出來,我才關了半個晚上,便腰疼腿酸,幾乎站不直了,想到鄧艾清早被收押,幾乎過了一整日,我這又算不了什麼。

押卒領我走向一間廂房,正是養母、小玉與我從前住的地方,我心裡頓時一陣溫暖,期待與她們相見,一推門,兩盞油燈之間卻是一名身形略胖的中年男子,正埋首持筆評注文書。

走錯房了?

「諸葛子茂?久仰,幸會!」男子擱筆,起身作揖,滿臉堆笑,引我入座。

「子茂,我是豐樂亭侯、參相府軍事、鎮西長史京兆杜預,但請你叫我的字--『元凱』。我明白、也欽佩你營救鄧太尉;但我猜想,你在檻車中已經領悟到,衛監軍的奏表草稿只怕不重寫了。你與鄧太尉替魏室出力良多,竟受此屈辱,請接受我的歉意。」杜預又作揖。

我急忙回禮,心裡不禁難過,救援失敗,辛苦又化為泡影。

「鄧太尉是冤枉的!請杜長史出個主意!」

杜預連連點頭:「剛說了,請叫我元凱。我也想救鄧太尉,可惜我請你來時,衛監軍開了條件,要我們不給他添麻煩。好在衛監軍顧忌成都將士譁變,要等大約三日後,鍾司徒大軍南下,再送鄧太尉啟程。藉時我設法保住鄧太尉。」

「是……元凱兄。」

鎮西長史杜元凱,我應該在陽安關城見過他,怪不得眼熟。他雙目有神,臉寬下巴厚,和藹多禮,就是嗓音有些聒噪。
他怎麼會在這裡?

「還有一個時辰天明。子茂忙了一日,實在該讓你就地歇息,但我明日一早還得回涪城覆命,只好在深夜與你見面,請你原諒。」杜預從懷中取出一疊信札,少說七、八張草紙:「感謝妳妹妹今日專程送來--你母親給我寫了封長信,讓我借用道觀與你見面,共商大事。承蒙諸葛武侯之女如此看重,我必以誠相待。」

原來小玉除了找我勸鄧艾,還送了養母的信給杜預。印象中,田續說杜預是司馬懿女婿……
養母應該不認識杜預吧?諸葛亮的女兒寫信給司馬懿的女婿,也挺古怪。

杜預收了信,瞇起雙眼、露齒而笑:「子茂,我痴長你近二十歲,與你一樣,想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不同的是,我只『想』,卻時常沒膽量做,而你已經如此生活,比我勇敢得多。我必須說一聲:後生可畏,足可師法。」

杜預又作揖,我再回禮。第一次聽見有人說我膽子大,杜預難道看見蟲子爬手上會尖叫?

而他說話總是瞇眼微笑,我也時常嘻笑,卻沒有杜預這麼和善?
據說季漢大行皇帝劉備心機深重,喜怒不形於色,而杜預這樣「喜怒只形於一色」不也隱藏了許多心事。
我必須隱藏細作身份。那杜預呢?他隱藏什麼?

「請問元凱兄要商議什麼大事?」

杜預又點頭:「對子茂,救出鄧太尉是頭等大事;而對我,阻止一場天下災難是大事;但這些比起千萬年天下,不過都是稍縱即逝的俗事,可以等等。」

連「天下災難」都是俗事,杜預的口氣不能再大了!
他從身後取來一塊扁布包,攤開布包,是一條白毛拂塵、一把精緻的白羽扇,他將羽扇雙手遞給我。

「不敢。」我拜謝接下,杜預則端起白毛拂塵:「據說益州人清談喜持羽扇,而中原人清談喜歡大鹿尾巴毛的『麈尾』。你若不嫌冷,我們走進竹林談吧,更有氣氛。」

弄了半天,杜預是清談人士?看他一本正經,論道還準備道具呢。

但我急著營救鄧艾,哪有心情大半夜清談!而杜預既然答應了,等鍾會南下了再想辦法救鄧艾,我有求於他,也只好欣然同意。杜預又親手遞上毛氈,絲毫沒有長輩、鎮西長史、司馬昭親信的威勢。

杜預領我手持青銅油燈,走出朝真觀,步向竹林,方才的押卒遠遠跟在後頭。杜預走起路來左右搖擺,有幾分滑稽。進了竹林,初春半夜,陰冷難耐,我裹上毛氈,口吐白煙,不聞蟲鳥,只聽見二人喘息與腳步聲。竹林夏季開花,此刻已整片枯死,只是天昏地暗,看不出顏色變幻。

既是清談,冷清些談也無所謂吧。

杜預輕搖麈尾:「子茂,我們先談你的志業,好吧。」

我的志業?我怎麼不知道自己有志業?

「好的。」

「你母親信上說,你相信戰亂使兩國善人互相殺害,而兩國惡人各自存活,因此戰事持久,天下善人凋零殆盡。你要終結亂世,聯合魏、漢善人,抗衡兩國惡人。我猜她之所以寫長信給我,也猜測我是魏國善人,想與我一同對抗魏國惡人。我再次感謝她的厚愛,請你替我轉達。」

「一定。」

養母這麼向杜預介紹我,看來她已經原諒我了。

「但我的想法是,『兩國』的善人是不可能聯合的。」
「為什麼?」

杜預停步,指向一根粗竹的分節處:「既然是善人,就必須遵守忠節,『各為其主』,『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即使是巒生兄弟,若分屬兩國,也必須在戰場上手足相殘。唯有當其中一國滅亡,正如今日漢併於魏,兩國善人成為一國善人,才能自然聯合起來。於是殺死兩國善人的戰爭又成為必要了。為了救善人,還先害死善人。這樣不好吧?」

我不同意善人必須遵守忠節,他們只須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

我一瞧羽扇,扇柄是木頭做的,便舉起羽扇,指著無節的木柄:「忠節、各為其主,不過是世俗的道德,國家訂立的規則,並不是放諸天下皆準的,也不見得對兩國有利。真正對兩國都有利的道德原則,也許還沒制定出來,只好讓自主心證,獨立判斷行事。」

杜預一揮麈尾,連連點頭微笑:「子茂果然勇敢。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如同蠕蟲蛻皮,不斷超脫前人的規則。最早是家族,隔壁家族的便是敵人;家族逐漸融合為部落,對山部落便是敵人;部落匯聚為方國,十里之外便是敵人;方國合併為小國,百里之外便是敵人;小國兼併為大國,千里之外便是敵人。可以想見,千百年後,敵人將在萬里之外。文明每一次蛻皮,都須要超脫以往的思考,才能制定新的規則。世上絕大多數人活在今日、甚至昨日,但子茂活在明日;至力使明日不同於今日。」

活在明日?我有這麼偉大嗎?我連下一個時辰要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
但杜預說當今大國必將聯合為更大的國,萬里之外才是敵人,應該是錯不了的。萬里、十萬里、百萬里……天下終將太平。

一日陰雨,冬雪已溶,露出一地殘枝枯葉,土地綿軟,走在上頭輕飄飄的,倒還真不像活在今日。

「你母親在信裡說,天下善人多『以國為本』,但你『以人為本』,我同意這樣更好。能超脫國家的善人,必須獨立判斷什麼對『天下人』有利。」杜預指向竹林間一片空地:「而每個人眼界高下、長短不同。看得見長遠未來的智者,更適合取捨天下人百年、千年後最佳的結局。」

我比起那樣智者差得遠了。倒是養母、郤正他們為什麼堅持隱居呢?實在可惜。

二人走上空地,仰望夜空,烏雲漸散。從前養母、小玉時常來這裡談天。
杜預找了塊平坦的大石頭,一陣推托,兩人比肩同坐。

杜預嘆氣:「人生三不朽:上等立德,次等立功、下等立言。但就影響力長短看,最下卻是立功。朝代頹傾,爭伐的功勳也被抵銷,除非這功蹟不因社稷易主而消散。中等是立言,因為思想可以傳承,影響下一個朝代,除非它迂腐過時。最上等是立德,因為利己、利他的兩難是文明永恆的矛盾。像我這樣不立功的人,說話往往沒人聽,即使有德也沒人知道。我認為,最理想的人生,是為了立德、立言而立功。」杜預忽然「嘿嘿嘻嘻……」傻笑。

我猜這就是為什麼他做鎮西長史,好歹為國家立功。但這樣一來,他或許要像從前的鄧艾,一心忙著立功了。

「元凱兄,鄧太尉一輩子立功,臨老了想立德,卻沒有機會了。」

杜預連連點頭:「多謝子茂好意提醒。你今後若去中原朝廷,便會明白『立德』有多難了。換過來說,我到了益州,處於姜伯約、妳妹妹等漢將周圍,我又醒悟到原來立德並不難,只須一位勇敢的人帶頭站得正,旁邊的人自然不敢彎腰屈膝。不過這都是我過去對『立德』的理解。直到今日讀了你母親的信,我才驚覺,原來我活了四十多歲,一直把立德的含意完全理解錯了!慚愧!」

立德,一般來說就是要做個利他的人。
但根據剛才清談的內容,立德,是「建立新的道德」,讓絕大多數世人去遵守,也讓後世極少部份人再去超脫。

「是的,立德,不是行德。」

「沒錯!」杜預一甩麈尾,卻打在我臉上,連連致歉:「在子茂母子身上,我明白季漢人雖然也喜愛清談,卻不像中原人追求空虛玄渺,賣弄聰明。聰明人應有自知之明,何須賣弄?季漢的智者思考解決天下的難題,嘗試新的思考、建立新的道德,仰之彌高,瞻之在前,不得不服。人類的文明傳承到我們這一代,志士仁人責無旁貸,必須多做些事情。」

杜預的聲音都顫抖了。
季漢雖然亡國,漢人似乎挺有感染力的。杜預被養母感動,鄧艾被我影響,下一個難道是鍾會被姜維說服?那也挺好。

「但上面這些道理我已經懂了。今夜找你來,是請你為我解惑,解答一個大疑問。」

我還能替杜預解答疑問?我有這麼聰明嗎?

「好的,我盡量。」

杜預忽然嘆了口氣:「記得我先前說,以往我以為要先立功、再談立言、立德嗎?大魏官場上有句話,人人愛說,便是前朝賈太傅、賈誼的:『先詐力而後仁義』。這些人的意思是,為了實現仁義,必須先使用詐力。譬如使用權謀計略,打敗敵人,統一天下,再實行仁義。若倒過來先實行仁義,就成了春秋五霸裡的宋襄公,他不願攻擊渡河中的敵人,於是慘敗。子茂認為『先詐力而後仁義』有道理嗎?」

我輕搖羽扇,一陣寒風撲面,急忙止住:「容我打個比方。兩個人應聘官吏,考試應答,一人前夜偷到考題,另一人留在家中苦讀,總是前一個佔便宜,考得好些。但長遠來看,精進實力的考生又更優秀。因此詐力雖能贏於一時,卻輸在長遠。」

杜預點頭:「子茂的例子很好。一次考不上並非大事,即使今年不錄用,還可以改投他處,或第二年再來。但有的考生覺得他今年考不上,一切都完了,所以他作弊。歸根究底,世人大行詐力,往往因為其眼界有限,以為只有詐力才能生存。」

我想起諸葛瞻常說的話:「不能也,非不為也。」我不恨他們。

「只有一步一步去改變他們。」

杜預微笑:「也只有這樣了。但你的考試例子是比較輕微的『民者詭道』,我說的宋襄公卻是不祥兵戰,『兵者詭道』。在戰場上輸了,千萬人死傷,如你所說,把善人都殺光了。正因為敗戰的代價太大,即使是眼界深遠、以人為本的智者,也往往同意一時使用詐力,例如用大量細作,偷取情報,換取勝利與存活,才能追求天下人百年、千年後的最佳結局。任何強盛的仁義王朝,其發源必定是微弱的,正是靠著使用詐力,累積出後來的實力。子茂,你怎麼看『兵者詭道』?」

杜預與我同樣不喜歡「民者詭道」,卻替「兵者詭道」辯護。我也不喜歡它。

「元凱兄,天下人才濟濟,何必假設天下除了自己、自己的國家以外,沒有其他人做得到開萬世太平?國家之間應該彼此影響、交流互通,善人共同合作,而非彼此殘害。當國家間捨棄生死兵戰,捨棄一切勝負代價巨大的競爭,便能放下『兵者詭道』,不必再被逼著使用詐力。」

杜預忽然起身,一臉興奮:「說到這,我想到一個《春秋左氏傳》裡的傳說。你如果聽過就告訴我。」

我也起身:「請說。」

杜預與我提起油燈,他走在前頭:「春秋初年,還沒天下大亂的時候,天下邦國皆奉行周禮,標準大同小異。那時蔡水、訥水之間有一國,名叫『蔡國』,她的前身是一個小方國。小方國處於西方楚國、秦國這些大國的邊上,時刻恐懼兵威、擔憂滅亡,它非常努力地使用詐力生存。那年頭各國都修長城,這方國也建了一道,卻將自己四面國境都圍住,不容許百姓與外國交流互通。」

「這方國使用哪些詐力呢?」

「除了常偷別國的東西,那時諸子百家爭鳴,思想開放,愛說什麼、信什麼都行。但這個方國不一樣,它對百姓實行嚴格的高壓統治、灌輸整齊劃一的思想,極度地自大仇外,尤其討厭楚國、秦國。有時候諸侯國透過周天子干預,說這方國不尊禮,得跟上中原開化。方國拒絕,說方國內政,不容干涉。周室衰弱,還真管不了。」杜預眨眼微笑。

「原來如此。剛說到詐力能贏於一時。這樣的詐力有什麼當下的好處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方國把這句話做絕了,她的人民的確團結聽話,吃苦耐勞,發跡得快,數十年便成為當時的強國了。」

「那她接下來是否施行仁義?」

杜預又是一陣「嘿嘿嘻嘻」怪笑:「『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方國人民思想僵硬,法家弼士本也培養不多,偶爾出來幾個,超脫了國家,立刻被抓進囚車。而敵國外患呢,士大夫的子女都去齊、魯、宋發展了,又不想回來。方國日夜活在危機當中,覺得自己快要滅亡了,需要團結,抵禦外國,於是更行詐力,管得更嚴。當十分仇外的方國軍隊與日俱增,周圍國家紛紛警覺:『方國會不會來侵略我們?』經常聯合起來圍堵她,於是這些危機又成為現實。最後,方國還來不及改行仁義,就毀在自己的詐力手上。」

「所以說,方國亡在未能即時詐力轉向仁義。」

杜預撫掌而笑:「正是這樣!詐力在短程的確比仁義有優勢,有時甚至是唯一生存的方法,但長遠來看,卻是再明顯不過的劣勢。方國活在秦、楚等西方大國的陰影下,自認必須要發展到天下第一大國,才能安心生存,再開始改革。但他們故步自封,也很難發展到那一步。數百年後,兼併六國的秦也行詐力,也是來不及行仁義就滅亡了。賈誼討論的正是這個道理,卻被今日官場上的人扭曲為:在天下統一之前,一切的詐力都是應該的。他們不知道,當三國歸一再行仁義,已經病入膏肓。」

但亂世裡詐力總是勝出,真叫人遺憾。
忽然杜預踢到一隻橫在地上的竹竿,顯些栽倒。他拾起竹竿,當成拐仗探路。

「暴秦有幾樣東西卻是極好的,延用至今。始皇帝統一文字、修築道路,又劃天下為郡縣,統一管理,中原漸漸不再看彼此為敵人,而同為『天下人』。我想,要做到國家之間不再生死爭戰,除了要增加彼此交流,也需要一個更強大的、共有的中央朝廷,統一節度管理。」

杜預又說了許多「聯合朝廷」與「聯絡民間」的事,我忽然犯睏,又凍得頭腦昏脹,也不知道該接什麼。

不覺天色微亮,東方泛白。杜預仔細瞧著手中竹竿,又看了看四周,忽然感嘆:「傳聞蜀中盛產青竹,自是我見識狹窄,沒見過黑斑黃竹呢。」

還是告訴他實話好了。
「元凱兄,呃……這片竹林去年盛夏開花,已經枯死了。」

「啊呀……」杜預惋惜:「可惜來晚了。你知道竹林七賢吧?」
「曉得一點。」
「據說他們最後一次聚會,也是在竹林開花之時,接下來便各奔前程。有的屈從時勢,有的放浪形駭,有的堅守不屈,直至枯萎。」

我想他最後說的是嵇康。

杜預看著手上的竹竿,邊上已經有些裂痕,雙手一拉,竟然順勢撕成兩半。杜預吃驚贊嘆:「竹竿雖然堅軔,仍有紋理可循,一旦找到弱點,順勢而下,也毫不費力。有意思。」

也是因為這竹子已經死掉了吧……

杜預拿著半節斷竹,說要留作悟道的紀念,便與我回頭往朝真觀走去。遠遠一聲清脆雞啼,自然是朝真觀道姑養的。

「方才談得真愉快,那麼回到當下,說說眼前的俗事吧。」杜預又一陣「嘿嘿嘻嘻」:「我們來阻止天下分裂,消滅一場曠日持久、殘害百萬生靈的大戰。」

天下分裂、百萬大戰?我怎麼不知道?

「你母親的信裡提醒我,與我不謀而合。數日之內,鍾司徒二十萬大軍南下成都。鍾司徒與鄧太尉不同,他……不會等別人誣告他謀反,而晉公的左右親信……也不會等別人誣告鍾司徒謀反,再說姜伯約等一心復國……一隻手掌拍不響的大事,千百隻手掌一起拍,響聲震天。」

鍾會他自認站在天下最高處,或許他比鄧艾容易謀反,但鍾會對我說過,他慶幸自己深得晉公賞識,他真有心造反?
至少,養母、杜預這樣的智者已經「活在明日」,要阻止鍾會起兵。

「衛監軍持節,不能阻止鍾會嗎?」

杜預不自在地咳了幾聲,環顧左右,確認無人:「這麼說吧,衛監軍深諳魏國官場生存之道。用你們季漢的話說,大約是:『搖擺不定,見風使舵』。以衛監軍的才智,堅持『行德』,或許也不致滅亡,但若要求他『立德』……還是靠自己努力吧。」

衛瓘持節,而杜預只是長史、鍾會的副手,而我又什麼都不是……

「我們真有能力阻止戰爭嗎?」

杜預舉起半隻竹竿:「千百巴掌使勁拍著,鄧太尉應聲失勢,我們或許無法阻止鍾司徒起兵,但要盡量縮短、縮小戰爭,降低傷亡。我們要做的事難在起頭,只要打開一個小裂縫,接下來也有破竹之勢。你就做我的親兵吧,一定有用得上你的地方。」

「元凱兄預測一下,明日會發生什麼事,有什麼我能準備的?」

杜預又是「嘿嘿」怪笑::「千萬年文明大勢平緩,挺容易看出來的,但是一天天的細節波動太大,殊難逆料,只能見機行事。」

杜預與我走回朝真觀,要我留在廂房休息,臨走前又將麈尾、羽扇留在房中,約定擇日再回此地暢談。

養母、杜預與我雖能誠心溝通,也只有三人,怎能阻止千百人齊心摧生出的戰事,下一次「兵者詭道」?

但鍾會陷害鄧艾,如果鍾會失敗,鄧艾也能得到平反。為了救出改行仁義的善人鄧艾,我必須勇敢。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十三)

帖子 maltz » 2014-11-22, 13:27

配樂:Antonin Dvorak-Symphony No.9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十三)

社稷易主,山河改色。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前軍已到雒縣,中軍未過綿竹,後軍尚在涪城。

晨雞孤啼,陰霾漫天,成都北門緩緩打開,大隊黑甲魏軍魚貫入城。
姜伯約後知後覺,辜負了天子、群臣、死難的將士、心繫漢室的百姓,竟茍且偷生,認賊為友,早該拔劍自刎,以謝天下。

我再也按不住恥辱與愧疚,心口一陣絞痛,天旋地轉,幾乎跌下馬去。

但我想起嵇縈一句話:「大將軍必能帶領我們復興漢室。」

先烈英魂、後世聖賢會了解、原諒我。

監軍軍營只在城門外,軍士點燃火折子,扔進鐵鼎,朔風助長火勢,須臾吞沒大堆薪柴。
復興漢室的火折子也已經點燃,投進成都。

帳內鄧艾父子披髮覆面,雙手反綁,踞坐兩輛檻車之中--這是特製的檻車,上方鋸出一個圓孔,卡住脖頸,使犯人頭顱蒙受日曬雨淋。

「鍾會、衛瓘卑鄙小人,禍害……害天下!」
「晉公必要追究、滅你們三族!」

一見了鍾會、衛瓘與我進來,鄧艾怒目咬牙,咒罵不絕。衛瓘低下頭,留在帳口。鍾會大步走近鄧艾,得意冷笑:「據說太尉曾是養犢小兒,一激動倒有幾分像。」

「呸!」鄧艾一口吐沫幾乎噴在鍾會臉上。

「小人,活該絕子絕孫!」
「陷害忠良,萬世罵名!」

見到宿敵鄧艾狼狽至此,我不禁心存僥倖;但我明白鄧艾善待季漢君臣。他的確比吳漢仁慈,卻沒有吳漢的善終,躲不過漢初大將韓信、越國大夫文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命運。鄧艾不應在這裡。他應該被姜伯約以優秀的戰術、將兵正面擊潰,敗死於萬軍之中。

何必姜伯約?在綿竹關,衛將軍諸葛瞻差一點就辦到了。

有句老話說:「武將的後世評價,在於他面對的敵人。」鄧艾與我同為一方大將,在經年累月的鬥智、鬥力中棋逢敵手、刀劍相斲,迸射出燦爛火花。如今一把寶刀腐朽,一把劍刃捲曲缺口,我們的時代即將冷卻、暗淡。

而眼前鍾會剛滿四十,他的時代蒸蒸日上,風起雲湧。任憑鄧艾怎麼罵他,他依然自信微笑。他自知大獲全勝。老將已成困獸,唇槍舌劍傷不了他一絲一毫。
論鬥智,只怕當今天下無人能及鍾會。當我與鄧艾活在今日,鍾會活在明日,甚至更遠。

鄧艾漫罵鍾會不停,罵得詞窮了,便教訓起我。

「姜維區區武夫,戰場上非老夫對手,只好設如此奸計陷害,必要讓千秋萬世恥笑!」
「姜維有亡國重罪,應當羞愧自盡,卻投降小人鍾會,自甘墮落,還敢無恥站在老夫眼前!」


其實在涪城眾將面前,我還認為鄧艾是清白的。
被人誤會總是難受,我急忙調息吐納,盡力不受鄧艾影響。

忽然,鍾會臉色一變,高舉馬鞭,狠狠抽下,「啪!」鄧艾自眉心至嘴角生出一條深色血痕!老將疼得大叫,罵聲暫歇,卻是一旁鄧忠高聲穢罵,又被鍾會狠狠一鞭「啪!」抽在臉上!

鍾會指著鄧艾大吼:「匹夫!罵我就算了,竟敢出言污辱伯約!」

我不禁感激鍾會出手,也有些幸災樂禍,多少漢將恨不得做同樣的事。
但我隨即提醒自己,心胸狹窄的漢臣成不了大器;再說,鍾會或許在收買姜伯約的忠心。

鄧忠血氣剛勇,罵聲再起,「啪!」又是一鞭抽在他臉上,皮破血流。鄧艾見兒子受累,憤恨至極,縱聲狂吼,已聽不清內容。

眼看鍾會下一鞭又要揮出,我伸手按住他的臂膀:「司徒,傷了太尉,對晉公不好交待。」

「哼!」鍾會棄鞭於地:「夏蟲不可以語於冰,匹夫不足以論高士!眼不見為淨!即刻押去洛陽!」

「是!」衛士剛答應,背後卻傳來衛瓘一聲:「司徒,成都官民傳聞,晉公欲引軍至長安,也許先押鄧太尉去長安。」

我立即觀察鍾會反應--他左眼眼皮微微一眨,接著便如操練場木人一般,呆立原地。

鄧艾又破口大罵:「晉公已察知你二人罪行,到長安來收拾你們了!小人必有報應!」

鍾會必然吃驚。這正是復興漢室的火折子--在大軍南下之前,嵇縈與少數親兵先一步潛入成都,說司馬昭到長安,謠言已傳入衛瓘耳中,這把火已燒到鍾會腳邊。

嵇縈告訴我:「雖然只是謠言,鍾會心虛多疑,必然陷入恐慌,擁二十萬大軍自重。這樣一來,司馬昭也怕鍾會造反,應了謠言,率兵到長安來。於是鍾會起兵勢在必行,復興漢室指日可待。」

還是魏國人了解魏國人。在人人自危、猜疑的魏國官場,無人能抗拒恐懼。為了自保,只有掌握權位、名利,否則就是任人宰割的魚肉。
其實不只是魏室,就是動盪不安的漢室草創之初,坐擁大軍的邊將、異姓王也都難逃一死。

鍾會看見鄧艾的下場,極可能放手一搏。藉時,我必須率領漢將,支持鍾會,先打敗反抗的魏軍,再北上擊退司馬昭,收復益州,甚至進擊關中、中原。到那時,炎漢復國大業,便只剩鍾會一人擋在前頭。他若不支持漢室,也只能以刀劍相加。

我不禁懷疑,事情是否會如此順利。
鍾會極有謀略,是否要先下手為強,除掉姜伯約與漢將?
即使他沒有,最終反目成仇,漢將能否背叛鍾會與其餘魏將的信任?
無論如何,火已經放了,也許我們將燒盡敵人,也許我們將引火焚身,玉石俱焚。

鍾會再次談笑自若,誇我心胸寬大,不似鄧艾;又調撥親兵,即刻押送鄧艾父子上路。

檻車木輪緩緩滾動,成都到長安或許得大半個月。但我猜想鄧艾父子見不到司馬昭。鍾會、衛瓘、胡烈、田續、師纂這麼多人誣告他,任何一人都不希望鄧艾平反,加倍報復。

眾漢將一聽說鄧艾囚車上路,紛紛要求鍾會實現諾言,誅殺黃皓。
黃皓隨軍南下,無處可躲,旋即被捕。而他依然狡辯:「老奴要北上長安,作證鄧艾謀反!」

黃皓的確是鄧艾「謀反」的重要人証。在漢將力爭之下,鍾會讓監軍衛瓘寫了進讒、貪汙、行賄等七條黃皓罪狀,將黃皓推上另一輛囚車,追趕鄧艾去了。
好不容易能處死黃皓,卻又讓他跑了,我心有不甘。但轉念一想,黃皓若被司馬昭殺了,也是大快人心;若不殺,黃皓為禍魏室,或許還抵得上千萬漢軍生死搏鬥。

復興漢室,或許免不了付出一些代價。
陷害無辜、放縱罪人、背判盟友……值得嗎?

我茫然恍惚。

鍾會收編了原本鄧艾的部曲,獨掌二十萬大軍,聲勢浩壯,雄傲天下。但不同於涪城時軍民分離,鍾會旋即自領五千本部兵馬入城,於皇城前廣場下寨,主帳層層包圍,居於正中,而監軍衛瓘、長史杜預、護軍胡烈、田續等以下百餘魏將不入城,卻各率本部兵馬,與漢軍屯於城北。

鍾會必不願步上鄧艾後塵,被司馬昭架空兵權,一絹文書便束手就擒。他留魏將在城外,卻帶了兄子鍾邕、帳下督丘建等一群親信入城。令人不解的是--姜伯約與一班漢將也在邀請之列。難道鍾會信任我們還多過魏將?復興漢室似乎更加簡單了。

安頓了營寨,我即刻入宮,有位我必須見的人。

前殿戒備森嚴,但大門敞開,巡邏魏軍往來進出。從殿外看去,大紅柱上的雕龍畫鳳依然栩栩如生,但群議朝政的百官早已各散西東、不知去向,宦官、宮女也大半辭退。步入承明門,碰上侍中、尚書僕射張紹、秘書令郤正,才得知原來「司馬昭到長安」的謠言也傳入了內宮。而鍾會率軍屯駐在宮外廣場上,也令他們惶恐不安。張紹、郤正話中有話,要我謹慎行事,不要衝動、害了僅剩的漢室君臣。

我承諾控制火勢,但事到如今,我只能做到「盡力」。

漢天子尚未遷出寢宮,一見了我,依禮起立相迎,邀我隔席對坐。

「感謝大將軍關心。鄧太尉要寡人續住寢宮,兩個月來吃飽喝足,又無國事、群臣操煩,是以夜夜安寢。」天子眉清目朗,神態自若。

我無法接受天子不再自稱「朕」,還叫鄧艾「太尉」。

「但大將軍看來相當疲累,要不要留在內宮休息?空房很多。」
「謝陛下,維尚有小事操煩。」
「什麼事?」

我先拜伏於地,又在天子耳邊輕聲道:「望陛下忍辱一時,維將使日月幽而復明,社稷危而復安。

天子愣了半晌,微笑領悟:「大將軍何出此言?無論魏家、漢家,寡人不都安住內宮,百姓不都照樣過日子?大將軍比我大七、八歲,安養晚年吧。」

「同樣是過日子,漢室踏實安穩,魏室膽戰心驚。」
「即使是魏室,寡人安分守己,又該怕什麼呢?」
「陛下無懼,正能引領漢室復興。」

天子搖頭:「寡人沒有識人之智,倒有自知之明。天下事就讓大器者操心吧。」

難道司馬昭比漢天子更適合治理天下?我絕不同意。
天子生性善良,喜與人同,又信任左右,不加猜忌,不慕權力,是有德之主,只要任用賢能,必然大治。

「陛下勿憂,小人趨炎附勢,已經跟著鄧艾、鍾會去了。當炎漢再興、陛下再登前殿,忠臣良將雲集,重新來過。」

「哎。」天子忽然握住我的手:「寡人庸碌無能,大將軍才德雙全,若真有心做大事,不如自己坐上前殿龍榻。」

「臣萬死不敢!」我拜伏於地。
「大將軍做得比我好,真的。」天子扶起我。在他雙眼裡,我看到單純的誠摯。

「從前先帝也這樣告訴諸葛丞相,寡人不行,就讓他來。今日寡人終於明白,天下本就該讓有能力的人主導。大將軍也是諸葛丞相這樣的人,何不挺身而出?」

我感激天子恭維,卻不敢再說,只有惶恐退出內宮。

走過承明門,我不禁暗思:漢天子也許是對的,姜伯約也能做個好天子。
我會治理出一個怎樣的國家?也許我要效法武皇帝開疆擴土,窮兵黷武,終於把國力拖垮,但好歹也為後世留下一些功業。

但連千年奇才、為萬世立德的諸葛丞相,以及與我同姓、伐紂興周、受文王托孤的姜太公都沒有坐上龍榻,我又算什麼?
我只要做好份內的事,繼承丞相遺志,支撐這層薄冰似的文明,畢生努力之下,添上幾片雪花,別無它求。

出宮時已是午後,踏進軍帳,隨身物件再次整理得有條不紊。嵇縈還留下字條:「已辦」。她的字跡蒼勁有節、稜角遍布,極易辨認。
忽然有魏軍傳我至中軍主帳,與鍾會商議要事。

雖然只是短短百步之遙,卻有數百長戟、刀牌軍士層層把守。鍾會腰繫寶劍,正讀著昔日的白玉華表--如今的鄧艾立功碑。

「伯約,此碑尚未足月,而鄧士載已困坐囚車之中。物換星移,是否太快?」鍾會難得不看著我說話,正專心讀著碑文上的偉大鄧艾。

「人事成敗轉變得快,但世代志士間相通的精神卻是千萬年不變的。」
「什麼精神?」

我伸手拍拍白玉石碑:「正如此碑。它本是君王納諫的華表,供百姓褒貶時弊,臧否朝政。當統治者遠離獸性凶殘,天下為公,百姓便不必隨波逐流,唯霸強是從。民為邦本,如此治國理念,是千萬年不變的。」

「鄧艾毀了華表,給自己建了這塊碑?」鍾會連連搖頭:「伯約閱歷甚多,必定明白,但我還必須說。天下為公的華表時代早已過去。在當今朝廷,直諫者往往惹禍上身,縱使樹立華表,也常年光鮮如新。這個時代的人,只在窮愁潦倒的時候心懷人民,飛黃騰達的時候卻把人民洪水猛獸一般防堵、踐踏。這個時代屬於鄧艾,以立功、出名、富有為一生志向,他們如偶爾劃破夜空的流星,稍縱即逝。也許你我也是這樣的流星,不是嗎?」

我不願做那樣的流星。

「一時璀璨,卻點綴不了萬古長空。我寧可作一顆暗淡無光的星宿,些許照亮一小片夜空,卻永恆不墜。當有億萬個姜伯約掛在天上,長夜終將亮如白晝。」

鍾會回頭,以往英氣勃發的雙眼竟已泛紅。我從沒見過他如此激動。

「伯約,你是值得交的朋友,更是值得尊敬的人,我本想維持這樣的君子之交,但世事變幻過快,許多事情無法持續下去。」

我心中一驚。方才對漢天子說復國有望,而內宮裡尚有少數宮人、衛士,也許他們聽見了什麼,立即報告鍾會。

鍾會引我進了中軍主帳,點燃仙鶴油燈,置於略有不平的石板地上,又取來兩片毛氈鋪席,與我對坐,先敬我一杯燒酒。我心中疑懼,也只有見機行事。

「滿城謠傳晉公要到長安,伯約怎麼看?」鍾會放下酒盅。

難道鍾會已經發現我們的計謀?但願嵇縈不要落在殺父仇人手上。
此處盡是魏軍,我手無寸鐵,又有心病,如果與鍾會鬧翻,也許只有死路一條,漢室再興也化為泡影。

我只有欺騙鍾會。

「若是滿城皆傳,或許不是謠言。」

鍾會點頭:「請別再見外,叫我的字,士季。伯約說得沒錯,晉公到長安,不是謠言。」鍾會從懷中取出一紙書札,交在我手上:「一個時辰前飛馬剛到,還壓著消息。請絕對保密。」

我展開黃絹信扎,又是那綿軟無力的字跡:

「恐鄧艾或不就徵,今遣中護軍賈充,將步騎萬人,徑入斜谷,屯樂城,吾自將十萬屯長安,相見在近。」落款在一月初五,飛馬送達成都,正好十日。

原來司馬昭真要到長安?我們散播的不是謠言,而是提前數日的預言?

我將手喻交還鍾會,他未收入懷中,卻伸手取來仙鶴油燈:「伯約,鄧艾自取其禍,抓他並非難事,晉公曉得我能獨辦。但若他親到長安,必然心生疑懼,或許是賈充等人進獻讒言,或許是晉公鑑於鄧艾有反意,也對我喪失信任。」

忽然,鍾會將司馬昭手書置於油燈燈火之上,黃絹霎時點燃,糾結捲曲,化作一團焦爛火球!
他燒了司馬昭手喻!

「事到如今,即使我清白無辜,也難免遭到鄧艾一樣的結局。伯約,我該怎麼辦?」

正要開口,我注意到鍾會一如往常,目光如電,正全神貫注地盯著我。

BUTTON_TOPIC_LOCKED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4 和 0 位游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