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學堂】三國末年研究

三國末年歷史寓言小說《炎興》by maltz
BUTTON_TOPIC_LOCKED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生活研究(7b)樂:弦樂器

帖子 maltz » 2016-05-02, 23:10

蜀漢生活研究(7b)樂:弦樂器

樂器分類:弦樂、管樂、打擊樂。華夏的弦樂發展最遲,在春秋戰國時代才出現琴、瑟、筑、箏。琴在同一條弦上奏出不同音調與音色,彈奏技巧多端,而瑟、筑、箏每條弦只奏出一個音調。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古瑟絲弦由十餘股絲線捻成,每一股絲線包含數百條絲纖維,絲弦粗細均勻。當時的製弦技術已經媲美今日機器。

图片



琴的底板為密實的梓木,面板為鬆軔的桐木。魏晉琴內的共鳴箱自先秦秦的頭半箱延伸至琴全體,也更易於共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古琴長 82cm。《禮記》記載琴有五弦,而戰國開始出現七弦,漢代之後七弦琴普及,分別奏出「下徵(低八度的徵)、下羽、宮、商、角、徵、羽」七音。七條琴弦給琴首的「岳山」架起,穿過小孔到琴背的「軫池」固定。收放琴背「軫」上纏繞的琴弦可以調音。而琴弦另一端則繞過琴尾的「龍齦」,纏繞在琴背的「雁足」上,這也是琴的腳架。琴面上有標示指位的十三個琴「徽」,演奏時右手撥弦,左手依徽按弦,或稱「撫琴」。如果撥弦時一按即放,空氣中漂浮有每條弦全長振動的基音,叫「泛音」。如果撥弦左手按著某一徽點不放而奏出不同的音調,稱為「按音」。什麼都不按奏出基音,叫「散音」或「空弦」。
注:
嵇康的詩文中常把琴稱為「五弦」,所以嵇康還是彈五弦琴。
琴樂在漢末至三國兩晉空前繁榮,除了製琴技術的成熟,也有時代原因。當時天下動盪不安,統治階級腐敗奢靡,比較有理想性的知識份子需要心靈的寄托。而傳統禮教崩壞,音樂不只是四平八穩地敦化風俗的工具,更是表現自我、尋找知音,貼近人性的純粹藝術。琴對演奏技巧要求較其他樂器高,音量不大,不適合參加宴會慶典的樂團,更適合獨奏與小群聽眾,也符合讀書人不願從俗的心境。竹林七賢的阮籍與嵇康也是琴家,或許也有些效仿精神領袖的情結。

知名琴家

漢末三國時代著名的琴家有蔡邕、阮瑀、阮籍父子和嵇康。蔡邕 (133-192) 博學多才,精通漢史,身兼書法家和音樂家。蔡邕著有《琴操》,記載當時流行的琴曲如<聶政刺韓王>(廣陵散)、<王昭君>背後的典故,這是中國最早的琴學專文。相傳蔡邕曾在火舌中搶救出一塊桐木,作成中國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後來收藏在皇家寶庫中。董卓專政時強逼蔡邕出仕,對其敬重非常,但董卓敗亡,蔡邕也坐罪下獄。掌政的王允不願蔡邕像司馬遷一樣續作漢史毀謗朝廷,蔡邕因此死於獄中。蔡邕家中藏書有四千卷,不幸因為戰亂全數遺失。蔡邕之女蔡琰 (177年生,就是蔡文姬,一說字昭姬,晉人因避司馬昭諱,改用其諡號「文」) 也通琴律。據說蔡邕彈琴斷了哪根弦她都聽得出來,應是今天說的「絕對音感」吧。

阮瑀 (212 年卒) 是建安七子之一,蔡邕的學生。曹操想網羅阮瑀,阮瑀躲入深山,曹操放火燒山,阮瑀勉強出仕,又多次辭官。有次曹操大宴賓客,故意把阮瑀安排在樂隊中,阮瑀即興奏琴而歌:「奕奕天門開,大魏應期運。青蓋巡九州,在東西人怨。士為知己死,女為悅者玩。恩義茍敷暢,他人焉能亂。」西人怨指的應當時凉州軍閥馬超、韓遂,言下就是勸曹操一邊鋪墊大魏代漢,一邊應多行恩義。阮瑀之子阮籍 (210-263) 是竹林七賢之一,與父親一樣淡泊政事,不與當時掌權的司馬氏合作,酣醉不醒,彈琴長嘯。嘯是大聲吹口哨,是當年文人流行的歌唱方式。《魏略》說諸葛亮在隱居時「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

另一位竹林七賢嵇康 (223-262) 對琴樂極有研究,著有《琴賦》。除了介紹琴的材料、起源、製作、技法、曲名,形象地描繪琴曲的意境,還深入思辨音樂的本質。嵇康認為賞樂者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以自己既有的情感代入音樂,放大悲傷與快樂的情緒。另一類是心平氣和地領受音樂的本質。嵇康的思想將在下一個更深入系列介紹。

瑟、筑、箏

《詩經.關睢》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夫婦感情好可用「琴瑟和鳴」。瑟是最原始的散音(不按弦,一弦一音)弦樂器。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瑟長 116 cm,寬 40 cm,瑟首一岳,瑟尾三岳,上面架著二十五條弦,五個正音為一組。若要實現變宮、變徵等等,可以挪動弦下的音柱。《詩經.鹿嗚》:「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瑟的指法多為扣、彈,這也叫「鼓」。。

筑與箏的弦數比瑟少,前者以竹尺「擊筑」,流行於戰國時代的關東六國,後者以手指「彈箏」,流行於西秦。東漢時,筑與箏的形制逐建接近瑟。阮瑀《箏賦》描述箏長六尺 (約 132 cm),張十二弦。西晉傅玄《箏賦》描述箏「上圓象天,下平象地,中空准六合」。東漢墓畫象磚上的箏也是這個形狀。嵇康《聲無哀樂論》說聽箏就會「形躁而志越」,因為它高聲調而節奏快,聽琴瑟就會「體靜而心閑」,因為它們音調較低而變化少,必須虛心傾聽。

琵琶

琵琶來自公元前四千年的美索不達米亞,東漢時經西域與天竺(印度)傳入中原,可在馬上懷抱著彈奏。西域琵琶有彎曲頭頸與梨形的大腹,上有五條弦。而西晉傅玄主張在胡琵琶之外,還有漢民族自創的琵琶。東漢石刻與壁畫中出現過頸長而直、腹小,四弦十二柱的琵琶,與西域琵琶又不盡相同。《聲無哀樂論》把琵琶叫「批把」。本土的琵琶也叫「秦琴」或「阮」,得名自阮瑀之孫阮咸,他善彈這個樂器。竹林七賢畫像石裡的阮咸抱的琵琶有個大圓腹,腹左右各有一圓洞。魏晉的琵琶正是這樣的形式。琵琶音域廣,表現能力強,迅速在樂團中流行。

箜篌(kong1 hou2)

箜篌也是外來樂器,公元前三千年就出現在古埃及,也是東漢末年由西域傳入,可以豎彈或橫彈。琴瑟筑箏與琵琶都有共鳴箱,而箜篌只是在敞開的框架之間繫上五至二十五條弦,以手指撥彈。豎箜篌也就是早期的豎琴。以東漢故事為藍本的樂府《孔雀東南飛》當中描述女主角:「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看來箜篌是當時女子經常學習的樂器,類似今日學鋼琴呢。

絃樂名曲

比對蔡邕《琴操》與嵇康《琴賦》,發現當中有四首琴曲<廣陵止息>、<鹿鳴操>、<別鶴操>、<昭君怨>重覆出現,據查<鹿鳴操>今日已經失傳,但網路上還有近代版本。另外三首流傳至今,也在網路上也找得到,也許保流了一些古代原味,下面附鏈結。

:point_orange: <聶政刺韓王>又名<廣陵止息> 版本一(長) 版本二(短)

就是<廣陵散>,「散」,樂曲。本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郡 (今揚州市、沿海一帶) 的民間樂曲,說的是刺客聶政為報嚴仲子知遇之恩,刺死韓相俠累,然後自殺的故事。在傳統雅樂的角度看來,<廣陵散>激切昂揚,透露過多憤怒躁急的「殺氣」,而頌揚刺客暴行的價值觀也不正確。嵇康在臨刑前彈的就是<廣陵散>,並且宣稱它從此成為絕響。如果已經是流行民間樂曲,應不會就此失傳,也許失傳的是嵇康個人改編的版本。
注:
<廣陵散>故事來源:http://tw.aboluowang.com/2012/0202/235010.html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記載,聶政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勇士。當時韓國大臣嚴遂(字仲子)與韓相韓傀(字俠累)產生了讎隙。嚴仲子花重金試圖收買聶政去刺殺俠累。聶政原本為一市井「屠狗輩」,因要贍養老母,故拒絕了嚴仲子的厚禮。後來聶政的母親離世,聶政在安葬母親之後,對嚴仲子說自己本來是市井之徒,而嚴仲子作為「諸侯之卿相」,不遠千里,驅車前來以重金邀請。此番禮遇,聶政自然要回報,因此他「將為知己者用」,誓死報答嚴仲子。嚴仲子說自己的仇人是韓相俠累。他一直想請刺客去刺殺俠累。但俠累是韓國國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圍防衛森嚴,恐不易得手。聶政隨即答應了嚴仲子的請求。

聶政仗劍只身前往韓國邑都。到了邑都後韓相俠累正在府中。俠累雖然有大量侍衛層層保護,但聶政還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殺了俠累。《史記》中只用了簡略的語言描述了驚心動魄的刺殺場面,「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不止,又連殺數十人。聶政最後把劍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聶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有人認出自己而連累嚴仲子。後聶政被暴屍於市,可無人認得他。韓國國君以百金懸賞提供線索的人。

後來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有刺客刺殺了韓相而被暴屍街頭,就懷疑是自己的弟弟聶政所為,於是聶榮立即動身到韓國去探詢究竟。聶榮到達聶政的暴屍之處後,認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聶榮對圍觀者說:「這是我的弟弟聶政,他受了嚴仲子重託來刺殺俠累。為了避免株連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連累聶政的聲名啊。」然後聶榮哀慟而死。根據索隱對《史記》的註解,聶榮顯然誤會了聶政的意圖。聶政這麼做的目的是保護嚴仲子,而聶榮以為是為了避免連累自己。但聶榮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聶政成為無名刺客。

《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的年代大約為東漢後期。在東漢蔡邕的《琴操》里,這次刺殺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在這則故事裡,聶政殺的不是韓相,而是韓王。聶政也不是為嚴仲子而行刺,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聶政還掌握了異容術,變得無人認識自己。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韓王聽說後立即召見了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這時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一舉刺殺了韓王,為父親報了仇。後來伏在聶政屍體上慟哭不止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
:point_orange: <別鶴操> 古箏版

蔡邕《琴操》說:「別鶴操者,商陵牧子所作也。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欲為改娶。妻聞之,中夜驚起,倚戶悲嘯。牧子聞之,援琴鼓之云:『痛恩愛之永離,嘆別鶴以舒情。』故曰別鶴操。後仍為夫婦。」男主角本以為要被迫離婚,在琴曲中透露依依不捨的臨別悲情。

:point_orange: <昭君怨> 國樂團版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的後宮佳麗,有沉魚落雁的美貌,但元帝並不知道,將昭君嫁給匈奴單于和親。按匈奴習俗,單于死後昭君又嫁給自己的兒子,又生兒育女。這怨氣啊……

以下是其他先秦至三國題材的樂曲。

:point_orange: <胡茄十八拍> 相和歌
描述蔡琰悲苦的身世。蔡琰自幼逃難,丈夫、父親死後流落到匈奴,後被曹操贖回改嫁。

:point_orange: <酒狂>
相傳是阮籍所作,藉酒逃避政治與世俗。

:point_orange: <風入松>
相傳是嵇康所作。

:point_orange: <流水>
春秋楚國琴師伯牙遇樵夫鐘子期,伯牙彈奏<高山流水>,子期都能從琴音中感悟主題。二人於是結為知音。子期死後,伯牙摔琴不再彈。

:point_orange: <猗蘭操>又名《碣石調.幽蘭》琴與編鐘
相傳是孔子所作,通過描繪蘭花的品格,表達「君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遁世不見知而不悔」的精神。本曲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琴譜是現存最古老的古琴譜。

:point_orange: <霸王卸甲> 琵琶
描寫楚漢之爭中項羽大敗的悲壯。段落包括營鼓、升帳、點將、整隊、出陣、接戰、楚歌、別姬、殺出重圍等。

:point_orange: <十面埋伏> 琵琶
與<霸王卸甲>意境相對但內容相似,描寫楚漢之爭的劉邦陣營點將、出陣、埋伏、奮戰、項羽自刎、得勝回營等。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生活研究(7c)樂:管樂、打擊樂

帖子 maltz » 2016-05-04, 10:56

蜀漢生活研究(7c)樂:管樂、打擊樂

前面戰爭篇已經介紹過戰陣的騎吹,這裡簡單回顧。有大型、兩側敲擊的「建鼓」,小型可供一手夾住打擊的「顰(pi2)鼓」。有把竹管橫編成一排的「排簫」,也有類似豎笛,清脆響亮的「胡笳(jia1)」。是獸角號,出於羌胡就是胡角。有大型的「鉦」與小型的「鐃(nao2)」,這兩個都是倒持的鈴,敲擊出聲。另外還有搖動出聲的大鈴「鐸(duo2)」與小的「鈴」。

平時的鼓吹樂器與軍樂有不少交集,但也有些軍中見不到的。

图片

竽、笙

竽和笙是當時比較複雜的簧管樂器,以十幾至二十幾根長短不同的竹管組成,管內裝有薄竹簧片。從下方吹嘴吹氣時,如果手指按住管上的孔,簧片便振動鳴響。《韓非子.解老篇》:「竽也者,五聲之長也,故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竽是當年交響樂團中主要的旋律樂器,所以有「濫竽充數」的成語。竽比笙大,管數也較多,兩者竹管的分布也不同,但後世的竽管漸少而笙管漸多,漢晉時兩者管數皆在二十上下,後世竽就被笙取代了。竹管之外,還有一種調音用的銅律管,不像竹管容易受溫度溼度影響變形「變節」。

笛、簫

竽、笙一管一律,而若要在單管樂器上吹出不同的音調,就必須靠壓放不同的指孔,調整共鳴腔的長短。漢代的笛前有六孔,後有一孔,可直吹或橫吹。短笛叫「籥」(yue4)。有一種沒有指孔,只能直吹的笛叫「箛」(gu1),還有一種底端封閉,只能橫吹的笛叫「箎」(chi2)。而後世橫吹的簫,在漢代只有依竹管長短編成一排的「排簫」,排簫不封底的叫「洞蕭」。還有一種陶土制、橢圓形的管樂器叫「塤」(xuan1),約是現代的陶笛。

鐘、磬(qing4)、鐃、鐸

先秦一度盛行「金石之聲」的敲擊樂。金聲最常見的是銅「鐘」。將大小不同的鐘編在一起,敲出不同的音高,就是「編鐘」。西漢曾侯乙墓發現的編鐘橫切面是棗核形,正、側面可敲出不同的音高。與鐘與編鐘類似的還有將玉石切割成大小不同「¬」形的「磬」。編鐘與編磬在漢代沒落,因為一般人覺得太悶了。《漢書.禮樂志》說公卿大夫聽金石之樂「但聞鏗鎗,不曉其意」,所以「皆以鄭聲施於朝廷」。「鄭聲」就是情感泛濫的樂曲。漢代最常見的金聲樂器是杯型的倒持鈴「鐃」(nao2),需要外力敲擊。當時的鼓吹曲常叫「短簫鐃歌」。正持的大鈴叫「鐸」(duo2),小鈴就是鈴。鐸鈴中間有舌,搖動就可以發聲。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塔上經常掛鈴。掛大鈴就是鐸,後世掛敲打的鐘。

建鼓、鼗(tao2)鼓、鼙(pi2)鼓、搏拊(fu3)

鼓吹樂中最大最響的鼓是「建鼓」,以一根直立的柱子支撐,兩邊各一人,手執雙枹(fu2,鼓槌)敲擊。能用一臂夾在腋下,或掛在身前,另一手持鼓槌敲擊的叫「鼙鼓」。唐白居易《長恨歌》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指的就是邊走邊敲的戰鼓。一般鼓吹樂團經常需要邊走邊敲。沒有鼓槌,只需要用手拍的鼓叫「搏拊」。最小型的鼓,將兩側繫上小槌,轉動鼓棒,兩邊小槌敲擊鼓面的叫「鼗鼓」,今日童玩還見得到。

黃門鼓吹署的黃歌

東漢以來的黃門鼓吹署就是國家管樂與打擊樂團。在魏國它還有政治宣傳的任務,將十二首漢代流傳的鼓吹樂府重新填詞,歌功頌德。晉代的黃門鼓吹署延續了這項功能。既然魏、晉屬土德,這裡姑且把它們政治宣傳的樂府叫作「黃歌」。比如漢代《朱鷺》的歌詞是:

朱鷺,魚以烏,路訾邪。
鷺何食?食茄下。
不之食,不以吐,將以問誅者。

翻譯:鷺鳥吃魚,吃掉後又想吐出來。鷺鳥在哪裡吃的呢?在荷莖下進食。是要嚥下去呢,還是要吐出來?這得去問擊鷺鳥鼓的進諫者,他們究竟是要對皇帝吐露真情,直言進諫呢,還是把有些言語自己嚥下去,不說給皇帝聽呢?

這首歌本是勸臣下進諫的。曹操令繆襲(186-245)將歌詞改為:

楚之平,義兵征。神武奮,金鼓鳴。邁武德,揚洪名。
漢室微,社稷傾。皇道失,桓與靈。閹官熾,群雄爭。
邊、韓起,亂金城。中國擾,無紀經。赫武皇,起旗旌。
麾天下,天下平。濟九州,九州寧。創武功,武功成。
越五帝,邈三王。興禮樂,定紀綱。普日月,齊輝光。

我大魏武帝超越三皇五帝,中土黃與日月齊輝。吳國也不落人後,令韋昭(204-273)改寫了十二首漢代鼓吹曲,歌頌孫氏父子的功德。比如《巫山高》改成了歌頌呂蒙襲荊州,關羽敗亡的《關背德》:

關背德,作鴟張。割我邑城,圖不祥。稱兵北伐,圍樊、襄陽。
嗟臂大於股,將受其殃。巍巍夫聖主,睿德與玄通。與玄通,
親任呂蒙。泛舟洪泛池,溯涉長江。神武一何桓桓,聲烈正與風翔。
歷撫江安城,大據郢邦。虜羽授首,百蠻咸來同,盛哉無比靈斯。

晉代魏後,傅玄(217-278)再改了二十二篇魏國鼓吹歌詞,吹捧晉朝功業。比如漢曲《有所思行》改成了黃歌《惟庸蜀》:

惟庸蜀,僭號天一隅。
劉備逆帝命,禪、亮承其餘。擁眾數十萬,闚隙乘我虛。
驛騎進羽檄,天下不遑居。姜維屢寇邊,隴上為荒蕪。
文皇愍斯民,歷世受罪辜。外謨蕃屏臣,內謀眾士夫。
爪牙應指授,腹心獻良圖。良圖協成文,大興百萬軍。
雷鼓震地起,猛勢陵浮雲。逋虜畏天誅,面縛造壘門。
萬里同風教,逆命稱妾臣。光建五等,紀綱天人。

雖然屢屢被唱衰,現存史料中沒有蜀漢更新漢代鼓吹歌詞的記載。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生活研究(7d)樂:繪畫

帖子 maltz » 2016-05-05, 11:21

蜀漢生活研究(7d)樂:繪畫

墓葬石壁,家具器皿表面,有平面便可以裝飾繪畫。前面介紹過衣裳可以織繡出花紋,絲帛上也可以作畫,就是「帛畫」。但絲帛蛋白質往往不能存活千年歲月的侵蝕。目前保存良好的漢代帛畫,大多出於馬王堆西漢墓,題材有日月靈異、車馬儀仗、出行遊樂等。其中一塊T形覆棺帛畫保存十分良好,可以窺知漢代人的喪葬與生死概念。帛畫正中是人間,有墓主老婦人與奴婢、家人。鐸鈴引導魂魄升入天界,天界有龍神、仙鶴、月蟾、飛騎。九個紅日依附在傳說的神木扶桑之上。人間下方則是獄神、貓頭鷹與怪獸主宰的地獄界。

图片

亂世中墓葬簡約,目前出土的三國時代繪畫,最可觀的是吳大司馬朱然 (182-249) 墓出土的漆盤畫,題材是貴族生活與古代故事。有些漆盤背後有「蜀郡制」,是來自蜀漢的進口貨,可知蜀漢在織錦外也有其他出口。出土文物中還有一幅《宮闈宴樂圖》。雖然今日定名為「宴樂」,畫中幄帳下的皇帝似乎在安慰兩個傷心的孩子,而坐在外面的皇后又被同蓆不明身份的某人逼迫。

图片

前面介紹過三國時代紙張已經應用於公文,而紙張也比絲帛便宜,但目前尚未發現紙畫。

南朝畫家謝赫在《畫品》中評價三國吳至西晉畫家衛協「古畫皆略,至協始精」。三國的繪畫正從簡略邁向精緻,也許這是人類繪畫史的必然趨勢。此外,前面提到儒家禮教的金石之音在正常人的耳朵聽來太過沉悶,因此漢魏音樂自然走向通俗;繪畫很可能也是如此,在動亂的年代不再宣傳仁義綱常,而走向多元開放。目前發現的三國壁畫、漆畫 (如上述朱然墓) 都比較貼近當下的俗世生活。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三國時代比較有名的畫家與他們的作品。很不幸今日均已亡失。

:point_orange: 劉褒,漢桓帝蜀郡太守。晉張華《博物志》說劉褒「畫《雲漢圖》人見之覺熱,又畫《北風圖》人見之覺涼」。
:point_orange: 趙岐 (108-201),漢獻帝太常。多才藝,善畫。曾經給自己畫了一幅畫作壽,當中有春秋時代的四個賢人--吳公子季札、鄭相子產、齊相晏嬰、晉大夫叔向為自己賀壽。
:point_orange: 蔡邕 (133-192),漢獻帝左中郎將。工書畫,名作有《講學圖》、《小列女圖》。
:point_orange: 楊修 (175-219),曹魏丞相主簿。名作有《西京圖》、《嚴君平像》、《吳季札像》。
:point_orange: 徐邈 (249年卒),曹魏光祿大夫。性嗜酒,善畫。
:point_orange: 桓範 (249年卒),曹魏大司農,善丹青。
:point_orange: 曹髦 (241-260),曹魏皇帝。幼好學,善書畫。張彥遠評價「曹髦之迹,獨高魏代」。名作有《祖二疏圖》、《盜跖圖》、《黃河流勢》、《新豐放雞犬圖》、《於陵子》、《黔婁夫妻圖》。
:point_orange: 曹不興,孫吳人。當時吳有「八絕」,曹不興善畫是其中之一。(前面介紹的書法家皇象是另一位。其餘六絕分別是看相、看「風氣」、觀星象、占夢、算數與下棋。)曹不興善畫人物,能在五十匹的大幅絲絹上畫人像,頭身手腳都合比例。他又擅畫龍、虎、馬,曾為孫權畫屏風,又在清溪見到「赤龍出水」,畫成《清溪側作赤龍》獻給吳帝孫皓,另有《龍頭祥》、《夷子蠻獸圖》等名作。南朝謝赫看到曹不興畫的龍頭,將他評為第一品。佛教傳入,曹不興是中土第一位佛像畫家。
:point_orange: 衛協,孫吳至西晉人,曹不興的徒弟。前面「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就是指他。東晉葛洪把衛協與其弟子張墨評為「畫聖」。衛協有十餘幅畫如《毛詩北風圖》、《大列女圖》、《吳王舟師圖》、《愣嚴七佛圖》等傳至唐代。東晉名畫家顧愷之評價《毛詩北風圖》「美麗之形,尺寸之制,陰陽之數,纖妙之跡,世所並貴。神儀在心,面手稱其目者,玄賞則不待喻」,又稱贊《愣嚴七佛圖》、《大列女圖》「偉而有情勢」。南朝謝赫說衛協的畫「雖不備該形似,而妙有氣韻,凌跨群雄,曠代絕筆」。看來衛協不只精,也漸漸從寫實走向氣韻,類似一千多年後的西洋美術自寫實主義走向印象派了。

另外,蜀漢的衛將軍諸葛瞻也善畫。而民間傳說車騎將軍張飛「好畫美人」。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蜀漢生活研究 (7e) 樂:博奕遊戲

帖子 maltz » 2016-05-06, 21:21

蜀漢生活研究 (7e) 樂:博奕遊戲

《吳志》記載孫權告誡太子孫和:「當世士人,宜講修術學,習射御,以周世務,而但交游博弈,以妨事業,非進取之謂也。」聚會下棋又不如習文練武。但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如果整天吃飽了沒事做,還不如下棋。「博奕」泛指競賽遊戲,而這個詞來自「六博」與「奕棋」。

图片

六博

「六博」自先秦流行到晉朝,兩人各持黑白六個棋子,因此得名,也簡稱「博」。六博的玩法已經失傳,大致是投擲筷子(箸)或骰子(煢qiong2)在畫有道路的棋盤上移動棋子,兩人爭道,或堵住對手前進的路。《漢書》記載漢景帝在當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的世子入宮,「博爭道,不恭。皇太子以博局提吳太子,殺之」。太子玩遊戲爭執,竟抄起棋盤把世子打死了。這也是後來景帝即位後「七國之亂」的原因之一。

班固《奕旨》說六博「懸於投,不專在行;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倖。」運氣成份居高的遊戲輸贏變動大,適合賭錢。漢宣帝封舊時賭友陳遂為太守,詔書上說:「制詔太原太守,官尊祿厚,可以償博債矣。」漢代骰子「煢」一般有十八面,也可以行酒。韓國出土過十四面體的骰子,上面刻有「自唱自飲」、「禁聲作舞」、「飲盡大笑」、「任意請歌」等活動。

對奕

對奕就是圍棋,古代也這麼叫,如《魏志》:「王粲觀人圍棋,局壞,粲復為之」;《蜀志》:「光祿大夫來敏至(費)禕許別,求共圍棋」。西漢墓出土的棋盤縱橫各十五道,東漢墓的棋盤各十七道,至隋代棋盤才擴充至十九道。

韋昭曾應吳太子孫和之命作《博奕論》:「夫一木之枰,孰與方國之封;枯棋三百,孰與萬人之將。袞龍之服,金石之樂,足以兼棋局而貿博弈矣。假令世士,移博弈之力用之於詩書,是有顏閔之志也;用之於智計,是有良平之思也;用之於資貨,是有猗頓之富也;用之於射御,是有將帥之備也。如此,則功名立而鄙賤遠矣。」所以博奕畢竟不是正經事。

博奕畢竟還得用力,比較輕鬆的遊戲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載。如《史記.淳于髡傳》:「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投壺就是比賽把竹箭扔到壺口裡。《史記·蘇秦傳》記載:「臨淄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鬥雞、走狗、六博、蹴鞠。」鬥雞賽狗也是熱門休閒活動。

蹴鞠(cu4 ju2)、彈棋

「蹴鞠」是在方形的場地裡踢足球。比較講究的足球是皮球,比今日的足球小一點,也可以踢麻線綑布約 6cm 的小球。西漢將軍驃騎將軍霍去病、東漢大將軍粱冀都喜歡蹴鞠。當時踢足球是軍人講武訓練的項目,也是家中鍛練體能的運動。《會稽典錄》記載「三國鼎峙,互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於是名儒洪筆,絕而不續。」習武的風氣在亂世中壓過了習文,再加上博奕分心,讀書的時間又更少了。

漢武帝也喜歡踢足球。西晉傅玄《彈棋賦序》記載:「漢武帝好蹴鞠。劉向以為蹴鞠勞人體,竭人力,非至尊所宜,乃因其體而作彈棋以解之。」《彈棋經后序》有:「自後漢沖、質已后,此藝中絕。至獻帝建安中,曹公執政,禁闌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得妄置宮中。宮人因以金釵玉梳戲於妝奩之上,即取類於彈棋也。及魏文帝受禪,宮人所為,更習彈棋焉。當時朝臣名士,無不爭能。」所以彈棋在曹魏一度復興。《藝經》:「彈棋,二人對局,黑白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下呼,上擊之。」看來與六博棋相似,但規則應與蹴鞠更相近。

鳩車

漢墓壁畫上的孩童也有自己的玩具,出土的實物是兩輪到四輪的銅製或陶製小車,車身是一隻鳥,前方有一個環可以綁繩子。西晉張華《博物志》:「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鳩車拖在地上跑,原先下垂的尾巴會揚起。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嵇康研究 前言

帖子 maltz » 2016-05-09, 23:42

图片

嵇康研究

前言


群眾的風尚為「俗」,俗的相反是特立獨行。古今自認特立獨行的人,常以魏晉之交的竹林七賢為精神標竿,而竹林七賢的最突出的精神領袖就是嵇康。《世說新語》說嵇康身高七尺八寸(晉尺 23cm,七尺八寸約 180cm),風姿特秀,醒時「如孤松之獨立」,醉時「若玉山之將崩」。有人對同是當年竹林七賢的王戎說:「嵇紹真是鶴立雞群啊。」王戎回答:「君還沒見到他父親嵇康呢!」五胡南下,晉室南渡,丞相王導只談三篇論文,其中就有嵇康的《養生論》與《聲無哀樂論》。東晉孫盛《魏氏春秋》稱嵇康「所著諸文論六、七萬言,皆為世所玩詠」。嵇康對樂理琴藝也有研究,寫琴賦、作琴曲,被司馬昭與鍾會構陷入獄,有三千洛陽太學生上表請願,求他為師,被殺害前,還在刑場上瀟灑地彈出<廣陵散>。這一位集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公知大 V 於一身的竹林鐵匠,究竟有什麼樣特立獨行的思想呢?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嵇康研究 (1) 生平

帖子 maltz » 2016-05-10, 03:09

嵇康研究 (1) 生平

史料中有些許的時間矛盾,造成嵇康最後幾年的行跡略有出入,以下使用自己認為最可信的年代,並且說明。

图片

家庭

嵇康本籍會稽,遠祖姓,因避仇而遷徙到銍縣 (約今安徽宿州市) 並改姓,以示不忘本。嵇康家世儒學,父親名昭,曾任「督軍糧治書侍御史」,母親孫氏。嵇康有兩個兄長,大哥名字不詳。二哥嵇喜在魏、晉皆出仕,官至九卿,但嵇康的好友呂安認為嵇喜只是一隻「凡鳥」。嵇康生於曹丕黃初四年(223 年),父親早卒,由母親與長兄撫養成人。

潯陽長、中散大夫

《北堂書鈔》引《嵇康集》(後人編的嵇康文集) 說,嵇康年少寫成<遊山九吟>,魏帝曹叡驚異他的文采,忙問左右:「其人安在?吾欲擢之!」嵇康便做了潯陽長。但當時的潯陽縣仍在孫吳統治下,可能是虛職、誤記,或另有潯陽縣。把一個文藝青年空降為縣長,也是很奇怪的事。嵇康時稱「嵇中散」,因為他官拜魏國「中散大夫」,這是比較可靠的封官紀錄。「中散大夫」始自東漢光武帝,掌論議政事。蜀漢的李譔、譙周也做過中散大夫。官職裡有「散」字的一般是榮譽掛名,如「散騎常侍」。嵇康獲拜大夫的時間不祥。

搬家、成家

《世說新語》引用王戎自言「與(嵇)康居山陽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而嵇康卒年四十,所以嵇康應該在二十歲以前搬到河內山陽。但是,嵇康娶的是沛王曹林的女兒長樂亭主,而沛國離譙郡銍縣不遠,但距離河內山陽就遠得多。所以嵇康很可能是先成親,再搬家。嵇康並非出自豪門,也許因為年少就十分有才名,才被亭公主看中。嵇康與曹氏生有一女一子,嵇康 26 歲 (248 年) 得女,就是《炎興》的女主角嵇縈 (名字是虛構的);31 歲 (253) 年得子,就是文天祥《正氣歌》裡的嵇侍中嵇紹。
注:
沛王曹林是曹操與杜夫人所生。杜氏本是呂布部將秦宜祿的妻子。根據《蜀記》,曹操與劉備攻打呂布下邳 (198 年),呂布派秦宜祿出城向袁術求援,而秦宜祿在袁術那裡另娶了妻,關羽便屢次請求曹操讓他娶秦宜祿的原配杜氏,曹操答應了。但是下邳城破之後曹操發現杜氏長得好看,就給自己納了妾,又收杜氏與秦宜祿生的兒子秦朗為養子。求關羽的心理陰影面積?
一說長樂亭主是曹林的孫女,曹操的曾孫女。但「亭主」是亭公主,諸王的女兒。如果曹氏是曹林的孫女,那麼曹林必須先死掉,讓兒子繼承王位,曹林的孫女兒才是亭主。史載曹林死於 256 年,而嵇康的兒女都在之前出生。因此長樂亭主應該是曹林的女兒,曹操是嵇縈的曾外祖父。

雲台山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嵇康隱居在山陽北方的雲台山鍛鐵、著作論說,與意氣相投的人物交遊清談,其中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最有才名,世稱「竹林七賢」,還有好友呂安。嵇康又與時下哲人如河內太守阮侃(字德如)、遼東太守張邈(字叔遼)往來書信,議論哲理。一般認為竹林七賢特別不與司馬氏合作,這雖然是事實,但嵇康隱居早在司馬氏奪權之前,他並不只躲避著司馬氏,而是整個俗世。

在嵇康隱居的年代裡,曹魏政權發生了巨大的動盪。魏明帝曹叡卒於 239 年,托付曹爽與司馬懿輔佐曹芳。249 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曹爽與何宴等人被滅三族,251 年司馬師滅族夏侯玄等,不斷消滅親曹魏的勢力。曹魏舊臣於年壽春三次起兵均告失敗,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司馬氏手上。司馬師死後 (255 年),大將軍司馬昭試圖網羅嵇康為近臣,親信鍾會也造訪嵇康。嵇康正在樹下鍛鐵,旁若無人,鍾會碰了一鼻子灰。《世說》記載鍾會還想請嵇康看自己的著作《才性四本論》,又怕嵇康當面刁難,於是遠遠從戶外丟進去。
注:
257 年二月鍾會母卒,鍾會在家服母喪,所以拜訪嵇康應在這之前。
雲遊

嵇康拒絕了司馬昭與鍾會,約在 256-258 年他進一步「避之河東」,離開雲台山四處遊歷,足跡也到司隸。《晉書》本傳說他遊洛西宿華陽亭,夜半有個神秘訪客傳授給他<廣陵散>,又說他采藥遊山澤,「見孫登,遂從之遊」,「又遇王烈,共入山」。<孫登傳>記載嵇康與孫登遊歷三年,孫登告誡嵇康「子才多識寡,難乎免於今之世矣」,《世說》的孫登則告訴嵇康:「君才則高矣,保身之道不足」。孫登是怎麼保身的呢?《晉書》本傳說他「撫一弦琴,見者皆親樂之。性無恚怒,人或投諸水中,欲觀其怒,登既出,便大笑。」孫登無論見到誰都親愛快樂,被丟到水裡還大笑。

洛陽太學

《晉書.趙至傳》記載趙至在十四歲那年遊歷洛陽太學,遇見太學外正在抄石經經文的嵇康,見到嵇康「風器非常」,徘徊不去,還問他姓名。後來趙至專程跑到山陽找嵇康,但嵇康不在。兩年後,趙至十六歲,終於在遊鄴城時見到嵇康。嵇紹在說趙至「具言太學中事」,於是嵇康隨趙至回到山陽。這應該也是 256-258 年發生的事。

為什麼嵇康聽說太學的事就回來了呢?首先,嵇康曾經在洛陽太學抄石經,應當了解一些太學的事情。而魏帝曹髦在甘露元年 (256 年) 夏親臨洛陽太學講經,大力推展儒學,擴展自己的名望與勢力,以求中興魏室的時候。趙至說的很可能是這些事。考慮到 256 年趙至還不能一眼認出抄石經的嵇康,而 262 年已經有三千太學生上表請以嵇康為師,嵇康在洛陽太學的知名度迅速攀升,很可能是他雲遊回來之後,做了很受太學生重視的事,比如發表論文,尤其是<太師箴>、<管蔡論>等時事性、爭議性比較高的政治話題。曹髦的中興大業並沒有繼續下去,260 年夏他討伐司馬昭被弒,太學的學術風氣也應該受到很大影響。

图片

坐呂安不孝案

竹林七賢當中的山濤中年後出仕,即將遷任司馬昭大將軍從事中郎,提議請嵇康代替自己尚書吏部郎。260 年,嵇康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列舉自己不願也不適合做官的種種,其中把做官比作「臭腐」,把推薦自己做官的好意比作「野人獻曝」。司馬昭「聞而怒焉」。
注:
山濤遷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是 261 年的事,而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當中又有「間聞足下遷」,因此有一說<與山巨源絕交書>應該寫在 261 年之後。而《晉書.嵇康傳》的說法是「山濤將去選官,舉康自代」,所以嵇康指的「遷」還沒有正式發生。<絕交書>書中說嵇紹八歲,而《晉書》嵇紹本傳說他「十歲而孤」,所以<絕交書>在嵇康死前兩年寫成。而鍾會 262 從司隸校尉調任鎮西將軍,督關中軍事準備近二十萬大軍南下蜀漢,所以嵇康的卒年不晚於 262 年。這樣一來就得出<絕交書>寫於 260 年或更早。此外<絕交書>當中又有「前年自河東還」,雖然古人說「前年」也有可能指「去年」,《晉書》有:「前年十一月,熒惑守胃昴,至今年四月,積五百余日」,這裡的「前年」已經是兩年以前。因此推論出嵇康自河東還是 258 年。
262 年,嵇康好友呂安的妻子被呂安之兄呂巽奸污。呂安要告發兄長並休妻,嵇康希望保全呂氏門戶,而呂巽以父子之名發下重誓,不再打擊呂安,因此嵇康說服呂安不舉發呂巽。但呂巽又秘告呂安「撾(zhua,抓)母」不孝。當時司馬昭提倡「以孝治國」,不孝是很嚴重的事。所以呂安被判發配邊疆。嵇康親自到獄中替呂安作證。《世說》記載呂安臨行前作書給嵇康告別。兩件事本沒什麼罪過,但卻給了司馬昭與鍾會藉口要了嵇康的命。

《文士傳》記載這時鍾會在朝廷上議論:「今皇道開明,四海風靡,邊鄙無詭隨之民,街巷無異口之議。而(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於今,有敗於俗。昔太公誅華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負才亂群惑眾也。今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晉書.嵇康傳》記載鍾會又告訴司馬昭:「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不僅如此,鍾會還捏造嵇康謀反:「康欲助毌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於是司馬昭同意判呂安、嵇康大辟(砍頭)死刑。
注:
嵇康在獄中寫下<幽憤詩>,當中有「嗈嗈鳴雁,厲翼北遊」,當時應是春季。
嵇康即將在洛陽東市受刑,「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不許」。行刑前,嵇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彈的是<廣陵散>。嵇康說:從前袁孝尼向我學<廣陵散>,我每每吝惜不教,現在<廣陵散>成為絕響!享年四十歲。

司馬昭「尋悟而恨焉」。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嵇康研究 (2) 出世與入世的衝突 (a) 贈兄秀才入軍詩

帖子 maltz » 2016-05-12, 01:37

嵇康研究 (2) 出世與入世的衝突 (a) 贈兄秀才入軍詩

出世與入世是人生起伏的常態,或許我們大多數期待「出世」,只是一時失意時拿「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聊以自慰,真正抱定主意隱居,「用之則藏」的很少。其實孔子說「賢者辟(避)世」,諸葛亮也說「清濁異流,無緣咨覯(遘)」。清流賢者往往無法忍受正常人的無知偏激、短視縱欲、矛盾偽善,犬儒負能量與無謂的恐懼、悲傷和憤怒,在「濁流」 (其實就是正常人) 當中他們非常痛苦。他們寧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不如己者眼不見為淨。當然,對社會來說,隱士比不上投身屎坑奮戰一生,扭轉世道的仁人義士,但隱士至少對得起良心,一生不同流合污,損人利己還自圓其說為正義。

這裡選三篇嵇康對出世、入世衝突的看法,分別是寫給出仕的兄長嵇喜的一系列應答詩當中的幾首,與昔日同遊竹林的山濤的絕交書,以及一篇自述志向的散文。

(A) 贈兄秀才入軍詩

《晉書.嵇康傳》只有短短一句話介紹嵇喜:「兄喜,有當世才,歷太僕、宗正。」太僕、宗正都是九卿,前者掌管皇帝的車馬,後者管理皇族事務。文題稱嵇喜為「秀才」,漢代察舉州舉秀才,郡舉孝廉;《北堂書鈔》引《晉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可見嵇喜在魏晉的仕途相當成功,但似乎沒什麼值得載入史書的言行,可能是行政人才。嵇康這一系列詩作是寫在嵇喜「入軍」的時候,年代不詳,但可能是嵇康比較年輕時的作品。一共十八首,以下選四首比較有代表性的。

:point_blue: 所親安在?舍我遠邁。棄此蓀芷,襲彼蕭艾。雖曰幽深,豈無顛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

白話親人在哪裡呢?拋下我獨行遠方。拋棄了這裡的香草,卻穿上了臭草賤草(比喻官服)。香草雖然辛苦地生長在幽深中,但仕官就沒有挫折凶險嗎?想起君子在官場上,禍害不會少。

:point_blue: 人生壽促,天地長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壽?思欲登仙,以濟不朽。纜轡踟躕,仰顧我友。

白話人生短促,遠不如天地長久。即使活一百歲,誰說是長壽呢?(我想)做不朽的仙人,牽著馬在路邊徘徊,仰望我的仙友。

:point_blue: 乘風高逝,遠登靈丘。托好松喬,攜手俱遊。朝發太華,夕宿神州。彈琴詠詩,聊以忘憂。

白話(我想)乘風飛翔,登上崑崙山上仙人出沒的靈丘,結交赤松子、王子喬兩位仙人,攜手暢遊。早上從太華山出發,夜宿神州大地。彈琴詠詩,藉此忘卻憂愁。

:point_blue: 流俗難悟,逐物不還。至人遠鑑,歸之自然。萬物為一,四海同宅。與彼共之,予何所惜。生若浮寄,暫見忽終。世故紛紜,棄之八戎。澤雉雖飢,不願園林。安能服禦,勞形苦心。身貴名賤,榮辱何在。貴得肆志,縱心無悔。

白話俗人很難從追逐物質當中醒悟。完美的至人看得遠,回歸自然。萬物都是一體,四海之人都住在一個屋簷下。與你共享,我怎會捨不得。生命就像浮萍,短暫一現就結束了。世事煩瑣,就拋到天邊去。湖澤的稚雞雖然飢餓,也不願被飼養在園林裡。我怎能讓人擺布,勞苦傷神。重視自己的身體,輕視榮辱名聲,可貴的是滿足志向而不後悔。

秀才答

:point_yellow: 君子體變通,否泰非常理。當流則蟻行,時逝則鵲起。達者鑒通機。盛衰為表裏。列仙殉生命,松喬安足齒。縱軀任世度,至人不私已。

白話君子能變通,吉凶禍福都是會變的。做官順利就像螞蟻一樣向前爬,時運不濟就像鵲鳥一樣飛走。明白人知道盛衰本是一體 (不必把做官想得這麼衰)。仙人們生命不朽,何必與赤松子、王子喬並列呢?放下身段隨便俗世使用,完美的至人是不自私的。

:point_yellow: 達人與物化,無俗不可安。都邑可優遊,何必棲山原?孔父策良駟,不雲世路難。出處因時資,潛躍無常端。保心守道居。睹變安能遷?

白話明白人與事物一同變化,與俗世安然相處。住在都城裡也可以悠閒遊樂,何必住在深山原野裡呢?孔子也說:如果富可求,雖執鞭駕車也願意,並不認為世道艱難。出世還是獨處都是看時機,潛水還是躍出水也沒有一定。把持著心中的道,環境的變化又怎能改變自己呢?

:on_vaderthink: 嵇康追求「身貴名賤」其實挺諷刺,因為嵇康的才能與性格在那個時代裡正好造成他英年早逝,但他又因為才性、文章與藝術在後世大大出名,反而是有「當世才」,官至九卿的嵇喜相比之下「身貴名賤」。阮籍母喪,嵇喜來弔唁,阮籍賞給嵇喜「白眼」,大概是斜眼瞪他。後來嵇康帶著酒與琴來弔喪,阮籍就改成「青眼」對待。有一次呂安來找嵇康,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門接待。呂安門上題了一個「鳳」字。嵇喜很高興,卻不知鳳就是「凡鳥」。後人就與阮籍與呂安一起看扁嵇喜了。
注:
阮籍怎麼會有「青眼」,難道有「青光眼」嗎?還是有高加索人藍眼珠血統呢?嵇喜與嵇康同住,是在嵇喜出仕之前嗎?260 年<與山巨源絕交書>有「今但願守陋巷」,那時應該已經不與當官的嵇喜同住了。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嵇康研究 (2) 出世與入世的衝突 (b) 與山巨源絕交書

帖子 maltz » 2016-05-12, 02:48

嵇康研究 (2) 出世與入世的衝突 (b) 與山巨源絕交書

《晉書.山濤傳》說山濤 (205-283) 是河內懷縣人,四十歲出仕,起初擔任河內郡的主簿、功曹,後來舉孝廉,任河南尹從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的時候,山濤隱身不問事務,之後拜趙國相,遷任尚書吏部郎,再遷大將軍(司馬昭)從事中郎。所以山濤與嵇康結為竹林賢友的時間,可能是 243 至 249 年,嵇康剛搬來河內,山濤尚出出仕,擔任郡主簿、功曹,以及高平陵事變前,隱身不問政事的時候。

嵇康 258 年雲遊歸來,260 年山濤即將升遷到司馬昭權力核心,便推薦嵇康代替自己作尚書吏部郎,參與官吏選任。嵇康聽說了,就寫成這一篇絕交書,闡明自己的志向,解釋自己為什麼不適合出仕。他把自己所有的缺點都攤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母兄寵壞了沒怎麼讀儒經,粗疏懶惰,十天半月不洗澡,晚上憋尿不下床,身上蝨子多不停抓等等。君子坦蕩蕩,能做到這個程度也是奇人。

雖然一般認為嵇康身為曹魏女婿,特別不屑與司馬氏合作,但至少在這一篇裡,嵇康提到阮籍被禮法之士非議仇視,還說「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贊了司馬昭一句,他還自稱「皆不如今日之賢能也」。不過,嵇康已經把官場、追求富貴的俗世比作庖廚羶腥、臭腐死鼠,這在當時已經有足夠的殺傷力了吧。

:point_blue: 康白:足下昔稱吾於潁川,吾常謂之知言。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前年從河東還,顯宗阿都說足下議以吾自代,事雖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間聞足下遷,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羶腥,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

白話嵇康自白:過去您在潁川太守那裡稱道我不願出仕,我常說這是知己的話。然而我常覺得奇怪--我當時和您還不熟,您是怎麼知道的呢?前年我從河東回來,公孫顯宗和呂阿都(呂安)對我說,您提議要我來接替您的職位,這件事情雖然沒有實行,我就明白了您其實不理解我的志向。您善於應變,對人稱贊多而批評少;而我性格直爽又心胸狹窄,很多事情無法忍受,只是偶然與您認識罷了。近來聽說您要升官了,我感到憂慮不快。恐怕您像廚師羞於一個人屠宰做菜,要拉祭師來幫忙,使祭師也手執屠刀,沾上一身腥臭。所以向您陳述是否可以這樣做的道理。

:point_blue: 吾昔讀書,得並介之人,或謂無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今空語同知有達人,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吾豈敢短之哉!又仲尼兼愛,不羞執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以此觀之,故堯舜之君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塗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論。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志氣所託,不可奪也。

白話我從前讀書的時候,見到一種既能兼濟天下,又耿介孤直的人。有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現在我才相信真的有。但某些性格對某些事情不能忍受,當真不能勉強。現在假設我們都知道有通達的人,對任何事情都能忍受,外在與世俗沒有兩樣,而內心卻仍能堅持正道,能夠與世俗同流合汙而不生悔恨。

老子和莊周都是我學習的對象,他們的職位都很低下。柳下惠和東方朔都是通達的人,他們都安於賤職。我哪裏敢批評他們呢!又如孔子主張仁愛,即使為人執鞭駕車也不會感到羞愧。子文 (姓「鬬」,名「穀於菟」) 沒有當卿相的願望,而三次成為楚國的宰相。這就是君子想救世濟民的心意,所謂「得志能兼善眾人而不後悔,不得志也能自由自在沒有苦悶」。這樣看來,堯、舜為君,許由隱居山林,張良輔助漢帝國,接輿唱歌勸孔子歸隱,他們的處世之道是一致的。瞻仰上述諸君,他們都是實現了自己的至向的。所以君子表現的行為、所走的道路雖有百種,但目的都是遵循他們的本性,隨遇而安。所以古書上有「入朝為官就不出來,隱居山林就不回來」的論說。吳國公子延陵季札推崇曹國公子子臧不願為君的氣節,司馬相如仰慕藺相如的節操,這都是人的志向的寄托,不可以勉強奪走的。

注:
這一段的思路有些跳躍,是否有脫段或脫句?大意是:通達的君子可以兼善也可以自得,還有一種君子天生喜歡兼善,一種天生喜歡自得,都是跟隨自己的志向。
:point_blue: 吾每讀尚子平、台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性復疏嬾,筋駑肉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嬾與慢相成,而為儕類見寬,不攻其過。又讀莊老,重增其放。故使榮進之心日穨,任實之情轉篤。此由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白話我每次讀尚子平、臺孝威兩位隱士傳記的時候,對他們讚嘆和欽慕,常想像他們的為人。加上我年幼喪父又身體瘦弱,母親和兄長對我嬌寵,因此我沒有涉獵經書。我的性格又粗疏懶惰,筋骨遲鈍,肌肉鬆弛,頭髮和臉經常一個月、半個月不洗,如果不特別悶癢就不洗。晚上睡覺想小便,又忍到膀胱發脹才起身。又因為放縱已久,我的性情孤傲散漫,行為簡慢不合禮教,懶惰與散慢相輔相成,卻受到朋友的寬容,從不加責備。讀了《莊子》和《老子》之後,我的行為又更加放任。因此我追求仕進的熱情日益減弱,而放任率真的性情又日益增強。這就像鹿一樣,如果從小就捉來馴服養育,就會服從管教約束;如果長大以後再抓起來,就蹦跳著掙脫繩索,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顧;雖然給牠咬上金銜環,餵它最精美的食材,牠還是思念著茂密的樹林,一心回到豐美的水草。

:point_blue: 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讎,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耳。吾不如嗣宗之賢,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識人情,闇於機宜;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

白話阮籍不議論別人的缺失,我常想學習他卻無法做到。他的性格美善超過一般人,待人接物毫無損傷,只有飲酒過量。光是這樣,就受到那些維護禮法的人們的約束,像仇人一樣排擠他,幸虧得到了大將軍(司馬昭)的保護。我沒有阮籍的那種賢德,還有傲慢鬆懈的缺點,又不懂得察言觀色而避免得罪人,不了解辦事的道理,缺少西漢萬石君那樣的謹慎,反而要受直言盡情的拖累。倘若長久與人事接觸,每天都得罪人,雖然想避免災禍,又怎麽能夠做得到呢?

:point_blue: 又人倫有禮,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危坐一時,痺不得搖,性復多蝨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弔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己為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繁其慮,七不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

白話再說,對於道德禮教與朝廷法度,我已經深思熟慮了,但有七件事我必定不能承受,還有兩個我絕對不可以做官的理由。

不能承受的七件事:
(1) 我起得晚,但做官以後,差役到時間要不斷叫我起床。
(2) 我喜歡抱著琴遊玩歌唱,到郊外射鳥釣魚,做官以後,吏卒守在身邊,就不能隨意行動。
(3) 做官以後,就要端端正正地坐著辦公,腿腳坐麻了也不能搖晃身子。但我身上老是長蝨子,經常拿手搔癢,還得穿著官服去迎拜上級長官。
(4) 我不善於寫信,也不喜歡寫信,但官場有很多事務需要寫信,几案上堆滿了公文,如果不應酬回覆,就破壞體制,不負責任,而勉強自己寫信也不能持久。
(5) 我不喜歡吊喪,但今人對喪事非常重視。我被不諒解的人怨恨,甚至還被毀謗。雖然我警惕自責,但本性不能改變,想強迫自己順從世俗,又違背了真情,也無法完全偽裝。
(6) 我不喜歡俗人,而要與他們共事,或坐在滿坐的賓客間,滿耳嘈雜喧鬧。在俗事的汙濁氣氛中,還要看到各種千奇百怪的潛規則伎倆。
(7) 我的個性很不耐煩,不能承受繁忙的公事整天放在心裡,人情交際也耗費很多精力。

絕對不可以做官的兩個理由:
(1) 我經常批評湯武周公、孔子這些所謂的古代聖賢。出來做官又不收口,不能被世間的禮教所容。
(2) 我性情剛直,疾惡如仇,遇見不喜歡的事就輕率直言。

像我這樣心胸狹小的人,再加上前面九件事,即使沒有外來的災禍,自身也要生出病痛,哪裏還能長久地活在人世間呢?


:point_blue: 又聞道士遺言,餌朮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遊山澤,觀鳥魚,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

白話又聽見道士傳說,服食朮和黃精可以使人長壽,我很相信這話。我非常喜歡遊山玩水,觀賞魚鳥,一旦做官就失去了這種生活樂趣。怎麽能夠丟掉自己喜歡的事情,卻做讓自己害怕的事情呢!

:point_blue: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禹不偪伯成子高,全其節也;仲尼不假蓋於子夏,護其短也;近諸葛孔明不偪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見直木必不可以為輪,曲者不可以為桷,蓋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業,各以得志為樂,唯達者為能通之,此足下度內耳。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吾頃學養生之術,方外榮華,去滋味,游心於寂寞,以無為為貴。縱無九患,尚不顧足下所好者,又有心悶疾,頃轉增篤,私意自試,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若道盡塗窮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於溝壑也。

白話人與人成為知己,可貴的是了解彼此的天性,然後成全他。夏禹不強迫伯成子高復為諸侯,成全他的節操;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掩飾子夏吝嗇的缺點。近來諸葛亮不逼徐庶入蜀,因為他的母親還在北方;華歆不強逼管寧接受卿相的位子,因為明白他的志節高尚,以上這些可說是始終如一,真正相知的好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車輪,曲木不能夠當支稱屋頂的橫椽,因為人們不想委屈它們的本性,要使它們各得其所。所以士、農、工、商都各有專業,以實現自己志趣為樂,這一點只有通達的人才能理解,您應該是明白的。不能夠因為自己喜愛穿中原的官服,就勉強風俗不同的越人也穿戴它;自己嗜好腐爛發臭的食物,就拿死老鼠餵養小鴛。我近來學習養生的方法,正要疏遠榮華,摒棄美味,心情安靜恬淡,珍惜「無為」。即使沒有上面所說的九個麻煩,我也不想看見您所愛好的那些東西。我還有心悶的毛病,近來又加重了,自己猜想,是無法忍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我已經考慮明確,如果無路可走也就算了。您別來折騰我,讓我滾落進山谷裡。

:point_blue: 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悽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病,顧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盃,彈琴一曲,志願畢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足下舊知吾潦倒麤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賢能也。若以俗人皆喜榮華,獨能離之,以此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長才廣度,無所不淹,而能不營,乃可貴耳。若吾多病困,欲離事自全,以保餘年,此真所乏耳,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若趣欲共登王塗,期於相致,時為懽益,一旦迫之,必發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於此也。

白話最近我的母親與兄長過世,經常陷入悲傷。女兒十三歲,男孩八歲,還沒成年,又常生病。想到這些,心中難過不知從何說起!現在我只願過清貧的生活,教育子孫,時常與親戚、老友敘舊談生活,喝杯濁酒,彈首琴曲,就已經滿足志願了。倘使您糾纏著我不放,不過是想為朝廷物色可用的人材,有益當時。您早就知道我貧困放蕩又粗疏散漫,不通事理,我自以為各方面都比不上當今在朝的賢能之士。您可以這樣說,最接近我的本性:我認為世俗的人喜歡榮華富貴,而我唯獨能夠離棄它,並以此感到高興。假使有個高才大度,又無所不通的人又不求仕進,那才是可貴的。像我這樣經常生病,想遠離世事以求保全餘年的人,是真正缺少才性,怎能進入宮廷而被人稱贊堅守正道呢?倘使急著招我一同做官,把我招去一起歡聚,一旦來逼迫我,我一定會突然生重病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不會這樣逼我的吧。

:point_blue: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雖有區區之意,亦已疏矣,願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並以為別。嵇康白。

白話山野裏的人喜歡太陽曬背與芹菜的味道,想把它獻給君主,雖然出於誠心好意,但也離現實差得遠了。希望您不要像野人那樣。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說的,既是為了向您解釋為什麼我不願出仕,也是向您道別。嵇康自白。

:on_vaderthink: 其實嵇康宣布與山濤「絕交」只是在做官這個方面,並沒有影響他對山濤個人的觀感。《晉書.山濤傳》記載嵇康被殺前,向兒子嵇紹說:「巨源(山濤字)在,汝不孤矣。」<嵇紹傳>說嵇紹在嵇康死後「靖居私門」,武帝司馬炎即位後,山濤主持選官推薦嵇紹,出仕為祕書丞,之後官至侍中,於八王之亂中保護晉惠帝戰死 (304 年)。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嵇康研究 (2) 出世與入世的衝突 (c) 卜疑

帖子 maltz » 2016-05-14, 20:09

嵇康研究 (2) 出世與入世的衝突 (c) 卜疑

戰國時代的楚大夫屈原曾作<卜居>,借著一系列的對比,(例如: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 闡明自己不願與俗世同流合汙的意志。六百年後的嵇康模仿屈原<卜居>,在<卜疑>裡引用了一連串《莊子》、《左傳》的古例描寫其志向中的疑惑,以及他所不屑的庸俗,對了解嵇康的思想很有幫助。總的來說,嵇康受到老、莊「虛無超脫」思想的影響非常深,但他還有一個可能說不上是原創的個人特色--對世俗價值如名利權力的強烈鄙視。這也是嵇康追求平安的「養生」罩門所在,他越批評俗世價值,俗世價值自然也越不下他。當然,司馬氏推行的名教與魏晉之交世俗風尚的影響與逼迫,應該比春秋戰國那時候嚴重許多;而嵇康身為曹魏女婿,有一群做官的好友,對世道醜惡的見聞感受肯定不少,引出強烈的反感情緒也是很合理的。
注:
要事先澄清的是,嵇康也有不批評俗世的時候,比如<述志詩>裡有:「往者既已缪,來者猶可追。何為人事間,自令心不夷?」過去的屁事就算了,著眼未來。何必讓人世間的事弄得自己不平靜?而嵇康的哲思、藝術類著作又各有天地。將在本系列後面介紹。
:point_blue: 有弘達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闊。方而不制,廉而不割。超世獨步,懷玉被褐。交不苟合,仁不期達。常以為忠信篤敬,直道而行之,可以居九夷,游八蠻。浮滄海,踐河源。甲兵不足忌,猛獸不為患。是以機心不存,泊然純素,從容縱肆,遺忘好惡,以天道為一指,不識品物之細故也。

白話有一個弘達先生,氣度恢宏,恬靜開放。為人方正而不受裁制,稜角分明又不受切割,超越了世俗而獨步,懷著美玉而穿著粗布衣服,不隨便交朋友,與人交際也不求騰達。他常以為盡己誠信,質樸恭敬,行為正直,就可以住在蠻荒之地,漂浮於滄海中,踏上大河的源頭,戰爭不足以使他忌諱,猛獸不足以使他憂患。所以他沒有巧詐的心機,像白絲一樣淡泊,從容放任,遺忘了好惡,不區分天地間的一切,不辨識事物的細節。

:point_blue: 然而大道既隱,智巧滋繁。世俗膠加,人情萬端。利之所在,若鳥之追鸞。富為積蠹,貴為聚怨。動者多累,靜者鮮患。爾乃思丘中之隱士,樂川上之執竿也。於是遠念長想,超然自失。郢人既沒,誰為吾質?聖人吾不得見,冀聞之於數術。乃適太史貞父之廬而訪之,曰:「吾有所疑,願子卜之。」貞父乃危坐揲蓍,拂几陳龜,曰:「君何以命之?」

白話但是大道已經隱沒,機謀巧詐頻繁滋生。世俗的糾纏難分,人情世故千頭萬緒。人們追逐利益,就像鳥追隨鳳凰。富裕累積蛀害,尊貴聚集怨恨。積極追求富貴的多被拖累,寧靜的鮮少災患。所以弘達先生思慕山中的隱士,喜歡江川上的釣魚人,他因為這長遠的想念而超然忘我。能與他配合的知己已經不在了,聖人我(他)沒能見到,只希望聽聽算命占卜的說法,所以就拜訪太史貞父的家,對他說:「我有疑惑,請你幫我卜卦。」貞父端正坐好,拿起蓍草莖輕拂桌几,陳列龜殼,問道:「君要占卜什麼?」

:point_blue: 先生曰:「(按:以下加上編號,便於對照)

1. 吾寧憤陳誠,讜言帝庭,不屈王公乎?將卑懦委隨,承旨倚靡,為面從乎?
2. 寧愷悌弘覆,施而不德乎?將進趣世利,苟容偷合乎?
3. 寧隱居行義,推至誠乎?將崇飾矯誣,養虛名乎?
4. 寧斥逐凶佞,守正不傾,明臧否乎?將傲倪滑稽,挾智任術,為智囊乎?
5. 寧與王喬、赤松為侶乎?將進伊摯而友尚父乎?
6. 寧隱鱗藏彩,若淵中之龍乎?將舒翼揚聲,若雲間之鴻乎?
7. 寧外化其形,內隱其情,屈身隨時,陸沈無名,雖在人間,實處冥冥乎?將激昂為清,銳思為精,行與世異,心與俗並(摒),所在必聞,恆營營乎?
8. 寧寥落閒放,無所矜尚,彼我為一,不爭不讓,游心皓素,忽然坐忘,追羲農而不及,行中路而惆悵乎?將慷慨以為壯,感慨以為亮,上干萬乘,下凌將相,尊嚴其容,高自矯抗,常如失職,懷恨怏怏乎?
9. 寧聚貨千億,擊鍾鼎食,枕藉芬芳,婉孌美色乎?將苦身竭力,翦除荊棘,山居谷飲,倚岩而息乎?
10. 寧如伯奮、仲堪,二八為偶,排擯共鯀,令失所乎?將如箕山之夫,穎水之女(亦有版本作「白水之夫」),輕賤唐、虞而笑大禹乎?
11. 寧如泰伯之隱德潛讓而不揚乎?將如季札之顯節義,慕為子臧乎?
12. 寧如老聃之清淨微妙,守玄抱一乎?將如莊周之齊物,變化洞達而放逸乎?
13. 寧如夷吾之不吝東縛,而終立霸功乎?將如魯連之輕世肆志,高談從容乎?
14. 寧如市南子之神勇內固,山淵其志乎?將如毛公、藺生之龍驤虎步,慕為壯士乎?

此誰得誰失?何凶何吉?時移俗易,好貴慕名,臧文不讓位於柳季,公孫不歸美於董生,賈誼一當於明主,絳灌作色而揚聲。況今千龍並馳,萬驥徂征。紛紜交競,逝若流星。敢不惟思,謀於老成哉?」

白話先生說:「

1. 我應該把悶在心裡的話誠實說出來,直言於朝廷,不向王公們屈服呢?還是在他們面前卑怯懦弱地服從呢?
2. 寧可和樂平易包容萬物,施惠而不居功呢?還是追逐世俗之利,茍且暗自附和呢?
3. 寧可隱居起來做正當的事,以誠心待人呢?還是巧偽詐騙,堆高虛名呢?
4. 寧可斥逐凶惡巧言之徒,堅守正道不放棄,明示好惡呢?還是擺出輕視、詼諧的態度,憑借機謀巧詐,做一個權術智囊呢?
5. 寧可與仙人王子喬、赤松子為伴呢?還是追隨政治家伊尹,與呂尚為友呢?
6. 寧可隱藏自己的鱗片與色彩,做一條深淵中的蛟龍呢?還是展翼高鳴,做一隻雲間大鳥呢?
7. 寧可放任形體衰老,隱藏真情,委屈於時勢,埋沒在塵世,雖然活著卻像死了一樣呢?還是激昂清醒,思慮尖銳精明,行為與世俗相異,內心摒棄世俗,無論在哪裡都顯得突出,光芒耀眼呢?
8. 寧可寂莫悠閒,無所誇耀,人我合一,不爭不讓,在潔白純靜的心靈世界裡遨遊,時常坐著忘我,追趕不及伏羲氏、神農氏,行至中途忽然茫然失意呢?還是慷慨激昂展現雄壯,感慨長嘆展現亮節,對上遊說帝王,對下駕馭將相,打扮起尊嚴的儀容,展現高傲的氣質,時常表現出自己丟了官職,懷恨不樂呢?
9. 寧可聚集千億財富,擊鐘奏樂,像王公貴族以大鼎盛肉而食,枕頭家具飄香,親愛年少美色呢?還是辛苦勞動,剪除荊棘,居於山中,飲山谷溪水,靠著岩石休息呢?
10. 寧可像堯舜時代的才子伯奮、仲堪,與八愷、八元等十六個才子一起,排棄流放共工與鯀呢?還是像箕山下隱居、潁水旁的洗耳的許由,輕賤堯舜而笑大禹呢?
11. 寧可像周太王的長子泰伯那樣讓出王位,隱藏自己的德行而不張揚呢?還是像吳公子季札那樣讓出王位,彰顯自己的節義,仰慕前人子臧呢?
12. 寧可像老子清淨無為,行微妙教化,守著高深合一的道理呢?還是像莊子將萬物看成一體,隨性變化而放縱隨意呢?
13. 寧可像管仲那樣,不以被俘擄回國感到遺憾,終於成究齊桓公的霸業呢?還是像魯仲連看輕世俗的標準,追求自己的志向,從容地高談遊說呢?
14. 寧可像市南子的神勇堅定,意至如高山深淵呢?還是像毛遂、藺相如的龍騰虎躍,被仰慕是壯士呢?

這些人誰得到,誰失去,誰遭凶,誰遇吉?時代換了,民俗改為喜愛富貴與虛名。臧文仲不舉薦讓位給柳下惠,公孫弘不肯贊美董仲舒,賈誼一遇見明主漢文帝賞識,絳侯周勃、大臣灌嬰就變了臉色抗議。況且今日千龍並馳,萬馬齊奔,紛紛競爭,如天上的流星一樣稍縱即逝。我哪敢不考慮清楚,求教於老成(的您)啊?」


:point_blue: 太史貞父曰:「吾聞至人不相,達人不卜。若先生者,文明在中,見素表璞。內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仕不謀祿。鑒乎古今,滌情盪欲。夫如是,呂梁可以游,湯谷可以浴。方將觀大鵬於南溟,又何憂於人間之委曲!」

白話太史貞父說:「我聽說得道的完人不看相,明白人不占卜。像先生這樣的,精神文明,儀表樸素,內心無愧,外也不辜負俗世,交友不為利益,做官又不求厚祿。明察古今,洗淨自己的感情,激盪自己的欲望。像這樣,即使在呂梁瀑布裡也可以游泳,太陽棲息的湯谷也可以洗浴。都將到南海觀看大鵬鳥了,又何必憂心在人間的委曲呢?」

:on_vaderthink: 以上這麼多對比,有的嵇康已經有了明顯答案,有的嵇康本身也挺迷惘。他寫<卜疑>、<與山巨源絕交書>與諸多批評俗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還不甘心做一個完全不問世事的隱者--他有太多憤怒要發洩,太多道理要伸張,講給世人聽。這是嵇康的信念與使命,為此他著作不斷。嵇康疾惡如仇,坦率直言,無法做到老子那樣「善利萬物而不爭」,混進敵人堡壘內部一步步攻破它。但至少嵇康可以像莊子那樣阿Q地想像自己的崇高精神境界。

但是,嵇康大力批評人的正常欲望與偶爾的軟弱,時常使用黑白兩極化的判斷,這樣就有把自己與「整個社會」對立的傾向,讓自己產生一種危機下的威脅感,威脅感又催生反擊的衝動,不能說是一種健康心理的思考習慣。即使嵇康無意把矛頭對準司馬氏,他批評的對向自然包括了他們。三千洛陽太學生上書,也可能是借呂安與嵇康的案子表達對現狀的不滿,知識份子越罵越極端,把不滿對準大殺異己的司馬氏發洩也是有可能的。而且太學生應該不像嵇康一樣批評整個流俗,畢竟他們當年的太學也是為出仕作準備的。司馬昭內心不強大,鍾會心胸不寬闊,嵇康就當成反動的頭子給拔掉了。

不禁聯想到今日社交網路上的公知大V風格。當然,嵇康與公知大致正確,如果每個人都像他們一樣高標準要求自己,社會絕對會變得更好。只是一般人遠沒有他們的內心能力。公知經常批評「制度」,這樣一來幫世人撇清責任,更容易漲粉絲。嵇康的制度論就是《道德經》裡的「返樸歸真」。廢除名教,取消富貴的價值標準,人民就善良了。這是秉性善良的隱士一廂情願的投射吧。嵇康出生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後,又得到母親與兄長的寵愛,可能沒怎麼見識到名教衰亡的世界是多麼的殘酷。

嵇康這麼討厭流俗,流俗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呢?也許是缺少長遠的眼光,因此必須以眼前的成敗論英雄。也許是缺乏自信,深陷於求生的憂慮恐懼中,因此不斷累積資源,靠表面的浮誇掩蓋內心的空虛。也許是受過傷而不能釋懷,因此不願再信任,也不能再被信任。這不僅是西晉繼承的包袱,短期內重回儒家教化改善不了,也是今日中華復興之路前擋路的太行、王屋山。把群眾鏟走搬走自然是不行的,只能借由制度、環境與灌輸,悄悄地風化侵蝕掉一些思想習慣。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嵇康研究 (2) 出世與入世的衝突 (d) 家誡

帖子 maltz » 2016-05-17, 13:05

嵇康研究 (2) 出世與入世的衝突 (d) 家誡

嵇康留給十五歲的女兒、十歲的兒子一篇<家誡>。網路流行說法是嵇康在<家誡>裡要子女別走上自己的「絕路」。<家誡>的中心思想是「守志」,它的確提供了一些在比較入世的生活中守志的準則,一言以蔽之,就是如何「防小人」,防止一些在與正常人的交往中自然發生的禍患。但<家誡>並沒有要求子女不能出世守志,那本就不容易碰見正常人,守志也是比較容易的。這樣看來,嵇康對子女的期許其實是在守志的前提下「無可無不可」,這是比較通達的態度,也許反應了嵇康比較晚期的思想。

:point_blue: 人無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準行,自當量其善者,必擬議而後動。若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於必濟。若心疲體解,或牽於外物,或累於內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則議於去就;議於去就,則二心交爭;二心交爭,則向所以見役之情勝矣。或有中道而廢,或有不成一匱而敗之,以之守則不固,以之攻則怯弱,與之誓則多違,與之謀則善泄,臨樂則肆情,處逸則極意。故雖繁華熠燿,無結秀之勳;終年之勤,無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歎息也。若夫申胥之長吟,夷齊之全潔,展季之執信,蘇武之守節,可謂固矣。故以無心守之,安而體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白話沒有抱負決心,就不能算人了。君子必須判斷出好的追求與行為標準,審慎考慮之後再行動。有了志向,則心口一致,奮鬥終身,無法實行則感到羞愧,期待必有成就。如果身心疲勞,為外界所困擾,或被內心的願望拖累,不能承受眼前的憂患,不能按捺當下的情緒,就會想要放棄志向,接著內心矛盾,接著先前被抑制的情緒就更佔上風,可能半途而廢,或差點就成功卻放棄了。用這樣的徬徨態度生活,堅守不住原則,沒有膽量進取,無法信守承諾又藏不住秘密,有機會娛樂便縱情,在安逸中恣意享受。即使處於榮華光彩的地位,卻沒有開花結果的成就,整年辛勞,卻沒有一朝的功績。這就讓君子嘆息了。像申包胥在秦宮長哭七天七夜,為了復興楚國;像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像柳下惠堅持正直誠信;像蘇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不屈,可說是志向堅定的了。當一個人的行為出於本性自然,代表他擁有強大的抱負與決心。

:point_blue: 所居長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當極親密,不宜數往,往當有時。其有眾人,又不當獨在後,又不當宿(前)。所以然者,長吏喜問外事,或時發舉,則怨或者謂人所說,無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備自守,則怨責之路解矣。

白話地方長官最好只是尊敬他,不要過度親密,不要經常拜訪他,拜訪要看時機。如果有許多人在,就不要獨自在後或在前。這樣做的原因是地方長官喜歡問外面的事,時常有舉發不肖的情事,被舉發的人會埋怨,這時很難自證清白。如果少說話,謹慎戒備自制,就不容易被人責怪了。
注:
總不能每個人都不當第一個或最後一個吧?這不符合恕道啊。 :on_vadersweat:
:point_blue: 其立身當清遠。若有煩辱,欲人之盡命,託人之請求,則當謙言辭謝,其素不豫此輩事,當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違拒,密為濟之。所以然者,上遠宜適之幾,中絕常人淫輩之求,下全束脩無玷之稱;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白話處世態度應該清靜淡遠。如果有煩擾累人的請託,應該謙遜辭謝,一概不參與這種事,應該要讓人明白。如果遇見冤曲緊急的事,可以在表面拒絕,但暗自幫助他。之所以這樣,上可以遠離同儕的期待,中可以斷絕常人的要求,下可以保全自己衣帶裝飾(指持身休養) 沒有被俗世污染的名節,這又是守志的一個方面。

:point_blue: 凡行事先自審其可,若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當說宜易之理。若使彼語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來守。人雖復雲雲,當堅執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白話做事要先考慮是否做得到,如果是正當的,就應該去做。如果有人不同意,就應該說出理由。如果對方有道理,不可羞辱他,與他強辯。如果他理屈了,改用情感辯解,即使反覆重申,也應該堅持己見。這又是守志的一個方面。

:point_blue: 不須行小小束脩之意氣,若見窮乏,而有可以賑濟者,便見義而作。若人從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損廢多,於今日所濟之義少,則當權其輕重而拒之。雖復守辱不已,猶當絕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無我有,故來求我,此為與之多也。自不如此,而為輕竭。不忍面言,強副小情。未為有志也。

白話但也不必拘泥於修身的小節。如果見到窮困而可以接濟的,應該見義行事。如果有人向我要求什麼,自己先考慮清楚,如果自己損失太多,而成就的義太少,就應該權衡輕重而拒絕他。即使再三哀求也要拒絕。但大致上,他人的情求都是因為他沒有而我有,所以來求我,我們付出一點,別人卻收獲很多。若不這樣區分自己的專長,而導致自己枯竭,去勉強迎合輕微的人情,不能算是有志向。

:point_blue: 夫言語,君子之機,機動物應,則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則當懼有不了之失,且權忍之。後視向不言此事,無他不可,則向言或有不可;然則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傳吉遲傳兇疾,又好議人之過闕,此常人之議也。坐言所言,自非高議。但是動靜消息,小小異同,但當高視,不足和答也。非義不言,詳靜敬道,豈非寡悔之謂?

白話言語是君子的關鍵,與外物相應,是非就要彰顯。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如果對於自己的意念還不甚了解,又想說什麼,就要懼怕自己太過武斷,還是忍住不說好。之後回顧自己不說,也沒什麼不可以。往日如果說了倒可能犯錯,這樣看來當初不說就是對的了。況且俗人不提好事,盡傳壞事,喜歡議論別人的過失,正常人說話都是這樣。閒聊的內容自然不是高論,只是些微小不同的動靜消息,應該蔑視這樣的談話,不屑參加。不是正當的話就不說,安詳清靜地崇尚道義,難道不是減少後悔的辦法嗎?

:on_vaderthink: 理論上,話說得越多雖然後悔越多,但值得稱贊的佳句也越多。之所以選擇「不及」而非「過」,只是因為正常人習慣看壞的一面。

:point_blue: 人有相與變爭,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預也。且默以觀之,其是非行自可見。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問者,猶當辭以不解。近論議亦然。若會酒坐,見人爭語,其形勢似欲轉盛,便當無何舍去之。此將鬥之兆也。坐視必見曲直,黨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謂為直,則謂曲我者有私於彼,便怨惡之情生矣,或便獲悖辱之言。正坐視之,大見是非,而爭不了,則仁而無武,於義無可,故當遠之也。

白話人有互相變臉爭執的,在不清楚雙方得失的時候,小心不要參加進去。先靜靜觀察,爭執中的是非會自然顯現。或許有一些小是小非不足論,不表態也沒有關係。如果有人問自己的意見,還要推辭說自己不夠了解。遇上議論的場合也是如此。如果在酒席當中見人爭吵,看來形勢要惡化,就應該若無其事地起身離開,因為這是爭鬥的預兆。坐著觀望一定能分出曲直對錯,如果不能不表明看法,而說一方有理,而另無理的一方也是自以為正確的,必然說我偏袒另一方而產生怨恨嫌惡,也許很快就要被辱罵了。僅僅是坐著看爭論,看見了是非卻不能裁決,仁者無用武之地,也不是正當的事情。所以還是盡量遠離爭論的場合。

:on_vaderthink: 如果能公正地裁決爭論自然是最好的,但也許極端的雙方都認為自己偏袒對手。

:point_blue: 然大都爭訟者,小人耳。正復有是非,共濟汗漫,雖勝可足稱哉?就不得遠,取醉為佳。若意中偶有所諱,而彼必欲知者,若守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憚此小輩,而為所挽引,以盡其言。今正堅語,不知不識,方為有志耳。

白話然而大多爭吵訴訟的都是心胸狹窄的人,不會明白是非對錯,與他們一起漫無邊際地瞎扯,即使說贏了又有什麼值得稱道呢?如果不能遠離他們,那麼裝醉好了。如果心中偶爾有什麼隱忍的忌諱,而對方又固執地想知道,或者用感情來打動我們,不可以怕這樣的小人之輩,被他牽著鼻子走,把心裡話都說出來。即刻堅決表明自己不知道,這樣就是有志了。

:point_blue: 自非知舊、鄰比,庶幾已下,欲請呼者,當辭以他故,勿往也。外榮華則少欲,自非至急,終無求欲,上美也。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若臨朝讓官,臨義讓生,若孔文舉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節。

白話如果不是舊交或近鄰,比自己水平差的人想要邀請自己,應該借故推辭不去。排除榮華富貴,就能減少欲望,如果不是緊急的事,就沒有需求貪欲,這是最美好的事了。不必表示細小的卑恭,應當展現大方面的謙虛。不必計較小小的廉恥,應當實現大方面的禮讓。就像在朝捨官,捨生取義,孔融請求代兄長而死,都是忠臣烈士的節操。

:point_blue: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則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則便是不知矣。若見竊語私議,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時逼迫,強與我共說,若其言邪險,則當正色以道義正之。何者?君子不容偽薄之言故也。一旦事敗,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備之深也。凡人私語,無所不有,宜預以為意,見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與同則可,不同則彼恐事泄,思害人以滅跡也。非意所欽者,而來戲調,蚩笑人之闕者,但莫應,從小共轉至於不共;而勿大冰矜,趨以不言答之。勢不得久,行自止也。

白話人都有隱私,小心不要強行探知人的隱私。對方曉得我知道,就對我有顧忌。知道了又不能說出來,那就與不知道一樣了。如果見到竊竊私語,便轉身離開,不要使他們顧忌自己。有時候被逼著當聽眾,如果內容奸險,就應該擺正臉色嚴肅地糾正。為什麼呢?因為君子不能容忍虛假鄙薄的言論,對方一但事跡敗露,還會把某甲也牽扯出來,所以最好深深戒備。凡是人私下談話,內容無所不有(如刷新三觀下限),最好預先留意,見到就避開。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知道了對方的私事,同意他們倒可以,不同意則對方害怕秘密洩露,就想要殺人滅口了。對自己不喜歡的,嘲笑別人的缺陷這樣的人,不要應和他,從小小的贊同轉變成不同意。但也不要冷若冰霜,態度過於高傲,什麼都以沉默回答。對方的興致不會持續太久,會自己終止。

:on_vaderthink: 嵇康鍛鐵時完全不理鍾會,也許對此事有些後悔,所以告誡子女。

:point_blue: 自非所監臨,相與無他宜適,有壺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須逆也。過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饋,車服之贈,當深絕之。何者?常人皆薄義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為而作鬻,貨僥歡施而求報,其俗人之所甘願,而君子之所大惡也。

白話如果不是自己監管的範圍,彼此之間沒有利害關係,恰好有一起吃飯喝酒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不必推辭。但除此之外,若不是至親好友,贈送絲帛車服,都要嚴正拒絕。為什麼呢?因為常人輕視義理而看重利益,現在耗費財物,必定有求交換,討我歡心而要求回報。這種送禮文化是俗人甘願的,但卻是君子最厭惡的。

:point_blue: 被酒必大傷,志慮又憒。不須離摟,強勸人酒。不飲自已。若人來勸,己輒當為持之,勿誚勿逆也。見醉薰薰便止,慎不當至困醉,不能自裁也。

白話喝酒有害健康,又擾亂心志思慮。不必喝太多,或強勸人喝,不喝就不喝了。如果有人來勸酒,就端起酒杯,不要違逆。自己有些醉薰薰就停了,小心不要喝到爛罪,不能自制了。

:on_vaderthink: 文章中對正常人性有些悲觀,又注意到許多生動的細節,也許是嵇康一生吃虧經驗的總結吧。惡魔隱藏在細節中,累積一個個小步,就創造了專心致志的條件了。

BUTTON_TOPIC_LOCKED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2 和 0 位游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