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歷史類小說的致命硬傷:繁雜

寫作技巧、研究成果分享
BUTTON_POST_REPLY
头像
maltz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COLON 3451
注册COLON 2013-01-30, 10:42

預防歷史類小說的致命硬傷:繁雜

帖子 maltz » 2013-01-31, 20:51

常聽說長文好寫,短文難寫,兩個小時的演講稿好寫,五分鐘的演講稿難寫。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自己老把作品目標定在百萬字以上:歷史該寫的太多,幾十年一個國家的故事,很自然要上看百萬字。

百萬字,光看都看得流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歷史吧。一說歷史,自己就想到東拉西扯、堆積如山的無意義細節,人名過目就忘,數字過眼雲煙,反正隨便官方史料編。認為「看歷史小說能增加常識」的日子也離我遠去,幾乎沒有人知道與在乎的知識不能算常識,真正需要的時候,隨手 google 就有了。自己在學校從來就不喜歡歷史,現在也不喜歡。

那為什麼我還寫歷史架空小說呢?因為我往往只喜歡一本歷史課本中間平凡的一小段,想把它還原、想像、放大成幾十、幾百萬個字,精神意味深長的精彩故事。歷史只是個寓言題材。

因為對大部份的歷史不熟悉,自己看歷史類小說常常跳過不感興趣的細節。每跳一次,對小說的熱情也就減一分。大多數的讀者應該也像自己,無法記得快閃而過的三線人物,平淡無味的支線劇情、文化典故,乃至於任何一個與主劇情無關的橋段。這些都是嚇走讀者的靈驗法寶。

這邊舉出自己幾個思考,避免歷史小說的繁雜這個致命硬傷。

(1) 切割大時代劇情為獨立的小塊

與其忠實交待幾十年裡的幾百個人,可以將大時代切割成許多精華的小塊,每個小塊都是獨立劇情,交待的時間與空間有限,短的可能只有幾天,場景也只限於幾個地點,攝影機只跟著少數幾個人走。這樣一來讀者容易讀懂,作者也可以小題大作,在細部多下點功夫,使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描寫時間縮短,作者也往往被逼著多用補敘與倒敘,來補上每一個小塊中間被割捨掉的片斷時空。這樣一來也讓敘事的手法更加多樣化。而因為每一個小塊都是一本完整的故事書,作者也可以在每一本書中間多做風格區隔,嘗試創新。每寫完一本書也可以稍稍鬆一口氣。

(2) 慎選一線角色,過濾二線角色,大量放棄三線角色,考慮角色合體

一線角色是重點描寫心理的主角,終極目標是塑造成有血有肉的真人,讀者幾十年後即使忘了全部劇情都還會記得有這樣的一個人。所以這一線角色必定要有高潮起伏、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大寫特寫的內心經歷。如果像上面提到已經將大時代切成小塊,那麼一線角色可以輪流,可能這一本書的一線角色在下一本書只是二線角色,實在太重要的人或許未來又能回鍋來當主角。

二線角色就是配角,不必要有一線主角的深入描寫,但也要讀者深深了解他們存在的必要,而不是唸完名字就可以下去吃飯了。他們的存在是用來襯托主角,使主角的特色更加明顯,因此他們本身也必須有特色,可能言行誇張,也可能長得誇張。配角就是拿來配主角的,如果不能突出主角,就不配當配角。

自己一直的毛病就是常常寫出三線角色,他們往往只有一兩句台詞,死掉的時候讀者眉頭都不會皺一下,消失了以後連作者也不會懷念他們。後來覺得自己應該要完全放棄三線角色的設定。實在必要,就多寫他們一些,讓他們當二線的配角去襯托主角的特色。但大多數的三線角色都是可以刪的。並不是每一個句台詞都要指出是誰說的。譬如說家臣開會,上杉謙信說一句奇怪的話,下面有家臣反對,那些反對的名字都可以省掉。現在自己唯一提到三線角色的地方是做圖,圖上面的人名都是全的,但文字部份為了簡化就完全不提了。

此外,歷史架空的好處是可以不必完全照歷史來。兩個同質性高的二線配角可以合體成一個一線主角;兩個差不多的三線配角可以合體成一個二線配角。例如《軍神道》中間的長宗我部元親與本多正信、細川藤孝和果心居士都合體了,這樣他們才有足夠份量擔起反派的重任。未來還希望能更進一步積極合體許多戲份嫌弱的角色。

(3) 痛恨支線劇情

自己玩角色扮演遊戲最痛恨的就是支線任務。我知道很多人就喜歡這套,常常稱讚一個遊戲好,原因就是他的支線任務多,缺少支線任務甚至還被當成缺點批評。但以故事的觀點來看,這些支線任務毫無存在的價值,只是浪費玩家的時間,讓玩家誤以為買這遊戲物有所值。有那些精力,為什麼不拿來補強主線劇情呢?

非不為也,不能也。主線劇情不好做,需要大量的動畫、複雜的劇情元素。有功力、有靈感的編劇就算找得到,寫好了劇本也只是第一步,還需要大批人力把劇本做成遊戲內容。相對的,支線劇情很容易寫,把住在這裡的甲的東西拿給住在那裡的乙好嗎?替丙去哪個地方收集幾個什麼行嗎?幾乎不需要企畫。或許因為大部份的遊戲玩家不是喜歡讀劇情的讀者,他們玩遊戲不過就是殺時間。他們偏偏就喜歡無關緊要的支線劇情這套。但在以編劇為樂的自己看來是不能承受的沉悶無聊。

回到寫小說。我們的目標就是刪除一切無意義的支線劇情。企畫的時候往往有很多想法,這個牛人該寫,那個強者不能漏,這個事件必須提,那件事是歷史典故,很有趣,最好寫出來。身為歷史小說作家,我們把這一段的歷史讀得比絕大多數的人熟。我們往往本能地認為這個人大家一定都認識,這件事大家一定都聽過,我最好寫出來。

但事實上是:這個人如果我們不提,讀者也不會想起來;這件事如果我們不寫,讀者跟著既有的劇情走也不覺得少了什麼。我們在寫故事,不是寫歷史教科書。為了故事的緊湊,我們當然要割捨掉一切不必要的劇情。企畫階段的十個想法往往在最後成品只剩下三個:不重要人的就別提了,他們附帶的劇情也沉入大海。但是留下來的百分之三十的人物與劇情卻可以發揮得很充實,整體的內容豐富程度還是不變的一百分。

(4) 向讀者精簡地介紹時空,而不是賣弄知識

上面提到,作者往往比讀者對於描寫的歷史有更多認識。作者的任務就是擔任嚮導與解說員,將這一段原本漠生的時空介紹給讀者,讓讀者在失去耐心前就感受到身歷其境。我們必須放下任何賣弄知識的自尊,為了自己作品的成功,完全站在讀者的角色思考。讀者對什麼這段時空中間的感興趣?每一樣這個世界中存在的物品,兵器、城池、衣飾、食物、習俗,作者都要確定有廣大的讀者渴望了解,寫出來利大於弊才寫。細節愈多、愈長、愈無關緊要,被嚇退的讀者愈多。

自己就是因為這樣討厭歷史的。

BUTTON_POST_REPLY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11 和 0 位游客

cron